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故道的环境特征与整体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义丰 《地理研究》1998,17(3):289-296
从区域开发的角度,对黄河故道的形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开发构想,为黄河故道生态农业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安全评价--以江苏黄河故道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生态安全评价法,分析了江苏省境内黄河故道区土地开发整理后的粮食安全、水利安全、生境变化、人口密度的变化。结合该地区景观格局度量参数和景观阈值,定性分析了土地开发整理前后度量参数和阈值的变化情况,并建立了Delphi经验统计判断法模型公式,对区内10个县的生态安全综合因素量化解析,从而为黄河故道及相似流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整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黄河故道的开发利用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区域开发的角度,对黄河故道的发育过程,开发意义与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提出了整体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4.
黄河故道的开发利用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义丰  宁远 《地理译报》1997,16(1):37-43
从区域开发的角度,对黄河故道的发育过程,开发意义与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提出了整体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5.
高前兆  刘发民 《中国沙漠》2000,20(Z2):107-113
豫北延津沙地,原为半湿润区黄河故道的风沙化土地,属半湿润区旱地季节性荒漠生态系统,在强度的人类活动和干旱气候波动下,极易发生沙漠化。通过1988年以来进行的中低产田的综合开发治理,采用建设以井灌沟排的水利系统,提供了沙地有效水分;建立完善沙岗林地和林带防护系统,控制了区域风蚀沙化;实施沙地土壤的培肥系统,稳定增加沙土的有机质和矿物营养元素。还通过建设成片的果园经济林子系统,沙地农业种植子系统和草食畜牧业养殖子系统,以果、农、林地之比为3:4:3的结构,建立了110 hm2的沙地农业科技开发试验示范区,初步取得了治理开发黄河故道沙荒地的经验;通过12年的建设,已初步建立起沙地林果业生产系统,特色农业种植生产系统和草食畜牧业生产系统;从而构成了一个沙地农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一、黄河下游古河道变迁 黄河具多泥沙和下游善淤、善决、善徙的特性。黄河下游改道的范围,西以郑州的桃花峪为顶点。北经海河出大沽口,南经淮河入长江,其冲积平原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在有史记载的三四千年中,黄河在辽阔的冲积扇平原上南北滚动,决口漫溢达1593次,大改道六次。①禹河故道(公元前2278年至公元前602年)。②西汉故道(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1年)。③东汉故道(公元11年至公元1048年)。④北宋故道(公元1048年至1128年)。⑤南宋故道(公元1128年至1368年)。⑥明、清故道(1368年至1855年)。⑦现行河道(公元1855年至今)。  相似文献   

7.
从防灾观点出发, 从河道的水动力学特性入手, 研究决定黄河下游河道水动力学特性的因素, 找到河道水 动力学特性和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从水流运动和泥沙输移之间的关系出发, 分析黄河下游河道的泥 沙运动特性, 对于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化特性作了探讨, 对于治理黄河提出了建议。和黄河下游河道紧密联系的下游 滩区问题, 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科学的问题, 而且是和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问题相关的一个综合性问题, 本文从 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给出了解决滩区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文华  高抒  王丹丹  赵秧秧  朱冬  许振 《地理科学》2015,35(12):1631-1639
在全新世时间尺度内,沉积记录主要受控于沉积物供给、输运和堆积过程等因素。对废黄河沉积记录的深入分析可以反演黄河南流夺淮过程中沉积物的“源”-“汇”关系。基于废黄河故道沉积记录中重矿物和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并结合与现代黄河沉积物的对比,揭示废黄河沉积记录中物质来源的信息。结果表明,废黄河故道沉积物中重矿物平均含量为0.19%,种类多达15余种,以稳定矿物为主,不同矿物的时空变化差异较大。废黄河故道泥质和砂质沉积物中,地球化学元素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随深度递增元素含量可分为降低、稳定和增加趋势。对比现代黄河沉积物,发现废黄河故道沉积物中稳定和极稳定矿物相对含量较高,泥质沉积物中更多地富集Zn,Ni,Al,Ba,Cu,Li,K等元素。这一差异性反映出其它不同河流物质补给而产生的影响,淮河沉积物中重矿物和地球化学元素的研究为该论断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9.
开封市黄河滩区土地资源规避洪水风险的安全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ArcGIS与ERDAS遥感影像制图软件,利用2007年SPOT2.5m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详细编绘了开封市段黄河河道边界、开封段黄河滩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采用1992~2007年最大洪峰时期的TM影像与沿河水文站点的观测资料,提取1992~2007年7个典型日期的河道行洪边缘线,与本底数据叠加,编制了开封段不同常遇洪水流量下滩区淹没范围。按照黄河下游二维水沙数学模型,采用2004年汛后河道大断面资料,计算生成不同流量级大洪水在滩区的可能淹没范围图(淹没区边界)。在此基础上,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与河道行洪安全性的要求,总结当前黄河下游滩区利用开发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制订土地安全利用规避洪险的原则,规划土地安全利用分区,分为临河风险缓冲带、近河宜耕地带、相对稳定利用带(中风险带)和稳定利用带。提出了黄河滩区土地资源合理安全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区域一体化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黄河下游滩区将承担更加多元的生态与社会功能,滩区周边城镇空间进入新的快速成长期。基于城镇空间扩展差异指数、紧凑度、相关维数的定量测算探析2000—2020年黄河下游滩区周边城镇空间扩展格局及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耦合随机森林回归算法与重心-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重要性判断-驱动空间识别”的分析方法对城镇空间扩展时空变化进行驱动机制的多维度解析。结果表明:(1)黄河下游滩区周边地区城镇空间呈圈层式扩展,时空分异与空间溢出特征显著;2005—2010年为高速发展期,此后众多城镇空间重心向靠近黄河与中心城市方向迁移,局部地区城镇空间沿河流方向轴向拓展,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强。(2)研究范围内城镇空间形态在波动变化中不断演进,经历了多点集中式扩展-局部线性蔓延-组团化协同发展的变化过程,城镇间联系日趋紧密,簇群结构日渐完善。(3)社会经济、产业结构、自然条件构成了滩区周边城镇扩张的内驱力,政策战略与水利工程形成了城镇发展的外驱力,二者耦合协同推动滩区周边城镇扩展格局与空间形态的不断变化。社会经济与产业结构是城镇扩...  相似文献   

11.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中国鲁西北平原黄泛区防沙治沙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典范。当前关于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的研究多为定性表述,缺少定量研究;且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的重要生态功能评估不应只局限于定量化的现状评估,更应从时间尺度上分析其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变迁中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在定量化评估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着重从系统结构演化及功能变迁角度对古桑树群的生态功能进行全面分析。定量化评估结果表明,系统内古桑树在涵养水源、减少泥沙流失、净化空气等方面生态效益显著。在时间尺度上,得益于桑树种植,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及服务功能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在生态系统结构方面:以桑为主的耐贫瘠立地条件的先锋树种改善了局地环境,使得种植其他农作物成为可能;多树种的混交林以及林农复合生产,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丰富了生态系统结构,又充分发挥了生态系统功能。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向多元化发展,且其主要功能已由产品供给转为休闲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12.
应用遥感技术分析黄河下游河道平面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黄河下游河南段河道特性 现行黄河下游河道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内形成的,盂津至沁河口是禹河故道;沁河口至兰考东坝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东坝头至陶城埠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以后在黄泛区内形成的河道;陶城埠以下鱼山至黄河入海口原系大清河故道,铜瓦厢决口后为黄河所夺,现分段描述如下: 孟津白鹤至郑州铁桥河道长91公里,河宽4~10公里。左岸为邙山,右岸为黄土低崖和大堤。河身宽浅散乱,多沙洲边滩,主流摆动频繁。  相似文献   

13.
从河南黄河下游自然和社会经济情况入手,在深入分析林业综合开发的土地、树种、湿地资源潜力以及木材、经济林产品和森林旅游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南黄河下游林业发展对策;对林业综合开发的投资和效益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前言 黄泛区是指黄河在1938年蒋匪在花园口决口时起,到1947年堵口重归故道时止九年间在豫东皖北黄河泛滥所及约二万余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 黄泛改变了原来的土壤及其肥力,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作者等于1950年9月  相似文献   

15.
黄泛区土壤地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 黄泛区是指黄河在1938年蒋匪在花园口决口时起,到1947年堵口重归故道时止九年间在豫东皖北黄河泛滥所及约二万余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 黄泛改变了原来的土壤及其肥力,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作者等于1950年9月  相似文献   

16.
黄河口沙咀位于 1976年之前黄河入海故道与现黄河入海口之间 ,是目前世界上陆地面积生长最快的地区。该地区于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是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珍稀频危鸟类为主体的国家级自然资源保护区。由于受河流泥沙淤积作用、海水侵蚀作用、石油开发等自然及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该区海岸线蚀进及地表覆盖状况变化较快。利用获取的 1995 ,1997,2 0 0 0年陆地卫星TM数据 ,对地观测卫星ERS - 1和RADARSAT数据 ,通过数据融合处理及FL神经网络分类方法 ,可以清楚的对 1995~ 2 0 0 0年间黄河口沙咀海岸线蚀进及地表覆盖状况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TM和SAR的融合数据对该地区动态监测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TM—SAR数据融合在黄河口沙咀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河口沙咀位于1976年之前黄河入海故道与现黄河入海口之间,是目前世界上陆地面积生长最快的地区。该地区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珍稀频危鸟类为主体的国家级自然资源保护区。 由于受河流泥沙淤积作用、海水侵蚀作用、石油开发等自然及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该区海岸线蚀进及地表覆盖状况变化较快。利用获取的1995,1997,2000年陆地卫星TM数据,对地观测卫星ERS-1和RADARSAT数据,通过数据融合处理及FL神经网络分类方法,可以清楚地对1995-2000年间黄河口沙咀海岸线蚀进及地表覆盖状况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TM和SAR的融合数据对该地区动态监测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段争虎  刘发民 《中国沙漠》2000,20(Z2):171-175
延津县风沙土系黄河故道主流沉沙经风力搬运后发育而成,因而形成的各类土壤均具有质地轻粗,有机质贫乏,保肥能力弱和富钾缺磷等特点。所以,在改良利用上应该积极营造防护林,引黄淤灌,创造细土层,改造粗骨性,大力施用有机肥,因地制宜,综合发展,并以广开肥源,种植绿肥,培育和提高土壤肥力为重点。  相似文献   

19.
在对小浪底水库下游孟津县扣马河漫滩农业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岸农业性湿地(稻田、鱼塘和荷塘)开发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影响。通过优化荷塘的耕作制度,有效地协调了滩区水田和旱地之间的需水矛盾,增加了滩区农作物对氮磷的利用效率,减少了肥料流失所引起的水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小水致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洪水灾害是在下游水量明显减少、洪峰流量也不断减小的情况下发生的。即使是水量比较小的普通洪水,也能造成下游滩区大面积受淹、控导工程决口、桥梁被冲毁、房屋倒塌等严重灾害。小水致灾的形成机理主要是:河道游荡,引发“横河、斜河”;小水淤积,河床抬高,行洪能力下降;人与河床争地,造成滩区阻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