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坡面草被覆盖对坡沟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By scouring experiments, the changeabl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yield in the hillslope-gully side erosion system with different coverage degrees and spatial locations of grass were studied. Five grass coverage degrees of 0, 30%, 50%, 70%, 90%, three spatial locations of grass (upslope, mid-slope, low-slope) and two water inflow rates of 3.2 L/min, 5.2 L/min were applied to a 0.5 by 7 m soil bed in scouring experiment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diment yield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grass coverage degree at 3.2 L/min water inflow rate in scouring experiments and the sediment yield with different grass locations on the sloping surface was in the order of upper > middle > lower. At 5.2 L/min water inflow rate, the differences of sediment yield among various grass coverage degrees were increased, whereas the changeable tendency of sediment yield with different grass locations on the whole sloping surface was not very obvious. The proportion of sediment yield from the gully side increased in an exponenti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crease of grass coverage degree. When the grass was located on the lower position of hillslope, the influence for accelerating gully erosion is the greatest. Foundation: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No.2007CB407201; National Key Technology R&D Program, No.2006BAB06B01-06; Science and Techniqu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of YRIHR, No.200603 Author: Li Mian (1968–), Ph.D and Senior Engineer, specialized in soil erosion.  相似文献   

2.
坡面草被覆盖对坡沟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室内放水冲刷试验方法,研究了坡沟系统坡面不同草被覆盖度及空间配置下,坡沟系统侵蚀产沙变化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放水流量较小时,覆盖度越高,侵蚀产沙量越小;坡面草被不同空间配置下的产沙量大小依次是:坡上部 > 坡中部 > 坡下部。大流量时,不同草被覆盖度间的产沙量差异增大,不同草被空间配置下的产沙量变化规律不十分显著。沟坡产沙比随坡面草被覆盖度的增加呈指数增加,大流量比小流量下的增加幅度要大。坡面草被布设在坡下部时,其对沟坡侵蚀的危害最大。坡沟系统侵蚀产沙变化过程是增加-稳定-下降,其变化的阶段性不如单一坡面明显。  相似文献   

3.
不同坡面植被空间布局对坡沟系统产流产沙影响的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文峰  李勉 《地理研究》2010,29(10):1870-1878
植被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坡面不同植被覆盖度、不同植被空间布局对坡沟系统侵蚀产沙的影响,以4 m长坡面(坡度为20°)和3 m长沟坡(坡度为50°)组成的坡沟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放水流量(3.2 L/min、5.2 L/min)的放水冲刷实验,研究了不同放水流量、不同植被覆盖度、不同植被布设部位对坡-沟系统及沟坡侵蚀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不同植被布设部位在相同放水流量、相同植被覆盖度条件下对坡沟系统侵蚀产沙有明显影响,而对产流量无明显影响;沟坡部分侵蚀产沙量不随坡面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减小,相反呈增大趋势。说明在实验条件下,对坡沟系统而言,仅在坡面部分布设植被,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坡沟系统侵蚀产沙,但并不能有效减小沟坡部分的侵蚀产沙,甚至引起沟坡部分侵蚀产沙的增大。因此,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坡沟兼治将是减少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黄土坡面细沟侵蚀过程的REE示踪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REE示踪技术探讨了坡面细沟侵蚀的发育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在细沟发育过程中,各坡段细沟侵蚀量呈动态变化趋势;细沟发育过程可以分为起始、发展、稳定3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侵蚀方式、发育特征迥异。总的看来,在坡顶部、上部、中部、下部4个坡段上,细沟发育过程中,坡面下部的侵蚀量较大。但随着放水流量的增加,坡面上部侵蚀量的比重增加。由于溯源侵蚀,最下部坡段的相对侵蚀量从92%减少到37%,呈显著下降趋势,其它3个坡段则分别从4.7%、0.25%、2.14%增加到29%、17%和23%。试验结果还表明,REE示踪法不仅可定量测定不同坡位的侵蚀量,还可以揭示冲刷过程中各坡位相对侵蚀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Determining the contribution of gully erosion to the total sediment yield is important for enhancing decision-making regarding sediment abatement and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The dry-hot valley region of the Jinsha River is one of the most intensive areas of gully erosion in China.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 of gully erosion to total sediment production in this region is unclear. Instead of using the source tracing technique commonly employed in other studies, this study provides a method of rapidly reconstructing historical sediment yields based on the properties of sediment that accumulated in an undrained pond at a small gully watershed outlet. We produced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software to calculate the volume of each layer of accumulated pond deposits from 2006 to 2011. Moreover, we estimated sheet erosion amounts using the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heet erosion accounted for between 14.28 and 23.39% of the total sediment yield in the watershed in the case that the sediment delivery ratio was 100%. Therefore, gully erosion is the major source of total soil loss in this area, and effective soil measures of gully erosion mitigation are crucial for managing the sediment yield.  相似文献   

6.
风力侵蚀对无定河流域产沙作用定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师长兴 《地理研究》2006,25(2):285-293
本文利用无定河的水文泥沙观测日值资料和该流域内及周围气象站气象观测月值资料,通过流域的水沙关系与各年风蚀气候因子,估计了风力作用对无定河流域产沙的贡献量。结果揭示出:在风沙区,由于水力的搬运作用仍然决定了流域输沙量的大小,所以风力作用产生的输沙模数很小,在总输沙量中只占约1/4;风力作用增加输沙量比例最大的地区是穿过风沙区和丘陵沟壑区交界区,既有活跃的风沙活动又有强烈的黄土水蚀,风力和水力形成强耦合侵蚀搬运作用的干流上游,占输沙量的1/3以上;位于靠近风沙区并有片沙分布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流域,风蚀产沙占流域输沙量的比例约为1/10;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相对强烈的水力侵蚀,风力作用对产沙影响较小。整个无定河流域风力作用产生的输沙量包括入河风沙、降尘以及风力与水力的耦合侵蚀搬运作用可能增加的泥沙,接近流域总输沙量的1/6。  相似文献   

7.
重庆主城区河段河道泥沙冲淤事关防洪、航运及码头作业等,是三峡水库泥沙问题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依据原型观测资料,以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前后河段的泥沙冲淤规律为基础,结合河床组成分析和一维数学模型,计算提出河段悬移质泥沙走沙基本条件,并应用于减淤调度实践中.结果表明:①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后至2012年重庆...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沟道流域产沙过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陈永宗 《地理研究》1983,2(1):35-47
黄土高原的主要产沙地区是河口镇至龙门黄河干流两侧和泾、洛、渭河中上游,产沙时间集中7—9月或一、二次暴雨期。流域产沙量与河道断面输沙量基本一致。产沙最与降雨量加径流深组合因子成正比相关,并随坡度增大而增加,坡度超过25—28度水流面蚀强度减弱。砂黄土的可蚀性最大,黄土其次,粘黄土最小。灌木林的防蚀效果最好。近三十年来黄土高原的产沙量进一步增加,其中由人类活动而增加的沙量约占黄河平均输沙量的23~35%。沟道流域的产沙过程具有垂直分带规律。沟间地以细沟侵蚀产沙为主,沟谷地是水力、重力和洞穴侵蚀综合作用的场所。黄土丘陵区沟谷地的产沙量此沟间地大59.0%左右;黄土塬区产生的泥沙绝大部来自沟谷地。  相似文献   

9.
全球视野下崩岗侵蚀地貌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典型的崩岗具有“圆形露天剧场”般的沟头,发育在深厚的红色花岗岩风化壳上,通常包括集水坡面、崩壁、崩积体、沟道、洪积扇5个地貌组成部分;崩壁自上而下可分为表土层、风化红粘土层(红土层)、风化砂质红粘土层(砂土层)、风化粗碎屑层(碎屑层)。中国的崩岗与马达加斯加的lavaka属于同类地貌,两者具有地貌学上的可比性。崩岗群是劣地的表现形式之一,但与欧洲的badland有不同的侵蚀过程,也不同于意大利和巴西的两种沟谷侵蚀地貌calanchi和vocoroca。崩岗主要发育在华南和东南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中等偏缓的丘陵坡地上,由沟谷侵蚀发展而成,是沟谷侵蚀的高级阶段。崩岗沟道侵蚀产沙量占崩岗沟谷流域侵蚀产沙量的一半以上,其中沟道沟壁崩塌侵蚀产沙量与沟床下切侵蚀产沙量又各占崩岗沟道侵蚀产沙量的一半左右。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是研究崩岗流域侵蚀、产流和产沙过程的有效手段。崩岗流域侵蚀产沙量可以通过崩岗沟谷和洪积扇地形测量加以估算。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土壤侵蚀控制度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潜力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整个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首先将水土保持措施容量定义为某一区域能容纳的最大适宜水土保持措施量。根据梯田、林地和草地的适宜布设区域,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的支持下,确定了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措施容量。使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计算了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和2010年现状土壤侵蚀模数,并将水土保持措施容量下的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与现状土壤侵蚀模数之比定义为土壤侵蚀控制度。随后使用土壤侵蚀控制度,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土高原2010年现状土壤侵蚀模数为3355 t·km-2·a-1,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为1921 t·km-2·a-1,土壤侵蚀控制度为0.57,属于中等水平。相比于现状条件,在水土保持措施容量条件下,微度侵蚀区比例从50.48%提高至57.71%,林草覆盖率从56.74%增加至69.15%,梯田所占比例由4.36%增加到19.03%,人均粮食产量可从418 kg·a-1提高至459 kg·a-1。研究成果对于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土陡坡裸露坡耕地浅沟发育过程研究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根据黄土陡坡地浅沟地形特征参数,在室内人工建筑浅沟发育初期的雏形模型,研究浅沟发育不同阶段沟头溯源侵蚀、沟壁扩张和沟槽下切变化规律,分析浅沟侵蚀对坡面侵蚀产沙的贡献。结果表明,浅沟发育不同阶段对应于不同的浅沟侵蚀过程。浅沟发育初期,沟头溯源侵蚀、沟壁扩展和沟床下切均相对活跃,且溯源侵蚀速率大于沟壁扩张速率和沟床下切速率;浅沟发育中期,以沟槽下切和沟壁扩张为主;浅沟发育后期,以沟壁扩张为主,但沟壁扩张速率明显小于浅沟发育的初期和中期阶段。浅沟发育初期和中期阶段,浅沟侵蚀量占总坡面侵蚀产沙的58%;浅沟发育后期,浅沟侵蚀量占总坡面侵蚀产沙的26%~59%。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中游小流域坡沟侵蚀关系研究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0  
陈浩  王开章 《地理研究》1999,18(4):363-372
根据坡面水下沟时在沟坡(道)上“净产沙增量”的概念,探讨了沿程含沙水流侵蚀特性的变化和坡沟侵蚀关系及产沙机理,并采用成因分析法定量确定了典型小流域的泥沙来源。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研究不同草本植物和边坡坡面形态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以西宁盆地毛鸡湾流域长岭绿化区作为试验区,设计了直形和阶梯形2种坡形,选取3种优势草本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inn.)、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和细茎冰草(Agropyron trachycaulum L...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近50 a来土壤加速侵蚀的状况和原因,收集了四川西昌大箐梁子1957年、1979年、2000年航空影像,应用立体像对获取高程信息生成DEM,并利用DEM纠正航片获取正射影像。同时,利用三期正射影像获取土地利用变化和沟谷变化信息,通过野外调查与验证,分析了沟谷形成、发育特点及与坡耕地增长的密切关系。研究表明,西昌大箐梁子沟谷发育,到1957年已形成部分稳定或半稳定冲沟,1970年代后期,大量草地被开垦为耕地,且多为坡耕地,土壤抗蚀能力降低,土壤侵蚀由此加剧,沟蚀增强,人为加速了沟谷侵蚀的发育。  相似文献   

15.
东北低山丘陵区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高强度的农业垦殖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侵蚀沟危害日益加剧。选择东辽河上游106.5 km2的区域为研究区,基于分辨率2 m的遥感影像,在GIS人工预判读侵蚀沟的基础上,野外实地验证并测量了研究区内长度≥50 m、且深度≥0.5 m的侵蚀沟的几何参数与经纬度;基于DEM获取了侵蚀沟所在坡面的坡度、坡向和高程等空间信息;分析了研究区侵蚀沟的基本特征与时空演化趋势,探讨了坡度和坡向对侵蚀沟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目前研究区已形成侵蚀沟322条,分布密度为3.0条/km2,沟壑密度为0.8 km/km2,割裂度为1.4%,侵蚀沟发展速度快,沟蚀强度已达强烈程度,应引起足够重视。② 侵蚀沟主要分布在6°~9°的坡耕地上,坡度对沟蚀的影响明显,坡耕地高强度垦殖是沟蚀加剧的主要驱动力;③ 阳坡(S、E)上侵蚀沟分布相对较多,而阴坡(N)上侵蚀沟分布最少,坡向对沟蚀也有一定影响。研究成果为认识东北低山丘陵区侵蚀沟发生与演化提供了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6.
典型黑土区小流域浅沟侵蚀季节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2005年对黑龙江鹤山农场两个小流域进行定位观测,研究了典型黑土区浅沟侵蚀特征及其季节差异,并对作物类型和耕作措施对浅沟侵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流域年浅沟侵蚀量达285.9 m3 km-2和290.8 m3 km-2,仅浅沟侵蚀量就超过了黑土区的土壤允许侵蚀量。浅沟侵蚀量呈现出沿坡面波动的变化,沿坡面向下存在浅沟侵蚀的强弱交替带。春夏浅沟侵蚀在侵蚀强度、浅沟形态及主要影响因素3个方面存在差异,春季浅沟侵蚀受融雪、冻融影响显著,侵蚀较夏季严重;与春季相比,夏季浅沟长度变短、宽度变大、深度变浅,浅沟体积与长度的相关性较春季差,这与夏季暴雨历时短、雨强大以及植被盖度大有关。耕作措施和作物类型影响浅沟侵蚀深度和浅沟分布,尤其在夏季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7.
粤北石漠化地区坡地土壤侵蚀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刚  李森 《中国沙漠》2011,31(6):1488-1492
在粤北山区裸地、草坡地和耕地等3种石漠化土地的坡面上,采用0.3 mm·min-1、0.48 mm·min-1、0.72 mm·min-1、1.08 mm·min-1 4种降雨强度进行了36场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坡面上3种类型石漠化土地的土壤侵蚀特征、强度各不相同。在同一地类上,土壤侵蚀量随降雨过程的进行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且随雨强的增大,土壤侵蚀量亦增大;土壤侵蚀量与雨强之间均呈现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在任一雨强条件下,都是裸地的土壤侵蚀量最大,耕地次之,草坡地最小。地表覆被对降雨侵蚀产沙过程有重要的抑制作用,大雨强条件下抑制作用尤为突出;而水平沟耕作方式能减少小雨强条件下的土壤侵蚀量,但随着雨强的增大,其影响也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18.
草原区植被对土壤风蚀影响的风洞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内蒙古乌兰察布荒漠草原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移动风洞模拟试验,开展荒漠草原植被对土壤风力侵蚀影响的定量化分析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植被盖度下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变化、不同植被盖度下的风沙流结构特征及植被盖度与风蚀输沙率的定量关系,从而为水土流失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研究表明: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随着地表植被盖度的增加呈三次函数关系增加,拟合函数为Z0=ax3+bx2+cx+d;随着距地高度的增加,各层收集到的风蚀量呈不同程度降低,随着地表植被盖度的增加,各层输沙量也均降低;不同风速下植被盖度与风蚀输沙率之间呈幂函数相关。  相似文献   

19.
坡耕地侵蚀过程与土壤理化特性演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少燕  查轩 《山地学报》2002,20(3):290-295
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问题是制约生态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探讨坡耕地土壤侵蚀过程和土壤退化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应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了坡耕地壤侵蚀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侵蚀过程中土壤物理化学特性的演变规律;明确了不同中下坡面单位时间产沙三个过程特征;揭示了泥沙中不同粒级颗粒组成、团聚体和营养元素迁移规律及导致土壤退化加剧的原因;提出了防止坡耕地土壤侵蚀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中游的侵蚀环境与植被恢复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和生态环境问题世界瞩目。在保证蓄水拦沙效益基础上,提高林、草保存率,使植被恢复得到最佳的生态效益,是黄土高原环境整治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根据黄土高原不同空间地理位置的流域、重点县水文监测资料,研究了气候、地表覆被、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以及流域产沙与地理环境要素间的耦合关系,定量分析了黄土高原,特别是多沙粗沙区自然与人文要素对流域侵蚀产沙的综合影响和因子的权重分析,并利用天然降雨植被生态需水适宜性系数和林、草恢复度的概念,重点探讨了黄河中游主要产沙区、尤其是多沙粗沙区退耕还林等土地利用方式宏观格局变化与植被恢复前景。研究表明,在植被生长主要依赖天然降雨的黄土高原,生物措施(植被类型)要与自然带相适应,应根据植被恢复度和植被生态需水适应性系数来进行宏观植被的恢复与实施。这是目前在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下,进行水土保持,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减少垦殖率与保证老百姓的基本农田、造林种草与植被类型的自然适应性、以及控制泥沙作用中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合理布局等诸多矛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