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承办的第八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将于2003年10月在古城洛阳召开。会议主题:“岩石动力学与西部建设”,欢迎全国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与工程技术人员踊跃参加会议。 会议主题:岩石动力学学科发展回顾与展望;岩石动态力学性质与本构关系;岩石和岩体中应力波的传播与衰减规律;岩石动态断裂机理与数值模拟;岩石动力学与防护工程;破片对岩体的侵彻效应与坑道内爆炸效应;锚杆、锚索、土钉抗动载效应;岩石爆破与控制爆破技术;岩爆与冲击地压机理研究;岩石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拟定于2001年8月在东北地区召开“第七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欢迎全国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与工程技术人员踊跃向会议投稿。一、征文内容 (1)岩石动力学学科发展回顾与展望;(2)岩石动态力学性质与本构关系;(3)岩石和岩体中应力波的传播与衰减规律;(4)岩石动态断裂机理与数值模拟;(5)岩石动力学与防护工程;(6)岩石爆破与控爆技术;(7)岩爆与冲击地压机理研究;(8)岩石动力参数的测试技术与方法研究;(9)应力波理论在桩基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拟定于2001年8 月在东北地区召开“ 第七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欢迎全国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与工程技 术人员踊跃向会议投稿。   征文内容   1、岩石动力学学科发展回顾与展望   2、岩石动态力学性质与本构关系   3、岩石和岩体中应力波的传播与衰减关系   4、岩石动态断裂机理与数值模拟   5、岩石爆破与控爆技术   6、岩爆与冲击地压机理研究   7、岩石动力学与防护工程   8、岩石动力参数的测试技术与方法研究   9、应力波理论在桩基工程中的应用   10、其他与岩石动力学相关问题的研究   论文截止日期:2001年4月30日   论文要求:一式两份   会议文集将正式出版   文字简洁,图表清晰,字数在8000字以内   撰稿形式同《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邮  编:430071   地  址: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联系人:黄理兴   联系电话:027-87869263   传  真:027-87863386   电子邮件:lxhuang@dell.whrsm.ac.cn   具体开会时间与地点详见第二号通知  相似文献   

4.
周期荷载下岩石大型三轴试件的变形和强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葛修润 《岩土力学》1987,8(2):11-19
本文介绍了作者在联邦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土岩力学研究所利用该所研制的大型三轴试验机进行周期荷载下大型三轴试验的情况和结果。岩石为薄层灰岩,试件直径为60cm,高为120cm。整个研究工作是基于分析不可逆变形的观点来探讨变形和强度特性的。在周期荷载作用下,不可逆变形的总量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长;但在不同的应力水平下,不可逆变形的发展趋势具有显著的,甚至是质的差异。应力水平很低时,最初几次的循环荷载将导致产生较大的不可逆变形;随着循环次数之增加,其不可逆变形的增长率逐步衰减,最终趋向于一个比较稳定的常值。但是当应力水平达到某一“门槛”值后,情景则迥然不同;循环次数之增加将促使不可逆变形的加速增长,最终导致整个试件的破坏。试验结果表明,这一特征应力值略低于常规三轴试验中的所谓“屈服值”。研究结果表明,每一个加荷-卸荷循环过程中的不可逆变形主要发生在超过这一“门槛”值后的区段内。研究这样的特征值对于探讨周期荷载作用下岩体的力学性质是十分重要的。由试验获得的不可逆变形与循环次数的关系曲线在形态上与流变曲线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5.
峰后岩石剪胀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靖洪文 《岩土力学》2003,24(1):93-96
采用美国MTS815型电液伺服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对18块大理岩试件进行了试验,从6种不同围压下岩石应力-应变试验中,获得了岩石强度、剪胀力及体积应变随围压的变化情况规律,揭示了高应力松动、圈巷道围岩大变形的力学机理。提出了破裂岩体围岩与支护相互作用及最佳支护力位于“剪胀二期”初始点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6.
应力波在含结构面岩体中的传播一直是岩石动力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深部岩体应力会影响岩体结构面的力学特性,进而影响应力波的传播规律。基于时域递归分析方法,首先对考虑岩体应力情况下应力波与非线性岩体结构面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推导出了波的传播方程。研究中假定岩体结构面法向满足非线性双曲变形模型(Barton-Bandis模型,简称B-B模型),切向满足库仑滑移模型。其次,对一些特殊情况,如结构面水平或垂直分布、波阵面水平分布等,进行了计算模型和波的传播方程的简化分析。通过对比,发现岩体应力对应力波的传播特性有明显的影响。最后,参数研究分析了岩体应力特性、节理特性及入射波频率等对透、反射系数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7.
试论我国岩石力学的研究状况及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吕爱钟 《岩土力学》2004,25(Z1):1-9
从岩石(岩体)基本性质的试验研究;岩石塑性力学研究及岩石塑性应变梯度理论;岩石流变力学研究;岩石损伤、断裂力学研究;岩石块体力学研究;分形-岩石力学研究;岩石渗流(耦合)力学及环境岩土工程;岩石力学计算方法及位移反分析;智能科学方法在岩石力学问题中的应用;非线性科学方法(混沌)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10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岩石力学的研究状况及其进展,并回顾了岩石力学专家们一些年来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8.
<正>1主办单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2承办单位: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爆炸冲击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3协办单位: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侵彻冲击爆炸效应及防护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4会议背景:拟于2014年8月中旬在河南洛阳召开"第四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欢迎全国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学生及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踊跃投稿并参加会议。5主题:工程结构毁伤效应与安全评估6会议专题:1、工程结构毁伤效应与安全评估研究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进展;2、工程安全与防护中的新材料、新结构和  相似文献   

9.
岩石在动载作用下的破坏与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岩石的动载性能,在凿岩爆破上有重要意义。分段式霍布金生杆已应用于研究岩石对波动载荷的效应。作者使用改型的霍布金生杆法对岩石试件在动载下的破坏强度作了试验研究。冲击试验台配合微处理机作高速数据显示与处理,借助应力波在弹性杆中的一维理论对数据进行解释。测定了多种岩石静载与动载的强度,并对岩石试件尺寸及加载速率的影响也作了试验。  相似文献   

10.
《岩土力学》2005,26(7):1028-1028
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委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动力学专委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护工程学会拟定于2005年10月在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召开“第5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暨全国强动载作用下介质及结构相互作用学术会议”,会议将紧扣当今国际发展动态,围绕  相似文献   

11.
动载确定方法对岩石动态断裂韧度测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盛  李新文  杨向浩 《岩土力学》2013,34(9):2721-2726
为了考察不同方法确定的动态载荷对测试岩石动态断裂韧度的影响,在SHPB压杆系统上动态冲击直径80 mm的大理岩圆孔裂缝平台巴西圆盘,获得了弹性压杆上的应力波形,间接计算得到3种不同的作用在圆盘端部的动态载荷。将载荷输入ANSYS动态有限元模型中,求得了相应的动态应力强度因子,并根据试验-数值分析方法确定了岩石的动态断裂韧度测试值。结果表明,在加载速率约为4.0×104 MPa•m1/2/s的条件下,采用三波法确定的大理岩的平均动态断裂韧度为 3.92 MPa•m1/2,采用一波法比三波法计算的结果偏低11.22%,采用二波法比三波法计算的结果偏高20.15%,3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差异较大。应力波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圆盘表面和预制裂缝面发生散射,部分能量不断发生释放是造成圆盘试件两端加载载荷不相等的主要原因。三波法是3种方法中比较理想的动态载荷确定方法,但需要考察试件的动态应力平衡性。  相似文献   

12.
大理岩静态和循环荷载试件的电镜试验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单轴静态和循环荷载试验前后的大理岩试件进行了电镜试验分析,从中得出三个结论:(1) 试件中不同的部位,其破坏程度不同;(2) 对试件用不同的加载方式,其破坏方式和特征不同;(3) 在疲劳应力门槛值(疲劳应力极限值。以下,称疲劳应力门槛值)以下的循环幅值荷载作用下,岩石内部的裂隙等发生闭合,这是证明岩石疲劳应力门槛值存在的一个重要试验证据。  相似文献   

13.
大理岩静态和特环荷载试件的电镜试验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In this paper, crack propagation laws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observing marble specimens, which were conducted uniaxial static and cyclic loading tests, with electron-microscope. The studying results showed: (1) Different parts of rock specimen suffer differential degree damage; (2) Failure model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specimens change with loading paths; (3) Rock cracks are to be closed, when amplitude of cyclic stress is smaller than “fatigue threshold stress” of rock. This is mainly testimony of “rock fatigue threshold stress” existence.  相似文献   

14.
循环加载时围压对岩石动力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恩龙  黄润秋  何思明 《岩土力学》2011,32(10):3009-3013
针对砂岩岩样,探讨了在不同围压作用下和轴向循环加载时岩样的动力力学性质,研究围压对砂岩岩样的动力力学性质的影响。采用的试验设备是MTS-815岩石和混凝土试验系统,5组围压分别为10、20、30、40、50 MPa。岩样为汶川地区的干砂岩,轴向荷载施加的频率为1 Hz。结果表明,(1)随着围压的逐渐增加,试样的残余轴向应变和体变逐渐增加,且剪胀发生时的残余体变也逐渐增加;(2)动力荷载作用时岩样在高围压比低围压下的初始刚度和强度高;(3)不同围压作用下,当应力比Rs较大时,岩样在较小的循环次数下发生破坏;(4)试样的破坏模式为剪切破坏,动力荷载作用下试样形成的局部化破坏带更宽。  相似文献   

15.
吴亮  卢文波 《岩土力学》2006,27(Z2):791-794
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爆破荷载作用下,裂纹长度与类型、不同的装药量对裂纹尖端动态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以及预裂与光面爆破动态应力强度因子比较分析,计算得出:预裂爆破预裂缝的产生主要是从炮孔处产生的开口裂纹在冲击波以及爆生气体的作用下扩展形成的;随着药径与孔径比的增大,动态应力强度因子也逐渐增大,动态应力强度因子曲线形态不变;由于自由面的存在,光面爆破裂纹应力强度动态因子后续峰值较预裂爆破的大。  相似文献   

16.
葛涛  王明洋  侯晓峰 《岩土力学》2006,27(Z1):1075-1078
将岩石看作由彼此之间有内摩擦的颗粒团组成。利用力学模型分析了在冲击荷载作用下岩石破坏过程,阐述了岩石破坏后的力学行为。认为冲击荷载区域的变形近似为一维变形状态。冲击荷载作用在岩石中产生的应力波可以看作类似于冲击波的短波,在波阵面附近的某个狭窄区域内将发生参数的急剧变化。根据岩石介质中粒子运动速度的强弱应力状态发生由弹性状态向内摩擦状态的转变,最终达到流体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不耦合装药爆破对硬岩应力场影响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姜鹏飞  唐德高  龙源 《岩土力学》2009,30(1):275-279
爆破地震勘探石油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但爆破地震效应与爆破参数、地质条件等密切相关。采用动力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对柱状炸药与药孔壁之间为空气或其他介质以及空隙间距变化时碳酸盐岩岩石中爆炸应力波的传播规律和爆炸地震波能量的衰减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不耦合装药爆炸时岩石应力、振动速度的衰减规律以及与不耦合系数、间隙介质的关系,分析了不耦合效应对爆炸地震波能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不耦合或耦合不好时会使岩体中爆炸应力波的强度大大降低;耦合状态对岩体应力及速度的衰减系数和衰减指数影响较大;在空隙中注水或灌满泥浆会改善它们的耦合关系,增大下传的爆破能量。所得成果可为我国西南地区优选适合碳酸盐地层地震勘探的激发因素提供技术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岩爆和冲击地压原来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完全是由于人类进行深部地下空间利用、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等工程建设时诱发产生的,两者同属于最典型的深部工程地质灾害。由于历史原因,岩爆和冲击地压长期存在概念混用的情况。本文比较详细地综述了岩爆和冲击地压领域国内早期的研究历程,系统解析了岩爆和冲击地压之间存在的差异。在研究对象(硬岩和煤的承载强度、储能及释能能力、弹脆性)、受力条件(地应力、扰动应力)和边界条件(开挖和开采方法及工序、扰动范围和时效性等)方面,岩爆和冲击地压均存在根本区别;在表观现象、限定对象、研究对象、赋存条件、行业领域、工程建设方法、工程建设目的、要求及支护性质、诱发机理、倾向性判据、划分类型、划分等级、等级评价方法等方面,岩爆和冲击地压也存在很大差异。综上,岩爆和冲击地压是并列的两类地质体动力破坏现象,两者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在综合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给出了岩爆和冲击地压各自的定义和内涵。岩爆的定义为发生在深埋隧道(隧洞)、深部矿山巷道及矿柱部位的硬岩弹射、爆裂或崩落现象,伴随不同程度声响;冲击地压定义为发生在深部煤矿中煤抛出现象,释放出不同程度的动能,严重时往往伴随震动、巨响、气浪或冲击波。从煤动力冲击破坏的现象与名称统一的角度考虑,建议用“煤冲击”代替“冲击地压”概念。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岩爆和冲击地压研究中的7点认识。最后,从研究对象、受力条件和边界条件等3个方面讨论了岩爆和冲击地压的关键机理问题,即从静动(或动静)组合加载力学的角度研究岩爆和冲击地压,符合深部地质体破坏的全受力路径,同时要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研究从静态到动态的转换问题。在岩爆和冲击地压的机理分析、预测预报、监测报警、调控防治中,都要科学认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辩证关系(注:本文因为无法找到与冲击地压契合的英文名称,在英文摘要中同时存在“coal burst”和“coal bump”两种表达)。  相似文献   

19.
动载荷作用下岩石破坏过程的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基于细观损伤力学基础上开发的动态版RFPA2D数值模拟软件,对动载荷作用下应力波延续时间、应力波峰值和围压对岩石试样破坏的影响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应力波延续时间较短,则尾随应力波波前的高应力区范围较窄,应力波衰减较快;相反,应力波延续时间较长,则紧跟应力波波前的高应力区范围较大,岩石处于破坏状态的时间延长,岩石的破碎程度加大。此外,存在一个合适的应力波延续时间,过分地加大应力波延续时间,反而不利于岩石裂隙的发育。动载荷的峰值越大,试样的破坏程度越大,当峰值达到一定值时,试样顶部呈现粉碎状,试样从上到下破坏程度逐渐减弱。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岩石随着围压的增加更难破碎,但当围压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岩石会突然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20.
A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SHPB) system with a special shape striker has been suggested as the test method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 (ISRM) to determin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materials. In order to further verify this testing technique and microscopically reveal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specimens in SHPB tests, a numerical SHPB test system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particle flow code (PFC). Numerical dynamic tests under different impact velocities were conducted.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esses at the ends of a specimen showed that the specimen could reach stress equilibrium after several wave reverberations, and this balance could be maintained well for a certain time period after the peak stress. In addition, analyses of the reflected wave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cl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tion of the reflected wave and the stress equilibrium state in the specimen, and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reflected wave corresponded well with the peak stress in the specimen. Furthermore, the reflected wav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according to their patterns. Under certain impact velocities, the specimen deforms at a constant strain rate during the whole loading process. Finally, the influence of the micro-strength ratio ( \({{\tau_{\text{c}} } \mathord{\left/ {\vphantom {{\tau_{\text{c}} } {\sigma_{\text{c}} }}} \right. \kern-0pt} {\sigma_{\text{c}} }}\) )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n the dynamic increase factor (DIF) of the strength DIF were studied, and the lateral inertia confinement and heterogeneity were found to be two important factors causing the strain rate effect for rock mater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