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甘肃省显著的区域分异、独特的生态环境、各异的自然条件使农业生产的空间差异很大.这为甘肃发展多种模式的生态农业提供了可能。在分析甘肃常规农业发展中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植被退化、农业环境污染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后,得出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才是甘肃省农业发展唯一出路的结论。根据甘肃省地域的差异性和生态类型的复杂性设计了生态农业发展的7种模式,并提出了甘肃省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措施,包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广应用科学技术等。  相似文献   

2.
西北干旱区生态农业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北干旱区的开发进入一个新时期西北干旱区是资源大区、农业大区,更是一个生态高度敏感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冲突尤为突出。为谋求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根本保障。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表明,西北干旱区生态农业的实践模式集市场农业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综合发展于一身,是干旱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生态农业模式设计与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农业建设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全面推广生态农业势在必行。本文根据河南省自然资源状况和地域差异规律,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全省不同生态类型区的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模式,以及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技术环节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陈锋 《福建地理》2004,19(1):1-5
本文在阐述生态农业体系在生态省建设中的作用、意义和指导思想后,系统地阐述了福建省生态农业建设的“四大”生态农业体系和近期实施的”十大”重点建设工程。其中,“四大”生态农业体系具有全面性,“十大”重点建设工程关注可操作性。最后提出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展望与实现目标所需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态农业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生态农业的目标是有效地协调农业实践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其关键途径包括在景观层面的生态规划,在生态系统层面的循环体系设计,以及重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有利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于中国生态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在社会体系方面,中国的生态农业发展需要通过教育、立法和评估体系建设建立必要的道德标准。在经济环境方面,中国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有效的政府补助政策,有效的污染排放市场体系,以及生态友好产品销售的成熟市场。  相似文献   

6.
生态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区域农业高效发展的必由之路,环县农业存在结构不合理,产业化进程缓慢,生产基础薄弱,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欲使生态农业高效发展,应把资源、环境与农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日本农业与农村的实地考察与研究,结合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实际,首次介绍了日本从2005年开始出现的MIDORI生态农业模式——水土宜居家园,阐述其产生的背景、内涵及特征。这一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与启示是:科学的国土资源保护、水土资源精细利用、有效的城乡互动和生态观光农业发展。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在自然地理上与之相近,经济也较发达,可以借鉴日本MIDORI成功经验,发展生态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生态农业体系建设途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马松尧  王刚 《中国沙漠》2004,24(2):191-195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严重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协调该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生态农业体系。生态农业体系的构建应以生态经济学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健全法制, 用法律制度来有效调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逐步缓解人口的迅速增长对环境的压力; 加强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和统一管理。以甘肃省主要生态类型为例, 提出了西北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根据圣水镇小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圣水镇小流域为主体,进行试验与示范。开展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和生态农业模式研究,同时进行生态经济效益监测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构成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综合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实现半山区小流域开发建设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与统一,在半山区及其类似地区有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南阳盆地丘陵地带生态农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阳盆地丘陵地带发展生态农业条件优越,但也存在着一系列不利的因素。文章根据丘陵地带自然、生态条件,运用综合自然地理学和生态农业的理论方法,在生态农业布局上,可以把南阳盆地丘陵地带生态农业区建设划分为“三区一线”,并根据各生态农业建设区地貌类型、生态环境争件特点和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要求,选择不同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确立不同的主攻方向。实行“区线”结合,纵横布局。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虽然湖南农业目前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取得了显著成果,生态环境和污染治理现状有了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维护好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好农业发展问题,不仅对湖南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促进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分析湖南省农业生产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农业生态危机突出地表现在5个方面:水资源失调、农用化肥使用过量、农产品质量低劣、水土流失和城市工业污染严重。在深入分析这些生态危机的基础上,同时提出了解决生态危机的8条对策:进行土地利用系统结构优化和生态设计,加强科普宣传,培养生态农业典型,施用生态肥,完善生态税制,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强化检测,推行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2.
韶关市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分析及其开发构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析了韶关市资源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开展生态旅游的原则和措施,根据各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特色,将韶关市分为5个森林生态旅游区,即西部自然景观区;北部特殊地貌区;东北部古生物区;中部古人类、宗教观光区;南部观光农业区。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湖南 10 1个县 (市、区 )为评价单元 ,从粮食单产、化肥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农民人均收入、人均收入增长率、投入产出率、粮食增长率、粮食保证率等方面 ,研究了湖南农业转化效率的现状及区域差异 ,并进行了农业转化效率的优度排序、分类和分区。湖南农业转化效率水平不高 ,发展不平衡。长衡丘陵盆地区、洞庭湖平原区转化效率优于湘西、湘南山地区。从行政区划上看 ,农业转化效率较优的是湘潭市、株洲市、长沙市等 ,而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等农业转化效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虚拟水战略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象数据对湖南主要农产品的单位虚拟水含量进行计算,根据2003年湖南农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数据,采用动态平衡的方法分析湖南2003年主要农畜产品虚拟水生产和消费的态势.结果表明,湖南为典型的虚拟水输出型省份,为全国的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湖南今后一段时间内要坚持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确保主打水密集型农产品的优势地位以及倡导生态型消费模式,降低人均虚拟水消耗水平.确保其在全国的虚拟水输出大省地位,以便在全球虚拟水战背景下赢得先机.  相似文献   

15.
广西土地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兴 《热带地理》2001,21(2):113-117
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建设与土地利用是密切相关的,分析了广西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探讨了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通过合理利用土地来建设生态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的适用生态农业模式及农业地域结构探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许学工 《地理科学》2000,20(1):27-3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分异和生态农业雏型的研究,提出7种适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该区的农业地域结构规划探讨。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发展绿色食品的农业生态环境优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是吉林省实施“生态省”建设工程的主导产业之一,本文按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客观评价了吉林省发展绿色食品的产地环境条件,得出吉林省具有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显著农业生态环境优势。基于吉林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将全省分为东部山区、中部松辽平原区、西部松嫩平原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四种区域类型,并分别提出了其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宏观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湖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市(州)层面对湖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湖南省农用地可划分为集约利用、中度集约利用、低度集约利用三等,归并为6类;环洞庭湖地区及湘江流域的岳阳、常德、益阳、长沙、湘潭、衡阳、永州7市农用地处于集约利用状态,其中,长沙、湘潭归并为一类,岳阳、益阳、衡阳归并为一类,常德、永州归并为一类;湘中娄邵盆地的娄底、邵阳和湘东的株洲3市农用地处于中度集约利用状态,归并为一类;湘西的怀化、湘西州、张家界和湘南的郴州4市(州)农用地处于低度集约利用状态,其中,郴州、怀化归并为一类,张家界、湘西州归并为一类。研究结果符合区域农用地利用实际,对湖南省农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湖南现阶段产业结构高度的考察与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晖 《热带地理》2000,20(2):93-97
从国际、国内以及邻省的横纵比较,研究了湖南省产业结构的高度,其基本结论是:(1)湖南省现阶段产业结构高度大致相当于我国90年代初期水平,与发达国家工业化加速阶段初期相似,产业结构高度在邻省中处于中等水平。(2)从工业化进程来看,湖南省工业化进程至少落后全国平均水平10年以上,但考虑到湖南的工业比重及其重型结构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湖南应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与邻省竞争激烈,经济发展水平在邻省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县域乡村反贫困绩效评价与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综合运用熵值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基本生存绩效、自身发展绩效,县域扶贫绩效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湖南省51个贫困县2017年反贫困绩效空间地域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贫困农户一般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自身发展绩效水平得分较高的区域大多处于武陵源区、鹤城区等城市市区周围以及罗霄山片区,而雪峰山脉周围县市则普遍较低;县域扶贫绩效水平高的区域分布较为零散,大致位于各城区周围,而省城或西北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以及中南部绩效水平还有待提高。反贫困绩效总体上呈现出高、中、低3种绩效水平交替分布的空间特征,愈靠近武陵源区、鹤城区和长株潭地区的贫困县市,综合反贫困绩效水平愈高。县域发展情况是影响湖南省反贫困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农户条件与乡村状况是基础性因素,自然条件是重要因素,各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影响远大于单因子,不存在独立作用的因素,体现出湖南省反贫困绩效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