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8 毫秒
1.
张家声  张志伟  张榕 《地球》2023,(1):44-48
<正>从某种特定意义上来讲,漫长的人类文明史是一部矿产资源的开发史。而对于金属铅的开发与利用史则像是人类矿产资源开发史的缩影。铅这种金属很早被人类认识并利用,不仅在冶金、制药等方面大显身手,在现代工业领域它也从不缺席。铅大部分提炼于方铅矿,和其他矿物一样,方铅矿是地质作用的结晶,它有自己的“脾气秉性”。和具有鲜亮颜色的一些矿物相比,它显得那样朴实无华,但是它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珍贵的资源。  相似文献   

2.
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空间是有限的,却有70多亿人口等着被养育。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她像母亲一样,给予了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不断利用和消耗各种资源,使得地球的负载越来越沉重。保护地球,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行动起来,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世界地球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2009年第  相似文献   

3.
文献,是人类向大自然进行斗争,推进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经验总结。是人类社会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献记录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足迹,也展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无论是震撼世界的重大科技发明或某一难题的攻克,都必须要从前人的文献宝库中获得启发,发现问题,吸取精华。然而,社会发展至今,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学从分支到复合,又从复合到分支;从边缘学科的产生,到新的学科的诞生……,文献宝库中所积累的文献量之多,简直到了堆积如山,无所适从的境地。要从浩如烟海、学科内容重复交叉,繁杂无序的文献堆中,迅速、方便、有效地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真可谓是一件难事,这无疑给历史文献研究提出了迫不及待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泥河湾早更新世早期人类遗物和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保全  李强 《中国科学D辑》2003,33(5):418-424
在河北泥河湾盆地小长梁遗址东北约600 m处的马圈沟发现一新的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文化层, 共采获500多件哺乳动物化石和5件旧石器. 经研究有化石21种, 其中Allophaiomys deucalion, Borsodia chinensis>Yangia tingi等的存在为年代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据哺乳动物化石对比分析, 旧石器的年代早于1.8 Ma BP, 可能达2.0 Ma BP, 这是华北最早人类活动证据, 当时人类生活于温带干旱稀树草原环境.  相似文献   

5.
天然地震增油与人工地震采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人工地震采油,是由于受到天然地震增油现象的启发,但两者油井的动态是不一样的,机理也不是一样。人工地震采油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全国油田正在积极开展此项采油工艺。  相似文献   

6.
贾飞龙 《地球》2013,(10):66-69
“豹子很危险,但我照样跟它玩……鳄鱼心里只装着一件氧吃……长颈鹿安详地朝我走来……野生动物就像我家里人一样……”  相似文献   

7.
同志们: 一九九二年青海省重大灾害趋势会商暨学术研讨会今天开幕了。这是我省灾害防御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它对指导我省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借此机会,我代表省政府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敌,人类社会要发展就必须防御自然灾害,把各种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加强对各种灾害共性问题的研究,多学科协同作战,综合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家地震局反复强调在地震减灾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功能,这是从深化改革和全面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高度,从高层次对地震减灾事业一个根本性的推进。地震灾害是威胁人类正常生活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减轻地震灾害是人类世世代代的追求目标。我国政府把减轻地震灾害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当作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  相似文献   

9.
杨娜  夏恬 《地球》2023,(3):34-37
<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地球就是一部巨厚的史书,而它出产的岩石、矿物、宝石、化石则是书中的文字,不仅将地球历史娓娓道来,还带给人类财富以及美的享受。在北京菜百总店,有一家经过北京市文物局正式备案的博物馆——北京菜百黄金珠宝博物馆。博物馆中展出有珍贵的黄金、宝玉石、矿晶和虫珀等展品近千件,涵盖宝石学、矿物学、古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徜徉于一件件宝玉石珍品之间,你可以尽情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相似文献   

10.
《地球》2016,(11)
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不断认识、探索、改造地球。地质科普,先从认识地球开始。本文以较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地球。文章从地球的诞生说起,介绍了地球多灾多难而又顽强成长的童年,地球的形状,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等。地球同世界上任何有生命的物体一样,也有生老病死,有始有终。46亿岁的地球虽然还处于青壮年期,但保护地球是人类永恒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淮河上中游地区位于中国东部南北过渡带,研究资料显示,淮河上游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人类主要通过采集和农作物种植两种途径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其农业模式为稻-旱(粟、黍)混作,而淮河中游地区同时期人类的植物性食物资源获取方式及其农业发展模式与上游地区是否相同,目前尚不清楚.顺山集遗址(约8500~7000a BP)是淮河中游地区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本文选择该遗址出土的代表性石器圆形石球、石磨盘及石锤等石制工具17件及陶釜残片29件进行了淀粉粒残留物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器物表面的古代淀粉粒主要来源于禾本科薏苡(Coix lacryma-jobi)、小麦族(Triticeae)、水稻(Oryza sativa.)、葫芦科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根以及1种未知的植物种属.研究结果表明,淮河中游地区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同样依靠采集和农业种植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但与淮河上游地区不同的是,该区域的农业模式为稻作农业.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种属来源的淀粉粒在石器和陶器表面的出现频率分析结果表明,薏苡可能是顺山集先民主要的植物性食物来源,而水稻在当时的利用程度并不高.圆形石磨球、磨盘及长柱状石锤使用面上不同种类淀粉粒的发现表明这两类石器都曾被用于加工多种植物性食物,而石斧刃端发现丰富的植物淀粉粒,表明该类工具在当时除了用于砍斫工具以外,可能也曾被用来加工食物,其功能具有一器多用的特征.本文研究结果对了解顺山集先民的生业形式与出土石器的使用功能,探明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人类的植物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状况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15,(5)
<正>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中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中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  相似文献   

13.
地下空间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是当前城市发展建设的必然趋势。尽管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学会了利用洞穴而居,但是人类从工程建设意义上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还不到2000年的历史。20世纪中后期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比较活跃的时期,在这期间科学界和工程  相似文献   

14.
(一)《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出版,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对于深入揭批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加强  相似文献   

15.
郭昱 《地球》2013,(11):108-109
夕阳下的戈壁滩,连串的沙丘和特有的风蚀地貌,让人有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观感,整个考察队似乎穿越了时空,来到了古代的塞外边陲。其实,我们这支队伍来到这里是要穿越更为遥远的时空,去寻找一个已经迷失几千万年的神秘世界——那个世界是一派水草丰美的景象,远远不像现在这样荒凉,虽然没有人类,也没有现在的很多生灵;但你会看到一群庞大的动物,有的在安静地吃草,有的则像神话传说的恐怖魔兽一样去捕食其他的动物。  相似文献   

16.
《地球》2015,(5)
<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与土,是人类能够生存繁衍的两大根本。因此,凡是涉及到水与土的行为,自古至今,从来不是小事。重庆的小南海水电站项目,显然就是这样一件将深度影响当地水土环境的大事,经过了多年折腾和博弈,借着今年大兴水利的春风,再次提上案头。而环保部近期对该项目的叫停之举,有人点赞也有人拍砖,一时激起了无数纷争。国内水利建设的热潮正在形成,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指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对地震信息还没有一个清晰地识别判定的情况下,地震预报是一件难事,一般传统数学计算方法都将感到困难。本文就利用模糊方法识别地震前兆问题作一些初步讨论。模糊集合的特性是以“亦此亦彼”的原则来确定研究对象与集合从属关系。一个模糊概念虽没有明确的外延,但只要指定U中各个元素对它的符合程度,这个模糊概念也就得到一  相似文献   

18.
正地球表面71%的面积都被海洋所覆盖,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也是最后空间,21世纪是人类挑战海洋的新世纪。未来50年,世界性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在这场全球大博弈之中,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国显然绝不能缺席。我国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和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提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议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不仅是实验场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地震科技的一件大事.这一重大进展,是中国地震科学界近半个世纪的思考与尝试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地震科学在从束手无策通向可靠预报的道路上已走到了中途,然而这样中途徘徊不定的状况,有时比一点预报也没有,还糟糕。近20年来,出现了一些拯救人类生命的有效的地震预报先例。最值得注意的是1975年发生在中国海城的一次大震,在这次几乎要把该城夷为平地的大震前,成千人撤离了房屋,避免了死亡。然而,就在第二年,在距北京100英里的唐山发生了一次强震,这次震前没做预报,几乎有600,000人丧生(译注:原文如此)。问题是地震预报和其它科学一样仍有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