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理论研究与勘探实践表明岩浆侵入作用能够形成侵入岩—外变质带油气储层。以高邮凹陷北斜坡地区阜宁组为研究层位,根据岩心、薄片、分析测试等资料,重点研究了高邮凹陷北斜坡地区辉绿岩及其接触带的储层发育特征,并从烃源岩和成藏条件分析了研究区油气藏形成的有利条件,讨论了岩浆侵入活动对油气成藏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辉绿岩及其外变质带(接触带泥岩和砂岩)均可作为储层,辉绿岩储集空间包括原始气孔、冷凝裂缝、溶蚀孔隙、微孔、收缩微缝及构造裂缝;接触带泥岩储集空间包括构造裂缝、热液微裂缝、收缩缝、解理缝、晶间微孔和微溶孔;接触带砂岩储集空间包括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超大孔及微溶孔。辉绿岩和接触带泥岩整体物性较差,非均质性强,发育的裂缝系统是储层性能改善的重要因素。相对于未受辉绿岩影响的正常储层而言,接触带砂岩的储集性能变差。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气藏分布特征等证据表明辉绿岩侵入降低了烃源岩生烃门限,加速了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为辉绿岩及变质带储层提供了油气来源。研究区有利成藏条件主要包括:近距离油源供给、辉绿岩侵入形成运移通道、油气运移与圈闭形成良好时空配置、较大规模的辉绿岩及变质带和良好的封闭遮挡条件。  相似文献   

2.
刘金帅 《地质与勘探》2018,54(4):846-855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发育大量的浅层侵入岩,其侵入岩主要为辉绿岩,在辉绿岩邻近的泥岩易受到温度的影响发生变质作用,形成泥岩变质带。根据资料显示,泥岩变质带较常见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板岩、角岩,两种岩石的孔隙和裂缝较发育,其中角岩物性相对较好。变质带的变质程度与其距辉绿岩的远近有关,距辉绿岩越近,变质带变质的程度越深,其储集条件就越好,反之相反。变质带的孔隙类型主要有溶蚀孔、晶间孔、微裂缝、收缩缝和溶蚀缝等,其中裂缝作为变质带的主要储集空间。辉绿岩变质带可作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勘探远景广阔,重视对这类新型油气藏的研究探索能为火山岩相关油气藏新增亮点。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石炭系火山岩裂缝储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岩心描述、镜下薄片、FMI成像测井及其他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石炭系裂缝储集层的特征。裂缝储层按成因分为成岩缝、构造缝、风化缝和溶蚀缝4大类,其中成岩缝又细分为冷凝收缩缝、砾间缝、晶间缝3小类;按照裂缝产状又分为高角度缝、斜交缝、低角度缝和网状缝4大类。采用了岩心刻度测井的方法,借助FMI成像测井和其他测井资料,确定了凝灰岩中裂缝最发育,裂缝密度可达11.46条/m,其次是熔岩类,沉积岩类裂缝发育程度最低。距风化壳150m的范围内裂缝厚度占裂缝总厚度的80.3%。在成像测井资料有限的情况下,提出了用钻井井眼轨迹法计算裂缝走向。裂缝走向以北东和北西向两组为主。裂缝系统控制了次生孔缝的形成和分布,形成了油气运移的有利疏导体系,是制约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对于火山岩储层而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孔渗分析和测井解释等方法,对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基底酸性侵入岩类储层特征及优质储层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基底酸性侵入岩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富铝)与二长花岗岩,储集空间以裂缝和溶蚀孔为主,平均孔隙度为3.46%,平均渗透率为0.52×10-3μm2.优质储层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5.
郭天婵  唐华风  王寒飞 《地质学报》2021,95(12):3885-3898
侵入岩油气藏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盆地中,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对原生孔隙发育的岩脉储层模式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以新西兰基督城Lyttelton火山西北部的中新世浅成岩脉为研究对象,根据野外露头调查、孔渗测试、图像分析和经验公式的渗透率计算,对其孔隙构成、储层分布模式和储层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该区浅成侵入岩为孔隙-裂缝型储层,储集空间以气孔为主,冷凝收缩缝次之;气孔可见定向拉长的大直径椭圆形和离散的小直径圆形两类,对孔隙度的贡献以前者为主;柱状节理可见规则和不规则两类,后者的裂缝面密度较高;具有中孔-中渗的特征,局部高孔-高渗;柱体横截面形态和规则性是影响地层渗透性的关键因素.整体上,浅成岩脉从下到上孔隙度由小变大,柱状节理由规则变为不规则;气孔可由柱状节理沟通,其连通性受柱状节理缝间距、缝宽,以及定向拉长气孔与柱状节理之间的夹角控制;Lyttelton火山的浅成岩脉显示,冷凝固结阶段气孔的初始连通率可高达35%.综上,浅成岩脉可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气孔初始连通性较高,可作为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6.
济阳坳陷罗151火成岩油藏储集层概念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151火成岩油藏储集层成因类型可分为晶间微孔隙角岩、冷凝气孔-溶蚀孔辉绿岩、冷凝边、冷凝缝辉绿岩体边缘及中心带,其中冷凝缝辉绿岩带根据其裂缝产状进一步分为水平、垂直和风状裂缝等类型。根据储集层成因类型及不同产状类型裂缝的分布规律,建立了工区储集层概念模型:纵向分为Z1、Z2、Z3、Z4等4个带;平面分为PⅠ、PⅡ、PⅢ等3个区。结合罗151辉绿岩体侵入期次的划分,可对工区有利储集层分布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7.
宋双  王龙  郭佳 《江苏地质》2019,43(1):25-31
通过取芯段火成岩岩芯观察、测井以及地震相分析,将黄骅坳陷新生界火山岩划分为爆发相、溢流相、火山通道相和火山沉积相4种,并根据储集空间特征进一步划分为10种亚相,将侵入岩划分为3个相带。在此基础上建立黄骅坳陷火成岩岩相模式,并分析不同岩相火成岩的储集性能。研究认为:研究区溢流相上下区亚相和爆发相储集物性优越,构造裂缝和原生气孔发育,气孔、溶蚀孔缝、构造缝为主要储集空间;侵入相和次火山岩相火成岩由于热液作用造成围岩发生变质,原岩结构构造发生变化,使原来孔渗条件极差的泥岩变质为具有一定储集性能的储集岩;主要储集空间为收缩裂隙和构造裂隙。  相似文献   

8.
川东北元坝地区陆相页岩中天然裂缝发育,是影响页岩油气富集和保存的关键因素。本文依据岩心、镜下薄片和扫描电镜等资料研究该区侏罗系大安寨段和千佛崖组页岩层系天然裂缝的发育分布特征,探讨裂缝对页岩油气富集和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侏罗系页岩中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层理缝、穿层水力破裂缝和收缩缝,其中构造裂缝包括穿层剪切缝、顺层剪切缝和层内张开缝,层理缝是页岩中最为发育的天然裂缝,线密度介于66~357条/m之间,平均为188条/m。层理缝和收缩缝既是页岩油气的储集空间也是运移通道,改善了页岩的储集性能,有利于页岩油气的富集。构造裂缝、穿层水力破裂缝与层理缝相互连通形成的宏观裂缝网络是页岩油气排放的通道,对大安寨段页岩气的逸散影响较大,对千佛崖组页岩油的保存条件影响较小。研究成果可为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基础性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克深2气田是克拉苏构造带继克拉2气田和大北气田又一重点勘探领域,构造裂缝对改善该气田低渗透砂岩储层物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构造裂缝基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力学模型,综合古今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以及构造裂缝参数定量计算模型,对克深2气田的构造裂缝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定量预测,最后综合构造裂缝的岩心描述、成像测井解释以及定量预测结果,总结了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断层带是构造裂缝的有利发育区,多发育充填程度较高的网状缝;背斜高部位的构造裂缝走向复杂,线密度较低,但开度和孔隙度等物性参数较高且充填程度低,整体发育程度较强,背斜翼部及构造低部位的构造裂缝整体发育程度较低;鞍部构造裂缝可密集发育,但较高的充填程度限制了该部位的天然气产量;垂向上随深度增加,构造裂缝线密度逐渐增大而物性参数逐渐减小,构造裂缝的整体发育程度逐渐降低。构造裂缝参数的定量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整体上一致,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仍然有一定的误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昆北地区8口重点井共计55.89 m长基岩段岩心的观察,统计了岩心裂缝的产状、类型、频数及分布特征,并结合岩相学、物性以及钻井、录井、测井等资料,在岩心裂缝标定测井资料的基础上,拾取基岩裂缝发育处的测井响应特征,构建对裂缝响应更为灵敏精准的新参数曲线,识别出昆北16口井基岩段247个裂缝,最后在裂缝识别的基础上分析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昆北基岩具有垂向分带特征,顶部为原地堆积物理风化而成的残积段,厚度0~60 m,裂缝类型以差异风化缝为主;中部为部分风化基岩段,厚度40~180 m,该段厚度在区域上变化较大,主要发育节理缝和溶蚀孔缝,是基岩中孔缝发育物性最好的储层部位;底部为新鲜基岩段,仅存在极少数的构造缝。计算裂缝分布参数表明,裂缝密度和裂缝发育率随着井点与断裂距离的逐渐变远都呈减小趋势,但裂缝密度这种减小的反相关性明显低于裂缝发育率,分析认为这可能与裂缝密度受断裂以外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加锚贯通节理岩体的剪切破坏特性,根据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软件PFC2D,分析了不同法向应力及不同锚固角度作用下,加锚贯通节理岩体的抗剪性能及内部细观裂纹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1)随着锚固倾角的增加,加锚节理岩体抗剪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在锚固角度为60°时,其抗剪强度最大,锚固效果最好。随着法向应力越大,加锚节理岩体抗剪强度越高,其抗剪性能越好。(2)随着剪切位移的不断增加,由初期阶段在锚杆和节理附近产生的少量裂纹通过不断的向外扩展,最终在锚杆和节理交界处聚集了大量的裂纹,其中裂纹以张拉裂纹为主。(3)锚固角度及法向应力对裂纹扩展影响显著,随着法向应力的增加,裂纹数也呈现了增加的趋势,且岩体破坏越严重。随着锚固角度的变化,加锚节理岩体破坏时形成的裂纹数量有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在锚固角度为60°时,产生的裂纹最少。  相似文献   

12.
郑安兴  罗先启 《岩土力学》2018,39(9):3461-3468
危岩是三峡库区典型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而主控结构面受荷断裂扩展是危岩发育成灾的关键核心。将危岩主控结构面类比为宏观裂纹,利用扩展有限元法在模拟裂纹扩展方面的优势,基于考虑裂纹面水压力作用的虚功原理推导出了采用扩展有限元法分析水力劈裂问题的控制方程,给出了危岩主控结构面水力劈裂问题的扩展有限元实现方法,对重庆万州太白岩危岩主控结构面的水力劈裂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暴雨是威胁危岩稳定性的最敏感因素,随着裂隙水压力上升,裂端拉应力会急剧升高,危岩的稳定性降低;I型裂纹扩展是危岩主要的结构面扩展形式,结构面一旦发生开裂,将处于非稳定扩展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薄层状岩体单层厚度对裂纹扩展路径的影响,利用ABAQU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含预制裂纹的不同单层厚度的层状岩体进行三点弯曲数值试验,岩体试样长度和宽度一定(512 mm×128 mm),分5种不同的单层厚度建模,单层厚度分别为:64 mm、32 mm、16 mm、8 mm、4 mm。提取破裂过程中的声发射信息及主裂纹路径参数,对比分析不同层理厚度时,岩体的峰值载荷、声发射事件数、累计声发射事件数、主裂纹长度等对单层厚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薄层状岩体的强度与单层厚度有一定关系,单层厚度越大,岩体的抗弯强度越小,并且这种变化是非线性的。(2)在不同层厚条件下,层理面均表现出了阻止裂纹向上扩展的效果。同时,裂纹在层状岩体中的扩展是不连续的,裂尖沿层理面发生了水平迁移,整体呈现阶梯状。(3)在三点弯曲条件下,随着单层厚度的减小,岩体破裂时的裂纹总长度先增大后减小。(4)裂纹在岩体层面扩展时破裂类型多为滑移与拉张破裂的组合,而在非层理面的岩体内部扩展时,以拉张破裂为主。(5)薄层状岩体在三点弯曲条件下,声发射事件在岩体的压密阶段几乎没有出现,直至接近峰值载荷时才大量涌现。到了载荷快速下降时,单位时间的声发射事件数也达到最大。研究结果将对预测层状岩石的裂缝演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开展含预制单裂隙花岗岩的真三轴单面临空岩爆试验,并利用高速摄像系统和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简称AE)系统监测岩爆过程,探究了不同产状裂隙岩石的破坏模式、强度变形和声发射演化特性,分析了裂隙产状与岩爆过程及弹射动能之间的关系,对比了含裂隙岩石岩爆发生机制与无裂隙完整岩石的差异。有关力学特性的分析表明,随着裂隙倾角的减小,岩样破坏模式大体呈现由“内剪外劈”向“Z型斜剪”变化的趋势,裂隙对岩石强度的削弱作用不断增大。当裂隙倾角小于30°时,岩石峰值应力普遍仅为完整岩样的一半左右;小倾角裂隙的长度越大,岩样岩板劈裂现象变得显著,形成岩爆坑略微变大,且强度折减幅度越大,峰值轴向应变相应变小;裂隙位置向临空面靠近会加剧岩板的劈裂效应,塑性阶段普遍会产生较大变形并萌生大量裂纹,当裂隙已出露且切断临空面将不易形成岩爆坑。有关岩爆过程及弹射动能的分析表明,随着裂隙倾角的减小,岩样弹射动能呈现先显著降低后小幅回升的变化规律,30°倾角为转变拐点;岩样内部裂隙距临空面越近,裂隙岩样的弹射动能越小;树脂填充裂隙使得岩样弹射动能极大提升,而水泥填充的则无明显提升。有关声发射特征的分析表...  相似文献   

15.
张伟  曲占庆  郭天魁  孙江 《岩土力学》2019,40(5):2001-2008
干热岩水压致裂过程中低温诱导热应力与注入水压共同影响裂缝的萌生与扩展。首先通过THM耦合分析了低温压裂液注入过程中注入水压与热应力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裂缝萌生的影响,随后建立描述岩石细观结构的THMD耦合模型对热应力影响下高温岩石水压致裂过程进行初探。结果表明:低温压裂液注入高温岩石产生的热应力包括岩石自身温度梯度形成的热应力与岩石颗粒非均匀膨胀导致的热应力,并在井筒周围呈现为拉应力。高注入压力将抑制热应力导致的多裂缝萌生,井筒附近热应力的存在对注入压力也具有削弱作用。基岩温度升高,裂缝萌生阶段更多裂缝在井筒附近起裂,缝网沿最大地应力方向的扩展速度减慢,但改造规模增加,同时多裂缝的存在也使得裂缝延伸压力增加。  相似文献   

16.
天然岩体中存在着大量的孔隙和裂隙,这些缺陷不仅改变了岩体的力学性质,也严重影响了岩体的渗流特性。在对现有裂隙岩体渗流特性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岩体单个裂隙的力学性质和渗流对单个裂隙岩体产生的力学作用,研究了岩体单裂隙渗透系数与岩体三维应力的关系,考虑了裂隙粗糙度对渗流的影响以及不同方向应力对渗透性影响的差异,分析了单个裂隙岩体在三向应力作用下的渗流特征,得出了裂隙所受三维应力与渗透系数关系式,认为垂直于裂隙面的应力对岩体渗透性起主导作用,岩体渗透系数随垂直裂隙面应力的增加而迅速减小。通过与渗流规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证明了所得单个裂隙岩体渗透系数表达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在喀雅克登塔格地区古元古代金水口群片麻岩、大理岩中,发现了一套变质侵入体。岩性为眼球状黑云二长片麻岩,经同位素年龄测定时代为新元古代,侵入体具有过铝钙碱性系列的特征,是同碰撞环境下岩浆作用产物。该套变质侵入岩的发现,对于东昆仑西段前震旦纪基底的深入研究及更进一步恢复和确定喀雅克登塔格构造岩浆带发展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超  刘红岩  阎锡东 《岩土力学》2015,36(Z2):655-664
节理岩体是工程中最常见的一类岩体,其在地震、爆炸等动载下的力学响应及破坏过程对相关工程安全性的影响至关重要。采用基于有限元应力分析和统计损伤理论开发的动态版RFPA2D数值模拟软件,对动载下节理岩体的动态破坏过程进行了模拟,重点讨论了节理条数、节理贯通度、节理倾角及应力波峰值对岩体动态破坏过程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断续节理岩体动态破坏过程及破坏强度与节理构造形态、应力波峰值密切相关。相同动载下,随着节理条数的增加,岩体破坏程度以及应力波能量损失增强,但当节理条数数超过一定值后,岩体破坏程度及应力波能量损失逐渐趋于稳定;节理贯通度较小时,岩体破坏程度较低且破坏单元自上而下均匀分布。随着节理贯通度的增加,岩体破坏增强,且破坏主要出现于节理上部岩体;节理倾角较小时,节理上部岩体破坏严重,易形成次生贯通裂纹。随着节理倾角增加,破坏范围逐渐变大,不易形成次生贯通裂纹;倾角为45°~60°时,岩体破坏效果最佳;动载荷的峰值越大,试样的破坏越严重。当峰值达到一定值时,节理附近发育出多条裂隙并向上下方不断发展而导致岩体完全破坏。在不同节理贯通度工况下与岩石霍布金森压杆(SHPB)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论吻合,证明该数值模拟的合可行性和结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ocks and ores in Qihe, western Shandong and serve to basic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the magnetic and density properties were collected in the survey area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and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were given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in terms of different kinds of rocks and ores. The result is that magnetite has the maximum value of magnetic property, the values of magnetic properties of basic rocks are bigger than the intermediate-acidic intrusive rocks, and the values of magnetic properties of sedimentary rocks are the smallest. The density of the Cenozoic strata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formations and intrusive rocks under the covered area. Their interfaces cause the obvious gravity anomalies. The density value of magnetite is the biggest, and the density value of iron pyrite is the second biggest. The density of the metamorphic rocks of the Archeozoic Taishan rock group can cause certain gravity anomal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geophysical field, this paper mapped the lithology synthesizing other data, determined the ranges of metamorphic rocks and intrusive rocks, and delimited the ranges of ferromagnetic geological bodies as the target prospecting areas. Based on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depth and thickness information about the magnetite ore was inferred by conducting gravity and magnetic joint inversion. The result was nearly the same as the result of the verification borehole. The work of the research has promoted the understanding of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ocks and ores in this area, and provided more reliable basis for geophysical inversion and interpretation,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mineral resources research.  相似文献   

20.
煤层底板变形破坏除受地质因素控制外,还受开采因素影响。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系统研究了煤炭开采对回采工作面底板应力、应变和破坏及渗透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岩性岩石的渗透性在全应力-应变过程中为应变的函数,在微裂隙闭合和弹性变形阶段,岩石的原生孔隙和裂隙容易被压密,岩石的渗透率随应力的增加由大变小明显,当应力增大至极限强度时岩石试件破坏形成贯穿裂隙,岩石的渗透率迅速增大至最大,不同岩性岩石存在一定差异性;随着回采工作面推进,煤层底板岩层在横向上划分为原岩应力区、超前压力压缩区、采动矿压直接破坏区和底板岩体应力恢复区4个区。煤层底板岩体的渗透性随着煤炭开采底板岩体变形破坏而呈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