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0 毫秒
1.
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现状、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回顾了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历史并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对占国土面积38.2%的367万km2水土流失状况、成因类型和地域分布作了分析.对建国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km2,建设基本农田1.5亿亩,营造水土保持林5亿多亩,以水土保持措施使每年增产粮食150亿kg、增产果品250亿kg,每年减少土壤侵蚀11亿t、增加保水能力180亿m3,以及水土保持在立法、科研、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作了总结.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部分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危害加剧趋势,论文从依法治理、实施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抓好7大江河和17片重点治理工程、加强教育和科研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赵荣钦  黄贤金 《地理研究》2010,29(9):1639-1649
采用2003~2007年江苏省能源消费和土地利用等数据,通过构建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模型,对江苏省5年来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了核算,并通过土地利用类型和碳排放项目的对应,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及碳足迹进行了定量分析。结论如下:(1)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从2003年的8794.24万t上升到2007年的16329.85万t,涨幅达86%。其中,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占53.6%。(2)江苏全省土地单位面积碳排放从2003年8.24t/hm2上升到2007年15.53 t/hm2,增幅为88.5%。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单位面积碳排放最大,为95.62 t/hm2。(3)江苏全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大于生产性土地的实际面积,由此造成的生态赤字达1351.285万hm2。(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足迹大小顺序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及特殊用地>农用地和水利用地,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碳足迹高达10.89 hm2/ hm2。(5)江苏全省单位面积碳足迹也呈明显的扩大趋势,从2003年的0.938 hm2/ hm2上升到2007年的1.769 hm2/ hm2。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南地区的水供应和粮食生产潜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根伟 《山地学报》2000,18(5):408-414
我国西南地区天然水源非常丰沛,总的可利用量达9400亿m^3/a,但工程调节能力较低,实际用水量仅为资源蕴藏的10%。农业灌溉是其主要耗水方式。西南五省(市、区)耕地约16700万亩(约1113万hm^2),有效灌溉面积占其中的42%,人均有效灌面积仅0.4亩(约0.0448hm^2)。今后粮食生产的潜力在于进一步发展水利工程,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在未来的10年可增加灌面近1500余万亩,约可增加粮  相似文献   

4.
<正> 我旗是全国防治荒漠化重点重点旗县之一,在1730万亩土地中,沙化面积740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2.8%,已直接影响到全旗生产和经济发展。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全旗各族人民在党的开放政策指引下,坚持走群众治沙和专业治沙、工程治沙和生物治沙相结合的路子,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了一些措施和  相似文献   

5.
<正> 一、发展纲要 1.目标:有林地面积从现在的601万亩发展到701万亩,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防护林的比例逐步调整到4:3:1.5:1.5的合理格局;活立木蓄积量从现在的1013万立方米增至13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27.6%提高到30%以上,农田林网控制率要达到95%以上;年森林采伐限额从现在  相似文献   

6.
旅游业发展综述阿尔泰(阿尔泰一词来自蒙语阿尔坦,意为黄金)边区位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经济区,国土面积26.17×104km2,西北-东南距离950 km,人口277.77万人,其中山地阿尔泰自治省面积9.26×104km2,人口17.98万人。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池州市2001~2010年可持续发展动态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池州市是国家首个生态经济示范区,近十年来,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加剧了其发展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池州市2001~2010年生态足迹供给与需求进行了时间序列测度与分析,利用灰色GM(1,1)模型对2015年、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池州市人均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1.2458hm2/人上升至2010年的2.2483hm2/人,年平均增长11.14%,人均生态赤字由0.8445hm2/人扩大至2010年的1.8266hm2/人;居民消费水平、能源消费量与人均生态足迹相关系数分别为0.844、0.945,为生态足迹驱动因素;研究时段内,能源生态足迹年均增长速度为83.75%,明显快于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增长速度;万元GDP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2.98hm2/万元下降至2010年的1.20hm2/万元。预测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3.2336hm2/人,生态赤字将增至2.7926hm2/人;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4.4896hm2/人,生态赤字将扩大到4.0308hm2/人。针对池州生态不安全的现状,从减少能源消费、改变消费方式、提高农作物单产等方面提出了减少生态足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西部资源》2015,(1):46
<正>近日,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发布《全国城镇土地利用数据汇总成果分析报告》。报告称,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城镇土地总面积为858.1万公顷(12,872万亩)。2009~2013年五年间,全国城镇土地面积增加131.9万公顷,增幅为18.2%,年均增长3.6%,增长速度总体呈逐渐放缓趋势。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土地中城市面积占47%,建制镇面积占53%。按照区域,东部地区城镇土地面积占全国城镇土地总面积的48%,中部地区占33%,西部地区占19%。东  相似文献   

9.
后山属泥石流活跃区,需加以治理。治理区面积8.39平方公里,县城面积2.00平方公里。1985—1989年开展治理。后山泥石流生物治理总投资10.09万元。其完成的工程有:造林面积2077亩,栽桑面积50亩,栽油桐面积450亩。生物治理后,创产值48.74万元。因而投入与产出比1.0∶4.8。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27.3%增加到1989年的43.8%。生物治理在后山泥石流综合治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部资源》2013,(1):5-7
土地收储,上报各金融机构土地收储贷款155亿元,预计收储面积15976公顷;全区耕地保有量1.37亿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9174万亩,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十位、西部第二位;积极争取国家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5423公顷,较上年增加13.13%,全区规模挖潜11.68万公顷;全区地下开采金属矿产回采率达85%以上,露天开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1.
生态保护和植树造林对黑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河流域是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国家在黑河流域开展了大 面积的生态保护和植树造林活动。为正确认识植树造林等活动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本研究利用20 世纪80 年代 和2000 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和流域1959~2000 年降雨、径流资料,分析了生态保护和植树造林活动影响下的流域 河川径流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59~2000 年黑河流域年降水量和河川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大,但整体变化 趋势性不显著;黑河流域以林地、草地和耕地面积为主,从20 世纪80 年代到2000 年林地面积增加了8x102hm2,草 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减少了7x102hm2 和1x102hm2;1980~2000 年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期较1959~1979 年多年平均径流 系数下降了4.1%;1980 年后20 年的生态保护和植树造林活动对河川径流量的影响为- 0.3mm/hm2,且有丰水年份 对流域河川径流量影响最大,平水年次之,在枯水年份对流域河川径流量影响最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基于流域水资源量及水资源利用水平、灌溉定额等资料,计算探讨了塔里木河流域“四源一干”现状水平年(2010年)和规划水平年(2020年、2030年)可承载灌溉面积、不同来水频率下规划年灌溉面积超载和生态水保证情况。结果表明:(1)现状水平年,流域可承载灌溉面积为129.06×104 hm2,除和田河流域外其它区域均超载,超载面积为41.7×104 hm2。(2)2020年,25%来水频率下,除开都-孔雀河流域其他区域均不超载。在50%与75%来水频率下,流域规划灌溉面积超载较大,分别为10.21×104 hm2与28.05×104 hm2,管理部门应对规划方案进行科学论证。75%来水频率下,流域生态水保证率为76%,表明枯水期生态水供应存在压力。(3)2030年,25%来水频率下,除开都-孔雀河流域其他区域均不超载。在50%与75%来水频率下,流域规划灌溉面积超载较大,分别为7.06×104 hm2与24.09×104 hm2。75%来水频率下,流域生态水保证率为81%,表明枯水期生态水供应仍然存在压力。研究结果为流域水资源配置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近30年中国水稻种植区域与产量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通过综合80年代初以来的农作物面积与产量统计、耕地分布、农业灌溉分布以及作物生长适宜性分布等多源数据,利用基于交叉信息熵原理的作物空间分配模型(Spatial Production Allocation Model,SPAM),获得了我国10km像元尺度的水稻分布信息。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80年代初以来水稻种植面积与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总体来看,在全国水稻种植区域内发生变化的地区中有超过50%的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出现缩减态势,但仍有近70%的地区水稻产量在增加。空间变化来看,种植面积缩减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和浙江等省,而增加主要出现在东北地区的吉林和黑龙江等省,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因此向东北方向迁移约230km,产量重心向东北迁移约320km。同时,研究还发现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对产量增减具有重要影响,其中产量增加表现为面积与非面积因素的共同作用,数据显示种植面积扩展对水稻增产的平均贡献率约54.5%,而在产量减少的区域,面积缩减对减产的贡献率高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宗跃光  王蓉  汪成刚  王红扬  张雷 《地理研究》2007,26(6):1117-1127
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合理利用我国有限土地资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研究的特色是以大连城市化区为例在归纳GIS方法应用的基础上,将目前国内广泛采用的单纯权重叠加法推广到加权的潜力—限制性分析法。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把评价要素分为生态潜力和生态限制性两大类,通过取大原则和成对明智比较法分别确定权重,从而更加科学确定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等级。结果表明,大连可做高强度开发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850.46 km2,约占总面积的6.28%;可在指导下进行适度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为1835.97 km2,占总市域面积的13.56%;而不宜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不适宜和中低适宜区)面积为10851.92km2,约占总市域面积的80.16%,即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范围应该控制在区域的20%土地利用类型中,另外80%的土地不适宜进行城市建设的开发。根据上述结果,全区规划分为优化建设区、重点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并提出用地分区发展管制对策。  相似文献   

15.
西藏玛旁雍错流域冰川与湖泊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基于1974,1990,1999和2003年4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包括Landsat系列影像,ASTER影像和地形图,研究了玛旁雍错流域(面积7786 km2)内冰川与湖泊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变暖,在过去30年里该流域冰川和湖泊都以退为主,有进有退。自1974年到2003年,冰川面积从107.92 km2减少到100.39 km2,冰川退缩明显加速。由于年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30年中湖泊总面积从782.24 km2减少到748.08 km2。湖面的缩小与扩涨都在加速,尤其是小湖泊变化更明显,湖泊的加速变化可能是青藏高原高海拔内陆流域水循环过程加速的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16.
张娟锋  任超群  刘洪玉  虞晓芬 《地理研究》2012,31(10):1815-1824
利用北京市最新土地调查数据和GIS工具, 描述通州区农村居民的用地现状、空间分布和特征。(1)依据规划边界将通州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圈内、环内、环外三类, 圈内农村居民点面积50.30km2 (121个行政村),占总面积的30.62%;环内居民点面积19.35km2 (57个行政村),占11.78%;环外农村居民点面积94.63km2 (277个行政村),占57.60%.(2)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的驱动力不同, 圈内农村居民点主要是经济驱动力和社会驱动力, 环内农村居民点主要是制度驱动力和环境驱动力, 环外的农村居民点主要是社会驱动力和生态驱动力。(3)圈内居民点整理方向是实现城镇化, 应采用土地一级开发模式, 发展城市二三产业;环内居民点整理方向是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特色产业, 适宜采取城乡一体化综合开发模式;环外居民点整理方向是增加农业用地, 减少耕地占用, 适宜采用乡村整治模式。农村居民点整理需要以驱动力为基础, 结合空间特征采取差异化的整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近50多年来澜沧江流域农业灌溉需水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顾世祥  何大明  崔远来  李远华 《地理学报》2010,65(11):1355-1362
利用澜沧江流域云南境内8 个气象站1950s-2007 年的逐月气象数据,现状作物种植、农业耕作、田间水分管理等资料,应用Mann-Kendall 法和R/S 分析法,探索50 多年来流域区的干湿变化、农业灌溉定额转折变化趋势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年、季平均温度普遍地显著升高,降水量干季增加、湿季减少;大部分地区的参照作物腾发量ET0在年度及干、湿季都呈增加趋势,仅在流域中段大理、剑川、耿马的部分时段为减少,干湿指数大多数地区都是降低;水稻及农业综合灌溉需水定额从流域上游到下游逐渐呈减少、增-减并存到增加的趋势。气象因子、ET0、干湿指数、水稻灌溉及农业综合灌溉定额发生转折变异现象都集中在澜沧江中下段的耿马、思茅、景洪、勐腊等地,且时间系列的转折变异点在1960s-1990s 的各个时期均有出现。水稻灌溉定额随纬度方向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513,随海拔高程变化为0.610,最高值出现在维西,最低值为勐腊;农业综合灌溉定额受作物种植结构和水稻种植面积的影响较大,二者相关系数达到0.826,但其与纬度、海拔的变化规律不明显,最高值在大理,最低值在维西。灌溉定额在小范围内的多样性变化,表明在纵向岭谷特殊环境对地表水汽输送、气温和气流场分布等的“通道-阻隔”作用下,澜沧江河谷农业灌溉需水量时空变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拉曼光谱、同步辐射X射线散射和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研究了质量分数为1.0 %-28.0 %的NH4Cl水溶液的微观结构变化。同时在室温下测量了粘度、接触角和电导率。由拉曼光谱和密度泛函理论模拟结果可知,当溶质浓度升高至10.0 %时,在2900 cm-13100 cm-1附近出现了明显的N-H作用峰,且随着质量分数的升高,NH4Cl水溶液中的氢键类型发生了转变。X射线散射结果表明,当NH4Cl水溶液质量分数升高至10.0 %时,差值对分布函数G(r)在2.98 ?附近出现明显双峰,表明在该浓度下溶液中NH4+-Cl-接触离子对开始成为主要微观作用形式。对NH4Cl水溶液的宏观物性研究表明,粘度、接触角和电导率均随着NH4Cl水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作者推断,NH4Cl水溶液中氢键类型的转变、O-H...N键占比增多以及逐渐增加的NH4+-Cl-接触离子对,是粘度和接触角随溶质浓度增加而增加的微观本质因素;电导率的增加与溶液中有效导电离子数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9.
<正> 山西省绛县地处中条山西北麓,是个多山少川的地方,坡、沟地貌构成了当地的主要特色,是山西省40个林业重点县之一。全县土地面积149万亩,其中林业用地72万亩,占48.32%。有林地52万亩,占林业用地的72.22%。宜林地20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7.78%。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林业部门的广大干部、职工,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本  相似文献   

20.
一、区域概况皮拉勒地处喀什三角洲农区,是新疆商品肉用羊生产基地县之一,在该县农业区划中,被区划为冲积平原综合农业区第二亚区,称之为:盖孜河中游及山前冲积平原扇缘稻麦薪炭林、养牛羊区。本区海拔1180-1400米,总面积271平方公里,坡降千分之四。区内耕地13.9万亩,荒地8.1万亩,现在播种面积为10.3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1%。1982年,该区粮食面积占全县粮食面积的40.5%,粮食产量占全县39.2%;棉花面积占全县棉花面积的44.7%,棉花总产占全县34.7%;人工造林占全县人工造林的40%;人口仅仅占全县总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