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早前寒武纪大陆块壳构造理论——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架、地壳演化及其与区域地球化学不均一性的关系研究张福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大陆块壳并合带地壳演化进程地球化学不均一性早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是地球科学最基础的...  相似文献   

2.
2009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定于2009年9月20日~26日在长春召开,会议由会前专题讲座、会议研讨和会后野外地质考察3部分内容组成。研讨专题包括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破坏、地壳深俯冲与造山带地质演化、青藏高原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造山带岩浆作用与大陆岩石圈演化、前寒武纪超大陆形成与演化、中哑造山带地质演化、构造域地质演化与成矿作用、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的沉积记录、计算与实验地球化学。请欲参会者尽快与会务组联系。  相似文献   

3.
有相当多的研究者对地壳发育最古老时期相伴的金属成矿作用演化进行过分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主要是分析构造、岩石、古气候和地球化学等因素,运用地壳发展不可逆概念,根据大量的含矿建造及其复杂成分和矿床成因特点得出了金属成矿作用演化方向的某些结论.在地球的地质发展历史中斯蒂勒划分出三个主要阶段,并冠以不同名称和年龄界线。有些学者不承认作为总的地质特征标志的年龄阶段,认为不同大陆的年龄可以在较大范  相似文献   

4.
前寒武纪地壳以其独特的岩石组合以及构造类型在地球演化的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简要描述了前寒武纪地球演化中的特殊地质现象,并讨论其蕴涵的地球演化的可能的因果联系和时空关系。针对前寒武纪地球演化研究中的焦点问题,本文对可能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一一论述。前寒武纪一级构造模式可能经历了由垂直方向运动为主的地幔柱模式向由水平方向运动为主的板块构造模式的转变。对于前寒武纪板块运动存在的检验,硬玉和红宝石则是很好的板块构造指示矿物。根据太古宙克拉通与元古宙克拉通之间的几何关系与时空演变的联系,笔者等认为2.4~2.2Ga很有可能是前寒武纪构造模式发生转折的关键期。其间发生的全球冰期事件和超级大陆的形成并无很强的相关性,但与海平面的高低直接相关,这很有可能是大洋块体俯冲下沉至地幔引起海水"倒灌"所致。此后,地球表壳岩的刚性特征即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5.
为庆贺张文佑教授投身地学研究五十周年,为交流断块构造学术成就,1984年10月15—1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首届断块构造学术讨论会。讨论会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前寒武纪大地构造环境和地壳演化、各类断层与滑动构造、断裂变质作用、地壳深部结掏、断裂与断块的构造力学和地球物理场特征、构造作用的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等领域,对青藏高原、西太平  相似文献   

6.
华南大陆深部探测与综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窦克  张禹慎 《地球学报》1995,16(4):339-353
华南主要构造特征为欧亚大陆边缘地壳生长和大陆增生。华南为一联合大陆,前寒武系基底由太古宙与元古宙岩石组成,元古宙有科马提玄武质绿岩和堇青石花岗绿岩。地壳的地球化学组成,从长尺度的时间函数上观察,具前进演化趋势,为原始→亏损→富集地幔→大陆地壳。核-慢分异发生在地球历史早期,而大陆的增生一直持续到现在。大陆边缘裂解构造是华南构造演化的主要形式,幕式地幔柱构造是该区地壳生长的主要动力机制。扬子-特提斯构造域为稳定、冷的地幔块,太平洋构造域为活动的热地幔软块。  相似文献   

7.
前寒武纪占地球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约为八分之七),其物质组成为地壳体积的85%。它在发展演化上的方向性、阶段性和不可逆转的本质,以及所铸就的历史和非历史范畴的典型表现,都深深吸引着人类的思维。前寒武纪地质特征的时空变化,根本上取决于早期地球总体构造条件演化。因为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特征的构造物理条件都制约着各类岩石和地层的展市格局,以及它们的构造变形特征;而构造变形特征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构造层次、构造相、动力学特征及其变化的历史过程。可以说,。前寒武纪构造始终就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它促进地球科学…  相似文献   

8.
前寒武纪大陆地壳构造—大陆壳体并合构造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星子理论和地球的星子堆积模型,以及地质演化两阶段模式和区域演化序列的差异,提出一种综合地质构造单元:大陆壳体。大陆克拉通内部南体具独特的并合构造特征,文章将该构造模式称为大陆壳体并合构造,作为研究大陆克通地壳形成、演化的工作模式。作者在系统分析全球大陆克拉通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和对中国东部板内地壳构造研究基础上,将大陆克拉通地壳划分为若干类型,并总结了不同类型地壳区的区域演化序列,及并合带的类型  相似文献   

9.
秦岭造山带根部地壳结构及流变学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索书田  游振东 《地球科学》1994,19(5):633-646
在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基础上,运用物理学观点,研究和分析了秦岭造山带根部-大别前寒武纪变质地体的三维结构及流变学演化历史,通过现代及中-新元古代时期地壳流变学剖面的构筑,强调地壳流变学分层性及变质变形分解作用对中下地壳结构及地球动力学演化的控制作用,线状强应变带与透镜状弱应变域的规律组合,是秦岭造山带及其根部地壳结构的基本样式,并具尺度不变性,将古老中下地壳近3Ga的流变学演化历史划分为7个阶段。它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大青山太古宙麻粒岩带的板块构造演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盛飞  钱祥麟 《地质学报》1996,70(4):298-308
太古宙末期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麻粒岩带是地壳早期地质演化历史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可能意味着地壳构造演化机制的重大转变。越来越多的地质事实表明,太古宙晚期大陆地壳已具有足够的刚性和稳定性。太古宙时期地幔存在强烈的热对流,具备发生板块运动的条件。太古宙麻粒岩带就是太古宙地壳发生刚性板块运动的直接产物。内蒙古大青山太古宙麻粒岩带呈东西向连续出露于大青山地区达230余公里,由中晚太古代乌拉山群麻粒岩相组成,其  相似文献   

11.
由于前寒武纪占地质时代的7/8,为了解地壳演化的模式,就首先要了解前寒武纪活动带的构造演化情况。现在我们必须提出的问题是:地幔对流是发生在晚元古代之前,还是某些其他不均一的构造机制导致了大部分前寒武纪造山带的形成? 为了回答这一点,我们很自然地回到岩石这个问题上,并且考虑它们的相互共生组合、时代关系、构造发展和地球化学特征,确定它们是否经由威尔逊旋回这一演化过程。但我们首先要单独考虑一下某些与前寒武纪构造发展有关的地球物理方面的因素,即热的产生和古地磁。  相似文献   

12.
新疆北部壳体大地构造演化与运动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位于亚洲大陆中腹的新疆北部地区,是由不同壳块组成的复合型大陆壳块区,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壳体运动-演化历程,造就了该区不同地段岩石圈结构和构造的差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壳体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对该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和壳体结构的分析,将该区划分为 4个不同性质和地壳结构的壳块,其中天山地区又可进一步分为东、西两段。文章分析了区域壳体的运动 -演化特征,并初步认为东、西天山在深部地球物理特征、基底性质和前地台期的构造演化,可能分属不同的构造演化体制。中新生代全区先后经历了地台演化阶段之后,陆续发生活化作用,由于不同地段地壳和岩石圈结构的差异,形成浅部地壳不同的活化地质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3.
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Ⅲ):前寒武纪地质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45.6~5.43亿年处于前寒武纪,具有很多独特的古气候、沉积、岩浆、变质、变形等地质特征,地幔和岩石圈的动力学机制也非常不同。本文通过总结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进展,系统介绍了前寒武纪地壳和岩石圈物质组成与性质、地壳生长的幕式增生特征、太古宙地幔温度和黏度变化、地壳和岩石圈厚度变化、地壳和岩石圈强度与流变结构演变。地球38~25亿年期间的热流值是现今热流值的2.5~4倍,在热的早期地球期间,下地幔热的积累比上地幔热损失快,导致周期性循环翻转,即上升的下地幔穿过干的橄榄岩固相线,并在大于150km深处经历大规模熔融。这就是太古宙大陆岩石圈地幔形成的机制和能量背景,但在太古宙以后,因地球的长期冷却,这种机制终结了。太古宙高热流值也说明太古宙热地幔难以支撑较大的地形高差,太古宙岩石圈强度也不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发生快速地形响应。但是,随着巨型基性岩墙群(大约2.75和2.45Ga)首次出现以及表壳岩系的出现,又意味着太古宙晚期地壳逐步足够刚性,允许熔体上升穿过地壳并冷却固化。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地球热振荡衰减的结果,前寒武纪地壳生长(增生)、超大陆形成、岩浆作用、成矿作用等都是不等周期、非线性的幕式演化,从TTG大规模短时间集中式形成,表明早期大陆生长模式可能以垂向增生为主。最后,探讨了冥古宙特征,大陆起源、生长和保存机制,前寒武纪超大陆重建与机制和早期地球环境-生命协同演化等前寒武纪关键科学问题和前沿。  相似文献   

14.
到90年代,人口、资源、环境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地球科学面向社会已成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地质工作者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为探索地球变化、全球构造、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寻找、改善环境、减轻地质灾害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是地学领域中一个大难题。近百年来,地质工作者从各个方面,如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深部地质作用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和探索。而在地壳表面出露的大陆地表剖面,是了解和研究地壳深部地质作用、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甚至地壳演化的窗口。为此,在这里介绍几处典型的陆壳剖面,以供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东秦岭及邻区岩石圈金的丰度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振东 《地球科学》1994,19(3):353-363
区域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研究必须以岩石圈物质分异的观点来认识地壳地元素迁移和演化,必须以大区域地壳体系的地球化学特征来指导局部地区的基础地质认训和找矿问题,这是由于地壳与地幔体系的物质运动是不平衡的,明显具分异特征,为些不同构造单元岩石圈的化学成分是不均一的,这就决定了不同构造单元的成岩,成矿作用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本文从东秦岭及领区岩石圈金的丰度特征研究入手,探讨该区不同构造环境中金(银)成太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经过几十亿年地质历史的演化发展,平均半径达6371公里的巨大旋转椭球体——地球,形成了它本身特有的层圈构造。地球物理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内部存在着若干个密度不同的物质界面,这些界面把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圈。莫霍洛维奇面是地壳与上  相似文献   

17.
再论青藏高原的板块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青藏高原及其邻区板块构造单元的划分和其时空演化界线、冈瓦纳古陆北界、秦祁昆和特提斯洋的性质、两大构造域的形成和某些缝合带之存在与否提出几点认识,最后根据地球物理新资料,以板块构造观点对青藏高原地壳隆升机制和方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随着地球动力学条件的演化和岩石圈的逐步加厚,地幔对流方式从多中心向裂谷带逐渐集中;从以垂直运动为主逐渐向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构造方式发展。我国中条山地区元古宙构造环境、火山活动往往和陆壳内张裂环境有关。地壳演化具垂直增长特点,而在波罗的地区,地壳演化具水平增长特点。在泛大陆边缘可能出现岛弧一大陆碰撞。  相似文献   

19.
随着地球动力学条件的演化和岩石圈的逐步加厚,地幔对流方式从多中心向裂谷带逐渐集中;从以垂直运动为主逐渐向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构造方式发展。我国中条山地区元古宙构造环境、火山活动往往和陆壳内张裂环境有关。地壳演化具垂直增长特点,而在波罗的地区,地壳演化具水平增长特点。在泛大陆边缘可能出现岛弧一大陆碰撞。  相似文献   

20.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通过按地域和构造作用过程等形式划分11个专题会场,展示了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其成果主要包括特提斯域构造演化及其不同阶段的块体裂解、拼合及后期改造的细节过程,地质历史中的超大陆分布和成因,俯冲—碰撞带深部构造和变质机制,安第斯山(Andes)缓倾角平坦式俯冲过程及其地壳变形和岩浆作用的响应,显微构造对动力作用过程的影响和控制,地壳和上地幔熔融、流变学和动力学意义,大洋岩石圈构造与演化,大陆地盾区构造和再活动,稳定大陆区地震,空间大地测量学和现代板块运动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充分显示了地球动力学研究具有多学科、多手段(如古地磁、超深钻、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和GPS等)、多尺度(宏观、微观)和多时期、全面、综合、并逐步接近定时、定位和定量地探索和研究的特点,它从地球(主要为上地幔和地壳)的组成、结构构造入手,逐步认识地球(主要为地球岩石圈)的演化和动力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