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东部冬季气温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SVD、 相关分析及EOF方法, 分析了中国东部冬季地面气温与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1)中国东部冬季气温变化的一致性较高; (2)冬季气温异常与前一年9月北大西洋海域关键区(16°~40°N, 60°~24°W)海温和当年2月西北太平洋关键区(20°~40°N, 124°E~180°)海温呈显著的正相关分布, 即前一年9月北大西洋和当年2月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低), 东部冬季气温亦偏高(低), 即前一年9月北大西洋海温的异常是否为我国冬季气温的气候预测提供了一种前期信号; (3)关键区海温对中国东部冬季气温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北大西洋前期海温与中国东部冬季气温有密切的关系, 而西北太平洋的海温主要影响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季风中部区; (4)海温影响气温的可能机理是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 使乌山脊减弱, 阿拉斯加脊减弱, 东亚大槽减弱向东移动, 纬向环流加强, 高纬度的冷空气不易南下, 导致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暖, 反之亦然。在年代际尺度上, 纬向环流和东亚大槽对海温有显著的响应; 但在年际变化方面, 东亚大槽对海温的响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焦彦军  钱正安 《高原气象》1994,13(4):383-393
为了以数值试验手段定量地再现青藏高原地形对冬季东移大槽的影响,也同时讨论冬季亚洲不同高空环流形势下地形对东移槽影响的差别,本文使我所6层有限区域格点模式,首先根据该模式对初始场的需要,也源于冬季亚洲地区高空流型的特点,了以基本斜压西风气流加高空西风急流,并在其上迭加正弦波槽扰动为主要特征的环境流场等的理想初始场及理想地形场。然后,根据不同流场成员和地形的组合,设计了13个数值模拟试验着,利用整层无  相似文献   

3.
陕西地处高原东部,高原天气系统经常东移影响我省,是预报业务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研究高原天气的一项基本工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开始从基础上做点调查工作。本文对盛夏7—8月青藏高原低槽的天气气候和高原槽东移影响与减弱的预报指标作一些初步的统计分析。一、统计的若干规定和资料 1.在500mb图上75—100°E、30—40°N范围内出现低槽(如没有指明则包括低涡、切变,下同),其维持时间在12小时以上者参加统计。 2.依系统连续演变或变高判断,该系统在75°E以西、40°N以北进入规定区域内者  相似文献   

4.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及卫星资料,对2012年8月16~18日盆地西北部沿龙门山脉的连续特大暴雨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此次暴雨过程出现在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向盆地的过渡带,具有突出的地域特点。重点分析了青藏高原切变线东移期间,副高西北侧暴雨区内的对流触发机制和地形作用。分析表明:副热带高压前期的维持稳定与高原低值系统东移是产生强降雨的环流背景,在强降雨区域低层具有明显的风速风向辐合,东北—西南向的龙门山带即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引起了盆地低层东南气流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青藏高原东侧暴雨区最显著的热力特征是低层具有明显的高温高湿和大气不稳定层结。此次强降雨具有典型的“上干下湿,上冷下暖”的结构,正是强对流天气形成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刘珊  李栋梁 《高原气象》2009,28(4):711-722
利用青海、 西藏59个测站1971-2004年夏季(6~8月)的月平均气温和北太平洋(10°S~50°N、 120°E~80°W)1970-2003年的冬季(上年12月~次年2月)平均海表温度, 通过EOF、 REOF、 SVD等方法, 对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气温和前期冬季北太平洋海温的异常特性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遥相关特征进行了研究, 并对北太平洋冬季海温及青藏高原夏季气温的年代际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北太平洋冬季海温的异常分布型有: (1)赤道中东太平洋与西北太平洋海温相反分布型, (2)副热带北太平洋海温东西反相分布型, (3)北太平洋海温南北反相分布型, (4)北太平洋海温东西一致分布型。其中赤道中东太平洋与西北太平洋海温反相变化是冬季北太平洋SSTA的主要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 北太平洋冬季海温可分为6个气候区: 赤道中东太平洋区、 加利福尼亚海流区、 黑潮区、 亲潮区、 阿拉斯加海流区和中太平洋区。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气温的异常分布型主要为(1)全区一致的偏高(低)型, (2)南北相反分布型, (3)周边地区与腹地相反分布型。青藏高原夏季气温可分为4个主要气候区: 东北部区、 西藏东南部区、 中部区和南部边缘区。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 与次年夏季青藏高原地区区域性温度异常之间有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这种关系在两者的其它空间关系中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6.
先基于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和美国FNL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4月23~24日昌吉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而后利用WRF3.7中尺度数值模式对10米风场和地形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寒潮天气过程出现在欧洲高压脊东南衰退、西西伯利亚低槽东南下进入新疆爆发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2)这次强寒潮过程的高位涡强冷空气来自欧亚北部和北极地区的平流层下部和对流层上部。(3)本次天气受西南水汽通道影响明显,从印度洋经过长途跋涉经过四川盆地以东地区,沿着西北方向在输送中绕过青藏高原,地形阻挡引起的损失相对较少,顺着甘肃地区到达41°N附近与北支带来的水汽相遇后向西输送进入昌吉地区。(4)低层强西北风急流向山脉辐合,造成暖湿气流在天山迎风坡强烈爬升,是暴雪发生的触发机制。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表明天山地形的抬升作用减弱所引起的降水变小。  相似文献   

7.
为了以数值试验手段定量地再现青藏高原地形对冬季东移大槽的影响,也同时讨论冬季亚洲不同高空环流形势下地形对东移槽影响的差别,本文使用我所6层有限区域格点模式,首先根据该模式对初始场的需要,也源于冬季亚洲地区高空流型的特点,构造了以基本斜压西风气流加高空西风急流,并在其上迭加正弦波槽扰动为主要特征的环境流场等的理想初始场及理想地形场。然后,根据不同流场成员和地形的组合,设计了13个数值模拟试验。接着,利用整层无辐散初始化方案,固定侧边界条件,对各试验积分4—5天,最后分析各试验中东移槽的行为。本研究第三部分的模拟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19〕,模式计算稳定,模拟结果合理,说明文中理想场的构造是协调的、合理的,也比较接近实际。侧边界条件及初始场的预处理也大体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8.
黄大文 《气象》1991,17(10):42-44
本文分析了1988年深秋华南异常多雨的两次降水过程。发现过程开始之前都有一个西太平洋热带气旋以西北西路径移入南海中、北部,后受强东北季风影响在110°E附近减弱。热带气旋残余云团与东移的南支槽槽前云带结合,造成连雨过程。南支槽东移过程中,副高脊在南海加强,以及对流层上层西风急流南移,对降水的加强和维持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自动站小时监测资料、常规与加密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0.25°×0.25°)、FY-2G卫星相当黑体亮温(TBB)资料,分析2017年2月19日至20日天山两麓的极端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 (1)此次过程发生在500 hPa南欧脊衰退、乌拉尔低槽与中亚偏南低槽先结合、后分段东移进入的环流背景下,天山北麓暴雪高低空系统呈典型后倾结构,天山南麓暴雪形势为典型“东西夹攻”型。(2)影响天山北麓暴雪的低空西北急流和影响天山南麓暴雪的低空偏东急流均为冷湿气流,西北急流风速的增大比雪强的增强提早12h左右,偏东急流比降雪提前6h出现。(3)主要水汽通道在850~400 hPa,水汽通量进入新疆后,850~700 hPa偏西水汽输送强于600~400 hPa西南水汽输送,水汽辐合主要在850~700 hPa。(4)乌鲁木齐降雪前位势不稳定性加强,沙雅降雪前有明显对流不稳定,两暴雪中心均有地形强迫强化产生并维持的中尺度垂直上升支和次级环流圈,而沙雅系统性动力作用小于乌鲁木齐的。(6)中尺度云团是造成天山两麓暴雪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栋梁  彭素琴  姚辉 《大气科学》1995,19(2):192-199
本文对我国西北五省(区)135个测站、1960-1990(代表站1951-1990)年冬季(12-2月)平均气温资料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就西北区冬季气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在空间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也存在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冷空气入侵路径等的不同而引起气温变化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分析认为,30-40年来西北地区冬季气温总趋势是在波动中逐渐变暖的。60年代最低,70年代较60年代升高0.4℃,80年代较70年代升高0.6℃,较60年代升高1.0℃,冬暖趋势明显。青藏高原及个别高山站冬季气温变化趋势与上述情况有所不同,特别是80年代气温下降明显,表现为冬冷。西北区冬季气温年际变化具有8年周期。  相似文献   

11.
盛夏长江上游不同暴雨落区天气形势对比及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981年7月11-14日川西暴雨和1982年7月26-29日川东暴雨的天气形势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得出,盛夏川西暴雨多与高原低涡的加强有关。高原涡的东移与副热带高压的西南气流结合极易产生暴雨。川东出现暴雨时,高原上低值系统移动较快,东部多为西北气流控制。高原大地形影响着高原东部降水、低值系统的生成发展移动和副热带高压。105°E以东的地形对川东暴雨的影响较川西大。我国东部地形对高原降水有减弱  相似文献   

12.
南极地区的大气环流流体物理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国庆  谷修涵 《气象学报》1997,55(2):163-173
通过流体物理实验,研究南极地形及冷源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正压流体实验表明,由于地形动力强迫,在南极大陆沿岸及以北地区生成气旋性涡旋带,有3个低压中心。在地形上空生成巨大的反气旋。斜压流体实验表明,东移“行星波”的波数及波形有准周期低频振荡,其振荡周期相当于地球大气系统中的21d。东移的槽在110°E以东逐渐发展,在160°W的罗斯海附近发展得最深,再往东则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3.
1995年初秋,西北地区出现持续13天的连阴雨天气过程,降雨主要集中在105°E以西和陕南。500hPa环流特征为乌拉尔山高压脊稳定,脊前西伯利亚维持宽广的大低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撤到30°N后稳定,有几次东西振荡。正涡度中心的移动同降雨中心相吻合。正涡度主要在42°N和35°N附近东移,造成南北两个降雨中心。两个正涡度之间为负涡度区,对应相对少雨带。500hPaθse湿舌从青藏高原向北伸展,700hΡa湿舌从高原东侧伸向西北。中低层湿舌北上维持,降雨持续;湿舌减弱南退,降雨结束。  相似文献   

14.
采用GMS-4卫星的红外和可见光展宽云图资料,取0-40°N、100-112°E范围估算逐时降水率场。针对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复杂地形,将卫星信息与其相匹配的数字化地形模型结合,取陕、甘、宁三省(区)和青海省东部190站的1小时雨量资料。先后采用多次二级判别、多元线性回归和多级逐步判别等统计模型,通过反复试验,最后选定多级逐步判别方案,制作反演雨强等级场的自动处理显示系统。该系统在386微机上通过VGA卡实现假彩色图像显示,满足现时预报需要。  相似文献   

15.
利用北半球1951-2000年冬季(1月)200hPa,500hPa的月平均资料,计算出E-P通量,并根据平均环流的E-P通量剖面图,研究了北半球冬季在大地形作用下,波动对基本气流的作用,以及波流相互作用下行星波的传播。北半球冬季平均E-P通量的辐合辐散与地形作用形成的大槽大脊相对应,其强度也与槽脊的强度相一致。另外,根据多年夏季(7月)的月平均高度场、风场及降水资料得到E-P通量和副热带高压的关系,进一步得到E-P通量与异常天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胡斯团  黄大文  张儒林 《气象》1995,21(8):23-25
统计21年(1970-1990年)进入预报研究区(15-25°N,125°E以西)的热带气旋移向变化情况,分析移向发生突变的季节变化与地理分布等方面的气候特征。研究了热带气旋移向的突变与副热带高压活动,海岸地形的关系,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为寻找预报判据提供了气候特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具体分析了本文Ⅱ的模拟试验结果。结果表明,该试验较清楚地再现了青藏高原地形对西风气流的影响,也显示了不同地形、急流的有无、强度和位置以及初始槽强度和基本气流斜压性的强度对东移槽的影响。这些结果有的清楚地再现了过去熟知的或还不很清楚的地形影响事实,有的可为东移槽的预报提供着眼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1949—1976年7—9月份西北太平洋台风资料(缺1971、1974—1976年打转低压资料)对122—145°E间15°N以北范围内的太平洋上打转台风进行了统计(①指其路径轨迹已呈一圆形,②包括打转热带低压,但不包括在南海生成东移至本区域打转的台风或热带低压,下同)。统计结果表明,打转台风路径虽是台风路径的一种特殊现象,但还是有一定规律的。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华南冬季特大冷害500hPa高度场和海温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从华南冬季月平均气温入手,挑选出各月的特大冷害个例3个,分析它们与500hPa高度场和海温场的关系,从而寻找预测用的强信号。寒潮是小概率事件,特大低温冷害更是罕见的小概率事件。它的样本序列太短,统计特征不明显,是本研究工作的困难所在。1 资 料  1958~1995年500hPa高度场资料(2-5°×2-5°)和海温资料(1°×1°)取自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再分析资料(NCAR/NCEP)。华南冬季各月平均气温用15个站(厦门、梅县、汕头、曲江、河源、广州、阳江、湛江、海口、桂林、柳州、梧…  相似文献   

20.
钟强  候萍 《高原气象》1990,9(1):13-21
本文应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逐日的NOAA辐射收支资料(分辨率为2.5°×2.5°),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各种代表性地理区域(塔克拉玛干沙漠、青藏高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的行星反射率的基本特征、云天行星反射率的空间分布图。并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的地面观测资料对那曲等4个站的地表反射率与睛天行星反射率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