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肃省狼娃山地区,位于天山—阴山纬向构造体系的西段中部。该区东西向断裂构造异常发育,它们活动的时间长、规模大,不但是该区构造格架的主要成员,而且对矿产的形成和分布亦有重要控制作用。因此,对东西向断裂构造带活动古应力和应变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  相似文献   

2.
马莲泉-小泉井断裂带是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北山西段的一条重要的近东西向断裂带,呈波状缠绕于北东东向和北西西向两组断裂的相邻交汇点之间,其成因广为地学工作者所关注。文章通过卫星影像分析和野外地质调查,对马莲泉-小泉井断裂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它是由北西西向博罗霍洛断裂带的近东西向次级压扭性断裂不断吸收主断裂的水平位移演化而成,主要形成和活动时期为中新生代,成因与中生代以来博罗霍洛断裂带的大规模右行走滑构造背景密切相关。这一研究成果对探讨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北山段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甘肃岷县寨上金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表述寨上金矿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控矿因素。对同成矿构造体系,昆仑-秦岭纬向构造体系的西秦岭东西向构造带的北西西向断裂构造为同成矿断裂构造。分析矿区北西西向同成矿断裂,总结断裂构造活动、成矿、控矿及其金矿的成矿和产出规律。  相似文献   

4.
矿床位于新华夏太行隆起带与秦岭纬向构造带北亚带交接部位。其成生受新华夏系与纬向构造的复合部位控制。这一特定的构造背景也是该类型矿床在区域上成群出现的前提。一、矿床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区内为一奠基在太古代结晶基底之上的中、上元古界~寒武系沉积区。出露的地层有太华群、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和寒武系。此后该区上升为陆。区内构造活动频繁,东西向和北北东—北东向构造形迹广泛分布。东西向构造以断裂  相似文献   

5.
(一)区域地质特征 1.岩体产出的地质条件: 岩体位于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北山地区的旱山—凤尾山—小尘包山字型构造前弧东侧。在这里,近东西向展布的向西倾伏的背斜及切断背斜南翼的北东东向弧形大断裂与次一级北西向断裂交汇构成复杂的构造带。构造带内岩浆岩发育,含铷花岗岩位于北东东向弧形大断裂北侧,即北东东向弧形大断裂与次一级北西向断裂交汇处。区内发育有北西向压扭性和北东向张扭性两组小断裂,以及一组近南北向追踪断裂。前两组小断裂构成棋盘格子构造。小断裂中均充填有萤石矿脉和髓石—萤石矿脉,形成萤  相似文献   

6.
一、台址地质构造状况 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6.1级地震发生在阴山纬向带的南沿,与北北西向大同-南京断裂带的交汇部位。昌平地震台位于阴山巨型纬向构造带的南沿、北东向南口山前活动断裂和北西向南口-孙河活动性断裂交叉部位东侧7.5km处,和震中区同处于一个构造体系中,距大同-阳高6.1级地震震中区210km。二、昌平台仪器观测概况昌平台现有TJ-1A型体积式应变仪、RDJ-1A型多道压容应变仪、YRY-2型压容应变仪、AHY-832型压阻应变仪、ZX型振弦应变仪和Φ110型压磁应力仪。其中除压磁应力仪外,均属第二代高精度钻孔应变仪,能清晰地记录应变固体潮。这些仪器都能自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该区含煤盆地的分布、含煤地层、构造规律、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的研究,划分了区内的构造型式,即松辽盆地南缘总的构造型式为直扭构造体系,具有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和双辽—铁岭—大孤山经向构造带,不同次序、不同级别的构造控制矿产的赋存和分布,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煤田沉积类型并各具其特征,东西、南北向构造是本区的构造格架,它们的运动方式与方向及其派生的分枝构造是控盆聚煤的分布与沉积类型的重要因素,控制聚煤盆地的展布与沉积类型,决定了聚煤的发育程度。  相似文献   

8.
一、区域地质背景库姆塔格菱铁矿床位于北天山华力西地槽褶皱带,属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的西段。区域性阿奇克库都克大断裂把天山划分为中天山隆起带和北天山华力西褶皱带两个构造单元。中天山隆起带:由蓟县系(卡瓦布拉克群)和长城系(星星峡群)组成。蓟县系主要  相似文献   

9.
该矿区位于天山—五阴山纬向构造带与新华夏张广才岭隆起带的交接部位。西邻开原幅的金凤岭、红透山东西向巨大复式背斜东延至此倾没,并被华夏式构造截断。东西向构造是该区的主要构造形迹,但燕山运动以后,受到新华夏系各种扭动构造的明显改造。矿区处于柳河地堑西北边缘太古代地层内,柳河地堑长80km,宽9—15km,由侏罗—白垩系陆相火山岩组成,与太古界呈不整合或断层接触。含矿岩石为燕山期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类,与铼罗—白垩纪火山岩是同源岩浆产物。岩体受北东向吉乐—龙头压扭性断裂控制,沿NE70°方向呈椭圆形分布,长约2000m,宽约600m,与太古界鞍山群呈侵入接触关系(见图)。  相似文献   

10.
依据地质力学理论,对张家口地区的构造体系进行了划分,并探讨其对地下热水的控制作用。张家口地区存在三个活动的构造体系,即阴山纬向构造带、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东翼反射弧北东东构造带、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北北东向的岩浆岩侵入构造带,且在晚近期仍有不同程度的活动。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东翼反射弧北东东构造带的一级构造控制了地下热水带的分布,其次级构造与新华夏系构造、东西向构造的复合交汇部位控制了地下热水点的出露位置。以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东翼反射弧北东东向构造带为主的多构造体系复合部位,并有近期的岩浆岩分布,水质类型为SO_4-Na型、富含有特殊离子氟和可溶性偏硅酸的区域性低电阻区域是寻找地下热水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1.
<正> 1 矿区地质概况 矿区位于吉林省珲春市东北50km处。构造位置处于天山-阴山东西向构造带与新华夏构造带交汇处。 区内出露有侏罗系中上统火山岩系,二叠系上统变质砂岩、板岩、变质安山岩及角岩等,泥盆系云母石英片岩及斜长角闪片岩。 区内最主要构造为珲春河断褶带,它通过矿区南部,呈东西向展布。次一级构造有柳树河断裂,北东向展布;塔子沟-二部落断裂是北西向展布;三道沟、四道沟断裂均呈北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断裂系统主要形成时代的新认识   总被引:34,自引:7,他引:27  
巴楚隆起是塔里木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内部断裂走向以北北西向为主,北侧与之相邻的柯坪冲断带走向近东西向,属于南天山构造体系。两个断裂系统在平面上呈近于正交的关系。巴楚隆起大面积缺失中-新生界,其内部断裂体系起始活动时间的确定较为困难。本文通过对于巴楚和柯坪地区新生代地层序列特征对比研究及其接触关系分析,指出中新世巴楚隆起南北向断裂体系开始形成,向北一直延伸到柯坪构造带之中。同时对两个构造单元的南北向断裂的对应性进行了研究,指出柯坪东西向断裂系统的主要活动期是上新世(N2)以后,现今柯坪构造带南北向和东西向断裂体系是不同时期构造的叠加。以此给出了巴楚和柯坪断裂体系形成的构造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13.
一、区域地质背景库姆塔格菱铁矿床位于北天山华力西地槽褶皱带,属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的西段.区域性阿奇克库都克大断裂把天山划分为中天山隆起带和北天山华力西褶皱带两个构造单元.中天山隆起带:由蓟县系(卡瓦布拉克群)和长城系(星星峡群)组成.蓟县系主要为硅质条带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并夹有石英岩,沿走向可相变为各种片岩及少量变砂岩、砾岩.局部地段花岗岩化烈强,出露花岗质片麻岩.其上零星分布有古生代盖层.大理岩中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新华夏系与阴山——天山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由于多次的构造作用,使我省的构造体系形式多样。新华夏系和纬向构造是我省的主要构造体系,而华夏式构造和北西向构造又是我省最新的构造体系。这些构造体系控制着地热资源的储存。到一九八一年底止,我省已发现水温在20℃以上的温泉五处、碳酸泉五处、水温在20℃以上的热水钻孔十二眼、水温在14—19℃的热水异常钻孔四眼、具有热异常而  相似文献   

15.
在阴山、秦岭巨型纬向构造带(特别是前者)的主导控制下,山西晚石炭世(本文包括太原期和山西期)富煤带总体呈东西向延伸,与华北巨型沉降带内晚石炭世富煤带分布的位置及延展方向一致。在阴山巨型纬向构造带和山西次级南北向隆起的复合控制下,富煤带中的富煤中心区形成在它们复合的部位附近,特别是煤集中分布在华北巨型沉降带内次级的南北向隆起的边缘斜坡带上。由于阴山巨型纬向构造带的控制,这些富煤中心区总体呈串珠状向东西向延伸,而每个富煤中心区,则由于次级南北向构造的控制,其长轴呈南北向延伸。  相似文献   

16.
天山—兴安区古生代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天山—阴山横亘于中国北方,组成近东西向的纬向构造带。其间广大区域,包括新疆的北天山、中天山,东、西准噶尔,阿尔泰,甘肃北山,内蒙古大部分以及东北北部,在地层区划上属天山—兴安一级区。区内古生代地层广泛发育,具有类似的生物群,相同的地槽型沉积历史,是组成我国地质构造特征的重要篇章之一。解放前,本区地质调查研究极为  相似文献   

17.
赣东北是我国铜矿的主要蕴藏区之一,此外还分布有铅锌钨锡铌钽等金属矿产.该区主要由东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及北西向构造组成区域构造的格架(图1).东西向构造是区内发育最早、活动时间最长的构造,自晋宁期到喜山期均有活动,波及之地层从古生界以前直至新生界.组成这个构造的主要成分为一系列东西向基底褶皱带及伴生的东西向断裂.由于受后期构造的干扰和改造,使局部方向变为北东东、东西向构造,对以后各期构造运动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影响.北东向构造始于上古生代,系叠加在东西构造的基础上发生,主要由一系列北东向褶皱带、压扭性断裂和岩带组成,燕山期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新生性.北北东向构造发生于燕山早期,至新生代仍有活动,整个构造运动分为早、晚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形成北东20~30°的平行相间展布的断隆和断凹;第二阶段形成一  相似文献   

18.
库姆塔格菱铁矿床,位于天山东部库姆塔格沙垄中段东侧。1976年,我们参加东疆富铁矿会战工作,有机会对该矿床地质背景、矿体和矿石矿物共生组合关系、围岩蚀变特征等进行研究,获得一些粗浅认识,初步予以总结,以供参考。一、矿床产出地质背景库姆塔格地区,属阴山——天山东西向复杂构造系中北天山构造带中东段的南缘,亦即北天山华力西地槽褶皱带觉罗塔格复背斜的西南侧。出露的地层、构造形迹特征及岩浆岩表明,在地质历史上这里是非常活动的地带;特别是晚古生代期间,堆积了巨  相似文献   

19.
川东南构造应力应变以及构造期次的划分,是近年来四川盆地演化分析的重点研究对象。明确其构造演化与古应力场关系对于后期深化研究四川盆地边缘应力演化、指导本地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酒店垭-桑木场背斜两翼须家河组露头观测到452组节理进行处理、统计、分析,利用传统的构造几何学分析方法、磷灰石裂变径迹以及声发射实验并结合相关区域构造演化史资料,分析了研究区裂缝发育期次以及古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该区主要为两套构造节理,分别为近NW—SE向和近NE—SW向两期主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节理;研究区自三叠纪之后发生了至少两期以上对该地区具有重大影响的构造运动:第一期为燕山运动中—晚期,最大主应力轴方向为133°,主要形成NE、NNE向断裂体系,构造规模较大、断裂发育;第二期为燕山运动末期-喜马拉雅运动早期,最大主应力轴方向为51°,主要形成NW向构造体系,构造规模较小、断裂仍较发育。  相似文献   

20.
滇西北宾川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及其活动构造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卫星遥感解译和地表调查,对滇西北宾川地区活动断层进行了相对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对该区活动构造体系提出了新认识。研究表明,该区发育以北东向正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的活动断裂,并构成了典型的张扭性帚状构造,控制了宾川地区构造地貌的发育。该活动构造体系的主干活动断裂是近南北向程海—宾川断裂向南至宾川处分解后形成的2条分支断层,即近南北向以正断性质为主兼具左旋的宾川断裂(F1)和北东向左旋走滑的上沧—鱼棚断裂(F2)。宾川地区活动构造体系是在区域近东西向伸展和微地块顺时旋转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反映了滇西北裂陷带在青藏高原整体瞬时旋转背景下的左旋拉分运动模式。同时,对宾川地区活动构造体系的研究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该区未来的强震危险性,对于其中主干断裂(F1、F2)的大震危险性应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