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滇川西部金沙江古特提斯洋的威尔逊旋回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孙晓猛  简平 《地质论评》2004,50(4):343-350
本文对滇川西部金沙江造山带被动大陆边缘、蛇绿岩、洋盆相放射虫硅质岩、岛弧岩浆岩和造山磨拉石建造的形成时代进行了综合研究,结合古生物化石和SHRIMP年龄,论证了金沙江古特提斯洋盆的威尔逊旋回,即大陆裂解(晚泥盆世)、洋盆扩张(石炭纪)、俯冲消减(二叠纪)和碰撞造山(三叠纪)。金沙江洋是滇川西部古特提斯多岛洋中重要的支洋盆。  相似文献   

2.
川西甘孜-理塘构造带内新发现了一套由山间坳陷盆地陆相基性火山岩、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和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建造组成的侏罗系。本文介绍了这套侏罗系的岩石学、古生物学和年代地层学的特征,并与四川盆地及滇、藏、青地区的侏罗系进行区域对比分析,认为川西侏罗系与西藏及中东地区阿拉伯地块海相侏罗系具一定可对比性,川西地区至少在晚侏罗世已属统一的欧亚大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滇川西部是古特提斯遗迹发育最好,样式丰富多彩,保存完好的地区。其大地构造位置处在特提斯和环太平洋两大构造域在大陆上的交汇部位,又是扬子地块和印支——滇西地块两个古大陆的对接带。以这个地质上举世瞩目的关键地区作为突破口,预计将总结出古特提斯演化模型,丰富陆壳开合和大陆边缘(造山带)演化及其运动学、动力学的规律性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滇川西部是我国重要的金属成矿带,如Pb、Zn、Sn、Au、Cu等矿种,还是寻找钾盐、油气的远景区。因此该项目的完成,不仅能进一步提供可靠的成矿地质  相似文献   

4.
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东段新构造变形特征——以川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于扬子板块与青藏高原之间的川西前陆冲断带是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对青藏高原东缘沉积盆地构造作用的重要场所。本文分别选取川西南段、川西北段和川北西段米仓山前的区域构造地质剖面来研究沉积地层在喜马拉雅运动中发生的构造变形特征。通过前陆冲断构造变形带的宽度、水平缩短量,山体隆升、盆地沉降,新构造对早期古构造的叠加与改造关系的研究,揭示出在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内,造山带与盆地边缘的冲断构造变形从造山带向克拉通盆地内扩展的同时受欧亚大陆与印度板块碰撞及其远程效应的空间位置限制,靠近青藏高原的川西南段到远离它的川北西段,新构造变形强度、新构造变形范围、盆山耦合程度具有依次降低等特征。这种受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控制的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具有明显的资环效应,特别是对油气资源的聚集与分布有重要的影响,控制了川西南段晚期次生气藏发育,川西北段和川北西段的早期原生气藏的发育。  相似文献   

5.
西昆仑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苏巴什蛇绿混杂岩是北起苏巴什北侧的柳什塔格玄武岩南至乌鲁克库勒盆地南缘蛇绿混杂岩带包括其间所夹陆岛残片在内的一套构造-蛇绿混杂组合,它代表了古提斯洋的活动遗迹,是一典型的“软碰撞”缝合带,它是欧亚大陆南缘一条陆内缝合带,并于早、中三叠纪闭合而造山。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贝加尔湖区伸展构造及与中国东部伸展构造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晚白垩世-始新世夷平面基础上,由于断裂作用形成了贝加尔裂谷系。断裂作用最大幅度超过10 km。在裂谷系中心部位发育的断层长度最大、最深、最早,并以准对称形式向四周扩展。贝加尔裂谷系是在地幔隆起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双重作用下形成。贝加尔裂谷系与中国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和汾渭裂谷系同时形成,并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它们的形成不仅受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制约和影响,而且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地幔流发散中心,呈扇状向太平洋区流动,可能是它们在更深层次上的共同场源基础。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是大约60 Ma以来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直接碰撞形成的,是研究大陆碰撞过程和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最佳场所。冈底斯构造带位于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前沿地带,对冈底斯构造带的探测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对大陆碰撞过程和整个青藏高原地壳变形过程的认识。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一条穿越冈底斯(GDS)地体的地震深部探测剖面始于班公怒江断裂带北缘,向南穿越了崩错—嘉黎断裂带、冈底斯地体、雅鲁藏布缝合线并跨过藏南拆离断层系(STD),终止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本文作者利用天然地震体波完成了该条剖面的二维走时残差反演,展现出了该地段深部构造格局。首先验证了冈底斯地体浅部存在大面积部分熔融层的研究结论;支持甲玛大型斑岩铜矿为大陆碰撞挤压条件下岩浆上侵的成矿模式;PKP曲线描绘出了本次研究区间内Moho界面的形态,确定地壳最厚处在雅江缝合线南北两侧约50 km区间。这些推论和发现为青藏高原深部的结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时代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确定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时代是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构造问题,目前要准确界定两大陆的碰撞时代还存在不少困难。从碰撞定义出发,将发生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之间的弧—陆、陆—陆碰撞行为划分为初始碰撞、主碰撞和后碰撞3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具有一个作用过程,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综合分析最近古地磁、地层学、古生物学以及岩石学资料后,对两大陆的初始碰撞时限进行了讨论,指出印度和欧亚大陆之间的初始碰撞可能开始于白垩纪晚期,大约在70~65 Ma BP;然后主要从与碰撞事件有关的岩石学和构造变形响应事件出发,初步分析了两大陆的主碰撞和后碰撞时限,提出主碰撞期出现在55~50 Ma BP前后,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之间的陆—陆碰撞行为结束于45~35 Ma BP,随后两大陆转为强烈的陆内汇聚时期。  相似文献   

9.
余星  许绪成  韩喜球  丁巍伟  胡航  何虎  余娅娜 《地质学报》2022,96(12):4131-4139
特提斯最初是指欧亚大陆南缘的古海洋,后逐渐引申出从元古宙、古生代到中生代的一系列位于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古大洋,如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不同大洋在时间上前后交叠。如今横亘在冈瓦纳大陆(南极洲)和欧亚大陆之间的是印度洋,是新特提斯洋的继承者,可以另称为“全新特提斯洋”。这一概念的引申直接体现了印度洋与特提斯构造域一脉相承的关系,有助于将今论古、由此及彼,更直观地了解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过程。本文按时间序列梳理了印度洋的大地构造演化和岩浆作用过程,识别了印度洋在155 Ma、120 Ma、90~84 Ma、76 Ma、65 Ma、52 Ma、45 Ma、38 Ma等关键时期的异常海底扩张记录,这些扩张事件将为标定新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提供参照。其中155 Ma可能指示了新特提斯洋的鼎盛期,90 Ma指示了新特提斯洋的洋中脊俯冲,76~52 Ma是非洲-阿拉伯大陆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主碰撞(即新特提斯洋西部关闭)的时期,65~45 Ma是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主碰撞(即新特提斯洋中部关闭)的时期,38 Ma是澳大利亚北部大洋开始净俯冲(即新提斯洋东部开始消减)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从特提斯到青藏高原形成:构造-岩浆事件的约束   总被引:60,自引:2,他引:58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然而,从特提斯的形成演化到青藏高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分为三个明显的演化阶段:古特提斯阶段、新特提斯阶段、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与青藏高原形成阶段。古特提斯洋自早石炭世开始打开,形成三个主支(修沟—玛沁洋、金沙江—哀牢山洋、澜沧江—昌宁孟连洋),至早二叠世扩张到最大规模后开始俯冲消减,逐渐缩小,至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初洋盆闭合,冈瓦纳古陆的前缘与劳亚古陆的前缘碰撞拼合。这大约经历了150Ma的时间。大致与此同时或略早,古特提斯以南的新特提斯洋两支同时打开,并大致于早—中侏罗世之交扩张到最大规模,然后开始消减、缩小。北支班公湖—怒江洋在晚侏罗世初到早白垩世末(大致在160~100Ma的时间间隔内)闭合,完成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的碰撞拼合过程。南支雅鲁藏布洋闭合较晚,在白垩纪/古近纪之交(65/70Ma左右)印度大陆开始与拉萨地块(即欧亚大陆南缘)碰撞。新特提斯洋从打开到闭合,经历了约140Ma。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是青藏高原形成的直接原因,从开始到完成,整个碰撞过程用了约20Ma(大致在65~40/45Ma时间间隔内);然后转入后碰撞阶段至今。很显然,几亿年时间尺度和几万公里空间尺度的特提斯的开合、演化、特别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必定对应着地球各圈层间巨大的物质与能量的调整和交换。而正是这种巨大的物质、能量交换,才是形成青藏高原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1.
龙陵—瑞丽走滑体系中段自相似结构与热液成矿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永北 《地质学报》1999,73(4):334-341
龙陵-瑞丽走滑体系是滇西三江构造带中腾冲地块与邦地块交界线南段的大规模右旋平移走滑带。剖面上它是一个自相似的花状构造体系;平面上则是一个由强应变带与弱应变域交织复合的自相似的网眼构造,表现为大尺度的“网眼构造”套叠小尺度的“网眼构造”的复杂图像,热液蚀变主要集中在不同尺度的弱应变域的下列三个部位:(1)弱应变域消失部斜面朝向与走滑运动方向一致的一侧。(2)强烈错位部;(3)角砾化透镜体中。走滑带的  相似文献   

12.
欧亚大陆具有镶嵌状构造型式,它由无数稳定地块被造山带环绕所构成。显然,欧亚大陆是由无数个具有不同特点和成因的小地块并接而成的一个复合大陆。这些小地块彼此接近并最终碰撞到一起形成这一较大型的大陆。造山带是将这些较小地块焊接起来的缝合线。主要的碰撞事件发生在晚前寒武纪和显生宙。欧亚大陆内最大的稳定地块是克拉通或先前的大陆:东欧、西伯利亚、印度、华北和杨子克拉通。它们构成了欧亚大陆的骨架。此外,许多小地块或微大陆包括在造山带内的生长大陆中,象塔里木、卡萨克斯坦、印度支那、Tuva-Mongollan,中蒙、K(?)ingan-Byreya,Fankay,Okhotsk,Omoloag等。尤如欧亚大陆一样,克拉通也是在元古宙时期由几个较小地块增生而成的。比如,东欧克拉通的伯罗的地盾和乌克兰地盾所包括的绿岩-花岗岩域(Murmansk,Kola,  相似文献   

13.
东准噶尔壳体构造演化与花岗岩构造成因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准噶尔构造上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中亚复式壳体准噶尔地洼区的东北部 ,古生代 ,花岗岩浆活动强烈 ,花岗岩类主要形成于壳体大地构造演化的地槽体制阶段的激烈期和余动期 ,按历史-动力学条件、构造环境和成因“三位一体”综合成因类型划分新原则可将其划分为四种构造成因类型 :地槽造山前陆缘裂谷幔源分异型、地槽同造山汇聚碰撞壳 -幔混熔型、地槽同造山汇聚碰撞壳源型和地槽造山后陆内裂谷幔源分异型 ,各类花岗岩因其形成的历史 -动力学条件、构造环境及机制与方式有别 ,而有不同的岩石组合和成岩成矿特征  相似文献   

14.
台湾岛是吕宋岛弧(相当于菲律宾海板块西缘)与中国大陆边缘(属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的结果。这一碰撞带位于马尼拉海沟俯决带的北部延伸。沿此带,南海盆地向东一东南俯冲到吕宋岛弧之下。向北,强烈的俯冲与激烈碰撞之间的变化是递变发展的。相反,在台湾东部,碰撞带与Ryukyu活动边缘之界线十分清析。后者与菲律宾西部海盆地向西北方向上的欧亚大陆边缘下的俯冲作用有关。对于台湾东、南部这两个关键区的构造研究是1984年10月—11月R/V Jean-Char(?)ot “Pop_2”号勘察的主要目的。分别在20°15′N和21°45′N之间对马尼拉俯冲带的北端以  相似文献   

15.
杨天南  薛传东 《地质学报》2022,96(5):1680-1696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造山带地质演化是当前地质学研究的难点,也是地质学基础理论创新的可能方向。包括印度 欧亚大陆侧向碰撞带在内的国内、外造山带构造演化尚未取得共识,大多表现为“大量高质量数据与诸多充满争议的演化模型共存”。产生这些争议的主要原因包括“高质量数据”的时、空分布样式未受足够重视、以及部分关键地质体物理属性鉴别存在争议。这些问题为地质学发展与理论创新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持续10多年西南三江造山带区域地质填图、构造解析揭示了侧向碰撞带构造格架、地壳变形历史,提出了印度 欧亚大陆碰撞新的三阶段模型。这一研究实践表明,严格按照 “构造解析方法”体现的“三步骤”研究范式开展区域地质填图是造山带理论创新的基础与保障。区域地质填图是造山带研究中难度最大的工作之一,要求填图人员必须具备广泛、坚实的地质学理论基础,以及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的地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挤压的结果,但简单的碰撞模型及南西—北东向的挤压无法解释高原现今所有的构造。因此,其他地球动力学因素,尤其是地幔动力学过程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简要回顾青藏高原隆升的地幔动力学机制研究历史;较详细地介绍了青藏高原下深部结构的地幔动力学含义;并重点评述在青藏高原隆升的地幔动力学机制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主要结果。说明在全球构造格局中,青藏高原不仅仅是印度和欧亚大陆会聚、碰撞以及大陆形变的结果,它也是青藏高原大陆岩石层和下伏地幔物质运动的相互耦合、相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南部与北部的断裂带走滑方向不同,断裂带在高原东、西两侧的展布规律和构造运动方式也存在极大的差异。通过高原南缘横向地球物理特征的对比,发现该地区东、西两侧深部岩石圈结构存在明显不同,表明印度次大陆向欧亚大陆俯冲碰撞的方式和强度在横向上差异明显。在充分利用高原地质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印度次大陆向欧亚大陆碰撞前地壳增厚及斜向碰撞是造成上述地质现象的根本原因,并由此对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一些特点作了新的解释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曲景川 《地球学报》1984,6(3):117-127
<正> 包括龙门山、东昆仑—西秦岭南沿和横断山在内的三角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由于该区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对于它的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各家发表了不少的看法。尤其近数年内,在探讨区内是否存在欧亚大陆和冈瓦那大陆两者的碰撞结合带等地质构造问题上,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康定片麻岩岩石化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川西地区康定片麻岩(原称澄江—晋宁期岩浆岩第Ⅳ期的酸性岩)的主体是富钠质的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片麻岩(灰色片麻岩);尚有少量花岗质片麻岩,系灰色片麻岩遭受钾质交代而成。其岩石化学特征与太古代花岗地体一致.灰色片麻岩属低铝型,以相对富铁和不具Eu异常为特征。它与川滇交界区晚太古代垭口片麻岩等一起构成川西滇中地区的片麻岩基底.  相似文献   

20.
川西滇东地区前震旦系地层若干新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收集了各家材料,加上自己的一些观察,针对川西滇东地区前震旦系几个重要的地质问题,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一)关于原大红山群老厂河组和原河口组下变质沉积岩段,认为是古陆壳的产物而不是地槽期的硬砂岩建造。川滇地区在河口组火山活动之前曾广泛发育过原始古陆壳;(二)关于河口组的层序,认为由于同斜褶皱使地层层序造成了假象,修正后不但能与元谋姜驿、新平大红山等地对比,而且可以恢复拉拉地区的褶皱面貌;(三)认为河口组和大红山群内存在不整合面,称之为“川滇运动”,老于19亿年,代表川滇地区最古老的一次地壳运动。会理群的双水井组与青龙山组间也存在不整合面,称之为“西昌运动”,距今13-14亿年,可以将会理群或昆阳群划为上、下两个亚群;(四)关于美党组与望厂组的层位问题,认为东川地区的望厂组应该是该地昆阳群的最上层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