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娜 《西部资源》2023,(1):41-44
基坑变形监测是基坑工程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建筑物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安徽省蚌埠市某广场建筑工程项目为例,对该项目实地开展基坑变形监测。商业地块边坡水平位移最大变形量为5.8 mm,最小变形量为2.0 mm,边坡沉降最大变形量为2.9 mm,最小变形量为0.5 mm,周边建筑物沉降最大变形量为3.0 mm,最小变形量为0.0 mm;住宅地块边坡水平位移最大变形量为4.5 mm,最小变形量为1.0 mm,边坡沉降最大变形量为2.6 mm,最小变形量为0.9 mm,周边建筑物沉降最大变形量为2.9 mm,最小变形量为0.0 mm。周边道路沉降最大变形量为4.1 mm,最小变形量为2.1 mm。根据监测结果,可以为建筑工程施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桩顶弧形连系梁通过约束桩顶位移,能够优化桩身的受力状态,且能提高抗滑桩的整体稳定性。与直线型连系梁相比,弧形连系梁的受力性能与拱形结构相似,以受压为主,能够充分发挥混凝土较高的抗压能力,通过抗滑桩及连系梁可将部分滑坡推力传递至滑体两侧稳定岩土体,降低了对滑床岩土体强度及抗滑桩桩身强度的要求。根据抗滑桩与连系梁之间的协同作用及变形协调,利用力法原理,建立柔度方程,求解桩顶与连系梁之间的约束冗力,进而计算连系梁及抗滑桩的内力和位移。通过算例表明,弧形连系梁较直线型连系梁内力分布均匀,与单桩及桩顶受直线型连系梁约束的排桩相比,弧形连系梁对抗滑桩的约束效果明显,而且约束效果随弧形连系梁矢跨比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3.
毛乌素沙地臭柏根系分布及根量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36  
毛乌素沙地臭柏(Sabina vulgaris)灌丛根量、根系直径和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臭柏根系分布深度可达2.0 m,水平延伸幅度达灌丛边缘以外1.0 m左右处;其根量主要集中在0~60 cm的土层内,占根系总量的60%~70%,呈倒金字塔型分布。根系直径以< 3 mm的细根居多,占剖面总根量的72%左右,集中分布在0~30cm的土层中。> 7 mm的粗根数量很少,占总根数的0%~5%。臭柏根量和直径分布特征依立地条件及土层深度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4.
毛乌素沙地沙柳细根分布规律及与土壤水分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刘健  贺晓  包海龙  周成军 《中国沙漠》2010,30(6):1362-1366
以2 mm为粗、细根的划分界限,采用根钻法对毛乌素沙地的单株沙柳及沙柳林地的细根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测量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沙柳细根垂直分布深度为1.5 m左右,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细根生物量逐渐减少,细根根量最大值出现在表层,在0~20 cm范围内集中分布,约占总根量的一半左右。沙柳水平根系发达,细根主要分布在冠幅半径3倍左右的范围内,表明沙柳通过水平扩展来获取分布于土壤浅层的大气降水;丘顶沙柳林地根量小于丘底林地根量,土壤水分的含量和分布决定沙柳细根根量的大小和分布。  相似文献   

5.
在植被发育程度较高的云南昭通头寨试验区和呈贡段家营试验区,使用亚甲基蓝和罗丹明B溶液多次进行染色示踪渗透试验,发现根-土间隙的导流现象十分明显,其导流作用很可能已经超过了传统的三类土体大孔隙。对不同尺寸根-土间隙流道内水分入渗速度模型进行推导与理论计算,并将其与实测实值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讨论了头寨试验区和呈贡段家营试验区斜坡土体中根-土间隙在降雨入渗过程中导流量所占比例。结果表明:昭通头寨和呈贡段家营试验区斜坡土体中根-土间隙的尺寸主要集中在0.5~1.0 mm,多数间隙尺寸为0.5 mm左右,根-土间隙流道内水分下渗速度主要分布在区间0.027~0.203 mm/s和0.014~0.102 mm/s,两试验区土体中根-土间隙的导流量分别占总入渗量的72%~82%和54%~70%,相同面积上,头寨试验区土体中根-土间隙的导流量是呈贡段家营试验1.67倍,根-土间隙对降雨入渗的贡献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毛苔草植被对沼泽湿地蒸散发的影响,采用野外蒸发桶观测的方法,2007年7月5日至8月8日,在三江平原对不同植物密度下的毛苔草(Carex lasiocarpa)沼泽湿地下垫面蒸散发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毛苔草植被的存在能够增加沼泽湿地下垫面的蒸散发;与野外植物密度相同的有植物桶的蒸散发量平均达到13.88mm/d,最大蒸散发量可达22.26mm/d,而无植物桶的蒸散发量平均仅为4.81mm/d;有植物桶的平均蒸散发量为无植物桶蒸散发量的2.9倍。毛苔草植物的密度越大,对沼泽湿地下垫面蒸散发增加的作用越大,但只有当毛苔草叶面积指数大于1.5时,下垫面的蒸散发量才会显著增加。太阳辐射和气象要素对毛苔草沼泽湿地蒸散发的影响与植物密度间的关系复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采用微根管法,在福建省三明米槠天然常绿阔叶林内布设96根微根管,分析细根形态特征随细根直径的变化及其空间变异,并估计细根变量所需的取样数量。结果表明:1)微根管法观测的细根直径较小,88%的根数量其直径≤0.5 mm,1 mm的根数量仅占3%;2)细根的根长和体积随根直径分布的特点不一致:≤1mm的根其根长占总根长的95%,而体积只占总根体积的50%;3)Shapiro-Wilk检验表明,细根根长密度和根体积密度在不同土层均是非正态分布,且均呈右偏分布;4)蒙特卡罗统计模拟分析表明:在95%置信水平、80%估计精度要求下,微根管法测定细根根长密度时需要的取样量达79个;而测定类似条件下细根体积密度所要求的取样量则远超出本研究的最大采样量(96个)。传统的微根管法仅能观测到直径较小的根,在估计细根参数时易因取样体积不足导致估计不准确,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扩大微根管的观测范围或采用根窗法。  相似文献   

8.
牡丹江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月至2007年1月,对牡丹江浮游植物丰度及其环境因子进行监测,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牡丹江浮游植物丰度时间分布以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空间分布表现为牡丹江水源地镜泊湖区域(2#、3#)最高,牡丹江出水口(9#)次之,然后依次为牡丹江入水口(1#)和牡丹江中下游(4#、5#、6#、7#)。不同季节对浮游植物丰度产生影响的主要相关因子并不相同,春季为CODMn、BOD5和pH;夏季为BOD5、温度和溶解氧;秋、冬季均为氨氮、BOD5和温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BOD5,因此控制城市生活污水以及沿岸工厂污水的过量排放对于维持牡丹江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毛乌素沙地蒸散量的遥感研究——以内蒙古乌审旗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表蒸散量的准确估算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以及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意义重大。本文以毛乌 素沙地腹地---内蒙古乌审旗为例, 应用基于互补相关原理的平流- 干旱模型, 结合1km 分辨率 的NOAA/AVHRR、MODIS 反照率资料和气象资料, 对乌审旗1981~2003 年的地表蒸散量进行了 估算, 并对其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 乌审旗多年平均年蒸散量为252mm, 变化在 200~310mm 之间, 从西北向东南递增; 多年平均年蒸散量的相对变率在10%~24%之间, 从西北 向东南递减; 逐年蒸散量分布趋势基本一致, 都是从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递增。(2) 以2002 年为 例, 按照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划分, 蒸散量最大的是水体, 耕地次之, 再次是草地和林地, 沙地 最小。(3) 蒸散量年际变化大, 最大年份在300mm 以上, 最小年份在200mm 左右; 从年内变化看, 蒸散量呈“单峰”正态分布, 一年内蒸散量主要集中在6~9 月份。(4) 通过误差分析可以看出, 乌审 旗蒸散量的模型估算值比实际测量值偏低, 大约低9%左右。  相似文献   

10.
<正>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获悉,今年内蒙古提高有色金属行业准入门槛,进一步提升有色金属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内蒙古明确规定:新建及改造电解铝项目必须采用400KA及以上大型预焙槽工艺,铝液电解交流电耗必须低于12,750千瓦时/吨铝,铝锭综合交流电耗必须低于13,200千瓦时/吨铝,电流效率原则上不应低于93%。铜、锌冶炼项目单系列产能不低于10万吨,装备工艺必须为国内先进水平;铅冶炼项目单系列产能不低于8万吨,装备工艺必须为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电子蒸散计(Lysimeter)逐日测定春小麦和玉米生育期的蒸散(地面蒸发和植物蒸腾)量, 结果表明, 作物的蒸散量随生育期的进程而变化, 并受供水条件所制约。春小麦全生育期的最大蒸发蒸腾虽约312mm, 最小蒸发蒸腾量245mm; 玉米全生育期的蒸发蒸腾量约468mm。春小麦套种玉米的增产节水效果显著, 其产量比单种春小麦和玉米的产量高约50%, 而蒸散耗水量比单种的低18%。本文就河西干旱区农业节约用水合理灌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得出:①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荒漠半荒漠区无灌溉条件下造林的降水极限,在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为150—200mm。在地中海气候区,为100—150mm。②最大根幅区的降水收入与水分支出平衡时的降水量,就是理论上无灌溉条件下造林的降水极限。③水平根系越发达,无灌溉、无地下补给条件下植物的抗旱性越强。较小的造林密度有利于脆弱的水分平衡。④耐旱乔木造林的地下水埋深极限为4—6米;耐旱灌木(小乔木)为5—10m。耐盐乔木的矿化度极限为3g/l;耐盐灌木为3—8g/t。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雨林乔木类树种的根系存在对红粘土土质边坡的加固效果,并从根系形态、几何特征方面研究其加固机理,选取海南热带雨林地区常见的四类直根系乔木树种进行现场大型剪切试验和根系实地统计,获取不同深度下根-土复合体的剪应力与位移关系曲线,并取相应的原状土进行室内直剪试验,将现场剪切试验条件下测得的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与室内素土抗剪强度进行比对,计算出不同根-土复合体土体抗剪强度增长率,最终得出在现场原位条件下,四类树种根系中小叶榄仁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的增长率最大,其次是重阳木根系和凤凰木根系,非洲楝根系最差;对于四类树种来说都存在一个最优根土面积比,使得根系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提高土体抗剪强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德全  董玉祥  哈斯  倪少春  马骏 《地理研究》2011,30(12):2229-2238
采用RTKGPS测量技术与方法,2006~2008年连续三年共9次对我国海岸沙丘主要分布区域之一的河北昌黎黄金海岸翡翠岛的一个典型海岸横向沙脊进行了三个横剖面的高精度观测。海岸横向沙脊高程、断面及其典型位置的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海岸横向沙脊脊顶和背风坡坡脚夏秋季东移、冬春季节西移,脊顶总体向西移动,年均最大移距1.8...  相似文献   

15.
陕西渭北旱塬苹果种植分区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以渭北旱塬为研究对象,在区域尺度和定位观测的基础上,揭示了渭北不同苹果种植分区土壤水分特征。得出如下结论:(1)渭北旱塬不同苹果种植分区土壤水分特征主要受自然降水和苹果地蒸散量的影响。(2)3种类型区苹果地土壤水分都存在亏缺现象,台塬东部区苹果地土壤水分平均潜在亏缺量为390.9mm,最大亏缺量为674.6mm,最小亏缺量为186.3mm;高原沟壑区苹果地水分平均潜在亏缺量、最大亏缺量分别为264.4和441.2mm,有时也出现水分盈余的现象;台塬西部区总体上表现为亏缺.但苹果地出现水分盈余的现象较高原沟壑区普遍,最大盈余量达151.8mm;(3)渭北旱塬苹果地水分储存量也存在区域分异,2m土层水分储存量在全生育期是渭北台塬西部区大于渭北高原沟壑区大于渭北台塬东部区,土壤水分储存量的变化特性与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苹果树对土壤水分的利用量及降水年型有关;(4)3种类型区苹果地耗水量以台塬东部区最大,旱塬沟壑区次之,台塬西部区最小。干旱年苹果全生育期耗水量低于丰水年份。从耗水组分上看,苹果地耗水主要来源于生育期间的有效降水,但在干旱年份,耗水量还有相当一部分依赖深层土壤贮水,耗水深度超过3m,表明深层储水在干旱年份对苹果树生长所需水分的供给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疆3种主要森林类型根系生物量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系生物量是准确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汇功能的一个重要数据。采用标准木全收获法研究了新疆3种主要森林树种根系生物量,并分析了其在垂直梯度上的分配规律和随年龄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新疆杨、西伯利亚落叶松和阿勒泰冷杉根系总生物量分别为43.409、42.152 t/hm2和16.19 t/hm2;(2)根系生物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迅速减少,约88.37%以上的根系生物量集中分布在0~40 cm土层中,在超过40 cm土层中,根系生物量降至较低水平(约为8.3%);(3)随林分年龄的增长,各林分根系总生物量呈递增趋势,在中龄林根系生物量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各级根系中粗根、中根及细根生物量随年龄的增长所占比例呈现递减规律,而其根桩和毛细根生物量差异较大,所占比例随年龄的增大基本呈增大趋势;(4)在表层土壤中各林分在林木的幼龄及中龄阶段根系生物量都处于较高比例,之后呈下降趋势后维持在一定水平基本不变,而深层土壤中各林分在幼龄阶段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后以一定比例逐渐增长;(5)新疆杨、西伯利亚落叶松和阿勒泰冷杉根系年平均生产力分别为:1.070 8 t·hm-2·a-1、1.014 4 t·hm-2·a-1和0.910 7 t·hm-2·a-1。  相似文献   

17.
在奈曼站农业观测场进行了5种水肥处理的玉米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的玉米株高快速生长期均从6月下旬始,至8月初达最高值。不施肥处理株高和茎粗生长在拔节后期落后于其他处理,早于其他处理停止生长。根量快速增长从6月底开始,至7月底结束,8月下旬根开始死亡,至9月20日,细根数量减少至峰值期的50%。高肥处理的根系增长率高于其他处理,其根密度值最大,不施追肥处理的最小。不浇水的处理在7月初雨季到来时根系开始快速增长。不施追肥的处理早于其他处理7d停止根系的增长。5种不同处理的根系生长动态趋势一致,均为单峰形。施肥量最大的处理(T1)产量最高,不施肥的处理产量最低。玉米生长期多次灌溉并不能促进生长,相反使产量减少。  相似文献   

18.
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增温和养分有效性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对于理解林木养分吸收、生产力和碳吸存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杉木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福建省三明市陈大镇国有林场内设置土壤增温和氮沉降双因子试验,研究杉木幼树不同月份细根生物量的变化,结果发现:1)土壤增温、氮沉降分别对总细根生物量有显著的抑制和促进作用,土壤增温与氮沉降的交互作用对总细根生物量则无显著影响。2)增温对4月、7月、11月份细根总生物量均有极显著影响,增温对细根总生物量的抑制效应以7月最大;氮沉降对7月和11月细根总生物量有显著影响,7月份的促进作用大于11月份。3)土壤增温对0~1 mm细根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大于1~2 mm细根,表明0~1 mm根系对增温的响应更加敏感。4)土壤增温对表层0~10 cm细根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大于较深层的细根生物量;而氮沉降只对表层土壤细根生物量有显著促进作用,表明土壤增温和氮沉降均能显著改变细根的垂直分布。结论表明,土壤增温显著抑制细根生物量,而氮沉降显著促进细根生物量,并引起细根生物量在不同径级、不同土层分配格局的变化,从而可能对杉木适应性和生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千年桐人工林乔木层的生物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物质能源树种千年桐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特征及其分配规律.采用样地调查和标准木收获法测定2a、3 a、5a、7a、9a生千年桐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建立千年桐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回归模型,其全株的相关系数为0.980 1,其他组分相关系数均在0.9093以上,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a、3a、5 a、7 a、9a生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41.162t/hm2,51.15 t/hm2,58.656 t/hm2,114.005 t/hm2,134.894 t/hm2,9a生林分乔木层生物量是分别7a,5a,3 a,2a生林分的1.183倍,2.300倍,2.637倍,3.277倍.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中,9 a生林分的树杆对乔木层生物量贡献最大,达到41.09%,贡献率最小的是2a生林分,为38.54%;7 a生林分的树枝对乔木层生物量贡献率最大,达到26.1%,贡献率最小的是5a生林分,为22.8%;5 a生林分的树叶对乔木层生物量贡献率最大,为13.72%,贡献率最小的是7a生林分,为10.38%;7 a生林对林分的树根生物量贡献率最大,为23.68%,贡献率最小的是9a生林分,为21.52%.乔木层的生物量主要以树杆为主,杆、枝、叶、根的生物量均表现出明显随林龄增长而递增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旋风分离式集沙仪在风洞内集沙效率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赵满全  付丽宏  王金莲  冬梅 《中国沙漠》2009,29(6):1009-1014
为了改变旋风分离式集沙仪本体直径、入口截面宽度、锥体段高度的主要结构参数,在实验室风蚀风洞内分别进行了性能试验,测试了集沙仪的性能参数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变其中一个结构参数的水平,集沙仪平均沙尘收集率在80%~90%之间,而且参数水平的变化对于各粒径范围的土样的沙尘收集率影响程度不同。通过分析可得:在各风速下,对于各种粒径的土样,本体直径由50 mm改变为40 mm时沙尘收集率降低;入口截面宽度由10 mm变为8 mm时沙尘收集率提高约2%~3%;锥体段高度由100 mm改变为125 mm时沙尘收集率提高约3%~4%。对于不同粒径的土样,当分别以本体直径为50 mm、入口截面宽度为8 mm、锥体段高度为125 mm时,集沙仪的平均沙尘收集率提高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