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苏北连云港地区蓝闪绿片岩相岩块的发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苏北连云港地区(红石咀、东西连岛及蟹脐沟)发现以岩块、岩片形式出现的蓝闪绿片岩相岩石,其由石榴石、蓝透闪石、冻蓝闪石、阳起石、钠长石、多硅白云母、榍石及文石等矿物组成。石榴石变斑晶作为低扩散的刚性矿物,经历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变质反应证据保存在石榴石的成分环带及包体矿物组合中。蓝透闪石、冻蓝闪石及文石包体的存在表明,本区出露的绿片岩相岩系属早期经历低温高压变质作用、晚期又叠加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高压变质地体。这一发现为苏鲁高压地体的构造单元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羌塘中部的高压变质带位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之上,由榴辉岩、蓝片岩和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组成,其形成过程对探讨板块缝合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其中的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研究并结合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认为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中的石榴子石具有多期次变质结晶的特征,保留了岩石多期次变质的信息。结合岩石组构特征,最终确定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至少经历了3期次的变质作用。第一、二期均为绿片岩相,当时岩石不具定向构造且未达到高压;第三期为低温高压蓝片岩相变质作用,与区域上蓝片岩的形成及榴辉岩的蓝片岩相退变质作用大体同时,该期变质变形作用形成了岩石的片理,最终成为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变质作用时代为218Ma左右。  相似文献   

3.
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带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带由榴辉岩、石榴石白云母片岩和蓝片岩等组成,与蛇绿混杂岩、晚古生代浅变质地层岩片等共同构成了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这一构造混杂岩带,是伴随古特提斯洋闭合的深俯冲作用及后期构造作用的产物。通过对其野外地质特征、不同岩石类型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等的研究,确认榴辉岩和石榴石白云母片岩在早期分别经历了各自的形成过程,在榴辉岩形成之后的折返过程中二者共同构成了高压变质带,并且在折返过程中榴辉岩发生蓝片岩相退变质作用,同时导致了带内蓝片岩的形成。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闭合过程中的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发生于240Ma左右,折返过程中的蓝片岩相退变质作用及蓝片岩的形成应在220~200Ma,高压变质带最终在214Ma之前抬升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4.
琉璃庙地区变质杂岩主要由变质上壳岩、变质深成侵入杂岩及其脉岩群组成.它们多数经韧性变形改造形成各种类型糜棱岩和构造片岩.研究表明,变质上壳岩原岩主要以钙碱性火山(熔)岩为主.本区变质杂岩经历了三期变质变形作用,即高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型复式同斜紧闭褶皱;绿帘角闪岩相动力变质作用及强烈的韧性变形,形成了以蓝闪石为特征的不同强度的糜棱岩带;绿片岩相动力变质作用和韧脆性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疆西南天山蓝片岩的变质作用pTDt轨迹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高俊  肖序常 《地质论评》1994,40(6):544-553
西南天山蓝片岩的变质作用pTDt轨迹显示进变质作用为快速升压过程,退变质作用为近等热降压过程。自俯冲杂岩进入俯冲带到形成蓝片岩后抬升出露于造山带,变质作用经历了浊沸石相(415Ma?)→硬柱石-蓝闪片岩相(408Ma?)→蓝闪绿片岩相(345Ma)→0绿片岩相(314Ma)连续渐变演化的过程。蓝片岩中现存主要蓝闪绿片岩相矿物组合并非峰期变质矿物组合。造山运动晚期的大规模韧性推覆作用促成蓝片岩快速抬  相似文献   

6.
大别地区的变质作用及与碰撞造山过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别造山带从南到北可分为5个变质构造单元:扬子北缘蓝片岩带、突松变质杂岩带、南大虽碰撞杂岩带、北大别变质杂岩带和北淮阳变质带。各个变质构造单元中不同岩石的变质作用可划分为3种类型:(1)超高压型。以含柯石英(及金刚石)的榴辉岩为代表,仅见于南大别碰撞杂岩带中,这类岩石的PT轨迹反映洋壳B型俯冲的特点。(2)高压型。见于大别山南部的蓝片岩带、宿松变质杂岩带和南大别杂岩中的变质沉积岩及部分片麻岩中,与  相似文献   

7.
牡丹江地区蓝片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牡丹江地区的蓝片岩分布于牡丹江东部的椅子圈、磨刀石等地。野外调研表明:牡丹江蓝片岩主要呈透镜体状或构造残片状发育在长英质片岩中,并部分可见变余枕状构造和气孔状构造;主量元素岩石化学分析得到这些蓝片岩为亚碱性玄武岩组合;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曲线与洋中脊环境(E-MORB)配分曲线一致;微量元素蛛网图曲线也与E-MORB一致,部分易活动元素(Ba,Sr等)一定程度的分异应与海相玄武岩形成时遭受海水蚀变或后期绿片岩相变质有关。代表性蓝片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牡丹江地区蓝片岩的原岩形成于大洋板块内的洋中脊环境。因此,黑龙江蓝片岩应为佳木斯地体向西与松嫩地块之间碰撞拼贴而形成的具有蛇绿岩性质的高压变质带;而目前保存下来的蓝片岩带应为遭受高压变质作用并仰冲到佳木斯地块之上的大规模增生杂岩带的残余部分。结合作者近年取得的牡丹江地区蓝片岩SHRIMP锆石年龄210~250 Ma和变质云母等单矿物180~190 Ma的年代学证据,证明它们为晚二叠世-晚三叠世的玄武岩经过印支期前后高压变质而形成。黑龙江蓝片岩带的形成是印支期前后古亚洲构造域向环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结果,即黑龙江杂岩带为典型的构造转换带-古亚洲洋构造拼合的结束和环太平洋构造带俯冲开始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特克斯一带双变质带是西天山双变质带重要组成部分。对特克斯一带双变质带特征的详细观察和讨论,可能对整个西天山双变质带深入研究起到解剖麻雀的作用。低压相系变质岩是以堇青石片岩类为代表;高压相系变质岩是以蓝闪石片岩类为代表。在后继的收缩体制下,由于陆-陆碰撞作用,使能干性不同的层状变质岩叠置到一起,经过强烈纵向构造置换作用,使能干性较强的蓝闪石片岩类(包括大理岩)变成透镜状、似层状岩石,嵌在数量较多、能干性较弱的堇青片岩类里,构成双变质带混杂体。变质作用的时间约为晚志留世末。堇青石片岩类为低压相系角闪岩相岛弧型变质作用;蓝闪石片岩类属于高压相系低绿片岩相俯冲带型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西南天山哈布腾苏河一带出露的典型榴辉岩和蓝片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和温压条件综合研究。榴辉岩可分为蓝闪石榴辉岩、钠云母榴辉岩、绿帘石榴辉岩和蓝闪石榴角闪岩(退变榴辉岩)4类,蓝片岩可分为含蓝闪石石榴白云母钠长片岩、石榴白云母蓝闪片岩和石榴白云母蓝闪石英片岩3类。新鲜榴辉岩主要矿物组合为石榴石+绿辉石+钠云母+绿帘石,退变榴辉岩则为石榴石+蓝闪石+角闪石;蓝片岩主要矿物组合为石榴石+蓝闪石+多硅白云母+钠云母+钠长石+石英。榴辉岩和蓝片岩中石榴石变斑晶均保存进变质生长环带,从核部到边部XMn和XFe降低,XMg和XCa升高,指示了升温进变质的演化过程。根据榴辉岩矿物共生组合、石榴石内部包体组合分布特征及传统地质温压计估算结果,确定榴辉岩经历了4阶段的变质演化:早期硬柱石蓝片岩相进变质阶段、峰期榴辉岩相变质阶段(t=543~579℃,p=1.5~1.6 GPa)、峰后绿帘蓝片岩相退变质阶段(t=~450℃,p1.0GPa)和晚期蓝闪绿片岩相退变质阶段(t400℃,p0.5 GPa)。利用p-T视剖面图计算的榴辉岩、蓝片岩峰期变质温压条件与传统地质温压计估算结果十分相近,其中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条件t=520~550℃,p=1.7~1.9 GPa;蓝片岩峰期变质条件t=520~620℃,p=1.7~2.3 GPa。本文估算的榴辉岩峰期变质压力条件与前人根据柯石英的发现而认为研究区部分榴辉岩及其围岩曾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认识明显相悖,原因可能如下:①后期退变质作用引起研究区榴辉岩全岩成分、矿物化学成分的调整,在采用Grt-Cpx-Phe温压计和以全岩成分为基础的相平衡模拟方法估算峰期温压条件时受到影响,从而使估算峰期压力条件普遍偏低;②西南天山的榴辉岩可能并非全都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可能分别代表了不同变基性岩块在不同俯冲深度变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陕甘川交界区碧口群的变质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魏春景 《地质学报》1994,68(3):241-254
碧口群由一套中晚元古代的变质双峰式火山岩及复理石型深积岩组成,其变质作用分为蓝片岩相和绿片岩相。据其野外分布及白云母b0值的变化可分成A、B、C三个变质带。蓝片岩相以钠质闪石+绿帘石共生为特征,在A带的大面积绿片岩中呈条带或残片状分布。对区内的角闪石、绿泥石、绿帘石及白云母等矿物及其间的交代关系研究表明蓝片岩和绿片岩并非同一物理化学条件下的产物。蓝片岩相的温度为300-400℃,压力为0.5-0.  相似文献   

11.
西天山的基性高压变质岩显示互相连接的榴辉岩相脉体网络来源于蓝片岩的进变质脱水作用,通过这些网脉可以洞察在俯冲带高压条件下远程流体流动中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和元素负载。岩相学证据表明外来流体的渗透作用产生运输脉,而流体持续的沟道式流动导致主岩蓝片岩的淋滤。脉和蓝片岩蚀变带中锂(Li)的含量几乎是蓝片岩主岩中锂的两倍,它支持流体是外部来源的设想。这些流体触发了蓝片岩主岩的榴辉岩化作用而形成蓝片岩蚀变带。由于成脉流体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低,所以导致与流体发生化学反应的主岩中所有微量元素的强烈淋滤。在此过程中有53%~81%的微量元素被活化,与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的损失相符合,它们的损失量几乎是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损失量的两倍。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杂岩蓝片岩—云母片岩矿物成分及变质作用P-T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构造混杂岩中保留着一套曾遭受过中高压变质作用的岩石,其代表性岩石为:蓝片岩-云母片岩;蓝闪石、铁蓝闪石和多硅白云母(单位结构中Si=3.37~3.46>3.30)等具有中高压性质的典型变质矿物在岩石中平衡共生.蓝片岩-云母片岩组合至少经历了早期和晚期两阶段变质,早期为绿帘蓝片岩相,变质温压条件为T=320~460℃,P=7.8×108~11×108Pa.晚期为高绿片岩相,出现富镁绿泥石(XMg=0.565~0.646)交代早期钠质角闪石和多硅白云母等高压变质矿物现象,变质温度升高而压力有所降低,由石榴石云母片岩所限定的高绿片岩相变质条件为T=536~598℃,P=6.8×108~9.5×108Pa,属中温和中高压变质.  相似文献   

13.
翟庆国  李才  王军 《地质通报》2009,28(9):1207-1220
羌塘中部榴辉岩位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中段,改则县古姆乡片石山地区。榴辉岩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榴子石、绿辉石、多硅白云母、金红石、角闪石等,围岩为石榴白云母片岩和蓝片岩,石榴白云母片岩主要由石榴子石、多硅白云母和石英构成,蓝片岩由石榴子石、角闪石(含蓝闪石)、多硅白云母等构成。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显示,榴辉岩主要经历了3期变质作用:①峰期榴辉岩相变质作用阶段,以石榴子石、绿辉石和多硅白云母为特征,变质温度和压力分别为500℃和2.3GPa;②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阶段,以后期形成的冻蓝闪石、镁红闪石、绿帘石、钠长石等交代早期矿物为特征;③绿片岩相变质作用阶段,以毛发状阳起石等为特征。榴辉岩的变质演化过程代表了青藏高原北部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和冈瓦纳与劳亚大陆碰撞造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大别山南北缘中-晚元古代火山岩的浅变质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荣兴 《矿产与地质》1999,13(6):358-362
研究认为:大别山深变质基底杂岩北缘中-晚元古双峰式火山岩系,普遍遭受过缘片岩相浅变质作用,相当于中-低压相系到中-高压相系。南缘火山岩系寻段发育蓝片岩带,属蓝闪绿岩相变质作用,属高压相系。变质作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拉张环境中的中-低压“细碧岩化”变质作用→挤压造山环境扣-高压区域变质作用→局部地区的高压蓝闪石绿片岩相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依兰地区蓝片岩相变质作用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依兰地区蓝片岩作为黑龙江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质作用演化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对依兰地区蓝片岩的岩相学及矿物微区化学成分的研究,并运用PERPLE_X软件,在Na_2O-CaO-K_2O-MnO-FeO-MgO-Al_2O_3-SiO_2-H_2O-TiO_2-O(Fe_2O_3)(NCKMnFMASHTO)体系下对石榴石冻蓝闪石片岩(g-brs-wnc-act-phn-chl-ep-ab-stlp)、绿泥绿帘蓝闪石片岩(gl-brs-wnc-act-chl-ep-stlp)和白云母蓝闪石片岩(gl-wnc-phn-ab-ep-chl-sph)进行了相平衡模拟,并分别获得了500~525℃/1.14~1.2GPa、480℃/1.4GPa、450~500℃/0.95~1.2GPa峰期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其峰期变质级别都达到了绿帘-蓝片岩相。结合前人发表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建立了蓝片岩相岩石的顺时针变质演化P-T轨迹。研究区蓝片岩的形成标志着新生洋壳的俯冲作用,同时代表古亚洲洋构造域的结束和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开始。相平衡模拟中,P-T轨迹记录了峰期前温压条件递增的过程,温度峰期与压力峰期同时到达,说明蓝片岩相变质作用是在俯冲过程中实现的,而不是折返过程中达到的。减压阶段的轨迹近于平行追溯进变质轨迹,揭示与进变质过程相似的地热体制下(11~14℃/km),相对缓慢的抬升过程  相似文献   

16.
哈尔克山北坡原定上志留统阿克牙子组角闪岩相变质岩系可能为早元古代地层,构成伊宁—中天山板块的基底;上志留统穹库什太组则为由绿片岩、蓝片岩及少量大理岩化灰岩透镜体、蛇绿岩推覆岩片构成的“变质俯冲杂岩(变质混杂岩)”组合。  相似文献   

17.
对新疆哈尔克山北坡上志留统地层的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尔克山交坡原定上志留统阿克牙子组角闪岩相变质岩系可能为早元古代地层,构成伊宁-中天山板块的基底;上志留统穹库什太组则为由绿片岩、蓝片岩及少量大理岩化灰岩透镜体,蛇绿岩推覆岩片构成的“变质俯冲杂岩(变质混杂岩)”组合。  相似文献   

18.
毛小红  林宜慧  张建新 《岩石学报》2023,(12):3533-3554
北阿尔金高压/低温(HP/LT)变质岩呈构造岩片分布在俯冲-增生杂岩中,主要由强变形的变质沉积岩(泥质片岩、钙质片岩和石英片岩)和少量呈透镜状分布在变沉积岩中的蓝片岩和榴辉岩组成,与相邻的蛇绿混杂岩呈断层接触。榴辉岩主要矿物为绿辉石、石榴子石、多硅白云母、石英、冻蓝闪石,含少量蓝闪石、绿泥石、方解石、钠长石、榍石。蓝片岩主要矿物为蓝闪石、石榴子石、碳酸盐类矿物、阳起石、绿帘石、钠云母、绿泥石、钠长石和石英,偶见多硅白云母,其中在部分蓝片岩的石榴子石中有少量硬柱石和绿辉石包体。本文对蓝片岩(样品A06-16-7)和榴辉岩(样品A03-3-5.3)开展了岩石学和相平衡模拟研究,得到它们形成的压力峰期的温压条件分别是:T=~524℃、P=~2.1GPa和T=~527℃、P=~2.2GPa,并均经历了后期蓝片岩相的退变质叠加。结合区域上已有的研究表明,北阿尔金HP/LT混杂岩片中不同类型岩石可能经历了不同的变质演化历史,反映了古俯冲隧道的不均匀性,并在俯冲隧道的较浅部混杂在一起,共同经历了蓝片岩相或蓝片岩-绿片岩过渡相条件下的透入性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19.
羌塘中部的高压变质带位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之上,由榴辉岩、蓝片岩和石榴石白云母片岩组成。其形成过程对探讨板块缝合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笔者在果干加年山地区的展金岩群湖南山岩组中发现了硬玉石榴石二云母片岩这种新的高压变质岩石类型,文中以其为研究对象,做了较为详细的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变质作用的研究,认为硬玉石榴石二云母片岩至少经历了二期的变质作用:第一期早期绿片岩相,形成了片理S1,其pT条件为T=425~434℃,p=300~500MPa;第二期主期蓝片岩相高压变质作用,形成岩石主期片理S2,其pT条件为T=472~481℃,p=1200~1700MPa。硬玉石榴石二云母片岩是榴辉岩折返过程中构造事件的产物,这期折返事件形成了218~220Ma的一期蓝片岩相变形-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澜沧江杂岩带小黑江-上允地区蓝片岩的岩相学、地球化学、成因矿物学以及相平衡模拟的综合研究,阐述蓝片岩的原岩以及变质演化过程。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蓝片岩具有一致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弱Eu正或负异常,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与OIB相似,其原岩可能为OIB型玄武岩。详细矿物学研究表明,本区蓝片岩记录了俯冲峰期蓝片岩相变质和峰期后绿片岩相变质两个变质阶段,其矿物组合分别为蓝闪石+钠长石+多硅白云母+绿泥石+绿帘石和蓝闪石+钠长石±阳起石+绿泥石+绿帘石。通过Na_2O-Ca O-Fe O-MgO-Al_2O_3-SiO_2-H_2O-O体系相平衡计算,得到两个阶段的压力范围分别约为0.95 GPa和0.40 G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