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 前言在文献[1]中归纳了自动安平水准仪可能产生的误差。在文献[2]中研究了精密水准仪Zeiss Ni 1和其它补偿器水准仪在直流场和交流场中受磁力影响而产生误差的可能性。最后在文献[3]中给出了补偿器的概况并指出恒温是测量精度的前提。此种提示促使本文作者研究了与补偿器有关的温度问题。  相似文献   

2.
《测绘译丛》一九八三年第二期刊载了美国国家大地测量局公告——致补偿器水准仪用户,公告初步分析了磁场对补偿器水准仪产生的影响,例举了磁感应误差的基本特征,公告认为:“为了保证今后一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有必要研究与补偿器水准仪有关的系统误差的影响,以便从国家高程控制网的测量结果中消除此项误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六台(五种)自动安平水准仪在一等水准网上观测试验的简况并分析其结果,认为这几种仪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地磁影响,其影响程度与地磁场的方向有关,而影响量级的大小与补偿器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及重力补偿器放大系数有关,并提出了今后使用自动安平水准仪作业时克服地磁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 1981年,W.E.Rumpf教授和H.Meurisch首次报告了自动安平(补偿器型)水准仪受磁场影响的惊人消息,这是他们在西德法兰克福工学院测试了一些水准仪后得出的结论。其后,美国国家大地测量局也测试了它的35台耶拿N1002自动安平水准仪,结果表明,这种水准仪受类似于地球自然磁场的恒定磁场影响仅引起0.04毫米/公里的微小中误差;但对那些可能遇到的类似于高压线附近的交变磁场,产生的误差就很显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NAL200系列水准仪的特点、水准仪工作原理以及补偿器检验和校正的方法,并详细给出了水准仪基本指标的校正方法,如圆水泡的调整、i角误差的校正、补偿精度的校正、补偿器交叉误差的校正等,为用户在进行测量过程中保证仪器的精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DSZ2型水准仪补偿器检验和校正的方法,为用户在进行测量过程中保证仪器的精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运用控制变量法对温度和光照强度对电子水准仪读数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电子水准仪读数受光照强度影响较小,但受温度影响较大,其中大气折光和i角是影响电子水准仪读数精度的两个主要方面;并根据实验结果,为如何减小观测误差、提高观测精度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各种自动安平水准仪的主要部件和结构的优缺点。其中特别指出了,蔡司自动安平水准仪新系列中仪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建议在我国DS3级以上自动安平水准仪中,采用吊丝灵敏元件。DS3级以下的低精度仪器中采用滚珠轴承,补偿器安排在分划板到调焦镜之间,尽量降低补偿器的放大系数。望远镜系统应尽可能减少光轴屈折次数,以及为补偿而增加的光学零件。  相似文献   

9.
孙坤瑗 《四川测绘》1995,18(3):136-137
自动安平(归零)补偿器性能测试台精度可达0.1秒级,可用于DZSI、DZS3级水准仪和DJ1、DJ2级经纬仪的补偿器精度测试。  相似文献   

10.
<正> 1973年,在菜比锡春季博览会上首次展出了精密补偿器水准仪NI002,并作了有关报导。由于NI002具有新奇的性能与特征,所以从那时起,在全世界许多地区和不同的使用条件下已经可靠地证明了它的优越性。在保证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充份利用经济上有显著优点的“摩托化水准测量”方法起着决定性作用,并且已在许多国家行之有效了。根本原因是第1次在NI002上采用了“似绝对水平视线”稳定视准线的功能原理和其它功能上的某种革新。1987年,在菜比锡春季博览会上,又展出两台新研制的精密补偿器水准仪NI002A  相似文献   

11.
对仿真和实测数据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拖鱼起伏高度变化对测量成果的影响量级与测区磁异常水平梯度变化的复杂程度有关。提出了归算的阈值条件,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条件的合理性与实用性,并提出当测区要求是一级、二级和三级测量精度时,必须将测量数据归算到平均海面上。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光干涉测量中几个主要问题,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光学补偿器格值的检定方法和室内新的补偿公式;通过对石英球端面标准米尺尺长的相对测量,提出了建立我国石英米系统的可行方案;找出有利干涉测量的气候条件,研究和验证了光干涉测量新的大气修正公式。最后通过礼泉光干涉标准基线的实测,使以上工作得到综合验证。  相似文献   

13.
在地球外核磁流体发电机数值模拟研究中,与地轴进动相关的庞加莱力通常视其影响极小而在求解发电机方程组中将其忽略,但实际上地轴进动的周期相对地球磁场的倒转周期来说仍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项。基于地球发电机数值模拟基准模型,通过引入周期为25 960 a的地轴进动速度,比较分析不同埃克曼数和瑞利数参数组合模型中地轴进动对发电机数值模型的作用。结果表明,地轴进动使得球壳磁流体的动能及磁能波动稳定在一个较原始模型更小的范围内,但增大球壳磁流体的环向动能10%~20%以上,这导致磁场西向漂移速率明显加快;通过比较各模型间的核-幔边界磁场强度和磁雷诺数,发现地轴进动项的引入使得磁流体的能量更倾向于向动能转换;通过比较核-幔边界的偶极性,发现地轴进动项的引入会降低磁流体发电机数值模型的偶极性,但对于所选的原始模型,偶极性的减小程度还不足以使其成为非类地发电机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地轴进动项的加入很可能会导致埃克曼数量级较小的类地发电机模型变为多极子主导的发电机模型,因此,在更为准确的磁流体发电机数值模拟研究中,必须考虑地轴进动项。  相似文献   

14.
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方法,理论上推导了基于多目标平面总强度磁异常分量换算的公式;根据恒定地磁背景场网格数据傅立叶变换后频率域除原点外处处为零的特点,利用总场强度换算磁异常分量时,可采取频率域原点强制置零方法消除地磁背景场的影响,分析了强制置零在磁异常分量换算中引入的误差以及总强度磁异常一级近似引起的误差。通过以上技术解决了由平面总场强度向磁性目标磁异常分量换算的问题,仿真计算评定了该方法的换算精度。  相似文献   

15.
海洋磁力测量中确定最佳拖曳距离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将测船等效为一个磁偶极子,推导出测船磁化模型及船尾磁场强度的计算公式,提出了确定最佳拖曳距离的理论计算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理论计算方法确定的最佳拖曳距离与传统的海上实验法确定的结果相差一般不超过1m,验证了理论计算确定最佳拖曳距离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望远镜采用正或负透镜调焦的准距条件公式,得出它们可以用同一公式表达,并得出伪准距点与主物镜前焦点是焦距为(2e-L),且位于主物镜处的虚拟透镜的共轭点。由此说明了两组透镜组成的望远镜物镜系统后组到分划板的距离一般不够安放补偿器。 文中指出了三组透镜组成的望远镜物镜系统可以解决上述困难,并给出了全部参数的解算方法、程序和算例。这有助于我国目前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更新换代。  相似文献   

17.
月球磁场是当前各航天大国深空探测研究的重要内容.介绍近年来主要的月球磁场建模方法和相关磁场模型,重点阐述等效场源和球谐函数两种建模方法.对各建模方法的特点、局限性和应用条件进行比较和分析,对下一代高精度月球磁场建模和类月天体磁场建模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prospects for expanding the mineral resource base in many countries are linked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stranded sites localized at unexplored areas with complex natural and landscape conditions that make any ground survey, including magnetic prospecting, difficult and expensive. The current level of geology requires high-precision and large-scale data at the first stages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Since 2012, technologies of aeromagnetic surveying with unmanned aircraft vehicles (UAV) enter the market, but most of them are based on big fixed-wing UAV and do not allow to substantially increase the level of survey granularity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aerial methods. To increase the scale of survey, it is necessary to reduce the altitude and speed of flight, for which the authors develop the methodical and technical solutions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To obtain data at altitudes of 5 m above the terrain even in a rugged relief, we created heavy multirotor UAVs that are stable in flight and may be used in a wide range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even a moderate snowfall), and develop a special software to generate flight missions on the basis of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A UAV has special design to reduce magnetic interference of the flight platform; the magnetic sensor is hung below the aircraft. This technology was conducted in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magnetic surveys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s of East Siberia between 2014 and 2016. The results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airborne and ground surveys are presented, which show that the sensitivity of the developed system in conjunction with low-altitude measurements can cover any geologically significant anomalies of the magnetic field. An unmanned survey is cheaper and more productive; the multirotor-based technologies may largely replace traditional ground magnetic exploration in scales of 1:10,000?1:1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