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侯德封  杨敬之 《地质论评》1939,4(5):315-322
引言此文所記载的事實,只限于四川盆地■面。盆地的範圍即構造內斜層的中心區,白堊纪地層分佈的所在;地理上笵圍,位合川、永川、瀘州之線舆梓潼、綿陽、灌縣、雅安之線的中  相似文献   

2.
蔣安 《地质论评》1957,17(3):324-334
一.引言位置:貴州西部鉛鋅礦分佈很廣,各縣均有露佈。分佈範圍北到畢節、赫章,南至晴隆、普定,東至織金,西至雲南東部邊境(北緯25°45′—27°20′,東經104°—105°45′)。水城約位於此範圍的中央,東距貴陽180公里,南西距昆明270公里(圖1)。  相似文献   

3.
熊秉信 《地质论评》1940,5(Z1):37-44
雲南昆明縣境内有一、黃色岩系,分佈(?)廣,凡平頂而較低之小山,殆皆爲是系所構成。其中以黃色頁岩及砂岩爲主,間夾黑色頁岩及綠色頁岩。頂部每覆以厚約五至十五公尺之砂岩一層,有時夾有綠色或紫色頁岩數層。  相似文献   

4.
程裕淇 《地质论评》1939,4(Z1):185-194
導言二十八年一月奉命調查昆陽二區中邑村西燐灰岩礦,於二十八日午後出發,二月二日返省,實地工作凡三日半,测有縮尺一萬分之一地形地質略圖一幅。東起滇池濱鎖水閣,西止歪頭山,長約三公里許,惟礦層向西延長尚遠。區内紅土層及表土之分佈甚廣,岩石露頭不甚完善,致礦層之確實厚度及含礦  相似文献   

5.
半粟 《地质论评》1940,5(3):185-202
就川省鹽水之成因而加以解释者,最近有譚錫疇、李春昱二氏之「四川鹽產概論」、及譚氏之「四川岩鹽及鹽水礦床之成因」二文。大要謂白堊紀層之鹽質鹽水,實爲四川鹽水之主源,卽自上層次第向下沉濾,以達於侏羅紀層,又達於三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中國東南部中生代末期花崗岩侵入體甚多,今日地質調查區域逐漸推廣,花崗岩之分佈亦逐渐明瞭,作者近年來在浙赣二省調查所得之經驗,證諸前人之研究及調查,覺花崗岩之分佈,亦非漫無規則,實與中國東南部之地質構造有莫大之關係焉。  相似文献   

7.
李悦言  陈秉範 《地质论评》1939,4(5):339-342
(一)緒言四川北部產鹽區域內,地質至其簡單,所見地層概为白堊紀。作者於研究川北鹽田地質時,为便於滷水層位之敍述,乃  相似文献   

8.
彭琪瑞 《地质论评》1940,5(6):507-520
附圖二版四川盆地内,平行褶縐所造成之山脈,悉有侏羅紀煤系出露於背斜層之軸部。煤系除含煤層外,常有菱鉄鑛生於煤層土下,或呈結核狀或略呈層狀。鉄鑛分佈雖頗廣大,惟鑛層延長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大凹山鉄礦賦存于白堊紀建德系火山岩中之閃長斑岩內。礦区內所見地曆,主要为白堊紀火山岩系之大黄山層及第四紀冲積層。现將本礦区出露地層列簡表于下:  相似文献   

10.
曾鼎乾 《地质论评》1940,5(5):415-422
導言昆明附近地層除下寨武紀頁岩、二叠紀火山岩流外,分佈最廣(?)厥爲石炭二叠紀之石灰岩。民國十二年朱庭祜調查昆明附近地質,曾分石灰岩爲西山層(上石炭紀或下二叠紀)、老煤山層(石炭紀)及明朗層(石炭紀下部)。二十八年土鸿楨  相似文献   

11.
楊敬之 《地质论评》1940,5(6):475-482
附圖一版民國二十八年春,筆者隨侯德封先生調查北川、安縣、平武、江油一帶地質,見泥盆紀地層分佈甚廣化石豊富完美,爲研究地層者,不可多得之良機,會詳測一二部面以作比較。同年秋筆者同任績又赴廣元、昭化附近調查,此區仍有泥盆紀地  相似文献   

12.
徐瑞麟 《地质论评》1938,3(5):497-506
前言泥盆紀地層,在廣西境內,甚爲發育,舉凡大背斜層之外圍,莫不爲此層所分佈。全部地層,又因上下部岩質之差異,而成不同之地形。由堅緻砂岩所組成之下部地層,常高(?)成山  相似文献   

13.
大青山为陰山山脈之一部份,在呼和浩特、包頭之北,距京包鐵路綫約十餘華里,为東西走向之山脈,區域內之地層系統可分为以下幾種,玆自老而新約略介紹如下: (一) 太古代桑乾系變質岩,为本區最老地層,分佈於大青山之南部,山石榴子石黑雲母片麻岩、花崗片麻岩、角閃岩及石英岩等所組成。  相似文献   

14.
地質界消息     
《地质论评》1940,5(6):573-578
本會昆明分會近數月來,共興行論文會四次,兹將會程略誌如下: 第九次:一、王竹泉雲南磷礦 二、阮維周西康會理白菓灣煤田地質 三、盧衍豪昆明下寒武紀地層之分層  相似文献   

15.
陳國達 《地质论评》1937,2(1):45-54
一小引 從下侏羅紀的小坪系和白堊紀末至第三紀初的紅色岩系間的不整合,與及小坪系岩層因受劇烈褶曲和火成活動的結果而致傾侧零亂支離破碎等現象,吾師張席禔先生已曾指出過中國東南部  相似文献   

16.
劉紹龍 《地质论评》1957,17(3):340-346
在甘肅東部平凉、華亭一帶,零星分佈有一些煤系地層,前人認為其時代全屬於下侏羅紀,而統名之為華亭煤系。在二道溝、三道溝及太統山等地,煤系地層之上覆有巨厚紅色岩系——即所謂崆峒山系,其時代則被置於中上侏羅紀或上侏羅紀。解放後,為  相似文献   

17.
馮景蘭 《地质论评》1939,4(Z1):173-184
月前接到中國地質學會食誌第十八卷第三四期,讀了楊锺健、卞美年、李悅言三君的「湖南之紅色岩層」,及陳國達君的「中國東南部紅色岩層之劃分」(259—324頁)二文,想起我民國十六年冬,在粤北丹霞、南雄、民國二十三年冬,在湖南潭市、湘潭、衡陽、宜章,舆民國二十七年春在廣東坪石,雲南祿豐、楚雄,及民國二十八年春在雲南路南旅行時,所得的一點印像和所發生的意見,茲特寫出,以供討論。  相似文献   

18.
劉基磐 《地质论评》1938,3(2):147-156
(甲)分佈 湖南煤鑛豐富,分佈甚廣,就地質時代而言,約可別為三種:(一)石炭紀。多為無煙煤,產侧水煤系中。岩石以石英砂岩為主,中夾砂質及炭質頁岩,內含煤層凡三。煤層之下,常見菱鐵鑛及黄鐵鑛結核,平铺成層,可資開採,湘中一帶所產之土鐵,均取於此。重要產地為湘鄉實慶新化安化等縣。(二)  相似文献   

19.
一中國中生代海陸分佈之情形 統覽中國地質史,古生代之海相地層,遍佈中國,迨至古生代之末葉,石炭紀及二叠紀,海相與陸相地層,二者兼而有之,約而計之,海陸參半。迄至中生代,陸地特別增加,海水逐渐撤退,此後陸相地層,與海相地層,二者較而論之,不啻倍蓰焉。  相似文献   

20.
谷德振 《地质学报》1951,(Z1):9-22,100,108
江西永豐縣南,古縣至瑤田間之梁坊橋附近,有一變形礫岩層,恰位於走向北10度東及北80度东兩逆斷層啣接處。該礫岩層中之礫石,多為扁平橢圓形,其長軸兩端逐漸尖化,外附絲澤、臘狀、光滑表皮,並有新生之雲母片及長纖維狀物質,於此光滑面上,常具深刻水平擦痕。這些變形礫石,受外力變形後,共長軸近於東西,扁平面平行於北80度東之斷層面舆附近岩層之片理。垂直變形礫石a,b,c三軸及膠結物質延長方向,分製薄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其膠結物為灰白色雲母及許多無光性之黑色物質,呈顯著之流紋構造,內含大小不一之眼球狀石英粒等;石英礫石內之石英晶體,均具極强之波浪消光,於晶體四周,圍繞密擠再結晶之小型石英粒,而示標準磨碎構造。晶體本身含有無數極小之氣孔或包體,並作一定方向排列,而成變形紋理,平行於扭應面;在石英岩礫石內,石英粒均沿一定方向延長,並按其大小作帶狀排列。礫石內部,擁有極複雜之節理舆顯明之断層,這些事實象微着强烈的外力作用。根據弗氏旋轉台再結晶石英粒。軸及雲母底面等之統計舆分析,得知其晶體排列恆受扭應力支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