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爆破震动灾害主动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同华  李夕兵  王桂尧 《岩土力学》2007,28(7):1439-1442
在微差爆破工程中,用干扰降震法实现爆破震动灾害主动控制的关键在于确定合理的微差延期时间。由于所使用的普通雷管存在延期误差,设计或选择的延期微差时间往往与实际的有较大出入,影响了微差爆破的效果和顺利实施。确定微差爆破中的实际微差延迟时间对优化微差爆破效果、降低爆破地震效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用基于小波分析的时能密度法以及信号时-频域转换技术,从实测微差爆破震动信号中分离出各分段震波,通过比较各分段震波在不同延期时间下的叠加效果,得到了微差爆破的较优微差延期时间,实现了爆破震动灾害主动控制。该方法对研究爆破震动效应及其灾害的控制,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为系统开展爆破震动危害控制和预测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廷春  刘洪强  王超 《岩土力学》2012,33(6):1742-1746
起爆时差是超深孔一次成井爆破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合理设计起爆时差和起爆顺序,能够达到先起爆炮孔为后起爆炮孔创造良好自由面和补偿空间,实现筒状硐室分层、分段爆破的目的,并能降低围岩震动破坏。为合理选取起爆时差,基于超深孔微差爆破破岩机制,从理论上推导了一次成井预裂爆破延期时间,掏槽孔与相邻辅助孔、同分段辅助孔、相邻分段辅助孔的起爆时差等计算公式;同时提出了自下而上预裂爆破、先上下后中间光面爆破等6种一次成井起爆顺序。在华恒矿-650矸石仓,结合施工条件合理确定起爆时差等爆破参数,形成爆破设计方案。爆破过程中实现了分层、分段爆破,获得了良好的硐室成型,验证了形成的超深孔微差爆破技术是成功的,其结果对类似工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爆破中的振动问题是济泰高速公路施工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此设计了 2种延时分段起爆方法 ,其中的单孔逐个起爆方法充分利用了导爆管的传爆特性 ,爆破振动很少 ,而且爆破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太子矶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水下控制爆破施工情况和该地区爆破震动监测情况。振动监测表明,工程所设计的爆破方案,采用微差起爆系统对邻近的长江两岸防洪堤是安全的,为控制爆破参数和评价长江堤防的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导流隧洞开挖施工的爆破振动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分析了导流隧洞地质条件,结合隧洞的布置特点和现场的施工情况,采用固定测点的方案,对隧洞开挖施工进行了现场监测。分析测试数据发现,质点振动速度具有明显的方向效应,质点朝临空面的振动速度明显大于其他方向。测点和爆点不在同一高程时,当两点的高差与爆心距的比值较大时,“高差效应”引起的质点在不同方向的峰值振动速度差别十分明显,当两点的高差与爆心距的比值较小时,“高差效应”明显减弱。对于高差与爆破振动传播和衰减规律之间的关系,以往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修正公式,但这些公式均把高差作为一个独立的变量进行考虑,物理意义不甚明确。根据前面的数据分析,考虑高差影响的实际意义并结合无量纲分析,取高差与爆心距的比值作为“高差效应”影响因子,对传统爆破振动波衰减经验公式进行了修正,经过对比分析,修正后的爆破振动波衰减规律公式具有更高的精度。同时,对实际监测中出现的振动速度超过安全控制速度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及时调整爆破参数,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爆破振动破坏效应。其研究成果对指导隧道工程开挖爆破施工和保证坝体及大坝帷幕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保证了该工程爆破施工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6.
许红涛  卢文波  陈明  李瑞青 《岩土力学》2008,29(7):1900-1904
微差爆破实践中,由于延期雷管通常存在延期误差,不能准确按设计延期时间起爆,导致各分段爆破产生的震动可能发生叠加,引起质点振速超标。尤其是在大规模的微差爆破中,这种因雷管延期误差而产生的震动叠加现象更不容忽视。应用遗传算法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可得到由于雷管延期误差导致震动叠加后的最大可能放大倍数,以此来评价雷管延期误差带来的危害性,可为工程实践中的爆破网路设计和震动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隧道开挖施工的爆破振动监测与控制技术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以万松岭隧道工程开挖为研究对象,对隧道工程开挖施工爆破地震波的振动监测方法及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爆破振动监测结果的回归分析,建立了隧道工程开挖爆破振动传播的数学模型;确立了其传播衰减规律。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修正后的爆破地震波衰减经验数学公式;经对比分析,所得爆破地震波衰减规律公式预测的质点振动速度具有较高的精度。同时,结合该隧道工程开挖爆破施工,从选择合理爆破时差、最大装药量、微差起爆、掘进进尺、预裂爆破等5个方面提出了爆破振动控制技术措施使该隧道开挖施工爆破中的地面振动速度值控制在了安全范围以内,从而确保了施工段地面建筑群的安全和该隧道工程开挖爆破作业的安全。其研究对指导隧道工程开挖爆破施工和保证地面建筑物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宪堂  高文乐  张金泉  周红敏 《岩土力学》2006,27(Z1):1045-1049
结合西气东输工程聊城至泰安天然气输气管道沟开挖工程的特点,探讨了沟槽石方爆破的设计原则和爆破施工方案。通过选择合适的炮孔布置方式及参数、分段装药结构和起爆顺序,提出了沟槽微差爆破技术以及减小爆破震动和飞石的安全措施,保证了通讯光缆和周围设施的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爆破效果,为工程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刘冠军 《物探与化探》1999,23(2):155-157
介绍在上海进行地震测井遇到的“越叠加,地震记录质量越下降”的问题而采用逐步降低电火花充电电压的办法.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震记录质量,满足了工程上的需要.还介绍了能克服上述问题的其它两种简易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深厚淤泥爆破挤淤震动效应测试与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学勇  汪稔  孟庆山  江浩 《岩土力学》2008,29(12):3256-3260
结合工程实例,对深厚淤泥爆破挤淤震动效应进行测试和分析,线性拟合得出震动速度随距离衰减规律,并从控制单段最大药量、选择合理微差时间、调整震动波传播方向3个方面对地震效应控制技术开展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地震效应。控制单段起爆药量是最根本因素;在相同装药量的情况下,按照大于200 ms的微差时间进行控制,最大震动速度可减小20 %~30 %,药包中心连线方向的震速比垂直于中心连线方向的震速低15 %~25 %。试验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爆破震动信号的多分辨小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士海  魏海霞  杜荣强 《岩土力学》2009,30(Z1):135-139
采用小波分析和快速傅立叶变换相结合的方法,对工程案例的爆破震动近、中远区的实测原始信号进行小小波分解和重构,得到重构后各子频带的时间信号及频谱,在此基础上通过Matlab语言编写程序研究爆破地震波沿各分区信号的频谱及能量分布特征。指出:爆破震动各分区的主频从大到小排序为:近区>中区>远区;随着比例距离的增加,低频带能量所占信号总能量的比例升高,高频带能量所占比例下降;频率越低的频带信号,持续时间越长;除主频所在频带外,在0~2.441 5 Hz频段(比较接近建筑物的自振频率),爆破震动信号在水平方向占有不小的能量比例,故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时考虑水平方向的抗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宋波  曹野 《岩土力学》2013,34(Z1):234-240
目前爆破震动荷载作用下地下围岩稳定性判别主要依靠单一强度因子的独立阈值稳定性判据,这类判据多为定性分析,没有同时考虑爆破震动三要素的综合作用效果,且未建立稳定性判据与巷道围岩破坏程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通过建立爆破荷载作用下的不同类别巷道围岩有限元模型,提取巷道围岩的响应信号,基于小波变换理论建立时间能量密度函数分析巷道围岩响应信号的时、频域特征,进而将时间能量密度曲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TEDI作为评估爆破震动效应的判别指标,建立了TEDI与巷道围岩损伤程度的定量关系,为进一步完善基于小波能量理论的巷道围岩损伤预警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唐新建 《岩土力学》1998,19(4):84-89
论述了网络分析法在滤波器设计中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某电站扩建工程中土石方爆破振动信号的干扰源。设计了一个抗干扰测振信号低通传输滤波器,从而提高了桩基动测仪在爆破振动测量中的抗干扰性能。  相似文献   

14.
In order to control or reduce the ground vibrations caused by underground blasts in Malmberget mine, a number of blast tests were carried out during production blasts and a series of single shot waveforms were obtained. Then the single shot waveforms from the same ring or different rings were analysed and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ngle shots are reproducible, meaning that the ground vibrations caused by underground blasts can be controlled by means of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vibration waveforms measured. Finally, a formal test using electronic detonators and employing an optimum delay time of 8 ms was done in production. The test for an 11-borehole ring shows that the maximum vertical ground vibrations are reduced to the maximum vertical vibrations of a single shot. Particularly, the total vibration history for the 11-borehole-ring blast is shortened to about 200 ms over a velocity of 2 mm/s. However, the total vibration history of a normal production blast of 11-borehole ring is always 1400 ms over a velocity of 2 mm/s, namely the total vibration time of a production blast can be reduced to one seventh of that of the common production blasts by using the vibration control method.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vibration control method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is feasible for underground mining blasts.  相似文献   

15.
Rapid vibration estimation usually relies on charge weight scaling laws. These empirical curves that fit field data are sometimes involved in linear superposition models. A scaled charge weight superposition model combines the traditional charge weight scaling law within a linear superposition framework so that the influence of timing and blast design parameters may be assessed. The model involves an extra parameter of time overlap and poses a partial explanation for the over-estimation of blast vibration levels sometimes predicted by linear superposition model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time overlap parameter be determined from measured vibration data. The new model recovers the Holmberg-Persson equation for near-field vibration from a single blast hole. Three examples compare the predictions of the new model with those from a linear superposition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 a consistent, but not compelling demonstration of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scaled charge weight superposition model. Further verification studies are recommended using a wide range of blast types and scaled distances to points of interest. The new model lies between a traditional charge weight scaling law and a linear superposition model. It ignores waveform superposition explicitly but assumes non-linear interaction between adjacent charges in a blast within a user-defined time window. In that sense, the scaled charge weight superposition model offers an alternative method for rapid vibration estimation.  相似文献   

16.
基于小波包能量谱的建(构)筑物爆破地震安全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生  熊正明 《岩土力学》2010,31(5):1522-1528
基于现场实测爆破振动数据,采用小波包分析技术对爆破振动信号进行了时频特征分析。根据小波包变换的分层分解关系,推导出爆破振动信号不同频带的小波包频带能量,小波包频带能量能同时反映爆破振动3要素(振动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的作用影响。基于小波包能量谱,获得了爆破振动信号不同频带能量的分布特征,根据受控结构体对爆破振动动态响应特性,首次建立了能考虑爆破振动3要素以及受控建(构)筑物本身的动态响应特性(固有频率和阻尼比)等因素综合的安全判据--响应能量判据,并用工程实例验证了该判据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该判据较之现行的速度-频率安全判据来说,能准确地描述爆破振动对受控建(构)筑物的影响程度,更能全面地评估建(构)筑物爆破地震效应。  相似文献   

17.
钻头破碎岩石时会产生宽频的振动信号,不同频段的信号蕴含了不同的信息,由于高频段信号能量低、衰减大,不易检测,因此,就钻头破岩信号在低频段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不同岩性岩样的微钻实验数据分析,发现破碎不同岩性的岩石产生的信号在低频段具有固定的频率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