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滑坡变形预报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对几个典型滑坡进行了预报分析,其结果表明用BP模型进行滑坡短期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针对贵州冬季凝冻天气中导线覆冰难以定量预报的问题,探索导线覆冰预报新的思路和方法,利用2007~2012年6年间12月到次年2月气象数据,运用逐步回归及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贵州省分5个区域建立导线覆冰厚度预报模型,并进行了检验和试预报.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逐步回归模型,但在试预报中,两种模型的预报效果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改进GM(1,1)模型在导航卫星钟差预报中性能无明显提升的问题,提出通过优化初始条件来提高钟差预报精度的方法。首先构建初始条件未知的GM(1,1)预报模型,然后采用原始序列的最新分量求解初始条件,最后利用该模型对IGS提供的精密钟差数据进行预报实验。结果表明,将初始条件优化后的GM(1,1)模型用于钟差预报切实可行,且预报精度比传统GM(1,1)模型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将ARIMA(P,1,0)模型应用到极移随机性部分序列的预报中,提出了利用最小二乘外推与ARIMA(P,1,0)的组合模型来对整体极移序列进行短期预报。并与其他方法对极移1~5天的短期预报精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证明了该模型在极移短期预报上的有效性与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地球极移参数高精度双差分LS+AR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基于双差分最小二乘LS+AR模型的高精度极移参数预报方法。首先,对极移数据进行双差分处理,用以增强数据平稳性,获取差分极移数据,并采用LS方法对差分极移数据进行拟合,获取极移残差数据;其次,利用AR模型对极移残差数据进行预报;然后,综合LS外推预报值与AR模型预报值获取差分极移预报值;最后,对差分极移预报结果进行逆双差分处理,获取高精度的极移预报值。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极移参数预报中,结果表明,1d的极移X分量(PMX)预报精度优于0.25mas,极移Y分量(PMY)预报精度优于0.2mas。将该预报结果与国际EOP_PCC预报结果对比表明,极移短期预报精度与EOP_PCC预报结果相当,1d的预报精度略优于EOP_PCC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6.
使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的数据,拟合电离层VTEC模型的参数,提出了利用离散系统卡尔曼滤波方程预报电离层TEC的方法,并对2002年9月10日和2002年9月14日特定时刻的TEC进行了预报和分析,其半小时内的预报精度达到2.5 TECU,实验证明可以利用该方法对某些电离层活动进行有效预报。  相似文献   

7.
采用BDS精密钟差数据进行短期预报实验,通过线性模型、二次多项式模型、灰色模型和Kalman滤波模型对14颗BDS卫星的钟差预报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不同类型卫星的钟差预报性能和利用各模型进行BDS卫星钟差预报的相关特性。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基于EM算法优化相关向量机(RVM)的BDS-3超快速钟差预报算法。首先,利用组合MAD法预处理钟差数据,并进行一次差分计算;然后,利用钟差一次差分数据对RVM模型进行训练,通过EM算法迭代求取模型的超参数;最后,利用优化后的RVM模型进行数据预测,将钟差一次差分预测值还原,得到钟差预报值。采用iGMAS中心提供的实测BDS-3超快速钟差数据进行预报实验,并将本文模型与QP模型、SA模型及iGMAS超快速钟差预报产品(ISU-P)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6 h、12 h和24 h预报,本文模型预报BDS-3卫星钟差数据的平均精度均优于0.61 ns;与ISU-P、QP模型和SA模型相比,本文模型预报24 h时精度分别提升64.1%、50.0%和49.2%。  相似文献   

9.
利用实测天顶对流层延迟值(ZTD),在无气象参数条件下,提出一种对流层延迟建模与预报方法。首先利用频谱分析,得到ZTD时间序列周期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对ZTD进行建模,给出模型参数计算方法。然后,基于频谱分析模型拟合ZTD,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将分析得到的拟合残差用AR模型进行改正并预报。结果表明,基于频谱分析和AR补偿的ZTD改正预报模型能够满足不同测试环境下的需求,精度达到cm级。  相似文献   

10.
降水临近预报在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防灾减灾至关重要。在气象业务中,主要采用雷达回波外推方法解决高时空分辨率的临近预报问题。针对传统雷达回波外推方法中普遍存在的资料信息利用率不足和预报准确率低的问题,利用上海地区多年的高时空分辨率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基于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方法进行雷达回波外推,提出了一种新的降水临近预报模型——SwinAt-UNet模型。该预报模型通过融合UNet模型和Swin Transformer结构捕捉历史天气雷达探测资料中的短期和长期动态变化特征,可以自适应地学习潜在的雷达回波生消演变规律。此外,为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预报准确率,引入深度可分离卷积和卷积块注意力模块。结果表明:在不同基本反射率阈值下,SwinAt-UNet模型的预报准确率均高于UNet、SmaAt-UNet、TransUNet和AA-TransUNet模型;在45 dBZ的基本反射率阈值下,SwinAt-UNet模型临界成功指数提高了13%,同时在预报时效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SwinAt-UNet模型外推图像具有更加清晰的边缘和细节性纹理,对降水范围、移动方向和强度变化的预测更为准...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投影寻踪回归 (PPR)预测建模的基本思想和算法 ,并将投影寻踪混合回归(PPMR)和逐步回归 (SR)应用于降水预测数值试验 ,结果表明 ,PPMR模型的拟合和预测效果均优于SR模型的相应效果。  相似文献   

12.
结合加权非等距GM(1,1)模型与线性回归理论,构建灰线性加权非等距GM(1,1)预测模型,并给出对模型预测精度起决定性作用的灰指数v和参数m的优化方法。与加权非等距GM(1,1)模型和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相比,灰线性加权非等距GM(1,1)预测模型的精度更高,预测有效时间更长,模型的稳定性更好。优化v和m后,灰线性加权非等距GM(1,1)预测模型的实用性、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投影寻踪自回归(PPAR(K))的基本思想及其算法。用PPAR(K)和均生函数(MGF)两种方法对泸州市和北碚市降水量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建模预测。结果表明PPAR(K)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4.
提出加权复合分位数自回归模型对隧道围岩变形进行预测的新方法,并给出其原理和实现算法。以昆明市阳宗隧道为例,对加权复合分位数自回归预测模型进行计算,并与其他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方法预测效果优于非加权复合分位数估值的AR(2)模型、基于最小二乘参数估计的自回归预测、经遗传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等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模型及在昆明东川城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泥石流危险范围模型实验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并进行了误差分析。以昆明市东川城区后山3条泥石流沟为例,运用该模型对其危险范围进行了预测分析,为东川城区泥石流防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非等距沉降数据序列的建模问题,探讨了3种非等距GM(1,1)模型在沉降预测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加权非等距GM(1,1)模型不适用于具有近似指数趋势的沉降数据,灰线性加权非等距GM(1,1)模型并非真正的非等距模型,模型预测式与时间无关,不能用于沉降预测,而对于笔者所建立的非等距GM(1,1)模型,其拟合函数等同于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可用于近似指数趋势的沉降数据。通过实例分析对比了3种非等距GM(1,1)模型的应用效果,验证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Ч??????????????????????????????Matlab??????????????????ε?????????????????????????????????????????????????????????????????????е???????  相似文献   

18.
在经典多层递阶预报模型中,预报因子对模型的贡献大小主要取决于各因子间的相对量值差异,而与预报因子本身的实际预报价值关系甚微。本文针对这一缺陷,提出了一种回归分析与多层递阶方法相结合的统计预报模型——多层递阶回归分析。它既摒弃了经典统计理论中的固定参数预报模型,又较好地消除了由于变量间相对量值差异所造成的贡献差异,充分体现了高相关因子在预报模型中的重要作用。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多层递阶回归分析方法的预报效果明显优于经典多层递阶方法和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是地质灾害防范的关键环节,对增强灾害防御能力,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避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确定性系数法和基于CF的权重确定方法,计算了各评价单元的潜势度.通过建立多元回归预测模型,将基于潜势度、预报雨量、有效雨量的气象风险预警系统方法应用于安徽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中,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从数...  相似文献   

20.
提出采用多元回归模型(MAR)与最小二乘(LS)组合进行极移预报。该模型考虑极移PMX和PMY的LS拟合残差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MX残差和PMY残差一起构建预报模型进行残差预报。通过与LS+AR预报结果的对比表明,LS+MAR模型的预报结果更优。此外,通过与EOP_PCC预报结果的对比也说明,LS+MAR模型的短期极移预报精度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