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表层激发接收条件差, 常采用高叠加次数的地震观测技术。在地震数据处理中, 在进行了地形校正和基准面校正之后, 还存在数十毫秒的剩余静态时差。在叠加剖面上, 这种静态时差对反射波的起伏形态的影响具有浅中深层的差异性, 即出现了"静校不静"的现象。分析表明 , 这种现象是由叠加次数高、排列偏移距大, 在同一个CMP道集中, 浅、中、深层参加叠加的道数差异较大, 导致叠加过程中对静态时差平滑作用的差异所致。与岩石裸露山区中因反射波传播路径差异形成的非地表一致性"静校不静"现象不同, 仍然是"地表一致性"的。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为正确进行静校正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丘形反射的解释及其与礁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蒲仁海  徐怀大 《地质论评》1998,44(5):522-528
鄂尔多斯盆地T9-T10地震反射波组之间的奥陶系碳酸盐岩中存在着许多丘形反射,其中一部分属于以藻类生物为主的藻丘类型,一部分为东部盐凹中的盐丘,一部分为奥陶系顶古风化壳残丘,其它丘形反射为绕射波,回转波,或者为地表静校不当引起的假象,奥陶系的礁丘一般规模很小,岩性以粘结为主,其孔隙发育好坏同风化残丘一样,主要取决于次生溶蚀作用,但礁丘生长过程中由于受海面波动影响,曾发生过多次暴露,形成多期溶孔,礁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两个典型地形起伏的四个水平界面理论地质模型的计算和分析,进一步阐明了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用常规水平基准面静、动校正方法进行反射波法多次覆盖,不仅达不到较为理想的多次覆盖的目的,反而使之同相轴发生畸变并产生假的同相轴特征的主要原因及该方法所存在的问题;证明了滑动基准面静、动校正叠加方法在复杂地形地区从事地震反射波法多次覆盖技术勘探的有效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适用于造山带深地震反射资料的动校正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并分析了目前所使用的各动校正方法及其优缺点。针对各方法的不足,在前人提出的高程动校正基础上实现了一种地表基准动校正方法,该方法同时考虑了地形起伏和近地表速度变化两种因素。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验证,该方法在校正畸变的双曲线方面优于常规NMD方法,可以改善造山带中因地形起伏较大造成的动校不准、影响叠加效果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地震资料处理中CMP道集在经过静校正和动校正处理之后,仍然会存在剩余校正量。剩余校正量的存在影响叠加成像效果。传统剩余校正量求取采用基于统计规律的互相关算法。设计了一种振幅绝对误差剩余校正量求取算法,并用MATLAB编程进行了仿真测试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试验。两种算法有着相同的效果,但振幅绝对误差算法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表层结构基本类型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勘探区内表层及近地表结构的地球物理特征,往往取决于相应的地质体结构的变化.研究不同表层及近地表地质体的地质特征和地球物理特征,对地震勘探中静校正方法的确定以及静校正量的求取至关重要.准噶尔盆地就其表层地质结构可分为山前冲积扇、戈壁、农田、沙漠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地质结构体具有各自独特的地球物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INTRODUCTION Astackofrecordedseismicdatabecomesoneof themainstepsinmoderndataprocessingwhenmulti foldacquisitionsystemsaretheleadingmethodof collectingseismicdata.Inthestackprocedure,the crucialoperationistimecorrection.Anaccurateand reliabletraveltimemoveoutcorrectionformulaisnec essaryinordertodostackproperly(Gelchinskyet al.,1999a).Themostfamousmoveoutexpressionis thenormalanddipmoveout(NMO/DMO)designed todescribethetraveltimeofprimaryreflectionsof common midpoint(CMP)data.Beingdes…  相似文献   

8.
针对剩余静校正问题,讨论了统计方法中的蒙特卡罗法用于反射波能量最大化剩余静校正的方法。分别论述了反射波叠加能量最大化法和蒙特卡罗方法,以及蒙特卡罗方法如何应用于剩余静校正的计算中,并用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效果。通过实际应用蒙特卡罗剩余静校正方法,解决了经野外静校正后残留的剩余静校正问题,并通过与其他剩余静校正方法的实际应用对比,说明了蒙特卡罗剩余静校正方法的优势。对于大剩余量的静校正问题,蒙特卡罗剩余静校正方法仍然可以很好的解决,并且不会产生串相位问题,说明蒙特卡罗剩余静校正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黄棱  刘洋  刘殿秘  刘财  王铁柱 《世界地质》2018,37(3):930-937
为解决野外地表参数测定不准确等因素引起的地震数据剩余静校正问题,通过平面波分解滤波器计算时空变地震同相轴局部倾角,利用局部倾角与同相轴的时空预测量之间的关系计算剩余静校正量,在剩余静校正量计算所需局部平面波方程求解过程中,加入时间方向倾角为常数的整形正则化约束条件,以保证剩余静校正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基于地震同相轴预测的剩余静校正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共中心点道集数据的剩余静校正问题,同时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抗噪能力,为实际资料处理提供了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勘探区域近地表结构复杂程度地增加,以往那些在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单一静校正方法,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今勘探对资料构造形态和成像品质的要求。因此通过尽可能多的表层资料信息,分层系、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应用不同方法建立综合表层模型,是静校正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经泉1井三维的实践证明,以表层资料解释及可视化模型时时关联互动为基础,从简单到复杂、逐级迭代相互约束的综合应用新技术,能有效反演并校正复杂构造区浅地表结构。不仅能提高地震资料成像的精度,改善构造形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野外微测井采集数量的过度增加,减少勘探费用。  相似文献   

11.
黄土塬地区地表高程变化剧烈、地表结构与表层岩性变化大、低速带厚度大且速度低,导致地震勘探资料的静校正问题突出,信噪比低,振幅与波形一致性差,是整个资料处理流程中的重点与难点。给出了能较好解决不同波长静校正问题的联合静校正技术,既能有效去除噪音又能使有效信号不被破坏的多步多域迭代去噪技术,实现振幅与子波特征一致性的处理技术。应用表明,这些技术能有效地改善地震剖面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在山区地震勘探中,由于地表高差起伏剧烈,不仅对地震波旅行时造成很大影响,而且导致水平叠加时共反射点与共中心点产生较大偏差,影响了叠加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时空校正的方法。它是根据几何地震学的基本原理,将炮点和检波点的位置沿射线路径校正到基准面上地震波入射和出射的位置,以去除地表起伏引起的反射点与共中心点的偏差,并对基准面以上的射线路径进行地震波旅行时间校正。处理效果表明,该方法为解决山区地震勘探的静校正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Thin and relatively thin anelastic layers (compared to the signal wavelength) generally represent hydrocarbon reservoirs, where the rock is a sandstone or a source rock saturated with brine, oil and gas. The study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se layers is important to detect the hydrocarbons on the basis of the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s and the wave velocity and attenuation properties. Different seismic experiments (source-receiver configurations)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to characterise its properties. In this work, we consider varying thicknesses and Q values of the layer and analyse the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s. Moreover, we obtain spectrograms of surface seismic profiles and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well profiles (VSP and HSP, respectively) to analyse their frequency content with offset due to variations of the attenuation properties of the layer. In addition, we compare the effects due to NMO stretching and intrinsic attenuation related to the low-frequency shadows (LFS) observed in real data after stacking, since LFS can have several causes. Ambiguity is present in this case, indicating that non-stretch NMO is required, otherwise an offset mute of the data may remove useful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intrinsic (physical) loss.  相似文献   

14.
地震勘探是解决煤系非常规气储层富集区预测的有效手段,结合黄土塬区工区实例介绍了煤系非常规气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在该地区的应用研究。勘探区内地表沟谷纵横、起伏变化剧烈,地形较为复杂,根据地质任务要求进行煤系非常规气富集性的地震勘探预测,对AVO属性进行分析及波阻抗反演,因此进行地震资料保幅处理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在解决激发和接收条件不同带来的振幅和频率差异的的基础之上,同时得到较高的纵、横向分辨率。通过折射静校正和层析静校正的对比和分析,较好地解决了由于地表问题带来的野外静校正上的难题。通过精细的速度分析和剩余静校正技术,较好地解决了道集拉平问题,为后续AVO反演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江陵凹陷北部高速玄武岩下二维广角地震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汉油田江陵凹陷北部高速玄武岩发育,利用常规地震资料很难得到高速玄武岩下的地震反射。分析研究表明,广角地震有利于玄武岩下的地震成像。通过综合正演和实际地震数据完成了广角地震资料的处理,获得了江陵凹陷北部高速玄武岩下的反射地震信息。在开展广角地震波场的识别和利用研究过程中,从正演模型出发,探讨了在不同地质条件下高速层对地震波场的影响,并针对靶区资料讨论了如何识别广角地震信息。在上述基础上,通过对实际地震资料做精细的分析和处理,最终完成了高速玄武岩下地震资料的成像。  相似文献   

16.
复杂地区典型特征往往表现为近地表地质结构复杂,纵向、横向变化大,地下地质构造破碎,大倾角老地层出露。作者介绍了该类地区地震资料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处理好该类地震资料起决定性作用的静校正、去噪技术、频率补偿及偏移成像几个重要环节,并指出了生产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静校正技术在近地表条件复杂地区的地震资料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校正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后续的处理和解释工作。在众多静校正方法中,无射线追踪层析静校正法兼具稳定性和灵活性的优点。这里对无射线追踪层析静校正的原理和主要参数进行了分析;而后将其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某工区黄土塬地区地震资料的处理,把处理效果与其他几种不同静校正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单炮记录和叠加剖面的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地震记录同相轴的连续性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勘探程度较低,是开展油气勘探的主要潜力区之一。受近地表激发条件差、低降速带结构变化大、目的层埋藏较深等地表和深层地质条件的影响,研究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品质较差,严重地制约了地震资料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本文在分析研究区新采集的原始地震资料基础上,建立了精确的近地表模型,采用层析静校正、交互迭代静校正方法求准静校正量;利用多域多阶段联合去除噪声,采取近道内切除等多种方法串联综合应用消除多次波干扰;采用全面统计、逐点处理的地表一致性处理技术进行振幅能量补偿;精细速度分析,优选提高深层弱信号成像质量的偏移方法等一系列的关键技术,使本区低信噪比资料的信噪比、同相轴连续性和构造成像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The recent proliferation of the 3D reflection seismic method into the near-surface area of geophysical applications, especially in response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need to comprehensively characterize and monitor near-surface carbon dioxide sequestration in shallow saline aquifers around the world, Justifies the emphasis on cost-effective and robust quality control and assurance (QC/QA) workflow of 3D seismic data preprocessing that is suitable for near-surface applications. The main purpose of our seismic data preprocessing QC is to enable the use of appropriate header information, data that are free of noise-dominated traces, and/or flawed vertical stacking in subsequent processing steps. In this article, I provide an account of utilizing survey design specifications, noise properties, first breaks, and normal moveout for rapid and thorough graphical QC/QA diagnostics, which are easy to apply and efficient in the diagnosis of inconsistencies. A correlated vibroseis time-lapse 3D-seismic data set from n CO2-flood monitoring survey is used for demonstrating QC dlagnostles. An Important by-product of the QC workflow is establishing the number of layers for n refraction statics model in a data-driven graphical manner that capitalizes on the spatial coverage of the 3D seismic data.  相似文献   

20.
斜井三维VSP动校叠加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维VSP目的层成像问题,在反射点计算、道集抽取、动校正和叠加等处理方法上进行了研究和总结。采用等效连续速度模型折射线算法计算反射点位置,以反射点面元抽出共反射点道集,然后进行动校正。这里采用扫描的办法计算出正确的双程垂直旅行时,再进行变叠加次数的叠加处理,得到叠加剖面。最后对射线追踪方法得到的斜井三维VSP理论记录进行了处理,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