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凡 《国土资源》2006,(4):4-19
资源短缺日趋严峻。寻找资源的突破口在哪里?有院士说,必须立足国内,加大找矿力度;有院士说,思路上、方法上、技术上要有创新,科学可以改写历史;有院士说,要在开源节流上下工夫,走一条新的路;水资源早就“狼来了,而狼未来,都是自己惹的祸……  相似文献   

2.
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于2001年6月20日在北京中国科技馆举行了第五次中国院士全体会议。会议在庄严肃穆的国际欧亚科学院院曲声中开始 ,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主席廖克致开幕词。他首先对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院士中德高望重、年岁最高的陈芳允院士于2000年4月不幸病逝表示了最沉重的悼念。他说 :“陈芳允院士是老一辈著名的电子学和空间系统科学家 ,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还是“863”计划的倡导者之一 ,为我国科技事业 ,尤其是国防科技和空间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各位院士,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主席团向新当选的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表示衷心祝贺!对出席今天会议的国际欧亚科学院的各国院士和各位中外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刚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长E.E.什里亚耶夫院士已就国际欧亚科学院的宗旨、任务与它的活动作了报告,这一报告使我们加深了对国际欧亚科学院的了解。现在我就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的筹建与任务向与会者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于1999年1月23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院士会议,这次会议在中国气象局名誉局长邹竞蒙院士和中国气象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在国家气象中心大会议厅举行。 会议由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CSC IEAS)主席廖克院士致简短开幕词,他说:“回顾第一次全体会议只有11位院士,第二次全体会议有23位院士,今天已增加到41位。国际欧亚科学院有近40个国家拥有400多名院士、通讯院士和名誉成员,中国有这么多科  相似文献   

5.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5,7(2):F002-F003
国际欧亚科学院是由世界著名自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与社会科学家组成的高层次的非政府科学组织。国际欧亚科学院成立于1994年,总部设在莫斯科,在法国巴黎注册,目前已拥有欧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的近50个国家600多名院士、通讯院士、管理院士与名誉成员,并在欧洲、亚洲的15个国家建立了,国家科学中心。中国已有90位学者被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科学家得到国际承认的一种体现,也为提高中国科学家的国际声誉,扩大中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中国科学中心建立以来,积极开展活动,促进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扩大了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院士在国内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11月29日下午在北京五洲大酒店举行了国际欧亚科学院第四次中国院士全体会议。会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长什里亚耶夫院士和中国科学中心主席廖克院士讲了话。国际欧亚科学院院长什里亚耶夫院士和秘书长吉库诺夫院士向最近新当选的15名院士和7名通讯院士颁发了院士证书,还安排了刘纪原院士和李京文院士分别作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的学术报告。国际欧亚科学院1994年1月成立,是由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所组成的科学团体,其宗旨是:通过科学、技术、文化等领域科学家、技术专家与社会活动家的共同努力与通力合作,促进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国际欧亚科学院于1998年6月26日至29日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召开了学术大会和院士会议。学术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克服全球社会和技术危机的紧迫任务。此次学术大会和院士会议的具体组织工作由国际欧亚科学院乌克兰科学中心承担。会议地点安排在基辅郊区风景优美的“明亮的森林”宾馆举行。中国科学中心主席廖克院士、副秘书长何建邦院士和院士候选人黄伟教授出席了大会和院士会议。  相似文献   

8.
1997年8月20日在北京举行了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会议。参加国际欧亚科学院地球信息科学学术会议的国际欧亚科学院各国院士出席了这次院士会议,部分非院士的中外科学家也列席了会议。会议由中科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秘书长章申院士和国际欧亚科学院秘书长吉库诺夫院士共同主持。 首先由国际欧亚科学院院长什里亚耶夫院士作了“关于国际欧亚科学院及其主要活动”的报告。报告指出:国际欧亚科学院是由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技术专家、文化活动家所组成的科学团体,它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政府组织已在联合国注册,其宗  相似文献   

9.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结果12月9日揭晓,《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委舒德干教授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辑部在此特向舒德干院士表示热烈的祝贺!舒德干院士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古生物学专业,1981、1987年分别在西北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是德国洪堡学者、中国长江学者,现任西北大学特聘教授和  相似文献   

10.
2019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增选院士名单。《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委彭建兵教授、王焰新教授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辑部在此特向彭建兵院士和王焰新院士表示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11.
挺进地心--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纪实(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凡 《国土资源》2002,(4):8-16
引言 人天性是相信自己的直观体验的,即使再难,他们也希望亲历,看到,闻到,触摸到,就是能产生足以把握的自信。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最没有国别,没有偏见,没有民族宗教差别的应该是科学。而科学发展到今天,还有多少领域我们不曾涉足?科学家们为了了解和利用太空而尝试登陆星球,为了了解和利用海洋而潜游海底,为了探求地球奥秘,往地球核心打钻,而这一次,他们的难度、风险和收获都可能更大,因而要求我们更勇敢。 2001年夏末秋初,足足酝酿20多年的中国大陆科学钻在中国开钻了。  相似文献   

12.
今天能够参加中国科学中心的第一次会议,同时在此之前跟着陈先生,廖院士、何秘书长一块去莫斯科参加这次欧亚科学院院士大会,被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荣誉。这次到莫斯科参加大会,感受很深,刚才大家谈到俄罗斯,原苏联,它的整个科学,曾对我国的发展,有一段起过很大的影响。这次去后我的感受很深,俄罗斯人民对我们的友好感情非常深。  相似文献   

13.
中国遥感:走向集成与开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很荣幸地受宋健院士的委托,再次前来参加NASDA在东京召开的第四届亚太地区空间组织论坛。宋健院士在第68次香山科学论坛上发表了《对系统科学的挑战》一文(1997),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作了哲学的概括和理论的剖析。特别是对系统开放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作了非常精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院士会,我被选为欧亚科学院的院士,感到十分荣幸。我看了一下俄文的章程,它和一些其它的科学院有不同之处,如与我已参加的欧洲科学与艺术院就不一样,它要求在中国成立中心,在区域上还要求成立中心,因此就不仅仅是院士个人的学术活动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卓越的地图学家,国内外知名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专家,国际国内学术活动家陈述彭教授,因病于2008年11月25日不幸逝世,享年88岁。陈述彭院士1920年2月出生于江西萍乡。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并留校任助教,同时在母校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后继续留校任讲师。新中国成立不久,他来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地学探索研究。凭着对地球科学执着的探索信念、分析综合能力,尤其是对科学生长点的敏锐洞察力,他总是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热情指导和带领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不断向新的领域进取。  相似文献   

16.
国际欧亚科学院系由欧亚以及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文化与社会活动家所组成的科学团体。它由科学学部和国家科学中心所组成。1996年6月22日,于北京国家外国专家局会议室举行了第一次中国院士全体会议。国际欧亚科学院的中国院士们,就会议各项议程进行了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并通过了几项决议: 1.鉴于国际欧亚科学院(IEAS)于1995年5月27日莫斯科大会上,通过了建立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选举廖克院士为中国科学中心主席、国际欧亚科学院主席  相似文献   

17.
苏梅 《国土资源》2006,(9):19-21
2006年8月18日,《国土资源》创刊五周年。不搞庆典,没有宴请,我们一拨采编把目光投向了院士,投向了那些曾经给予我们殷切关怀与鼎力支持的院士们。杂志社委派记者一行专程赴北京看望和走访院士。《诗经·小雅》中有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短短的三天里拜访了14位院士,期间,有幸聆听他们的教诲,感受他们的箴言,一睹大师的风采……  相似文献   

18.
坐落在北京甘家口东北角,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门,默默进出着一些也许没有可能成为社会名流的科学巨人.楼内,二层走廓上挂满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照片.其中两张,人都姓谢.那张黑白的老照片上,是年轻时代的谢家荣先生,灰色西装与圆眼镜,风华正茂,风流倜傥;另一张彩色照片中的人物是谢学锦,睿智而成熟,他是早已仙逝的中国第一批院士谢家荣的长子.照片颠倒了时间的顺序,让我感动的,是地们脸上闪烁着的穿越时间界限的相同的神韵.  相似文献   

19.
陈述彭院士最近把他们用英文写成的新著寄赠给本人,余虽身体欠佳(胰腺炎),但粗略拜读一遍,深有所得,即奋笔作评,以表予敬佩之意。此书触及地理学者的思维,处处均有可学习之处。即欲推进地理科学的进展,处处均有用场。亦反映述彭兄对我国地理学界又作了一次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主席团成员邹竞蒙院士不幸于1999年2月22日逝世。他的突然不幸逝世,给国际欧亚科学院的中国院士带来了深沉的悲痛。 邹竞蒙院士很早参加革命,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国的气象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