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三江并流区干热河谷成因新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明庆忠  史正涛 《中国沙漠》2007,27(1):99-104
干热河谷是青藏高原周边及三江并流区引人注目的、较为独特的地生态现象。干热河谷是构造-地貌-古生态效应、环流-季风-“狭管”效应、地形波-局地环流-降水-焚风效应、植被-土地利用-人类活动干扰效应等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原生性的地生态现象。早第三纪时,三江并流区是斜贯我国广阔干旱气候带的组成部分。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和西南季风的形成演化,逐渐向暖湿性的亚热带气候和植被演化,进入上新世末-更新世以后,纵向岭谷地貌形成,大江大河溯源侵蚀,河谷深切,在深切河谷下部逐步形成与其纬度位置相当的干旱半干旱生态景观,从古生态上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返祖”现象。冬半年本区受西风南支急流控制形成干季,夏半年受西南季风控制,尽管带来大量水汽,但受特殊地貌格局影响,在本区形成金沙江河谷等四个少雨区,部分气流沿狭窄平直河谷急速北流一路无阻,水汽被输送到北部地势增高之处形成地形降雨。纵向排列的岭谷地形波,形成明显的降水波状起伏分布曲线,气流越过山岭后下沉气流带来“焚风”效应,形成干热河谷。人类活动叠加在原已生态脆弱的干热河谷生态系统之上,社会经济发展使其土地利用强度加剧、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等,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朝干热化方向发展。因而,干热河谷形成有着其地史、大气环流、季风、大地貌及地形波效应、植被抗逆性差等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并叠加了人类的干扰,是局地地-气-水-生-人交互作用及耦合效应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2.
张伟民  谭立海  边凯  牛清河 《中国沙漠》2016,36(5):1207-1215
地形在金字塔沙山形成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金字塔沙山通常形成于山前地带,应属于地形屏障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沙丘类型。首先,上升气流的发育是山前风阻区气流的主要特征,地形屏障是上升气流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沙山的坡脚、坡中及坡顶分别是上升气流的启动区、发育区及衰退区。上升气流是沙山增高增大发育的主要机制。其次,金字塔沙山多发育于局地环流发育较强的地带,局地环流与区域风况配置是形成复杂沙丘类型的重要因素。本区局地环流偏南风不仅持续时间长,且受到鸣沙山微地形的影响,下坡气流较强。实地观测结果破解了常规气候台观测数据难以揭示上升气流及局地环流对金字塔沙丘形成发育的影响。第三,下附地形在沙山形成发育过程中决定着沙丘发育的“临界尺度”,即丘体达到“临界尺度”的时候,坡面上升气流及风速放大作用逐渐显现,促使丘体增高增大发育,随着沙丘形态与上升气流的互馈作用进一步增强,金字塔沙丘逐渐形成演化为高大沙山。实地观测进一步证实了金字塔沙山是纵向(横向)沙丘形变的一种形式。并提出了金字塔沙山在地形条件下形成演化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南麓河谷地形云生长的层结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07~08在祁连山进行了地形云结构及形成机理的外场观测,利用获取的探空观测资料分析地形云生长的层结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地形对层结特征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风速在河谷内随高度的变化较小,在河谷上部接近山脉高度的区域存在一过渡层;夜间边界层风向以偏西北山风为主,白天低层以偏东谷风为主,高层以偏西气流为主,存在风向切变.温度层结各时次基本一致,夜间易形成逆温层.湿度层结受地形的影响最为明显,在山脉高度以下区域维持着逆湿状况,其形成与河谷内局地环流以及山脉对气流的阻滞作用有关.对试验期间各类天气形势下的层结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气流移动型中,双层不稳定的层结结构对地形云的生长极为有利;在阻塞型中,由于高原高值系统对西南气流的阻塞,使水汽不能够进入高原东北部.西北气流冷平流型和河套冷涡型下,由湿静力不稳定层结和冷平流引起的不稳定层结对地形云的发展较为有利.平直西风气流下,只在局地形成地形对流性降水.  相似文献   

4.
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异常与大尺度环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61-2013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NOAA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116个气象台站逐月降水资料,利用EOF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春季降水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了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异常与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春季降水不仅有区域一致的增加趋势,还表现出纬向偶极型空间分布;西南地区春季东部降水偏多西部偏少时,受到印度洋和太平洋两个反气旋气流影响,利于印度洋地区的暖湿水汽和西太平暖湿气流的输送,有利于该地区降水偏多;东部降水偏少西部偏多时,东亚大槽、乌拉尔山高压脊、南支槽分别加强,抑制了西风气流向东推进,使水汽更容易在西南地区西部辐合上升形成降水。结合海表温度分析发现,这种槽脊和反气旋强度变化和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变化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降水与地理因素的空间结构趋势面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降水分布效应的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趋势决定于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东南部及东部暖湿气流是支配黄土高原降水的主导气流,其中东南气流作用稍强。坡向、坡度、植被条件及地形对降水也有一定影响,如秦岭北坡、太行山西坡等背风坡可使降水比理论值减少5%~7%;干旱及荒漠区减少14%左右;而高原中的突立山系(如六盘山—陇山)则使降水增幅约16%。  相似文献   

6.
陕西盛夏多雨年与少雨年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贺皓  罗慧  黄宝霞 《中国沙漠》2007,27(2):342-346
应用NCEP/NCAR 1979—2004年再分析资料,针对陕西盛夏(7—8月)降水的情况,分析了汛期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陕西汛期多雨年,影响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表现为“三强一弱”,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带蒙古低槽、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强,青藏高压弱;少雨年天气系统表现为“三弱一强”,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带蒙古低槽、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弱,青藏高压强。另外,在多雨年,500 hPa流场,在陕西中部有一条东西向的切变线或风向辐合区;850 hPa形成了孟加拉湾经四川盆地到陕西和南海经鄂西北到陕西的水汽通道;少雨年500 hPa河套中部为西北气流控制,850 hPa水汽通道不明显或水汽输送中途减弱。  相似文献   

7.
一、农业自然资源和生产概况伊犁地区位于祖国的大西北,共辖八县一市,总面积5.55万平方公里(8321.5万亩)。人口150万。是多民族地区。对外交通主要靠公路运输,伊犁地区首府——伊宁市距乌鲁木齐690公里。 1、从地貌看,属三山夹两谷一盆地,北、东、南三面高山环绕,起到较好的屏障作用,即阻挡冬季北来的干冷气流袭击,又阻挡夏季塔里木、准噶尔等干热气流的到达。而西来的温湿气流则可通过开阔的伊犁河谷畅入本区,形成温和湿润的气候,霍城、伊宁、伊宁市、察  相似文献   

8.
伊犁谷地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前哨,面积约5.56万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3.38%。谷地平原由东向西倾,南北两列山峦向西辐射伸展,组成东窄西宽的喇叭状敞开地形,为西风进入打开了方便之门。故降水充沛,素有干旱区“湿岛”之称。一、伊犁谷地的“三水”资源(一)大气降水众所周知,大气降水是一切水的来源,降水产流形成河溪,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不同的地貌部位,降水量不同。一般来说,山区降水大于平原地区。在一定的高度内,降水随山势  相似文献   

9.
雷达资料可以直观地显示雷暴降水过程随时间变化风场的垂直结构以及各高度层风向风速随时间变化特征,能较好地监测到低空急流以及降水粒子的垂直速度。利用风廓线雷达探测资料对2010年7月12日塔中一次雷暴降水过程中的边界层三维风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雷暴降水过程低层风速增大,高层风速减小;上空存在低空急流,平均风速达17.1 m·s-1;雷暴时段,下沉气流垂直速度3.0 m·s-1左右;降水时段,降水粒子平均下沉速度5.1 m·s-1。  相似文献   

10.
利用野外综合考察和岩石样品的室内分析资料,对浙江黄岩富山地区古崩塌地貌发育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自晚侏罗世以来经历了火山沉积和岩浆侵入阶段,形成花岗斑岩。新构造运动使本区发生间歇性抬升,岩石受构造应力和风化剥蚀的共同影响,形成多组垂直节理和水平节理。本区特定的地貌、岩性和节理裂隙以及丰富的降水和风化作用等条件,形成了一线天、陡崖壁、嶂谷、峡谷、巷谷、瀑布、巨石川、崩塌岩洞等古崩塌地貌。  相似文献   

11.
巴丹吉林沙漠查格勒布鲁剖面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约128ka BP以来查格勒布鲁剖面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末次间冰期以来本区对全球气候波动的响应。随着全球气候的波动,间冰期和间冰阶时,东亚夏季风的降水尾闻到达甚至越过本区向西扩展,给本区带来一定的降水。使之具有生草成壤的粪似于干草原的环境,该时期剖面中发育湖相、黄土和古土壤沉积,SiOz/A12O3比值下降,平均值分别为9.33、7.58和7.51;冰期和冰阶时,东亚夏季风向东南方向退缩,本区受干冷的冬季风控制,降水稀少,植被稀疏,风沙活动强烈,剖面中发育风成砂沉积.SiO2/Al2O3比值上升。据气候干寒程度的差异,风成砂的性状可划分为3类,即风成砂(Ⅰ)、风成砂(Ⅱ)和风成砂(Ⅲ),它们的SiO2/Al2O3比值分别为15.42、15.40和10.32,代表着从流动沙丘砂向固定半固定抄丘砂的过渡。  相似文献   

12.
于晓晶  赵勇 《中国沙漠》2016,36(4):1133-1143
地形对局地云和降水的形成、发展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天山山脉对偏西、偏北气流的阻挡抬升作用,天山西部(喇叭口地形)和北坡中天山(东西走向)一带成为新疆云和降水最集中的地区。以新疆天山山区2013年8月24-26日一次典型强降水过程为例,利用WRFv3.5.1中尺度模式,通过改变初始场中的天山地形高度进行敏感试验,进而揭示天山地形对夏季山区及邻近区域降水的基本影响机制。控制试验较好地模拟出此次降水的空间分布、中心位置及起止时间、降水极大值高度等特征,与观测结果非常吻合。控制试验与敏感试验对比结果表明,天山地形对降水带分布影响不大,但对强降水中心的范围和量级影响显著。降水量与地形高度和抬升凝结高度的相对大小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地形的阻挡抬升作用导致盛行气流产生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当达到甚至超过抬升凝结高度时,不稳定能量才得以充分释放,进而引起水凝物含量大大增加。地形对主要冰相水凝物雪晶和冰晶的高度分布影响不大,但对二者的中心值和维持时间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气候异常对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有民  王守荣 《地理学报》2000,55(Z1):135-142
从气候异常着手,着重分析了气候异常条件下,京津冀地区降水、气温所受影响及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上述变化可能对本地区水资源产生的影响.揭示了近50年来,本区气温升高1.77℃与降水减少13.9%并使本区水资源明显减少的事实.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气候异常情景下,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缺水量可能高达45亿m3左右.初步给出了一些对策措施,以期能够部分缓解气候异常对本区水资源的不利影响.据测算,这些措施只能解决本区缺水量的50%左右,根本解决本区的缺水问题还要靠外流域调水.  相似文献   

14.
蒋兴文  李跃清  王鑫 《地理学报》2008,63(5):482-490
利用中国地区1981-2002 年的常规观测资料和ECMWF 再分析资料, 研究了中国地区水汽输送的异常特征、水汽输送异常与长江流域降水的关系及其环流特征。研究表明: 中国地区水汽输送异常存在一些主要的模态, 其中第一模态最为显著, 其空间分布表现为在长江流域的水汽辐合或辐散, 其变化与长江流域的降水存在很好的关系。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偏强, 印度季风低压偏弱, 我国北方地区处于中高纬度槽后时, 大量来自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的水汽在长江以南形成强大的西南风水汽, 与我国北方的冷空气在长江流域辐合, 容易导致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东偏弱, 印度季风低压偏 强, 中高纬为平直西风气流时, 不利于引导低纬海洋水汽进入我国, 长江流域以南没有稳定的西南风水汽输送, 我国北方冷空气偏弱, 不易南下到长江流域, 导致在长江流域没有明显的水汽辐合, 降水容易偏少。  相似文献   

15.
2012年4月华南地区降水异常事件及成因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实时、历史观测资料和NCEP/NCAR 再分析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和气候事件机理诊断分析方法,对2012 年4 月华南地区降水异常事件及其成因机制开展总结分析。结果表明:2012 年4 月华南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强降水频发。华南地区降水异常事件的主要成因为:异常的高低纬环流形势配合,为华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多提供有利的环流背景,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在华南地区交汇;同期华南地区为异常偏强的上升气流控制,高低空辐散、辐合环流配置利于华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多;源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的异常水汽输送为华南地区提供良好的水汽条件,是华南地区降水异常事件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6.
1996年河北省太行山区泥石流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的泥石流是降水、地貌、地质构造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泥石流暴发前期降水和 8月 4~ 5日的降雨量为主要的激发因素 .大力植树种草 ,整修水利设施是减灾防灾和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根据山西省境内69个CRU(Climate Research Unit)网格点1951—2012时段的降水数据(精度为0.5°×0.5°),采用主成分(PC)、旋转主成分(RPC)分析对山西省6—9月降水进行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6—9月降水整体呈减少趋势,但是南北地区变化存在差异。单月降水主要表现出3~4个空间型,即山西省南部、北部、中部(中西部、中东部)。与亚洲经向(MC)和纬向(ZC)环流指数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主要降水来源于偏南气流带来的水汽。西风的增强能影响6、7月山西省北部地区,9月山西省南部地区的降水。9月中南部地区降水受到来自中国东海的东北方向气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梁彦 《地理教学》2013,(5):62-63
正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地理》准噶尔盆地部分时,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新疆西北部)降水略多的原因,课本仅仅是一段文字叙述。突然,我急欲用图表示的情感油然而生,顺手绘了一幅小板图(如图所示)。大西洋湿润气流(西风气流)  相似文献   

19.
湖南近50年极端连续降水的气候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湖南88个地面气象站点1960~2009年的逐日降水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小波分析及M-K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湖南极端连续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此外,也运用NCEP再分析资料简要分析了影响湖南极端连续降水的因素。研究表明:湖南极端连续降水的高值区位于湘西北、湘东南和湘东北,其余地区为低值区。且湘北和湘西北部分站点极端连续降水的强度可能减弱,湘中和湘西南部分站点极端连续降水可能比原来更少,而其余地区极端连续降水均可能增多。在过去50年湖南极端连续降水事件增多、强度增大,尤其是进入1990年代以后。在1990年代到2000年代初极端连续降水增多是突变现象,且存在2~3年、4~7年和12~16年左右的周期振荡。地形和气流相互作用、是导致湖南极端降水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湖南西部和南部山区的净获得水汽较北部和中部平原净获得的水汽多,这与湖南极端降水空间分布基本趋势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20.
卢成树 《地理教学》2014,(11):58-59
正题目(2013年高考浙江卷第7题)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7.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