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沙漠地区静校正技术方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在地震勘探中,尤其在复杂地表的地区,静校正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塔里木沙漠地区其静校正产生的原因、原始地震资料的特点及老资料处理存在的问题,对该区严重的静校正问题提出了3种静校正方法,即野外静校正方法、折射波静校正方法以及反射波自动剩余静校正方法联合使用的观点。通过在塔里木地区地震资料的处理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认为解决复杂地表地区静校正问题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取决于对所在工区静校正问题的分析、有效的折射波初至拾取和静校正量的准确计算及应用。对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证明,在处理流程中所采用的静校正联合使用的方法在本工区是切实可行的,并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三维地震勘探在干厚黄土浅煤层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厚黄土覆盖地区表浅层黄土结构疏松、无潜水位,对地震波吸收强烈,难以开展三维地震勘探,特别是在煤层埋深浅的干厚黄土覆盖丘陵地区。在河东煤田某矿区,经多次试验,采取“高叠加次数、小炮检距、单深井激发、组合接收”等采集技术措施,使用绿山初至折射静校正方法及浮动基准面叠加方法的资料处理技术,最终有效地压制了干扰,提高了信噪比,使反射波更加突出,成像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静校正技术是复杂地表区地震资料地震成像的核心技术,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厚黄土戈壁区受低速层速度低、变化大,静校正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地震资料品质.在传统层析静校正技术的基础上,这里提出了改进的层析反演静校正处理技术,核心技术包括精确的初至拾取技术、分偏移距从浅到深逐步迭代的回转波层析反演技术、等速面静校正计算技术.通过这些技...  相似文献   

4.
YM区块地表条件复杂,相对高差较大,原始资料品质差。通过对原始资料分析,该区块资料处理中存在静校正,提高信噪比,压制多次波三个难点。针对静校正问题,综合采用层析成像静校正,非线性综合全局寻优静校正,反射波自动剩余静校正,较好地解决了工区存在的静校正问题。对叠前叠后综合多种去噪方法,逐步提高了信噪比。综合分析多次波成因类型,道集内切结合叠后时变预测反褶积,逐步衰减多次波,保证了基底构造形态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5.
山区三维静校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西部煤炭资源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山西国阳新能股份有限公司二矿390水平九采区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及山西阳泉五矿首采区老资料研究二个项目进行资料处理,以攻克影响勘探精度和分辨率的静校正问题。通过对二区块地震资料分别采用绿山折射静校正、综合折射静校正、层析静校正,发现综合折射静校正相对于绿山折射静校正,可以较好的解决静校正的短波长分量、长波长分量问题,更加准确的刻化出地质构造情况,而层析静校正能够更好地解决近地表横向速度变化大、地表没有同一稳定折射层、地表存在高速体等复杂地形的静校正问题,保证同相叠加和正确成像,提高资料的分辨率及勘探精度。  相似文献   

6.
折射静校正技术在宣东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地震数据中存在较大的静校正量时,利用模型道与各道互相关求取时差的反射波静校正方法往往不能奏效,其主要原因是得不到好的模型道,当原始资料的信噪比很低时,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必须首先解决好野外一次静校正。近年来,针对复杂地形和地表结构的折射波静校正,总差分折射静校正方法和基于速度模型的反演静校正方法被广泛应用。在静校正问题严重的宣东地区为例,综合运用了这两种折射静校正方法进行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转换波综合静校正技术在新场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换波静校正问题一直被认为是转换波处理中较难解决的问题,目前已研究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里根据新场地区转换波资料的特点,采用多种静校正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切实可行的转换波综合静校正技术。首先,利用模型法求取转换波长波长静校正量;然后,采用全局寻优静校正方法解决残留的长波长和中长波长转换波静校正问题;最后,在共检波点叠加道集上相关方法计算短波长静校正量。实际数据处理表明,该转换波静校正技术能较好地解决新场地区的转换波静校正问题,使地震记录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全数字化地震数据采集设备和计算机地震数据处理系统能力的提高,使室内以提高高频地震信号信噪比为目标的处理技术得以实现。原始地震道校正组合技术在减少高频信号损失、提高信噪比方面效果明显。对比模拟野外检波器组合实验与地震道校正组合可知,随着组合道数的增加,高频干扰波能量明显减少,但模拟野外检波器组合却存在有效波高频振幅值下降的问题;相反,地震道校正组合即可有效降低高频干扰又能保证反射波明显增强。实例表明地震道校正组合技术在识别小断层和小间距煤层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李振江  赵奎  杨秋莹  李春雨  张术权 《世界地质》2004,23(2):179-182,186
针对松辽盆地南部深层原始地震记录接收能量弱、信噪比低、各种干扰波严重和地表条件多变等存在严重的静校正问题,尝试利用CGG、Foucs、Grisys、Promax等多套处理系统的优势模块对跨工区二维大吾4面进行深部地层的折射波静校正、反褶积、剩余静校正、DipMoveOut、偏移等关键技术的联合处理方法试验研究,形成了一套针对松辽盆地南部深层地震资料处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复杂地区静校正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 《安徽地质》2007,17(1):50-53
在地震勘探中,静校正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尤其在复杂地表地区静校正问题更为严重.静校正问题影响地震反射波的成像,导致地震剖面出现假构造,在解释过程中给地质人员带来错误的认识.本文认为在解决静校正问题上,折射波静校正方法优于传统的野外静校正算法.  相似文献   

11.
山西晋城煤业集团的赵庄矿大巷区,地处太行山西麓中低山区,区内大面积黄土覆盖,局部基岩裸露,地表庄稼、林木较多,建筑物较为密集,浅层地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对该区原始资料运用了静校正、干扰波去除、反褶积测试、精细速度分析、偏移成像、修饰性处理等处理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地表高差问题、增强了有效信号,剖面的信噪比明显提高。处理后的剖面构造形态清晰可靠,层位接触关系清楚,波组特征明显,较好地解决了煤矿采区地质构造问题。  相似文献   

12.
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中黄土塬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层析静校正是一种非线性模型反演技术,它利用地震记录的初至波时间,根据射线追踪方法反演地表及近地表不同介质的速度模型,建立与其相对应的表层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求取激发点和接收点的静校正值。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黄土塬区,地形起伏大,低速带速度和厚度纵横向变化剧烈,常规静校正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通过采用层析反演技术,解决了单炮记录初至不光滑、有效反射波不清晰、同相轴连续性差等问题,与折射静校正相比,不但很好地解决了区内不同波长的静校正问题,而且克服了由低、降速带厚度、速度等因素引起的构造形态扭曲现象,较好地改善了剖面同相轴的连续性,使解释的构造形态更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3.
层析静校正技术在山地复杂地区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勘探区位于鄂尔多斯聚煤盆地东缘,河东煤田南部,工区内地形起伏较大,黄土冲沟发育,多成“U”字形深切冲沟,部分沟壁可达85°,高差20~60m。地形西低东高,最大高差205m,第四系覆盖层厚度0~120m,低速带速度横向变化较大,存在严重的长、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问题。如在该区钻孔CB77至CB73,其2~#煤层底板为同样标高,但在折射静校正后的速度分布图上,钻孔CB73处却存在一明显异常区,通过使用层析静校正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另外,在该区陷落柱判识方面,利用层析静校正方法取得的时间剖面,其陷落柱边界、高度、形态,比采用常规静校正更清晰。  相似文献   

14.
地震资料分频处理的应用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兴华 《物探与化探》1994,18(5):331-338
在地震资料信噪比比较低,叠加次数比较低的情况下,常规处理效果不好,可以采用分频处理。各个不同频带的地震反射波周期差别较大,分别进行自动剩余静校正及互相关静校正,能准确求出剩余时差。在各个频带内做反Q补偿及自适应倾斜面之叠加,可以更好的进行频率补偿及相位补偿,增加叠加次数,提高处理质量。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将各频带的地震反射能量相加,获得最终叠加剖面,提高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尼勒克井田的浅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差,深部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倾角大。通过建立地质构造模型,反演出高倾角地层的地震记录,针对高倾角地层地震反射波的特点,采用小道距观测,在资料处理方法上着重注意原始资料分析、静校正处理、反褶积测试、叠前偏移技术等环节。该区勘探结果表明:在高倾角地层从事地震勘探,首先要根据地震地质条件作好构造模型及反演记录,着重做好变观措施,其次选取合理的处理模块,做好叠前偏移技术,兼顾干扰波去除,即可获得满意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16.
宣化——下花园煤田位于燕山山脉的西段,区内地形复杂,成孔形式不一,采集难度大;火山岩覆盖范围广,浅层地震地质条件较差,地震记录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为了查清宣东矿井深部煤炭资源状况,除了克服地表影响因素外,还需攻克该区火山岩对地震信号的屏蔽难题。通过对岩石出露区及黄土覆盖区进行试验分析,采取了高叠加次数等措施,有效地压制了干扰,提高了信噪比,在此基础上对地震记录进行一些有针对性资料处理技术,如绿山静较正技术等,使目的层有效波反应明显。本次勘探圈定了上覆火成岩范围及火成岩破坏区,控制了区内主要可采煤层Ⅲ3、Ⅴ2煤层的埋藏深度及构造形态,解释断层20条及Ⅲ3煤层火成岩破坏区3处,勘探成果表明,本次勘探所采用的野外采集措施和资料处理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地质灾害发生地区,大都具备地震勘探条件,一是地裂缝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具有方向性,二是在垂向上具有可分辨的拓展深度。在遭受地裂缝破坏的地区,其地震时间剖面将会出现反射波同相轴错断、反射波能量转换、反射层产状变化和反射波增减等特征。根据该区资料试处理效果及有关处理参数的测试原则,确定了地裂缝三维地震勘查资料处理流程:在预处理阶段,着重做好道编辑、静校正和反褶积;在部分时间偏移(DMO)叠加阶段,重点做好速度分析,剩余静校正;在叠加之后偏移之前做好随机去噪及偏移方法的测试;在偏移之后作好反Q滤波,信号增强等处理。另外还可进行波阻抗、振幅层拉平等特殊处理及三瞬处理。通过上述各项资料处理工作,为探测研究地裂缝分布规律提供了可靠的解释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复杂山区地形高程变化剧烈、绝对高差大、折射界面不稳定、深层反射信噪比低等问题,提出综合静校正方法:即通过将初至折射静校正,初至剩余静校正,及分频反射剩余静校正进行组合.在实践中应用该方法,较好的解决了此类地区地震资料存在的静校正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