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强震地下水动态中短临异常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中国大陆部分强震、中强震(统称“强震”)地下水动态(水位、流量)观测结果,得到:地下水动态短临异常和一年尺度的中短期异常(以下称“中短临异常”)的空间分布及无异常测点分布,主要与强震发震机制以及震源周围的主要活断层(深大活动性断裂、强活动性断层)有关,异常空间分布符合“异常-震源地点-发震机制-主要活断层”相互之间的特定关系.最后,对地下水动态中短临异常空间分布与发震机制和主要活断层之间关系的机理作了讨论,阐述了研究结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地震水氡短临异常的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学彬  张新基 《地震学报》1996,18(3):358-364
研究了中国大陆32个地震近200个水氡测点(次) 的水氡变化.结果表明,水氡短临异常的空间分布主要与震源周围的主要活断层和发震机制有关.最后,关于水氡短临异常机理和短临地震预报方面谈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3.
研究弱震活动性参数的时间进程和空间分布,这些参数是K=10与K=9地震数量之比(N10/N9)、震源深度以及震源机制确定的压应力轴方位角的变化。绘制出弱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图,识别可预报强震的弱震活动性参数的中期异常。得出强震前1~2年期间的强震孕育区位置。  相似文献   

4.
1995年永登5.8级地震多种前兆异常特征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地电、水化学、水动态、地应力、地形变等5种前兆的异常特征,得到如下结论:①该次地震中短期(1年尺度)和短临异常空间分布符合“异常震源地点发震机制主要活断层”之间的特定关系,近2~3年的中期异常集中分布在西秦岭北缘北西向断裂带和海原通渭武都南北向断裂带上;②震前约1年时间尺度震源区发育起来了北北西南南东向挤压变化突出的附加应力场,并引起断层错动;③源兆集中分布在本次地震震源周围,场兆集中分布在上述两条活动断裂带上.源兆占异常的大多数,场兆占少数.在时间上场兆出现在先,源兆在后.  相似文献   

5.
板内强震蕴震过程中地形变图象及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国华  桂昆长 《地震学报》1995,17(2):156-163
对华北地块内的邢台、海城、唐山、大同等强震的地壳垂直形变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在强震蕴育过程中伴随有一定的地形变演化:① 形变异常半径大、范围广;② 有场有源,源于场中,场源分明;③ 演化过程为场区由常态运动-异态运动(即场兆开始形成)-源区异态运动明显突出-源外场区异常程度增大-源区处于僵化运动-发震;④ 特殊图象分布区(可能多为四象限分布)、先活后僵区及震源区往往是同一区域;⑤ 当明显活化区内有明显僵化区时是临震的震兆特征;⑥ 地形变异常,尤其是源区的僵化运动愈长,则震级可能就愈大.上述这些可能是板内强震蕴震过程中地壳垂直形变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6.
梅世蓉 《地震学报》1996,18(1):1-10
分别研究构造块体内有多个震源体和单个震源体孕育时,应力集中过程、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地震活动、地震前兆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当区域应力场增强到相当水平时,破裂开始在某个或某些块体内发生,区域应力场将随着时间而变化,强震的成组性是这个动态应力场演变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多个高应力集中区的存在与发展,有可能导致震前异常与地震关系的多样性;② 孕震块体的应力变化过程一般显示出非线性,在经历了长期弹性变形后,从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到主破裂前,可能经历不止一次的非弹性变形与断层软化过程;与此相应,孕震块体中的应力、应变场要表现出复杂的时空演化图象;受应力、应变控制的地震前兆场必然表现出多方面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临震ρs突变的活断层—应力场效应:短临地震预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学彬 《地震》1992,(1):18-26,56
本文讨论了我国内陆部分中、强地震前临震ρ_s突变的空间分布与有关地电台台址构造条件及震源机制之间的关系,认为我国内陆中,强烈地震前临震ρ_s突变的空间分布受区内强烈活断层或深大活动性断裂和发震应力场控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临震ρ_s突变的活断层—应力场效应。  相似文献   

8.
高伟  许绍燮 《地震学报》1996,18(3):333-339
研究了强震余震序列的地震发生时间的分布特征.中强余震的发震时刻的日月地方时角的分布表明,其发震时刻受到以日月位置的调制性影响,存在抑震时区.对比了前震序列和余震序列的抑震时区的差异,初步分析了可能的机制.确定了预测地震发生时间的最大可能的精度范围.   相似文献   

9.
应力-耗散热地温前兆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王庆良  王文萍 《地震学报》1998,20(5):529-534
强震前在震区及其周围出现明显的浅层地温升高异常是一种普遍现象.目前已有的几种机理解释虽均可以各自找到某些方面的证据,但都存在一些矛盾.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实测资料对比并结合岩石力学实验结果,提出了一种应力-耗散热地温前兆机理模式.其主要观点为: 地壳应力场对岩土介质非弹性变形做功所产生的耗散热,可能是震前地温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地震中期阶段的区域性、趋势性地温升高,主要与区域应力场强化因素密切相关;而地震短临阶段的突发性地温升高,则主要与震前震源区应力场剧烈变化调整因素密切相关.由于土层远较岩石层容易产生塑性变形耗散热,所以震前的地温异常应在土层覆盖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且主要集中在浅层土层内,形成所谓的热罩现象.   相似文献   

10.
张之立  田华 《地震学报》1995,17(1):11-19
统一研究了1989-1993年期间发生的大同震群活动特点及主要地震的震源机制和破裂过程.为了模似大同震群的震源力学特征,从断裂扩展的角度提出了共轭形断裂系破裂的力学模式,并给出了位移场、应力场和应变能分布的有限元计算结果.此外,还着重讨论了三次大同地震高潮期前记录的地热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11.
郭绍忠  王学仁 《地震》1995,(4):353-358
对1993年8月14日大姚Ms5.7地震震前的预测预报过程、各类异常在时空分布和发震构造、破裂机制等方面的综合特征进行了论述,探讨了各类异常特征的物理机制。认为异常与发震构造的关系明显,异常空间分布有集中性和不均匀性,震源区是相对“盲区”,异常时间有同步性和渐进性,部分异常特征与震源机制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梅世蓉 《地震学报》1996,18(2):170-178
从华北37次M6.0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以及1954~1992 年首都圈地壳形变图象研究中,提炼出强震前的异常特征;对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与地壳形变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 强震前出现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地壳形变速率的增大;② 震前数年环绕强震震中出现孕震空区与形变空区;③ 在图象动力学参数方面都表现出信息维的减小,表明地壳形变局部化随着时间而增加,是反映强震孕育阶段的重要现象和参量.最后,应用非均匀介质中非均匀坚固体孕震模式,对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与地壳形变图象异常物理机制给予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3.
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形变异常的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对山西大同-阳高1989年6.1地震的震例总结中,共收集了23项形变异常,经过对资料的整理研究,又发现了13项。经过进一步总结形变异常的演化特征及物理机制,表明形变异常在震前具有多样性,震源区出现了闭锁现象。中期趋势异常主要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短临异常反映了震源应力场的变化,异常的空间分布是震源应力场和区域应力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张世民  李发祥  李克 《中国地震》2000,16(4):352-363
基于近10年活断层研究资料和第四代全国抗震设防区划图的成果,对中国大陆有史以来6级以上强震的构造环境进行了统计研究。探讨了各地震区强震的震源区构造类型、发震构造活动方式,分析了各类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度和极震区长轴方位特征,以及强震震源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地球物理场(包括重力异常、壳幔高导层异常、大地热流密度)和现代地壳垂直形变场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多种前兆异常研究及强震的尝试性预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强震震源周围地电、水化学、水动态、地应力和地形变等5种前兆短临异常 时空演化取决于主要活动构造和强震发震机制;远场异常时空演化与主要活构造有 关,不同活构造上异常时间演化有差异性;在特定年份1a尺度地电阻率异常显示异 常高潮期,Ms≥5.0地震能量达到1次以上Ms7.0强震能量的年份与异常高潮期 同步或滞后1a,二者与地球自转加速年份基本对应。根据两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 实际预测检验,在预测区间和预测时间段(0.5a或1a)内发生强震、中强震10次,其 中7次地震地点基本准确,3次地震地点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6.
高伟  许绍燮 《地震学报》1996,18(1):70-77
考查了强震孕育区在主震前一段时间内,广义前震序列地震的发震时刻与太阳和月亮地方时角的关系.其群体特征表明,某一震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时间受到太阳和月亮地方时角的调制性影响,统计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很强,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同时分析了太阳和月亮对发震时间作用之间的差异,从抑震性角度讨论了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进入短期阶段的空区识别及判据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期空区(孕震空区)图象为背景,在应变释放加速后转平的基础上,逐步缩小时空强三维轴向扫描窗长和步长,从多维空间探索强震进入短期阶段空区的特征及判据指标,提出了通过时空强三维轴向稳定性检验确定空区的新方法.通过对华北和西南地区26个震例的研究分析,发现在孕震空区形成后期、强震前9~16个月,震源区附近出现一种有别于孕震空区的短期空区.这类空区一般持续4~7个月,震前3~8个月结束,结束的标志往往是空区内部或边缘出现显著地震,空区内出现小震活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粘滑运动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文林  张晓东 《地震学报》1997,19(3):225-234
本文是笔者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三,论文之一讨论了走滑型发震构造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环文林等,1994),论文之二讨论了走滑型发震构造的变形场特征(环文林等,1995).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对我国大陆内部数十次6级以上强震的走滑型发震构造的分析,得到几乎所有的走滑型发震断层都具有斜列状分布特征,进而提出了走滑断层粘滑运动的阻碍体结构模式;第二部分讨论了走滑型发震构造由于端部阻碍体破裂形式的差异而区分出的4种类型;第三部分讨论了走滑型发震构造上阻碍体的止裂尺度.   相似文献   

19.
强震地下流体前兆信息特征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耀炜  施锦 《地震学报》2000,22(1):102-109
重视前兆异常点的空间分布与活动构造、深部介质及不同类型地震关系等特征的研究, 已成为目前地震预报研究人员的共识. 本文通过某些强震地下流体前兆的信息特征分析, 认为地下流体强震前兆的信息特征主要表现在: 出现时间上的阶段性、加速性和空间分布上的群体性和配套性等方面. 而对异常的阶段性与配套性特征的深入研究, 是揭示地震孕育过程, 进而对潜在震源区及发震时间给予较准确预报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梅世蓉 《地震学报》1995,17(3):273-282
首先针对地震前兆场物理模式建立 项目的需要,阐述了该项目的研究思路与必须研究的若干科学问题,强调了强震孕育条件与过程的研究是其中的核心.文中先对笔者80年代提出的坚固体孕震模式的由来与发展作了概述;进而从深部构造、力学分析、破裂实验三个方面论证了该模式的合理性.从华北北部层析成像研究结果看出:强震震源都分布在高速块体内,或高速块体与低速块体接触地带,但偏于高速体一侧.通过硬、软包体力学模型研究,确认:硬包体(即坚固体)是大量应变能高度集中的重要条件.岩石失稳条件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一致表明:只有震源体的刚度大于环境刚度时才可能导致岩体失稳、突然破裂与应力降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