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霄 《地理学报》2023,78(1):230-240
就军事地理环境而言,当代中国在海洋方向面临的最主要威胁来自环中国岛链的封锁,研究这一限制性地理环境对准备和实施军事活动的影响与相应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初期,德国东亚驻军进行了跨岛链作战的实践,但在日本海军依托岛链和优势兵力的封锁下,其战略目标未能达成,并且出现了军事地理位置上的优劣转换。本文通过对“一战”初期德国东亚驻军跨岛链作战行动的军事地理分析,尝试提出军事地理研究思路、跨学科融合路径和分析框架。本文分析认为,彼时德占青岛虽然具有良好的战略态势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孤悬海外,且缺乏战略纵深;从宏观的区域尺度分析来看,基地与舰队间的联系被岛链分隔,腹背受敌,军事地理上的劣势凸显。但依托岛链进行封锁,需要集结大量兵力,利用对方边缘区内作战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的有利条件,原本实力较弱的德国东亚舰队取得了重大战果,形成反转式的“核心—边缘”结构。本文为中国的海疆安全和海洋强国建设提出了5条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能源贸易的增长,能源运输通道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新的全球能源棋局中,南美洲应该成为中国能源来源的延伸区域。争夺石油与确保石油安全历来是各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重点,而能源运输通道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价值,其重要性不逊于能源储藏中心。南太平洋是中国从南美进口能源的重要路线。随着中国从南美不断扩大进口能源,南太平洋海上战略通道将成为中国未来重要的能源运输通道。然而,南太平洋海上战略通道面临着许多现实威胁并受制于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只有紧紧把握全球能源的大棋局,才能从整体上理清海上战略通道的脉络,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利益。维护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应该站在国家大安全的高度上,即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次上规划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能源贸易的增长,能源运输通道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新的全球能源棋局中,南美洲应该成为中国能源来源的延伸区域。争夺石油与确保石油安全历来是各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重点,而能源运输通道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价值,其重要性不逊于能源储藏中心。南太平洋是中国从南美进口能源的重要路线。随着中国从南美不断扩大进口能源,南太平洋海上战略通道将成为中国未来重要的能源运输通道。然而,南太平洋海上战略通道面临着许多现实威胁并受制于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只有紧紧把握全球能源的大棋局,才能从整体上理清海上战略通道的脉络,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利益。维护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应该站在国家大安全的高度上,即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次上规划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4.
南海主权争端的战略态势及中国的应对方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海作为一个具有战略通道功能和能源基地功能的特殊区域,在中国这个陆海复合型国家的地缘战略中具有特别重要地位。南海形势的持续紧张固然有其历史成因,但亦反映出当今中国在和平崛起过程中地缘环境趋于复杂的残酷现实。本文首先从南海地理概况、南海问题的历史沿革、国际社会对中国主权的认同三个方面辨析南海疆域地理格局和南海问题的动态演进;其次通过对南海权益争端脉络的梳理,指出南海问题在本质上已从中国与东盟当事国之间纯粹的资源争夺和领土争端,异化为西方大国阻击中国和平崛起的空间战场和历史节点;然后根据中国在"崛而未起"阶段特殊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指出能力和意愿的不足是导致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战略被动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提出了应对南海局势的基本思路:在坚持"区内问题区内解决"原则,力争在双边或多边制度框架内和平化解矛盾和冲突的同时,要树立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意志,防范个别国家出现战略误判,并加大对该地区的战略资源投放,逐步强化对争议海域的有效管理和实际控制。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出海”通道及其开发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四保 《地理科学》2000,20(4):381-385
“出海”通道对于吉林省来说是经济对外开放和经济地域布局的重要因素。文章描述了“出海”通道的现状,对不同通道做了运输成本的比较分析,提出通道“闲置”的结论并阐述了其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通道与省区产业开发的战略。  相似文献   

6.
印度海上战略通道的新动向、动因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印度洋沿岸的国家,随着2015年《确保海洋安全:海洋安全战略》的出台,印度进一步拓展了海上战略通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重视南太平洋海上战略通道、拓展大西洋地区海上战略通道、重视北极地区这一新航道的价值。究其原因,印度追求大国地位、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需要以及保障能源进口多元化是其拓展海上战略通道的主要动因。印度对于海上战略通道的拓展一方面将加剧大国对于海上战略通道的争夺态势,另一方面,将有助于国际社会共同建设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理科学的国家需求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中国未来的产业优化与升级、农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国际贸易、城市化、人口健康、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结构优化、环境改善、国家安全都需要地理学做出贡献。为此,中国地理学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解决国家发展中的重大地理学问题;要加强基础研究,在若干主攻方向上占领国际学术前沿阵地;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地理优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理科学;要整合和提升已有基础,造就优秀地理学家群体;要建立地理研究的高新技术体系,建成世界一流的地理研究和实验基地;产出具有世界影响的地理科学成果。未来中国地理学的战略重点是:以综合的观点和学科交叉的方式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变及其动态机制,创新理论体系;在方法上发扬地理学综合方法和区域研究方法,开拓格局与过程耦合的技术路线,发展地球信息科学与“数字地球”,发展地理实验;组织科技攻关:加强第一手数据的获取;要在国土整治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地理信息应用研究等应用方向与技术上取得突破。为了发展中国地理科学,需要在政策与社会、投入、教育、组织等方面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美国二战后一直控制着南海的战略咽喉,中国战略利益的延伸威胁到了美国在南海长期形成的控制地位,在此背景下,美国提出了重返亚太的战略,目的在于加强对南海的控制并防范来自中国的挑战,维持其全球霸主地位。本文从南海海上战略通道的视角去研究美国为何重返亚太。研究发现,美国介入南海问题是基于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内在动因是美国的大战略决定了必然要控制海上战略通道以及美国欲把南海变成其全球第17条海上战略通道;外在动因是中国在南海的活动挤压了美国的海上战略通道空间。对中国来说,在不影响国家大战略以及海洋战略的前提下,应该合理地规划战略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9.
成继龙 《地理教学》2008,(12):12-15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把学生提出问题、收集和组织地理信息、处理分析资料、评价判断、解决问题等能力作为能力培养目标,强调这些能力培养要渗透在具体的地理技能培养的内容之中。在这些能力中,提出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是地理能力培养的核心。那么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开启学生思维的阀门,让学生提出问题呢?,  相似文献   

10.
朱会义  吕昌河 《地理研究》2010,29(8):1510-1518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以巩固现有生态退耕成果,是目前和未来中国生态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最早开始退耕试点的延安市为研究区,利用统计资料,分析了延安市近30年耕地变化过程、耕地变化的政策背景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面积逐步减少是延安市1978年以后耕地变化的长期趋势,减少的耕地主要流向果园、林地和草地;政策措施对退耕过程虽具有显著的加速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耕地的长期流向最终决定于各种用途间的比较效益和农户的生产投入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要形成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必须改变退耕土地的比较效益和农户的生产投入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   总被引:61,自引:7,他引:54  
中国地理学取得了骄人的进展,表现在科研方向的突破、对国家建设的贡献、研究手段的革新、对科学和教育的贡献、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但当前中国也存在基础研究薄弱、学科整合不足、学术走向迷茫、竞争能力堪忧、全球视野欠缺、地理教育错位等问题。国际地理学对科学界所确定的关键研究问题表示出更大的关注,科学界也将更加了解地理学及其视角能对科学知识做出的贡献。地理学所关切的科学问题直指今天决策者的紧迫需求。地理学家以多种方式对解决实际问题做出贡献。国际地理学的发展聚焦在:揭示复杂系统中的不平衡和动态,认识全球化 (包括环境、经济、人口、政府和文化等)的潮流及其影响,建立从地方到全球的空间连续系列研究,利用包括时间系列数据在内的纵向数据进行过程比较研究,加强地理学理论、技术和研究成果对决策的影响,加强地理教育,包括努力提高公众的地理学能力,改进高等院校地理学家的训练,提高地理理解力,加强地理组织机构。  相似文献   

12.
美国学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把发展学生提出问题、收集和组织地理信息、处理分析资料、评价判断、解决问题等能力作为能力培养目标,强调这些能力培养要渗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地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外交等方面的需要使得中国开始实施海权优先的地缘战略。具体而言,中国的海洋安全威胁主要有两类: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在传统安全威胁方面,美国、日本、印度等海上强国都对中国的海洋权益构成威胁;在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海上恐怖主义、国际性海盗行为和国际走私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海上方向政治和经济安全。在此背景下,以潜艇为核心舰种的近海防御型海军明显不能满足需要。建设一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远洋海军成为维护中国海洋安全必不可少的战略手段。在应对传统安全威胁方面,中国航空母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夺取海上制空权及制海权、执行海上封锁任务、反潜作战、两栖突击、反导作战、保卫海基核力量、为海上联合作战提供支撑,等。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领域,航空母舰在撤侨和灾难救援以及反海盗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一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能源安全合作依然与经济贸易飞速发展的现状不相匹配,不利于起到持续性保障作用。本研究在综合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源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能源安全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阐述,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能源合作前景广阔,但却面临着多元矛盾突出的极大考验,并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提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南海资源联合开发合作机制,解决影响南海油气资源联合开发合作机制的问题,提高我国与东盟国家在能源合作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构建顶层推动的区域性海洋能源保障法律体系,保障区域性海洋能源和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建立双边“能源环卫”公信体制,保障能源安全与公共环境卫生安全相结合,协调发展;利用合作圈重叠,构建综合性能源安全管理系统,以保证能源合作的主流意识发挥在双方的经济往来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济层面更深层次的发展等新见解。以期突破现有的能源体制机制格局,实现双边能源安全合作迈入更高台阶。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地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外交等方面的需要使得中国开始实施海权优先的地缘战略。具体而言,中国的海洋安全威胁主要有两类: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在传统安全威胁方面,美国、日本、印度等海上强国都对中国的海洋权益构成威胁;在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海上恐怖主义、国际性海盗行为和国际走私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海上方向政治和经济安全。在此背景下,以潜艇为核心舰种的近海防御型海军明显不能满足需要。建设一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远洋海军成为维护中国海洋安全必不可少的战略手段。在应对传统安全威胁方面,中国航空母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夺取海上制空权及制海权、执行海上封锁任务、反潜作战、两栖突击、反导作战、保卫海基核力量、为海上联合作战提供支撑,等。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领域,航空母舰在撤侨和灾难救援以及反海盗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土地生态安全”与“土地生态风险”研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分析法,从概念、评价方法和研究内容等3方面对中国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生态风险研究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1)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生态风险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在于对土地生态问题的关注,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统一的;土地生态安全注重土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而生态系统风险把土地利用活动看作土地生态系统遭受威胁的风险源,关注出现安全问题的可能性及其后果;(2)对于土地生态风险评价和土地生态风险评价,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指标体系的选择,而不是数学模型的应用。(3)在研究内容上,目前侧重于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生态风险的评价研究,且多重复性工作,对评价结果的应用研究较少。建议加强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生态风险的机理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际河流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我国因发育了亚洲大陆的主要国际河流而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上游水道国。近30年来,在全球化趋势下,国际河流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生态变化与跨境影响、地缘合作与安全维护等,广受国际关注,成为地理、生态和地缘政治等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本文按“国际河流”、“跨境水资源”、“跨境生态安全”等关键词,从《地理学报》及其英文版J. Geographical Sciences中检索近30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以此为主要依据,回顾地理学对我国国际河流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判识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结合科学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地缘合作等重大需求,展望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8.
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一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能源安全合作依然与经济贸易飞速发展的现状不相匹配,不利于起到持续性保障作用。本研究在综合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源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能源安全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阐述,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能源合作前景广阔,但却面临着多元矛盾突出的极大考验,并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提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南海资源联合开发合作机制,解决影响南海油气资源联合开发合作机制的问题,提高我国与东盟国家在能源合作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构建顶层推动的区域性海洋能源保障法律体系,保障区域性海洋能源和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建立双边"能源环卫"公信体制,保障能源安全与公共环境卫生安全相结合,协调发展;利用合作圈重叠,构建综合性能源安全管理系统,以保证能源合作的主流意识发挥在双方的经济往来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济层面更深层次的发展等新见解。以期突破现有的能源体制机制格局,实现双边能源安全合作迈入更高台阶。  相似文献   

19.
这一评述总结2008年耶鲁大学中国的环境和资源利用问题研讨会的讨论重点,包括:1)保护地方利益和防止污染扩散的区域协调;2)建立环境特殊区,实行前瞻性的环境政策试验;3)加强环境和资源利用教育和能力建设;4)协调国内和国际环境合作关系;5)中国的环境决策中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本文不打算对这些专题进行深入分析,而是强调西方环境管理经验和教训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国际河流水资源的“权利”问题研究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安全、人民生计乃至全球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现代国际水权是扣除了流域生态需水和流域人口最低需水的水量,每个国家的国际水权水量份额就是水量总量乘以各自流域国家产水贡献率。水资源合作是澜湄合作的旗舰领域。如何推动澜湄水资源合作走深、走实、走远,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共同繁荣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是澜湄六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倡导国际水权确权可以突出澜湄水资源合作的专业色彩、体现水合作对当地水人权的关怀、并能有效反驳“中国水威胁”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