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地下水》2017,(3)
拜城盆地是新疆重要的煤炭、油气和农产品基地,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地下水开采量日益增大,本文结合库车-拜城盆地能源基地地下水调查项目,采集拜城盆地范围内196组地下水样品,应用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法对拜城盆地平原区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拜城盆地平原区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好,仅有南、北部山前,木扎提河下游南北两岸等部分地段地下水质量属极差-较差,人类活动未造成地下水污染。在今后发展中,应以保护地下水资源为目标,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绿色农业和节水经济,开展地下水日常监测工作,防止地下水污染,为保护拜城盆地地下水资源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17,(2)
地下水是吐鲁番盆地的主要供水水源,近年来,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逐年增加,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制约了盆地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影响到了盆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新疆东疆煤炭基地地下水勘查吐鲁番-哈密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研究资料和成果,以行政区为单元进行了盆地平原区地下水潜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吐鲁番盆地平原区地下水开采潜力系数为0.437 6,整体严重超采,无开采潜力。但空间分布不均,托克逊县的伊拉湖乡、博斯坦乡西部等局部地段还有一定的开采潜力。从分质供水的角度看,盆地平原区的地下淡水、微咸水已严重超采,无开发利用潜力,而咸水、盐水、卤水基本无人类开采,可适当扩大开采。该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吐鲁番盆地地下水资源管理、规划和调配,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随着工农业及生活污染物的排放,济源盆地浅层地下水污染愈发严重,不得不开采深层承压水作为替代浅层含水层水源。运用Visual MODFLOW的Pathline模块,从三维空间模拟济源盆地各区域浅层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分析发现造成区域面状污染的原因有侧向径流污染与垂向污染之分,各区域污染物垂向运移最大深度达100m,提出各区浅层地下水污染治理侧重点应根据污染来源而分别开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塔城盆地地下水“三氮”污染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氮元素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其来源和迁移转化特征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文章以新疆塔城盆地80组地下水样品水化学组分测试结果为依据,研究塔城盆地地下水“三氮”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塔城盆地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好;对比2017年发布的地下水质量标准,深层承压水“三氮”均未超标;浅层地下水“三氮”污染较轻,“三氮”超标点零星分布于地下水的中下游冲洪积平原区,其中,NO3-N超标率最高,超标率为8.8 %;NO2-N和NH4-N次之,超标率均为1.3 %。沿着地下水流向,从山区到盆地中央的平原区,地下水污染逐渐变重。“三氮”重污染点主要分布在塔城市、额敏县及其周边地区。区内地下水污染点的分布与工矿企业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大型污染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城市化进程中,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是塔城盆地“三氮”污染的主要来源,而通过排污河流下渗是研究区地下水“三氮”污染的重要途径;氧化还原条件、pH值、包气带岩性结构、补径排条件等是“三氮”迁移转化及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崔红英  崔炳玉 《地下水》2008,30(5):32-33
根据忻定盆地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对于忻定盆地区各县分别进行了地下水特征研究,包括降水量、地下水动态、地下水蓄变量的变化。总结出了多年的变化规律,对于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淮河流域(山东段)南部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发展,淮河流域山东段南部平原区地下水污染、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就该区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就污染源、浅层地下水及表层土壤有机污染现状、河流对两侧浅层地下水的影响及污染途径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浅层地下水中有机组分检出率较低,有机组分中仅有个别指标水质超标,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程度整体较轻。平面分布特征上,有机物检出点及污染严重点主要集中在城镇所在地及周边地区、河道两侧及工矿企业密集区;在垂向分布特征上,浅层地下水的有机污染程度较深层地下水严重,随着深度的增加,污染程度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7.
太原市地下水酚,氰污染成因与途径分析及水质保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原市是我国重化工能源基地的中心城市之一,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而太原盆地作为主要水源地,由于超量开采,再加上“三废”的排放,地下水已遭受污染,本文对污染太原盆地地下水的主要毒素酚,氰在时,空上的分布及其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污染地下水的主要途径和污染机理,并提出地下水污染保护措施,为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一、北京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概况 北京地处半干旱地区,地表水源不足,地下水就成为首都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北京平原面积600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地下水补给量平均每年为30亿方,其中中心区为6.5亿方。由于各地水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区域地下水水质恶化。为了解新疆北部平原区地下水水质时空变化特征,文章以平原区的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石河子市等8个地区(州、市)的地下水水质变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典型区石河子市地下水水质年内变化及年际动态、分别对比了平原区边缘、过渡带和中心2003年和2011年共51组原位取样点水质指标数据。结果表明:新疆北部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与含油盆地有类似的规律,在边缘主要为HCO3 Ca,到中心过渡为HCO3 Na;典型区(石河子市)地下水质10月优于4月,2001-2010年地下水水质呈恶化趋势;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面积占统计总面积的百分数由2003年的79%降至2011年的64%。得出了新疆北部平原区具有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空间分带性、8年来除昌吉回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外地下水水质变差、平原区中心地下水水质变差幅度最大的结论。讨论了典型地区(州)地下水水质类别变化特征及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机井混层取水、工业活动和农业活动、开采量增大等),提出了地下水水质改善与污染防治对策(控制点源的排放、加强地表水污染的防治、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分层开采地下水、重视地下水水质动态监测等)。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短缺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作为重要供水水源的地下水遭受硝酸盐等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识别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及其迁移转化过程对于污染防治至关重要。溶解性有机质(DOM)及其组分特征对于硝酸盐的迁移转化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探究DOM组成特征与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相关性显得尤为必要。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湖泊集中区作为研究区,运用紫外-可见光光谱技术和荧光光谱技术手段,表征了硝酸盐污染地下水中DOM的组成特性,分析了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深度400 m以上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硝酸盐污染,其主要是由于农牧业活动和生活污水等产生硝酸盐污染,同时质地疏松的沙质土包气带有利于地表污染渗入地下水中。此外,地下水中DOM主要来源于地表,使得反硝化作用较弱,不利于地下水中NO~-_3的自然衰减。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20,(4)
地下水系统的正确划分是评价地下水资源的基础,通过地下水系统理论对伊犁盆地的地下水系统进行了划分。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地下水含水系统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系统、碎屑岩类裂隙孔隙含水系统、基岩裂隙含水系统和岩溶裂隙含水系统等四个一级含水系统;将伊犁谷地平原区划分为伊犁河谷平原区地下水流系统、巩乃斯河谷平原区地下水流系统和喀什河谷平原区地下水流系统等三个一级地下水流动系统。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野外勘察在干旱缺水的左云县北部剥蚀堆积平原区找到了地下水的富集带,查明了剥蚀堆积平原区地下水的赋存规律,推翻了剥蚀堆积地区贫水、无水论的观点,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水源问题,为左云县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水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3.
北京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北京实际情况,提出了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灾害风险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对北京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污染风险进行了分区评价。评价认为:北京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污染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永定河冲洪积扇顶部。  相似文献   

14.
海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评价及硝态氮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2015,(6)
海河流域平原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6,少于以色列的人均水资源量。海河流域平原区的水污染严重,水环境问题突出。由于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生产活动要求地下水开采,形成大片漏斗区,引起地质灾害。随着生产活动的加剧,环境污染也向地下水蔓延,引起新的水危机。对此,本研究针对地下水,应用水质评价评估地下水污染的情况,并挑选典型污染物硝态氮,分析区域污染的时空情势,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看,海河流域平原区水质变化不大,污染严重,Ⅴ及以上站点占总站点的30%,Ⅳ、Ⅴ的站点数基本在70%左右。从空间序列看,邯郸、廊坊等市水质最差,多为Ⅳ和Ⅴ类水,重金属及硝、氮为主要污染物。通过地下水水质评价,为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保定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波 《地下水》2010,32(5):42-43
保定市是全国主要缺水城市之一,而地下水又是保定市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的重要水源。本文通过对2008年保定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埋深现状及1975—2008年地下水下降状况分析,揭示了多年来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遏制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对策及意见。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地下水源热泵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国内外地下水源热泵研究现状,通过对北京地区地下水源热泵利用现状调查分析,重点分析了地下水水源热泵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能完全回灌、回灌水温差过大、水井布设不合理等问题。结合北京平原区第四系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不同含水层结构下如何合理布设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用水井,尽量避免水源热泵系统的使用对地下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波  王宇  张贵  张华  代旭升  康晓波 《地球学报》2021,42(3):352-362
泸江流域是滇东南典型的喀斯特断陷盆地发育区,主干水系连接着多个断陷盆地及坡立谷.根据最新的地下水污染调查资料,流域喀斯特地下水质量总体以Ⅲ类为主,水质超Ⅲ类的岩溶水点中,东部多,西部少,且暗河占比最大,岩溶泉次之,机井最小.主要污染源是工矿企业及城镇生活垃圾污染源,研究分析了污染影响因素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污染源类型及排污强度、岩溶含水层防污性能的强弱程度和岩溶地下水污染机制的不同.详细阐述了岩溶地下水主要污染机制为落水洞或岩溶洞管灌入污染机制、溶隙溶孔含水介质渗透污染机制及浅覆盖型岩溶含水层越流渗漏污染机制.针对性的提出了3条防治对策:一是调整工业布局,切实减少、杜绝污染源;二是调查污染源及污染途径,重视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对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三是编制地下水开发与保护规划,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有效保护水源.  相似文献   

18.
目前,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总体较好,局部地下水污染主要集中在城近郊区。通过研究表明,地下水的污染程度、范围与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开采利用状况有密切联系。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系统分析,查明其污染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水质自然状况、水质污染缓慢发展阶段、水质污染加快阶段和趋于稳定阶段。目前北京在城近郊区地下水质逐渐趋于稳定。北京城近郊区地下水污染主要是工业、生活以及排污河渠等污染源的影响,其污染的程度.分布范围还与地区包气带岩性、结构、厚度有关,含水层的岩性及地下水流场控制着污染物的迁移。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是西安市城乡供水水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大量工业"三废"排放和生活垃圾不当堆放,以及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地下水造成严重的危害。在实地调查采样的基础上,对全市平原区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水质评价得出:中深层地下水水质情况良好。水质较差地区主要分布在渭北地区、西安市主城区及渭河两岸。超标污染物来源分析得出:源发性污染物主要分布在渭北地区,外源性污染物主要分布在西安市主城区及渭河两岸。  相似文献   

20.
烟台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特别是在平原区,地下水是主要供水水源,大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发海水入侵等问题。通过对烟台市各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和实际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各区内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可知:烟台市水资源供需矛盾主要集中在平原区,应通过节流开源的方式解决供需矛盾,采取因地制宜修建地表水蓄水工程,拦截入海水量,增加地表水的可利率。同时要增大地下水补给面积和增强地下水降水入渗强度,利用汛期等地下水补给充足时期,对海水入侵区地下水采取人工转换等方法,改善地下水生态环境,增加淡水区面积,保证烟台市平原区水资源采补平衡,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