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长江三峡狮子口地区重力滑动构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三峡工程坝址西南约10km的狮子口地区,发育一个长约8km、宽约3km的重力滑动构造系统。它由下伏系统、滑动系统和前推挤带构成,是一个典型的多层次滑褶型重力滑动构造。  相似文献   

2.
江西九江——瑞昌地区重力滑动构造及隐伏矿床寻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卫根 《江西地质》1994,8(3):211-218
江西九江—瑞昌地区重力滑动构造十分发育,而且重力滑动构造与区内著名的武山、城门山铜矿及洋鸡山金矿等矿床(点)的关系十分密切,是区内极为重要的控矿构造。本文以典型的地质资料说明了九瑞地区存在滑动构造,并论述了滑动构造形成的原因及与已知矿床的关系,指出了区内下一轮找矿工作的重点是寻找隐伏矿床及新类型矿床,明确了隐伏矿床勘察的重点层位及地段。  相似文献   

3.
重力构造作用分为侧向运动和垂向运动两大类。以渤海湾盆地及准噶尔盆地中的构造为实例,介绍了重力侧向滑动的六种构造样式,包括滑动断阶、逆牵引背斜、地层补偿堑背斜、滑落背斜、滑覆构造(逆同生断层)、推滑覆构造等。对其形成背景和形成机制逐一进行了分析,指明了这些构造的含油气潜力。这六种构造样式均可形成有利的油气圈闭,在勘探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特别指出冀中坳陷马西逆同生断层不属于反转构造,而是由重力作用所产生的滑动推挤所致,为一典型的滑覆构造。  相似文献   

4.
通过波阳县侯岗、莲山地区的1∶5万区调及有关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该区构造属于一个新生代早期发生的重力滑动系统。文中着重描述重力滑动构造的基本结构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其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5.
黄万新 《城市地质》2000,12(3):26-27
重力滑动构造在煤系地层中的发育十分普遍,对煤层的赋层,煤矿生产都有很大影响,由于对其缺乏深入的研究,认识也较少,为此,有必要对重力滑动构造动成因分析,进而掌握其形成,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煤系中常见的重力滑动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雄庭 《湖南地质》1992,11(1):16-20
由于地壳运动而造成的势能差,在区域的拉伸构造环境及地震等触发因素影响下,最易在煤系中形成重力滑动构造。常见的构造形态为铲式正断层和勺状正断层。按断层上盘褶皱发育程度,每种正断层又可分为滑片型和滑褶型两种构造样式。煤系向斜两翼产生的重力滑动构造,可导致向斜轴部出现复杂的构造图象。充分认识以上构造之间的关系,无论在提高煤田地质构造理论仰或指导生产实践,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重力滑动构造的成因类型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通过构造背景分析,研究了各种重力滑动构造样式的差异,将华北晚古生代煤田中分布的重力滑动构造划分成4种成因类型,即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掀斜断块型;挤压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滑片、滑褶型;岩浆上涌背景下形成的穹隆型以及剪切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块体隆升型。   相似文献   

8.
泰山周围下古生界与泰山群不整合面上滑动构造的发现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吕朋菊  张明利 《地质论评》1990,36(5):473-478,T001
近年来,笔者在泰山周围下古生界沉积盖层与太古宙结晶基底的角度不整合面上发现许多滑动构造现象,特征十分明显,属于一种不整合面上重力滑动构造类型。这一发现对我们今后在鲁西开展滑动构造研究,进一步认识鲁西总体构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论述了它们的特征,并对其成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山旺盆地山旺组大型野外露头剖面上,发现了一种新的重力滑动构造.这种重力滑动构造可以划分为原地系统、滑动层,滑动系统三部分.在滑动系统中又可以依部位的不同次划分为平行滑动段、对称挤压段、柔性蠕动段和褶皱推覆段等四段.在滑动系统的微观特征上.,表现出典型的柔流褶皱现象.山旺组重力滑动构造和沉积滑塌构造主要区别在于变形发生时间.山旺组重力滑动作用的形成可能与基底差异抬升有关.陆相盆地内部中央隆起带的形成与陡坡带差异升降而造成的重力滑动构造有关.因此,重力滑动构造的发现对理解陆相盆地中央隆起带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豫西芦店滑动构造区有较多的瓦斯突出及瓦斯爆炸等矿井地质灾害.滑动构造作为包括前缘挤压带、中部顺层剪切带和后缘拉张带等单元的构造组合体,其各部分的应力应变分布和构造样式具有自身规律.研究成果表明,就一个完整的重力滑动构造系统而言,由挤压、剪切作用形成的强烈变形区在空间上应该是瓦斯突出和涌出的最大危险区,也是矿井瓦斯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边界构造、滑动形态特征与力学性质、滑动系统、下伏系统、运动方向等方面,系统地分析研究了新密大平=超化滑动构造的总体特征,新密大平-超化滑动构造南北以背斜为界,东西受断层切割;滑面具有穿层现象且次级滑面发育;其力学性质为压扭性,南翼还兼有张性;滑动系统总体表现为向斜构造;滑动方向晚期呈现出先南后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位于南大西洋东岸被动大陆边缘之上的尼日尔三角洲发育一大型重力滑动构造。自非洲大陆向南大西洋方向,该重力滑动构造可以划分出前缘挤压构造变形区和后缘拉张构造变形区。前缘挤压构造变形,形成褶皱冲断带;后缘拉张构造变形,形成堑垒构造;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发育滑脱褶皱。三角洲沉积的时代为始新世—第四纪,地层剖面自下而上依次是海相页岩(Akata组)、近海三角洲相砂岩—页岩互层(Agbada组)和陆相冲积砂岩(Benin组)。3个岩石地层单元都是穿时的,向大洋方向变新。重力滑动构造的主滑脱面位于Akata海相页岩中。根据生长地层、不整合以及卷入变形的地层时代,重力滑动构造起始于约12 Ma,伴生有广泛发育的泥构造。重力滑动构造的形成可能与新生代喀麦隆火山带(Cameroon volcanic line)的火山活动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安徽屯溪流塘聚煤盆地是江南隆起东端的一个小型盆地。其中发育了强烈的伸展构造,属于典型的重力滑动成因。这种特征构造的解剖有助于深化认识江南隆起的构造特点和演化历史,有助于寻找煤炭资源。  相似文献   

14.
基于野外实测和室内测试,计算分析及有限元模拟,对三峡工程库首区燕山期和喜山期的区域构造应力场以及狮子口重力滑动构造应力场进行研究。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主要特征是:燕山主期σ1和σ1近水平,分别近S-N向和E-W向,σ2近直立,差异应力200MPa、变化范围150-250MPa;喜山主期σ1近水平,总体方向NNE70-SW250°,差异应力100MPa,变化范围80-120MPa,在空间变化上,前者表现为南部差异应力高于北部差异应力,后者的变化规律不太明显。狮子口重力滑动构造系统的应力场比较复杂,总体呈近E-W向的前缘挤压、后缘拉伸,而滑动系统内部叠置产出的三个滑块也分别表现出后缘拉伸、前缘挤压并交替出现的特点,反映了区域应力场背景下的局部构造应力场特征。  相似文献   

15.
论煤田滑动构造与底板突水的关系--以肥城矿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肥城矿区内重力滑动构造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多层次性、多期性、小规模性和形式多样性。滑动构造加强了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降低了煤层底板的隔水能力,促进了岩石的应力溶蚀作用,复杂了水网络,减少了煤田深部不。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峡工程坝址西南约10km的狮子口地区,发育一个长约8km、宽约3km的重力滑动构造系统。它由下伏系统、滑动系统和前缘推挤带构成,是一个典型的多层次滑褶型重力滑动构造。它形成时的温、压条件为130.5~193.7℃和180~230MPa;l;形成深度约5~10km;总体岩层收缩量32.2%;总滑移距离1060m;活动时间上限127.65士38.29万年。它是燕山运动期间南北向挤压体制下,在黄陵背斜东、西两侧应力屏蔽区内派生的近东西向拉伸构造应力场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结合钻井资料,分析了义东地区构造特征,恢复了构造演化过程,剖析了义东断槽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NW和NE向断层将义东地区切割成“两山一槽二台阶”的构造格局,义东断槽夹持于NW向义古56断层与义古991断层之间。SN剖面上,断槽内古生界残留厚度较为稳定,中生界由北向南减薄,而古近纪孔店组则由东向西减薄;EW剖面上,义古991断层前缘形成多条叠瓦状逆断层,后缘伴生一系列阶梯状正断层,表现为“前压后张”,具有重力滑动构造的特征。平衡剖面分析表明,义东地区经历了稳定、挤压、反转、裂陷及拗陷等5个演化阶段。裂陷阶段,义古56、义古991、义东等断层将义东断槽基底切割成孤立的块体,并在断块掀斜作用下,发生由东向西的重力滑动,义东断槽形成并定型。因此,义东断槽的形成受控于重力滑动,其中喜马拉雅早期的裂陷运动是重力滑动的基础,宽缓的义古991断层断面是重力滑动的必要条件,义东断层下盘抬升造成的地层掀斜是重力滑动构造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8.
涟邵煤田北段西部逆冲推覆构造和重力滑动构造并存,前者表现为逆冲叠瓦扇,其主干断层向下收敛于加里东不整合面附近,总体沿加里东不整合面向西逆冲推覆,后者则表现为滑片型,总体向东滑动。滑脱构造对煤层结构和煤厚变化具有明显的影响,它使煤层原生结构遭受破坏形成各种构造煤,并导致煤层厚度重新分配,形成NE—NNE向展布的厚、薄煤带。  相似文献   

19.
反转构造与其易混淆构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分析负反转断层与"跷跷板"式构造,正反转褶皱与重力滑动堑背形、地层补偿堑背形及底辟背形,断展型正反转与滚动背斜的构造形态特征。负反转断层与"跷跷板"式构造外部形态都呈现出反向的楔形,但是后者是在统一的区域应力场下,由断层活动性质的横向差异所致。正反转褶皱与背形构造外部形态都呈现出背形,但是在地层厚度、剥蚀程度、轴面及伴生构造等方面存在差异。前者地层中间厚两翼薄,顶部剥蚀程度向两翼降低,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向褶皱高点超覆。重力滑动堑背形由于是区域性张应力的大环境下局部受压的结果,所以其规模较小;重力滑动堑背形和地层补偿堑背形地层受张性区域应力控制,地层顶部无剥蚀,且无中间厚两翼薄的特征;底辟背形无横向应力,属横弯褶皱,轴面多直立,发育盐边凹陷及顶部断层簇等伴生构造。断展型正反转与滚动背斜均是断层的上盘发育背斜,但在背斜的形态、规模、地层厚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滚动背斜受同生断层控制,背斜面积和高度较小,轴面基本平行于断层面;顶部地层剥蚀不明显;与断展型正反转地层厚度呈上凸下凹的"喇叭型"相比,其地层厚度横向变化小。  相似文献   

20.
易滑动微型构造的工程地质及岩土工程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易滑动理论提出的早期阶段,本文提出了具有岩土工程层次的微型易滑动构造概念。由于易滑动理论研究对象“易滑动环境系统”具有层次性,因而还存在超大型,大型,区域易滑动构造。其中微型易滑构造是基础,包含于更高层次的易滑动构造之中,微型易滑构造直接与场地工程建设发生联系,因而其研究对工程地质对岩土工程学进展有重要的意义。文中论述微型构造在边坡工程,隧道工程,地基工程中的作用,并强调这是岩石力学模型建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