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郑度  欧阳  周成虎 《地理学报》2008,63(6):563-573
在研习和继承前人区划研究工作与成果的基础上, 着重于自然地理区划方法论及其体系的探讨。首先, 深入阐述了自然地理区划的内涵, 认为: 自然地理区划既是区域划分的结 果, 也是区域划分的方法与过程, 同时还是认识地理特征和发现地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 第二, 假设性认为自然地理区划是客观存在的, 针对不同的区划目的和采用不同的区划原则 所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区划, 如部门区划与综合区划、区域区划与类型区划等, 则构 成了对区划对象的多角度认识, 并且这些区划间存在内在联系, 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和可转换性。第三, 在分析总结各种自然地理区划方案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包括区划本体、区划原 则、区划等级系统、区划模型和区划信息系统的自然地理区划范式, 其中自然地理区划原则、等级系统和区划模型构成了区划方法的核心, 并且通过区划模型, 实现区划原则、指标体系 和单位等级系统的综合。最后, 论文对自然地理区划信息系统研究所涉及的主要科学问题和 主要功能作了简要的说明和讨论, 并指出: 在地理空间单元理论的指导下, 可以实现在统一 的科学框架下的各种自然地理区划的集成, 并为开展综合区划研究提供可用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印度黄檀适生性区划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黄檀适生性区划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数量定量区划方法而言,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区划方法具有减少内业和外业的工作量,较好地保持区划区域空间的连续性,提高区划的精度且出图效果好等优点。同时指出,如何选择和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以及开发一个相对通用的区划系统必然是以后研究的方向。区域性试验为适生性区划中的数学建模提供了基础数据,是适生性区划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3.
自然地理区划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综合体,自然综合体的区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区划的理论基础,区划原则是反映分异规律的一般法则,等级单位系统则是分异规律的具体体现。对于区域分异规律如何认识,必然会采取反映这些规律的区划原则,建立与  相似文献   

4.
试论自然区划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地理区划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综合体,自然综合体的区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区划的理论基础,区划原则是反映分异规律的一般法则,等级单位系统则是分异规律的具体体现。对于区域分异规律如何认识,必然会采取反映这些规律的区划原则,建立与  相似文献   

5.
杨光 《中国地名》2011,(9):78-78
一、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够。区划地名工作有为社会提供基础信息的重要作用。一些政府和政府领导对区划地名工作不了解,认为区划地名工作只不过是做个区划调整,出个行政区划图而已。并没有认识到区划地名工作对本地对外宣传、招商引资、提高知名度、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和意义。由于认识的不够,导致区划地名工作要么停滞不前,要么无人问滓。  相似文献   

6.
景观生态区划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景观生态系统由多个层次水平的等级体系所组成, 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中, 其结构与 功能具有不同的相互依存关系, 区划的概念有助于整合景观的等级性并厘清复杂性。本研究在景 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功能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生态区划、生态经济区划、农业 区划等相关研究的成果,探讨了景观生态区划应依循的原则、内容及区划等级系统, 指出景观生 态区划不仅强调景观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异质性, 还必须综合景观单元的过程关联和功能统一性。 同时以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为核心制定了开展景观生态区划需遵循的等级性、多尺度性、发生一 致性、格局与功能依存性、功能协调性以及界线完整性等原则。在其指导下, 重点讨论了景观生态 区划过程中涉及的方法论构建、景观生态分析与评价、景观生态区划体系构建等研究内容。最后, 通过比较了景观生态区划与自然区划、生态区划以及经济区划之间的异同,提出了不同尺度下景 观生态区划理论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7.
苏联地理学界关于自然地理区划问题研究的近况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倪绍祥 《地理研究》1982,1(1):95-102
自然地理区划,即综合自然区划,是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扼要介绍苏联近年地理学界关于自然地理区划问题的研究概况。对于自然地理区划问题的研究,在苏联综合自然地理学中近二十年来,继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新疆地貌区划的一个新方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分析总结和借鉴继承前人地貌区划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新疆地貌区划研究.首先认为地貌区划既是对地貌划分的结果,也是地貌划分的方法与过程,同时还是认识地貌特征和发现地貌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第二,确定新疆地貌区划的主要原则为区域性原则和等级系统原则,选择自下而上的类型合并与自上而下的区域分割相结合,协调使用的区划方法.第三,在区划原则和区划方法的指导下,对新疆地貌类型分布规律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提出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新疆地貌区划新方案,将新疆分为6个地貌区、23个地貌亚区和195个地貌小区.结果表明,该地貌区划方案能够体现出新疆各地貌类型及其分布格局,并具有区划等级的系统性,地貌分区的完整性,以及区划界线的准确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的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依据自然地带性和区域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区划历来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它不仅是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可为拟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生态与环境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近年来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工作的特点:区划要素类型多样、自然综合区划"生态化"明显、区划空间单元及其尺度系列完整、区划技术方法鲜有创新、区划方法论有所重视、区划方案应用指向进一步强化.分析了当前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学术问题:认识论研究欠缺、方法论研究薄弱.最后,对自然地理区划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持续增加的国家需求、不断规范化的区划工作,并提出了地理区划的几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谢明霞  王家耀  陈科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1):1360-1368
地理国情分类区划是认知和分析地理国情的有效途径,是研究认识地理国情类型特征、组合及其演变趋势的区域差异和地理国情空间分异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地理国情普查的基本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制定了地理国情分类区划的指标体系;基于多维尺度分析和聚类分析,构建了地理国情分类区划模型。选择河南省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对其进行分类区划实验。通过对地理国情数据进行多维尺度分析,根据分析的可视化结果,可直观地确定地理国情的分类区划数,并将此设置为初始的聚类数;在此基础上进行k均值聚类,可实现河南省地理国情的分类区划,通过对各聚类簇中指标数据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各聚类簇中心对区划各类型进行定义和解释,最后对聚类结果进行空间化表达。结果表明:河南省地理国情可划分为指标数据极值区、指标数据低值区、指标数据中值区和指标数据高值区4类,且根据空间集聚性分析,可判断分类区划的空间集聚效应显著,各区划类型间相互包容和渗透,集聚呈4条西南?东北的条状带。该项工作可为统筹地理国情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农业地理学发展述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动态观点,提纲挈领地论述我国以及西欧、北美和苏联等主要国家近代农业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主要的传统研究是以地域为单元来探讨农业生态、土地利用、粮食生产与供应,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区划,编写区域农业地理志和农业图集等。作者认为农业地理学是典型的边缘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又是地理科学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农业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它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90年代我国农业地理学将着重研究:农业发展的资源基础,人口与粮食平衡,农业生产和劳动力的结构变化,农村工业化和贫困山区脱贫致富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   总被引:106,自引:22,他引:84  
陆大道 《地理研究》2003,22(3):261-271
本文阐述了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在区域层面上的反应,分析了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及所形成的新格局。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矿产资源、水资源、交通等传统因素的作用就逐渐下降。经济国际化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明显改变着我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信息、科技、生态环境、体制创新等都成为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近年来,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全面扩大,工业化水平的地区性和地带性差异更为明显。几十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我国产业布局特别是工业布局,近年来发生了较大尺度的空间转移。在区域发展新格局形成过程中,我国区域发展也出现了值得注意的严重倾向:大多数地区应该重视基础产业的发展及其现代化,一些地区不适宜大规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部分高速增长地区的环境状况严重恶化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时空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功能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是引导地区分工、凸显地域价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依据。以洞庭湖地区24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从粮食生产功能、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和旅游休闲功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农业功能变化时空差异诊断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模型对洞庭湖地区1997—2017年农业功能的动态变化过程、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1997—2017年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时空变化特征显著:洞庭湖地区粮食生产功能整体呈增强趋势,且中部地区增强明显;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整体呈减弱变化趋势,市辖区尤为明显;生态保育功能整体呈减弱趋势且变化幅度大,石门县、安化县等丘陵地区减弱明显,而洞庭湖中部平原区域增强;旅游休闲功能整体呈增强变化态势,石门县、桃江县等地区以及各市辖区旅游休闲功能大幅度提升。② 农业发展基础是农业功能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地区发展水平是农业功能演变的重要因素,生产环境质量是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演变的基础因素;地区发展水平对农业功能演变的影响程度逐渐上升,生产环境质量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各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农业功能时空的演变过程及结构受到多个因子共同影响,说明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现代沟道农业是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地耦合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兴农业地域类型,其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三生”空间优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人地系统科学认知出发,对现代沟道农业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方向、典型发展模式和保障体系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展望,为系统认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农业模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主要结论:(1)沟道农业是乡村地域系统的重要功能类型,具有多尺度、多层次的特点,其可持续发展应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协同解决土壤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功能农业,通过“3C”模式,即农业自身内循环、农业外循环、基于农业多功能的农业大循环,实现生产结构优化、产业链条延伸和城乡功能互补。(3)创新推广土地综合整治带动模式、农业结构调整带动模式、特色资源综合开发模式和土地流转规模生产模式,有助于农业提质增效和农业高质量发展。(4)拓展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深化“理论-实践”贯通式研究,探索建立涵盖技术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政策制度支撑等内容于一体的农业生产保障体...  相似文献   

15.
张争胜  周永章 《热带地理》2005,25(3):233-237
分析了湛江市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化历程,认为湛江市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条件、生产传统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需求、国家产业政策等影响因素作用增强。湛江市的农业竞争优势包括土地资源、光热资源、热带作物资源、人力资源等内部驱动因素和交通区位、市场需求以及发展政策等外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为了提升区域农业竞争力,湛江市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与资金投入,优化农业生产要素,同时应积极发展创汇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改善农业产业经营、市场营销和政府管理等环节。  相似文献   

16.
城乡关系是以流为载体的社会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城市与乡村区域的动态演变过程,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子;城乡关联是城市与乡村地域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对区域发展具有制约性影响,探讨城乡关联度对促进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城乡关联度,从产业转移与产业链构建、现代农业发展、区域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武汉城市圈城乡关联与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虽然湖南农业目前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取得了显著成果,生态环境和污染治理现状有了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维护好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好农业发展问题,不仅对湖南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促进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分析湖南省农业生产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农业生态危机突出地表现在5个方面:水资源失调、农用化肥使用过量、农产品质量低劣、水土流失和城市工业污染严重。在深入分析这些生态危机的基础上,同时提出了解决生态危机的8条对策:进行土地利用系统结构优化和生态设计,加强科普宣传,培养生态农业典型,施用生态肥,完善生态税制,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强化检测,推行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8.
科技进步与水土资源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杠杆及资源保证,劳动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运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了1990-2015年的新疆农村生态人口承载力,该指标代表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建立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科技投入占总投入比率、水资源灌溉利用率、耕地复耕指数、新疆劳动力转移、劳动力转移性收入的VAR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不断地增大,可承载生态人口数量逐年下降;科技投入目前对于新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不明显,短期看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其发展有抑制作用,但长期看来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短期,水资源灌溉利用率有抑制作用,但在长期,有拉动作用;耕地复耕指数长期有抑制作用;短期来说,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性收入对于其发展有促进作用,长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土地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资源之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将为人们了解掌握区域土地开发利用合理与否提供科学信息。作为重要商品粮基地的甘肃河西地区,土地农业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文章通过土地资源农业开发利用程度评价研究,初步分析研究了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特点,旨在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地域分异与现代农业区划方案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农业地域格局取决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等要素的综合影响,而且伴随着这些要素的长期变化而产生时空演化和区域分异,由此奠定了综合农业区划的科学基础。本文探讨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战略,剖析了现代农业发展环境的时空转变及其动态特征,建立了农业自然要素与农业地域功能耦合测度指标体系,应用聚类分析和定性评判综合手段提出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农业区划原则和方法,制定了全国现代农业区划方案。该方案包括15个农业一级区、53个农业二级区,并与1981年农业综合区划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揭示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中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地域功能、格局动态和发展趋向,为新时期加快各地区现代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学,促进地理学综合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