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鉴定结构面的力学性质,是地质力学工作的基础和先行步骤,只有正确地鉴定结构面的力学性质,才能对构造体系作出中肯的分析,从而解决生产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一构造形迹与结构面我们在野外经常见到的岩层褶皱、断裂、节理、劈理等地质构造现象,都是岩石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各式各样永久形变的形象,并且留下来相对位移的踪迹。地质力学把这些形象和踪迹,叫做构造形迹。可见,构造形迹指的是次生构造,主要是岩块、地块中的各种形变现象。构造形迹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者如几十乃至几百公里的大型拗折、断裂带,小者如显微镜下所见矿物晶格受地应力作用而形成的某些联晶面、岩  相似文献   

2.
前面我们讲了地质力学野外工作方法的基础——构造形迹(结构面)的力学性质鉴定和辨别构造形迹的序次和转化。下面接着介绍确定构造体系的存在和它们的范围,以及划分巨型构造带和鉴定构造型式。 (一)构造体系的概念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地质构造现象也不例外。地质力学工作,在长期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组成地壳的各种岩层、岩体(包括各种形态的矿体)中的每项构造形迹,都有和它相伴而生的一群构造形迹,它们互相联系,其分布是有规律可寻的。因此,研究地质构造,不能孤立地看单个构造现象,而应从构造形迹的相互关系及其发生发展上去研究分析问题,从总体上去探讨一个地区地质构造的内在联系和固有的规律性。每一群构造形迹和其它有成生联系的构造形迹,往往各别形成构造带。构造带之间,有时存在着构造形迹不甚显著的地块,和围绕  相似文献   

3.
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和矿田构造,需要认识构造的形态、展布规律和了解它们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就要从鉴定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入手,把不同力学性质的构造形迹按照它们的成生联系组合起来,得出它们应当归属的构造体系。研究一个地区的构造体系的构造型式,对于普查找矿和矿体勘探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构造序次的基本概念在第二讲里,我们介绍了构造形迹的力学分类、各种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鉴定及其组合关系,这是认识地质构造现象的基础工作,对于构造形迹之间的内部联系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毛主席教导我们:“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在探讨结构面的力学本质及其相互联结时,我们了解到同一岩块或地块在同一方式动力作用期间所产生的各项构造形迹,是一连串  相似文献   

5.
刘迅 《地球学报》1988,10(1):33-47
不同力学性质的构造形迹或同一构造形迹的不同构造部位具有不同的成矿地球化学条件,其形成的矿床和矿化类型也不同。换言之,成矿物质元素的地球化学特性决定了在不同地质构造条件下,它们表现出不同的集散、迁移和转化规律。 把结构面性质与地球化学现象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力学性质构造形迹所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区分不同的构造地球化学形迹。我们的工作步骤是:第一,鉴定构造地球化学形迹;第二,划分构造地球化学类型;第三,确定构造地球化学体系;第四,探讨构造体系控矿的地球化学机制。  相似文献   

6.
一、引论广西自六十年代以来,先后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构造地质图,从各个侧面对区内的大地构造发展情况,构造变动特点和时空分布规律以及成矿作用等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特别是以李四光所创立的地质力学为理论基础编制的构造体系图和陈国达所创立的地洼说及递进说编制的大地构造图等,较符合区内的实际情况,并各有千秋,独具特色。前者主要是用力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从观察分析构造形迹入手,认真鉴别各种结构面的力学性质,辨别其成生序次和等级,查明各种构造形迹之间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地质力学工作的第一个步骤就是研究构造形迹力学性质.李四光同志(1961)曾指出:"结构面的鉴定,主要是依靠野外的观察,但有时也须要从岩组和矿物的分析来提供佐证".又指出:"形变、相变、位移等都反映地应力作用."(1965).构造岩是构造作用在岩石中"形变、相变、位移"的记录,何作霖和王嘉荫,在我国首先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近年来,构造岩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刘伟  江祝伟 《云南地质》1990,9(3):214-222
在对矿田内断裂、褶皱及节理等结构面力学性质鉴定的基础上,把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构造形迹按力学的统一性分期配套,划分出四种构造组合,反映了四期不同方式力的作用特点,代表了四种构造体系。其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东西向构造带,北东—南西向构造带,北西—南东向构造带,南北向构造带。结合区域的地壳运动和受力特点,这四种构造体系应分别依次归属为:南岭纬向构造体系,滇东新华夏构造体系,滇缅“歹”字型构造体系,川滇经向构造体系。这为进一步探讨构造体系与成矿的关系提供了基础成果。  相似文献   

9.
李天斌 《西北地质》1999,32(2):12-18
贺兰山北北东向反“S”型构造,由一系列褶皱、断裂组成,相互平行,略显斜列。构造形迹多表现为压扭性,且以压性为主,兼有反扭。对其构造特征、力学成因和成生发展史,前人仅有定性描述。本文从弹性力学角度半定量一定量来求解该问题,并给出一个数学-力学模型,较圆满地解释了贺兰山北北向反“S”型构造的力学成因。  相似文献   

10.
位于华北克拉通南部的中条-豫西地区记录了华北克拉通复杂、多阶段构造演化历史。其中,前寒武纪时期经历了新太古代末期(2550~2350Ma)地壳增生、古元古代(2350~1850Ma)活动带和早中元古代(1800~1600Ma)多期裂解活动,是研究区构造-岩浆活动最为剧烈的阶段。丰富的构造事件形成多层构造层,并发育大量构造形迹。本文依据GIS数据统计分析断裂切穿地层单元年代新老关系的规律,即构造运动的发生时间晚于构造形迹切穿的所有地层单元时代;如果构造形迹的发育被某一地层单元所限制,则表明构造运动的发生早于该地层的结束时间,并结合构造形迹的样式、规模、方位、强度和构造建造特征来解析构造作用性质,探讨构造演化,挖掘前寒武纪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形成的主体构造形迹的数字特征。在本项研究中,首先提取研究区内切穿Ar构造单元并限制在Pt地层单元内的构造形迹,代表前寒武纪时期的主体构造形迹特征。其次,运用GIS技术提取Pt1-Pt2期间不整合面,删去切穿不整合面的构造形迹,进一步筛选出Ar-Pt2期间主体构造形迹并统计其走向和长度,进而初步确定了Ar-Pt2期间的主要构造方位特征是NEE/NWW/近SN向。最后,依据构造形态、构造建造特征和地球物理场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确定不同构造层主体构造方位特征,代表了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形成的主体构造形迹。其中,新太古代末期形成的主体构造形迹的方位特征是NE/NW向;古元古代构造层主体构造形迹的方位特征是NEE/NWW向;早中元古代构造层主体构造形迹的方位特征是近EW向。  相似文献   

11.
贺兰山NNE向反"S"型构造由一系列褶皱、断裂组成,相互平行,略显斜列。构造形迹多表现为压扭性,且以压性为主,兼有反扭。对其构造特征、力学成因和成生发展史,前人仅有定性描述。本文从弹性力学角度半定量-定量来求解该问题,并给出一个数学力学模型,较圆满地解释了贺兰山NNE向反"S"型构造的力学成因。   相似文献   

12.
地壳发生的一切变形都是地应力作用的结果。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组成地壳的岩石、矿物必然发生变形,这些变形也必然在岩石、矿物内遗留下各种构造形迹——显微构造;同时,矿物的形体方位和晶格方位也会产生相应的定向排列(优选方位)——组构。近年来,显微构造与组构的研究不仅用于地质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而且日益受到构造地质、地震地质和岩石力学的研究者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构造形迹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鉴定,是研究、划分构造体系的基础。压扭性结构面是李四光同志提出的结构面力学性质的五种类型之一,它的特征主要是直压力#与水平扭力同时作用;先压后扭,或先扭后压的情况,则属于次序(或者可以说是复合)问题。据我们学习和野外实践,初步认识到的有下列几个特征。 1、断裂的一侧出现牵引褶曲,它的褶曲轴线与断裂面呈倾斜状,是直压力和水平扭力同时作用的结果(图1),与其它结构面的区别见表1。铜峪矿区的F_5断裂旁侧  相似文献   

14.
沂沭断裂带是山东境内一条从北向南展布的巨大断裂带,主要由鄌郚—葛沟、沂水—汤头、安丘—莒县和昌邑—大店断裂组成。该带内构造体系的复合现象很发育,可概括为:褶皱构造的迭加;断层力学性质的迭加;断裂间的穿切;结构面的方位改变和岩脉或矿脉的穿切等。 根据构造形迹力学性质和构造体系的特征,确定上述构造形迹归属于东西构造带和新华夏系。  相似文献   

15.
《地质力学学报》2019,25(1):I0001-I0002
矿田是地壳上的某一成矿显著地段,包含着在地质构造、物质成分和成因上具有成生联系的两个以上的矿床和矿点。矿田构造是指在矿田范围内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地质构造因素及其组合和叠加、改造关系的总和,它既包括构造形迹和岩石的组构特征,又包括构造对成矿地球化学、物理化学过程的影响机制和发展历史。地质力学用力学的观点来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进而涉及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体现了系统论的思想,在研究和生产实际中提出了“构造体系”、“构造成生联系”等观点;并从结构面力学性质、构造形迹的序次和等级、构造体系的存在和范围、岩石力学性质和模拟实验研究等角度,来探讨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在诸多矿产资源研究勘查方法当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地质力学矿田构造研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清镇县毛栗山发育的走滑构造型式,是一种出露良好,形式新颖的构造类型.它是笔者在1989年夏教学活动中,对毛栗山村南新修贵—黄公路沿线构造形迹的野外观测,初步发现和厘定的,文中描述和分析了区内各种构造形迹特征、组合展布型式及其运动程式等问题,力图在研究省内小型构造方面,进行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一岩石力学性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构造形迹,是地应力作用的结果.然而,室内岩石力学实验和野外地质现象表明,在同样形式的应力场中不同性质的(力学的、化学的、矿物的)岩层、岩体和地块,在构造方面的反映是不一样的;同样大小、同一方式的应力和加之于不同性质的地块上所产生的构造现象和构造特点可以完全不同.例如,一个地区受水平压力时,有些软弱的地层发生褶皱,而另一些坚硬的地层则发生破裂和矿物相变.这样即可得出,力的作用方式和被作用岩体的性质,是两个主要的因素.两者结合起来才产生某种构造现象.所以,在考虑地壳形变时,需要把这两个因素同时并重的加以考虑和分析才能从本质上掌握各种构造形迹的形  相似文献   

18.
研究矿田构造地球化学的步骤是:①鉴定构造地球化学形迹;②划分构造地球化学类型;③确定构造地球化学体系;④探讨构造控矿的地球化学机制。通过系统研究和分析,把地质力学和地球化学结合起来,促进构造地球化学发展,也有利于地质力学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9.
广泛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南北向构造,是高原新生代陆内汇聚变形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中外学者40余年研究,至今已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并形成了一些共识,也存在若干分歧。作者对南北向构造研究及某些共识的不同意见是:①南北向构造不仅有伸展构造形迹,还有褶皱、逆断、叠加等挤压构造形迹;②不能用裂谷系代表所有的伸展构造,也不能用裂谷系、地堑系等伸展构造名称代表高原西南部的全部南北向构造形迹。建议采用"南北向构造"这一包容性强的中性名称;③南北向构造最早产生于始新世-渐新世;④首先产生南北向伸展构造的是藏北羌塘-青南地区而非喜马拉雅地区;⑤大致在渐新世末-中新世初,青藏高原曾出现过一次短暂的东西挤压应力场,生成了各式挤压构造变形形迹。本文的新见解既丰富了南北向构造的成份与内涵,又可以此将南北向构造划分为早期(E2-3)伸展、中期(E3末-N1初)挤压、晚期(中新世及以后)再伸展3个发生、发展期。  相似文献   

20.
近东西弧形压扭性断裂F_2为主干断裂,是矿床的控矿构造,并严格控制着矿体的分布。在人字型排列的构造相交部位为矿液上涌的良好通道和容矿场所。探讨了控矿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及相互关系、成矿控制因素以及围岩蚀变与成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