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原东部地区一次雹云成雹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利用一维半时变双参数积云模式,对高原东部地区一次西风槽影响下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该雹云内的动力、热力特点以及过冷云滴、冰晶、霰、雹的产生和转化以及降水粒子碰并增长等物理过程。对高原雹云的成雹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气象科技》1976,(3):9-10
雹云是雷雨云的一个特殊过程。要了解冰雹的生长过程,必须对冰雹云的结构进行探讨。本文将对1973—1974年取得的九次雹云的雷达回波照片及观测数据和九次进入雹云的探空资料以及几年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对雹云的宏观结构、温度场、电场、含水量的分布和气流结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三次超单体雹云的雷达资料和一次入云探空资料,分析了超单体雹云的结构、垂直气流特征以及它的传播规律。对于超单体雹云的天气条件,文中着重分析了环境风的垂直切变对超单体雹云的影响以及雹暴前的降雨过程(先兆过程)对雹云发展的作用。最后,讨论了人工影响超单体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桂华  金少华 《气象》2005,31(5):17-20
雹云识别是一个多参数的模式识别问题,应用物元可拓思想将单参数雹云识别的不相容性转化为相容性问题。在与成都地区雹云识别的物元可拓模型进行对比后,根据低纬高原地形及气候特点,通过适当增加参数,构造完成低纬高原雹云识别的物元可拓模型,以此进行雹云识别,准确率达86%以上。  相似文献   

5.
李桂华  金少华 《高原气象》2005,24(2):280-284
雹云识别是一个多参数的模式识别问题,应用物元可拓思想将单参数雹云识别的不相容性转化为相容性问题。在与成都地区雹云识别的物元可拓模型进行对比后,根据低纬高原地形及气候特点,通过适当增加参数,构造完成低纬高原雹云识别的物元可拓模型,以此进行雹云识别,准确率达86%以上。  相似文献   

6.
应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立的三维雹云模式,对河南南阳1999年5月9日一次降雹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云内存在过冷水累积区,冰雹在过冷水累积区长大;使用不同催化方案催化后,均能起到减少地面降雹的作用,但是在雹云形成的不同时间、不同的催化部位和使用不同的催化剂量,其消雹效果不一样,在冰雹形成前于过冷水累积区催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应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立的三维雹云模式,对河南南阳1999年5月9日一次降雹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云内存在过冷水累积区,冰雹在过冷水累积区长大;使用不同催化方案催化后,均能起到减少地面降雹的作用,但是在雹云形成的不同时间、不同的催化部位和使用不同的催化剂量,其消雹效果不一样,在冰雹形成前于过冷水累积区催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逐步消空法在雹云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介绍了用天气型、对流参数、雷达回波参数作雹云识别因子,采用逐步消空法找出雹云识别指标集合以及对雹云进行识别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
云南鹤庆弱单体雹云降雹雹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雹云具有不同的类型,各类型结构不同,成雹机制不同,因而降雹雹谱也不同。1979年9月10日至11月2日,在云南省鹤庆县坝区,利用铝箔测雹板得到9次降雹资料,其中3次取样暴露时间不可靠,舍去未用,另6次分属5个雹日的6块雹云的降雹。本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5--2011年延安测站711雷达资料和降雹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延安市境内降雹以中部的宝塔区和南部的洛川为多发区.年平均降雹在6d以上;一年中降雹日主要集中在5—8月;一日中降雹主要发生在14—20时;7月是大范围区域性降雹、连续性降雹过程高发期。对延安市雹云回波产生的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延安市雹云产生的主要源地为白于山、子午岭和黄龙山南。降雹日延安上空500、700hPa为一致西北风,此型占总降雹日的80%。对强对流单体移动传播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了强对流单体移动传播的5条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郝建平  曹刚  李斌  魏璐 《广东气象》2014,36(6):20-2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雷达观测资料对发生在粤北地区的一次降雹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该次降雹过程是在高低空急流、切变线、地面辐合线、弱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雷达基本反射率产品、VIL产品以及VWP产品对降雹云具有较好的识别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的人工防雹作业已普遍采用三七高炮,选择适宜时机,向云体的适当部位发射适量的碘化银炮弹,影响雹云的发展过程,达到抑止冰雹生长的目的.同时,随着雷达探测雹云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根据雷达回波识别雹云的结构和类型.由于不同类型的雹云,冰雹在云中的生长过程不尽相同,因此,为提高人工防雹的作业效果,必须注意对不同类型的雹云采用不同的作业方法.本文根据国内外的防雹理论和各地的实践经验,对五种类型雹云作业方法的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云底温度雹云成雹机制及其引晶催化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用二维准弹性冰雹云模式模拟了中国不同地区的冰雹云的成雹机制和人工引晶催化的效果,结果表明:强对流云中自然初始降水元的形成主要同云雨自动转化相关;云底温度较低的冰雹云的雹胚形成以云霰转化过程为主,暖云底的雹云则以雨霰转化为主。人工引晶的作用有三:(1)加强云中冰霰转化过程,雹胚过多争食防雹;(2)促进雨霰转化过程,使雹胚浓度增加,并且减少过冷雨滴,抑制冰雹碰冻过冷雨滴的增长;(3)使云的下部霰量增加,降低降水粒子的增长轨迹,阻碍霰雹的增长。多次催化有时比一次大剂量催化的防雹增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雹块微物理和雹云单体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文全  徐家骝 《气象学报》1986,44(3):357-362
雹块微结构中包含着有关雹块在云内生长情况和雹云本身的某些信息。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些已被认识,更多的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 为揭示雹块微物理和雹云单体的相互关系,1982年夏天我们在新疆昭苏地区开展了雹块微结构和雹云宏观特征的配合探测,取得了一定数量资料。本文根据同年7月4个降雹日(7日、13日、16日、19日)的雷达回波和500多个冰雹切片资料,着重分析了冰雹的胚胎类型,提出了比较细微的雹胚分类标准;并在这个基础上,研究了雹胚类型统计特征和雹云单体的关系,发现复合单体和弱单体的雹胚类型分布有着较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超级单体单体多单体雹云及其成雹特点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段英  刘静波 《气象学报》1998,56(5):529-539
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超级单体、单体和多单体雹云的流场和水凝结物场,并对其成雹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可长成大雹的雹胚的初始出发区的位置主要由雹云的流场决定,而与雹胚的大小关系不明显;3种类型的雹云的成雹规律是相似的,超级单体之所以可以降大雹,主要是由于流型的稳定和长的生命期。  相似文献   

16.
历年,桂西北地区在春末夏初季节常出现冰雹天气。我们希望能用雷达观测去判别雹云,及早发出冰雹预报,以便争取时间作好防雹工作。为此,我们把1977年至1979年3月至5月初出现的21次降雹中选取8次过程,以雷达回波参数等作因子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得出了一些区分一般雷雨与雹云的参数指标。一、雹云的回波强度和高度的判别指标。雹云来源于雷雨云,但它们之间有着质与量的区别。在统计中,为了符合实际应用,都选雹云发展阶段的观测记录,并把记录订正到50公里的距离处来作比较,同时考虑到711雷达探测能力受雨滴的衰减很大,因此在选个例中都把本站到雹云途中(包括本站上空)有降水回波影响的个例除外,得到8次雹云和14个雷雨云之间强度与高度的  相似文献   

17.
陈良栋 《气象》1980,6(5):23-23
1976年6月10日午后,沿着地面切变线产生了一条由几块强单体所构成的对流回波带,使皖东和苏南地区十几个县发生了强烈降雹。本文对江浦县境内的一块雹云(简称江浦雹云)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雹云生命史中有地形影响时雹云结构的演变有某些特  相似文献   

18.
杨贤茂 《气象》1979,5(3):34-35
我们根据设置在建阳的3cm雷达近几年来所观测到的雹云回波,对照地面降雹实况,就闽北地区雹云回波的特征做了初步的归纳分析,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达到进一步提高识别冰雹云回波的能力。 一、雹云回波的水平剖面特征 分析雹云回波的水平剖面图象,发现降雹部位对应着的回波均具有一定的形态及结构特征,其中常观测到的有下列几种:  相似文献   

19.
利用718天气雷达对2007年7月6日午后出现在松原市境内不同地点的两次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跟踪监测,结合松原市冰雹云模式,通过对两块强冰雹云进行消雹与否的比较,以及同一雷达回波消雹前后参数特征的变化分析,对消雹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冰雹云旺盛发展阶段进行积极的消雹作业能使冰雹云快速消散,减少成核机率,大大减少大冰雹发生概率,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相似文献   

20.
宓建业 《贵州气象》2000,24(2):38-40
毕节地区开展高炮防雹近20年,最深切的感受是对雹云规律掌握太少。为此,我们收集了1985~1992年的雷达、冰雹资料,对毕节的雹云分布和路径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我们将雹云回波分4步处理:①将不同观测时段不同强度回波进行分离;②按不同时段不同强度的回波重新原地复位;③对不同强度回波进行统计,绘制出不同时段、不同强度回波频率分布图,把毕节雹云的发生、发展、移动和演变规律展现出来;④根据回波分布规律绘制雹云路径分布图。通过以上工作,我们对毕节雹云的分布和路径有了全新了解。1重雹日回波分布的一般规律毕节1985~1992年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