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黄淮海地区乡村功能类型及其地域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准海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由于地方性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差别,乡村经济在产业功能上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本文以该区辖属的364个县(市)为地域单元,研究其乡村功能类型,并对不同功能类型的空间分布、功能特征及其经济发展的地域模式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地貌是自然环境中的基本要素,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业生产、农业地貌条件与国土整治的研究,其前途是极其广阔的。地貌与国土整治应从农业地貌类型分区来研究,从地貌条件与农业生产关系出发来考虑。由于国土规划的性质和内容都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因此,一个地区的农业地貌类型区在地域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往往是取得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  相似文献   

3.
李平星  陈雯  孙伟 《地理学报》2014,69(6):797-807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乡村地域功能和发展定位的多元化和空间差异特征日益明显。以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为例,采用定量化价值评价方法,研究县域尺度乡村地域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功能的空间差异,识别各县市区主导功能类型,揭示不同类型乡村地域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乡村地域多功能特征明显,工业发展功能占据主导;4 类乡村地域功能空间集聚程度均较低,生态保育功能高值区集中于沿湖、沿海或苏南山丘地区,农业生产功能集中于苏北和苏中,工业发展功能以苏南最强,社会保障功能则集中于市辖区及其临近市县;乡村地域功能组合类型多样,共可分为9 种;4 类乡村地域功能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自然地理、空间区位、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强度和影响方向上明显不同。研究可为针对性地定位乡村功能和发展导向、增强县域乡村功能特色和竞争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横断山区地域分异明显。各自然地理要素作地带性组合,自然地理环境呈水平分异,农业土地利用也大体呈纬向带状分布。根据温度和水分条件的地域组合及地势差异,将横断山区划分为5个自然地带、9个自然区,并与以往的方案进行了比较,阐述了自然地带界线的划分及各带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   总被引:58,自引:7,他引:51  
程叶青  张平宇 《地理科学》2005,25(5):513-520
依据近10年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运用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特征及其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国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3.43%;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方向北方和由东部向中部推移,北方和中部地区成为新的增长中心;粮食生产地域变化的差异明显,南北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变化较大,八大产区和省区间变化较小。农业生产条件、技术、宏观经济环境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是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东北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性基地,应对全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变化趋势,必须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通过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商品粮基地空间布局优化等举措,促进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乡村聚落用地形态是农村人居空间组织形式的综合外在体现,是揭示乡村地域特色的重要指标。以全国乡村聚落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热点探测、近圆形指数、邻接指数等地理空间分析方法,从用地规模、用地形状、用地结构三个方面对全国乡村聚落用地形态特征进行识别。结果表明,中国乡村聚落用地规模中位数为9.52 hm2,整体呈“北大南小”的特征,并在局部地区呈现明显的高、低值集聚态势;在用地形状方面,乡村聚落用地近圆形指数中位数为0.537,总体上偏长形,各种形状类型在全国均有分布,且呈现出在局部区域显著集聚的现象;用地结构可分为七大类,又以田中型、林边型、滨水型和草边型最多。根据用地形态特征的地域分异格局划分出16个乡村聚落用地形态类型分区,绘制了乡村聚落用地形态类型图谱,并总结出各类型区的用地形态特征。最后探讨了中国乡村聚落用地形态特征的空间分异机制,包括:(1)地形地貌、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等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聚落用地形态地域分异的宏观格局;(2)农业、水利、交通运输等生产生活方式的地域差异对聚落用地形态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3)街巷、民居等物质空间形态与聚落整体的用地形态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地貌是构成国土的要素之一,是人类赖以生活、生产活动的基本条件:地貌形态及地貌类型组合特征制约着国土资源分布规律和利用方向。研究地貌形态特征及其形成过程是国土整治的一项基础工作。本文拟就重庆地貌特征与国土建设中的几个问题加以分析。 一、地貌特征与农业生产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其利用方式受其地貌形态类型的制约,并以此影响农业结构和发展方向。重庆地貌基本特征,归纳起来有三: 1、地貌类型多样,有利于农业综合发展。境内各种地貌类型,以丘陵面积最大,占全市总面积的59.4%,山地占30.4%,平坝(缓丘带坝)占10.2%。据典型调查表明,土地类  相似文献   

8.
试论农业区域的形成演变、内部结构及其区划体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一、农业区划的客观基础及其重要意义 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是现实存在的,并有其客观的历史形成基础。最明显的象山地农业区与平原农业区就有着很大差别,又如棉花产区,稻麦产区及畜牧区等等也是各具特点,互不相同。因此,按农业分布的形成条件、地域特征以及它的表现形态,加以划分出不同类型和区域是完全有可能的。远溯两千多年前在我国古代名著的“禹贡”里,把全国领土分为九州,对各州土壤、物候、农产、田赋均有记载。就已具有农业地理分区的启蒙思  相似文献   

9.
一、农业区划的客观基础及其重要意义 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是现实存在的,并有其客观的历史形成基础。最明显的象山地农业区与平原农业区就有着很大差别,又如棉花产区,稻麦产区及畜牧区等等也是各具特点,互不相同。因此,按农业分布的形成条件、地域特征以及它的表现形态,加以划分出不同类型和区域是完全有可能的。远溯两千多年前在我国古代名著的“禹贡”里,把全国领土分为九州,对各州土壤、物候、农产、田赋均有记载。就已具有农业地理分区的启蒙思  相似文献   

10.
甘孜阿坝地区农业类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类型的研究,在国际上已有较久历史,它基本上可归纳为农业经济学和农业地理学两种方向。后者从认识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条件和特点出发,研究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诸要素的联系,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着重野外地理考察与制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The development of grass-feeding livestock breeding is the key to promoting the transition from grain-consumption type animal husbandry to grain-saving type animal husbandry in China, and to solving the problem of competition for grain between people and livestoc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geography, this paper first defines the conversion standard for the breeding quantity of livestock, and then uses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econometric models and methods to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 the sequential variation process, geographical aggreg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ass-feeding livestock breeding in China.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 1) The breeding quantity of grass-feeding livestock in China has an obvious overall growth trend, but there is an obvious difference among the livestock species. During the period 1978–2012, the breeding quantity of grass-feeding livestock in China grew by 92.5%; and the breeding quantity within the same period was beef cattle > sheep > dairy cow. 2) On the county scale, the number of increasing areas of the breeding quantity of grass-feeding livestock is larger than the number of decreasing areas, and the growth rate of breeding quantity of grass-feeding livestock in northern China is higher than that in southern China, which initially forms the pattern of “hot in the north and cold in the south”. 3) The spatial Durbin model shows that the per capita output of grain, proportion of productive land area, urban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level,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and policy factor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grass-feeding livestock breeding, while the per capita GDP, urbanization level and proportion of non-agricultural income have obvious negative effects on it. 4) Grass-feeding livestock breeding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major types of areas, and each type of area should be regulated and controlled in terms of their respective focus of attention according to regional conditions and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的发展正面临可持续发展、消费者需求变化、全球化的挑战。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背景下,应深入研究农业多种功能的空间格局、地域类型和优化策略。论文首先简要探讨了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过程和农业功能时空差异的理论基础,然后以吉林省为例,构建了农业多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及优化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① 农业多功能具有联合生产和外部性特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农业资源禀赋以及两者的组合作用,是导致农业多功能时空分异的关键因素;② 吉林省县域农业各功能的空间分异具有不同特征,农产品供给功能高值县域主要分布在中西部松辽平原,经济发展功能高值县域主要为大农业发达的县域,社会保障功能高值县域主要为东部城镇化水平高且劳均农业产值高的县域,生态服务功能高值县域主要为林地、草地、水域面积占比高的东部和西部县域;③ 吉林省县域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可分为4类,即农产品供给优势区、多种功能并重区、非生态功能弱势区和生态服务优势区;④ 不同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组合特征和区域发展背景因素的结构性差异,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采用区位商和增长商指数,对1990—2018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的农业,及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比较优势和增长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从比较优势看,黑龙江省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吉林省的畜牧业,以及辽宁省的渔业和畜牧业,在全国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东北三省的玉米、黑龙江省的大豆,及黑龙江和吉林省的牛肉生产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②从增长优势看,1990—2018年,东北三省的种植业经济增速迟缓,而畜牧业经济具有明显的部门增长优势和区域增长优势,且增长优势突出,发展潜力较大。③从空间格局看,东北三省有75%的地级市农业具有比较优势;72%的地级市畜牧业产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部门增长优势,优势突出。尽管东北三省种植业在全国的比较优势较强,但其产值增长速度相对迟缓。为推进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应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地域分异与现代农业区划方案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农业地域格局取决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等要素的综合影响,而且伴随着这些要素的长期变化而产生时空演化和区域分异,由此奠定了综合农业区划的科学基础。本文探讨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战略,剖析了现代农业发展环境的时空转变及其动态特征,建立了农业自然要素与农业地域功能耦合测度指标体系,应用聚类分析和定性评判综合手段提出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农业区划原则和方法,制定了全国现代农业区划方案。该方案包括15个农业一级区、53个农业二级区,并与1981年农业综合区划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揭示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中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地域功能、格局动态和发展趋向,为新时期加快各地区现代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学,促进地理学综合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村庄是最能直接体现乡村经济社会活动规律的单元,落实到村级层面的功能类型划分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采用熵权法、泰尔指数及优势功能模型,构建适用于村庄发展功能识别与类型划分的研究思路,并以西北干旱绿洲农业区临泽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干旱绿洲农业区总体形成以农产品生产和生态保育为主的国土空间格局,村庄形成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工业加工、商贸旅游、劳务输出、生活保障等多功能地域综合体,其中农产品生产和生活保障功能总体空间差异较小,而非农生产功能空间差异较大。村庄因资源禀赋、规划引导、政策驱动和社会需求差异形成不同的优势功能类型,空间上呈现“外围生态、沿河种植、中部农牧、临城劳务,文旅、商旅、生活保障以政府驻地及附近村庄为主”的分布规律,并形成非农生产功能镶嵌于农业生产功能之中、生产生活功能被生态保育功能包围的分布格局。通过自上而下主体功能统筹与自下而上经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村庄发展功能识别和类型划分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实践指导价值,在巩固国家主体功能定位、保障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的同时,可以调整优化县域资源要素配置,实现村庄发展功能互补与功能协调。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河流域农牧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俊  刘新平  刘向晖  田童 《干旱区地理》2015,38(5):1077-1084
种植业(农业系统中的小农业)和畜牧业是农业系统中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其协调发展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实现。塔里木河流域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农牧耦合协调发展将有利于推动流域现代农业的进程,增加农牧民收入。在统计学"变异性系数"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改良,构建了塔里木河流域农牧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03-2014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了流域农牧系统耦合度和协调度,得出以下结论:流域传统农业特征显著;流域农牧协调发展存在一定的难度;流域农牧耦合只是简单的初级耦合,农牧高级耦合发展后劲还不足;政策因素对流域农牧耦合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赵权威  王玉华 《热带地理》2022,42(6):878-888
基于中国744家有机畜牧业企业基本数据,对其服务功能和生产功能区位进行分析,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功能区位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有机畜牧业企业服务功能区位和生产功能区位具有较强的共聚现象;2)有机畜牧业企业生产功能区位和服务功能区位受饲料产量、环境质量、政策效益等多种影响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自然资源和传统畜牧产业发展水平对其影响较大;3)服务功能区位和生产功能区位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导致有机畜牧业企业影响因素具有相对一致性,但囿于有机畜牧业企业功能部门自身的区位偏好差异,同一影响因子对于其服务功能和生产功能区位的作用程度具有一定的异同性。最后,提出2点建议:1)通过提升与强化地区综合性环境条件因子与环境承载力,增强不同层面空间单元的要素优势,引导有机畜牧业企业根据不同功能部门需求向其功能区位优势聚集区布局;2)地方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新生有机畜牧业企业在资源环境条件优越地区集聚,并鼓励和引导传统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向有机农业生产方式转换。  相似文献   

18.
南方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邱国锋  张正栋 《热带地理》2001,21(2):173-177,182
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原理出发,认为促进南方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生态和政治意义,提出了“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生态 现代生产 现代经营管理 现代科技 现代市场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现状及其结构调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3年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2.4%,粮食总产占全国的7.7%,棉花总产占全国的3.4%,苹果总产占全国的40.6%。尽管粮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不大,然而,黄河流域的农业仍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国家生态安全和区域食品安全的保证。本流域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生产水平低、农业结构单一、社会需求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等。根据农业生产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结构调整的原则和比较优势分析,该流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强化特色农业的发展,即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草食畜牧业、优质果业和特色生物医药产业。据预测,由于特色农业的发展,2000~2020年本流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将为3.9%,农业产值所占比重将下降11.0个百分点,牧业产值所占比重将上升12.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刘亚男  吴克宁  李晓亮  李潇 《地理科学》2022,42(8):1348-1359
为提升对土地资源的质的了解程度,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和方向,实现黑土地保护目标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以黑龙江省作为典型研究区域,考虑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需求,并借鉴地球关键带理念,从气候影响、地貌条件、地质条件、土壤特性、水文分布5个维度构建三级分类,基于GIS平台采用空间叠置法对主导因素中级分类进行叠加和综合,进行省级尺度土地类型划分。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共划分为39个土地类,2 121个土地型和4 945个土地组。黑龙江省土地类型单元较丰富,类型单元面积分布不均衡,低级单元相比高级单元属性更丰富,黑土区的土地类型单元呈现出不同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类型单元可反映区域的自然地理规律。空间组合结构上主要有对称式空间组合结构、重复式空间组合结构、镶嵌式空间组合结构3种结构形式。土地类型数量和结构呈现的规律性分布可为黑土地的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