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地质》1986,8(4):70
1986年6月30日至7月4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学会、英国皇家学会、英国地球化学学会和欧洲地球化学学会等七个组织联合赞助的第六届国际地质年代学、宇宙年代学和同位素地质学大会在英国文化古城剑桥举行。据统计,大会共有3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50名代表参加,为上届(1982年,于日本)人数的两倍,提交大会的论文1180余篇,充分反映了这些学科和领域近年来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九月八日至十四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经国务院批准后,我国代表在一九七九年四月巴黎国际地震讨论会上倡议召开的.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联合国环保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的支持和赞助.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美国、日本、新西兰、意大利、奥地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南斯拉夫、泰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墨西哥、澳大利亚、苏联、英国、法国、希腊、荷兰、捷克斯洛伐克、香港、印度、土耳其、加拿大、巴西、中国等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名代表.他们大多数是目前国际上著名的地震学家,有些是政府、地区(如欧州地区)或科研单位地震预报研究的负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等国际组织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9月17—19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起和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协办的"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23个国际科技组织、38个国家的58个国别科技组织和机构的代表以及境内有关方面代表1 000余人参加了大会。大会围绕"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开展了主旨报告、高峰论坛、高端对话、圆桌会议及30场专题论坛,探讨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6,(6)
5月12日,北京,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以下简称"物化探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协定签署仪式暨学术研讨会举行。这也意味着,包括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依托中国地科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在广西桂林建立的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内,国土资源部已成为我国唯一拥有2家教科文组织二类中心的部委。  相似文献   

5.
根据1981年7月国际测地学及地球物理学协会(IUGG)通过的倡议,由国际地震学及地球內部物理学会(IASPEI)、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CO)资助的历史地震图区域会议于1982年12月20—22日在日本东京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除来自亚洲、大洋洲以外、设在北美洲和欧洲的一些主要机构也派了代表、  相似文献   

6.
1990年9月27日至10月3日在日本横滨市和鹿儿岛召开了“国际减灾十年”国际大会。这次大会是由“国际减灾十年”日本推进本部等主办,并得到了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UNCRD)、联合国救灾署(UNDRO)、联合国开发署(UND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银行(WB)、国际粮农组织(FAO)、国际气象组织(WMO)、国际技术协会联合会(UITA)及红十字会新月会联合会(LRCRCS)等十多个国际组织的支持。来自上述国际组织、世界上43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名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其中有9位中国代表。大会发言总共87人次,包括59个专题报告和28个评述性发  相似文献   

7.
由香港地质学会主办的第三届东南亚城市地质会议于1986年12月15—20日在香港召开,会议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地质学家协会、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的资助和香港有关单位的支持。出席会议的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代表,其中大陆地区代表17人,会议共收到论文70多篇,近50名学者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对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城市地质问题作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本文概述了这次会议,内容包括会议概况;本届会议主要讨论的内容;东南亚是世界最活跃的地震区之一;地震工作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将于今年9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1979年4 月在巴黎国际地震讨论会的专家会议上提出的,后又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组织的支持和赞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地震学会共同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发展中地质学的作用—东南亚地区讨论会》在国际地质科学协会(IUGS),地学工作者国际发展协会(AGI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学院的支持和赞助下于1986年12月15—20日在香港举行。香港地质学会(GSHK)组织并主持了这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17个国家或地区的百余名代表,其中包括中国代表17名。国家地震局系统参加会议的有丁原章、汪良谋、张虎男、章淮鲁等4人,他们都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大会  相似文献   

10.
亚洲地震委员会第二届会议暨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地球内部相关论题讨论会于1998年12月1~3日在海得拉巴印度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本次会议是由亚洲地震委员会(ASC)发起的,得到了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印度国家科学院、印度政府科学和工业研究委员会、印度政府科学技术部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起。来自亚洲、南太平洋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约200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代表16名,IASPEI主席和秘书长及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主席也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来自亚洲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论文摘要189篇。本次会议的学术报告广泛涉及地震学、地震预报和地震危险性评估及地球内部相关论题,内容包括:地震预报与地震危险性评估、岩石层结构与过程、板内和板间区域构造与地震、地震过程的物理学、近期破坏性地震、诱发地震、热流与地壳热结构、地震学与其他地球物理学信息的传播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的公众教育的当前趋势等。在亚洲地震委员会第二届会议之前,印度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印度政府科学技术部等的赞助下,于1998年11月15~30日负责举办了地震监测、数据分析和交换  相似文献   

11.
1979年4月2日至6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部举行了为期五天的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这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有史以来首次世界性的以地震预报为主题的最大的国际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此国际会议作了较长时间的准备工作,先后于1977年7月和1978年10月召开过两次预备性的专家咨询会议。参加1978年10月的预备性会议的有来自中国在内的各国地震专家167人,会议商讨了大会的有关事宜和议程,并审议了各国提出的106篇学术论文,最后确定16个国家的72篇与地震预报直接有关而未发表过的论文在大会上宣读讨论(不包括地震地质与区划方面的)。这次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有56个国家和地区性组织的318人参加,我国派出以顾功叙为团长的代表团一行20人出席,另有美国37人、苏联20人、日本15人、英国16人、意大利13人、南斯拉夫7人、法国63人等。新西兰埃维森(F.F.Evison)教授担任会议主席,特邀我顾功叙教授主持了最后一天的大会。会间我代表与各国同行进行了较广泛的接触与交谈。本文着重概括地介绍了会议的七个专题组论文内容要点,并对会议总的评述和对我国地震工作的反应作了扼要叙述。此外,还附有外国电讯对会议概况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梅厄(Federico Mayor)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球科学司司长富尼埃·达尔贝(E.M.Fournier d'Albe)在会上讲话所作的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12.
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十九届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召开一次国际地震予报的科学及社会方面的跨科性科学讨论会。为了准务这次会议,决定在巴黎的教科文组织总部先召开一次专家予备会议。今年4月由教科文组织地球科学部发出通知,正式邀请中国派二名代表参加。我国代表一行三人受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委派,于7月22日出发前往巴黎参加了这次专家予备会议。  相似文献   

13.
2003年9月24~26日“第五届中哈现代地球动力学和中亚地震危险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举行。来自7个国家14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文章介绍了会议概况、学术交流、取得的成果,以及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国际医用磁共振协会及其主办的国际会议情况,即InternationalSocietyforResonanceinMedicine-ISMRM。该协会代表了世界上医用磁共振成像方面的最高水平,从第4次年会开始,会议在每年的4月份进行。本文作者参加了1997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和1998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年会。会议主要讨论的题目包括功能磁共成像(fMRI),结构磁共振成像(aMRI)波谱成像(MRI/S)和血管造影等方面的内容,以及磁共振成像技术协会方面关于诊断方法,显像增强剂技术,磁共振成像设备及其部件技术,以及数据处理方面的技术进步等课题。推动该领域发展的主要动力显然是对人类自身的研究和对疾病诊疗的需要,尤其对脑功能研究、功能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需要。但是磁共振成像目前在心脏、肺脏以至软骨方面的诊断已经有很大进步,在设备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方面的进步同样也是很快的。  相似文献   

15.
国际地质合作计划(IGCP)第206项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部分资助的活动断裂对比项目。此项目由中国、美国发起。1984年6月4日—8日在日本神户举行了第一次工作会议。中国代表以我国的郯庐、山西—黄河、二台,鲜水河、红河等五条活断层为例向会议提出了对比研究样本。第二次工作会议于1985年11月5日—7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会议有中国、美国、日本、英国、新西兰,土耳其、印度、尼泊尔、秘鲁等九个国家的代表。我国国家地震局及其下属的北京地质研究所、兰州地质研究所和山东、新疆、内蒙、山西、宁夏、陕西、江苏、安徽、云南、四川等省、自治区地震局的代表参加了会议。马杏垣、徐煜坚、邓起东等地震、地质界的专家和工作者应邀列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共40多人。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第二届国际地球岩石圈活动的地球物理监测研讨会的情况。会议于2005年9月12~16日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市鄂毕河畔的科学城举行,来自6个国家的9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国际会议。会议的报告丰富多彩,科学家就地球岩石圈的地球物理活动监测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出版了6个专题的89篇研究论文。俄罗斯、中国、蒙古和哈萨克四国交界区的代表还就研究2003年9月27日发生的7.9级地震草拟了国际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17.
2007年3月,第四个国际极地年对极地的探测和研究计划在各国相继正式启动。2007年3月1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代表中国政府在北京宣布了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正式启动。国际极地年被誉为国际极地科考的“奥林匹克”盛会,全球科学家曾分别于1882,1932和1957年联合组织过三次国际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1月29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以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联合主办的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象牙禁贸被各界誉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此次活动共110位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代表主要来自国家林业局,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外交部,海关总署和森林公安等政府机构、象牙雕刻企业、学术机构和商业公司以及非政府组织(NGO)驻华代表机构。  相似文献   

19.
王国起 《地球》2011,(9):32-33
时逢“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土资源部以“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为主题,于2011年8月18日~19日在云南昆明召开了科技与国际合作管理工作会议。部系统300余名代表参加。  相似文献   

20.
海地地震国际救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5时53分,当地时间1月12日16时53分,海地发生7.3级强烈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迅速赶赴海地灾区,开展国际人道主义救援。1月13日至1月27日,中国国际救援队经过全程15天的艰苦工作,成功找到包括联合国驻海地特别代表在内的15具遇难人员遗体,在灾区开展了巡回医疗救护,医治了大量伤员,并开展了卫生防疫和宣传工作。此次海地救援是中国国际救援队通过IEC国际重型救援队测评后的首次国际救援行动,这次救援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事务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