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刊讯 记者刘宗轩报道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针对重建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居民住房和城乡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对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进行全面规划,是芦山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明确,恢复重建将用时3年,资金总需求约为860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2.
汶川十年     
正[2008-2018]今年,是汶川地震10周年。10年来,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际社会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这其中,也包含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我刊专门策划了"汶川十年"专题报道,在刊登勘察设计企业参与汶川恢复重建工作的实践和探索的同时,也反思应该如何防患于未然,更好地为人民提供一个能够安居乐业的城市和乡村。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如何及时有效的治理成为灾后恢复重建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在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治理中,需要综合运用岩体力学的新技术、新方法。结合岩体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地震灾区地质灾害情况,对地震灾区地质灾害中有关岩体力学的问题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因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地质灾害,给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带来了巨大困难,有大量的地质灾害需要调查、评估、监测、治理。2009年是地震灾后重建高峰期,由于众多项目开工,中央财政资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  相似文献   

5.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防灾形势异常严峻,为增强灾区各级政府应急抢险技术力量,省主利害部门积极协调组织多支专业队伍开展灾区汛期地质灾害督导、排查、巡查、应急抢险调查及防治知识宣传培训等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各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果,为夺取灾后恢复重建及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大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6.
正一栋栋民居白墙青瓦,一所所学校书声琅琅,一处处公共设施功能完备……从毁灭到重生,于绝地开繁花,10年间,集全国之力,受八方支援,灾后的汶川在满目疮痍中崛起新城,重现盎然生机。而在激昂的恢复重建进行曲中,建设行业无疑唱响了主旋律。"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业内企业各自迅速组织专业队伍投入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从过渡板房搭建到房屋检测和安全排查,从学校、医院设计施工到公路、铁路重建,从安居工程建设到区域规划与建造……建设者同时间赛跑,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敬业精神,为受灾群众安置、基础设施功能恢复、灾区新城重建等工作贡献力量,在抗震救灾战役  相似文献   

7.
恢复重建将用时3年,资金总需求约860亿元将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摆在突出和优先位置优先安排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及恢复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功能本刊讯报道近日,国务院印发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针对重建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居民住房和城乡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对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进行全面规划,是芦山地震灾  相似文献   

8.
《四川地质学报》2008,28(3):F0002-F0002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灾区一线抗震救灾,主要作了4个方面工作。①开展次生地质灾害巡查排查工作;②围绕安置点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③参与都汶路的抢通工程;④围绕灾后重建编制重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灾后重建国土资源政策。  相似文献   

9.
5.12汶川地震给灾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也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危及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保障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文章结合当前实际,从组织管理、队伍建设、防灾减灾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及建设性的意见,对指导灾区开展防灾避险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5月25日,中国恩菲组织党员共300多人参观了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的“科学重建伟大壮举——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主题展览”。  相似文献   

11.
《浙江地质》2008,(6):32-32
6月1日-2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带队赴川送服务上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商国土资源支持灾后重建政策。徐绍史强调,国土资源部将举全部之力支持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急灾区之所急,想灾区之所想。要继续支持开展地灾应急排查,恢复矿业生产,做好灾后重建土地规划和地灾防治规划修编。要确保灾后重建用地,启动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实行特殊供地政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的实地考察、遥感调查和综合分析,阐述了次生山地灾害类型与特征,分析了次生山地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结合灾害活动特性,探讨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发育趋势,提出了灾区防灾减灾和恢复重建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在极重灾区诱发次生山地灾害逾万处,其分布具有点多面广、类型多样、成灾迅速、危害严重、监测预报困难等特点;(2)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受地震烈度、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的制约,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延续性;(3)利用GIS和遥感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动态监测与灾情评估,从而为防灾减灾管理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区典型公路隧道衬砌震害类型统计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汶川地震对震区公路隧道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严重影响了灾区震后救援和灾后重建。为了保留汶川地震灾区公路隧道震害的珍贵资料,对震区公路隧道震害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统计和分析。首先按照隧道结构拱部、边墙、仰拱及附属结构进行统计和分析,再对影响隧道震害的六个因素(震中距、地质条件、断层、竖向地震、支护结构及施工质量)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抗震设防启示及建议。研究成果一方面为研究汶川地震震区公路隧道震害机理提供了基础资料,另一方面对于进一步研究高烈度地震区公路隧道抗震及减震技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勘察设计》2009,(1):68-68
近日,国道213线汶川至映秀公路映秀施工现场彩旗飘扬、机器轰鸣,汶川地震交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在开工仪式上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出席开工仪式并宣布工程开工。李盛霖、蒋巨峰、副省长王宁为国道213线汶川至映秀段、省道303线卧龙至日隆段灾后重建项目奠基。开工仪式由省政府秘书长于伟主持。  相似文献   

15.
一、明确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灾后恢复重建村镇规划足指导灾区农村有序开展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依据,是灾区广大农村群众重建家园的蓝图.  相似文献   

16.
汶川8级地震造成当地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又给灾区规划重建带来严重影响.本文分析了汶川震后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流域为单元,选用改进后的震后泥石流总流量计算公式,以泥石流物源总量与沟床比降为评价因子,建立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对57条潜在泥石流沟进行了危险性评价.实地调查及相关资料验证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较为吻合,具有较强实用性,可为汶川灾后重建规划与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2013年7月上旬,四川遭受了今年入汛以来范围最广的暴雨天气过程,10个县降水总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大.特大暴雨使汶川地震灾区再次遭受重创,引发的地质灾害点之多、基础设施破坏之重、河道河床变形之强、人员伤亡之大,都非常罕见,特别是都江堰中兴镇三溪村的特大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更是损失惨痛.大家不禁追问,稍稍出现生机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区到底怎么了?让人引以自豪的灾后重建项目为何遭受如此重击?这样的地质灾害还会持续多长时间?我们需要总结和探索哪些新的防灾措施以避免灾难重演?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与灾后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地考察和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工程地质角度,分析了汶川地震灾情及其次生地质灾害的成因,阐述了灾后重建中工程地质调查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汶川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与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了数以万计的次生地质灾害,对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并成为影响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对汶川I地震区地质灾害进行大量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分析模拟,对汶川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震裂山体)和泥石流等主要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特征进行了较系统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震诱发滑坡灾害发生特点与岩性结构和地形条件有较明显的关系,在硬岩、软岩和松散堆积物分布区,滑坡的启动、运动和停积形式有较大的差别,但总体上都具有高速、高动能、强大动力等特征。强震诱发的崩塌主要包括高位大型崩塌;小规模块石崩落、抛射;崩塌诱发大规模滑坡3类。强震条件下大多数崩塌都表现出一定的水平抛射特征。强烈的地震动力使极震区众多山体大范围震裂松动,形成了大量震裂山体。这些震裂山体的地表裂缝具体又可细分为断裂裂缝、震裂裂缝和滑裂裂缝3类。汶川地震形成了巨量泥石流物源,再加上震后泥石流爆发的临界降雨量大大降低,其启动和运动方式发生明显改变,在今后数年内,泥石流将是影响灾区恢复重建的最大地质灾害隐患,应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20.
“4·20”芦山强烈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据震后初步统计,仅在纳入灾后重建规划的21个县(市、区)内排查核实的5361处地质灾害隐患中,地震诱发新增的就达1490处,相较震前增加达38.5%。为科学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本文在对灾区防灾形势及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和主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监测预防、动态巡查、综合整治及防灾能力建设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