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成矿物质的深部来源与背景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大兴安岭是我国北方一个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本文从成矿的物质来源和构造作用两方面讨论大兴安岭的成矿系统。Sr、Nd、O、Pb同位素的研究显示大兴安岭成矿物质的深部来源,大兴安岭晚中生代壳幔混熔花岗质岩石组成及其构造环境的研究,表明它们是在板内非造山的伸展环境下形成的A型花岗岩。与南岭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的对比研究,将加深对大兴安岭中生代成矿特征的认识。深部构造特征也进一步印证了大兴安岭的成岩-成矿的背景。  相似文献   

2.
博克图属大兴安岭火山岩带中部,中生代火山岩浆作用强烈,广泛分布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地层。文章通过对火山岩地层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了博克图地区中生代火山岩成因及其构造环境。结果表明:1)博克图地区塔木兰沟组以玄武岩和粗面岩为主,满克头鄂博、玛尼吐组和白音高老组以流纹岩为主。2)塔木兰沟组火山岩源区为受俯冲流体交代形成的富集型岩石圈地幔;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火山岩的岩浆来源于下地壳基性岩浆,并且受到了上地壳物质的混染。3)博克图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形成于岩石圈伸展和减薄环境,岩浆演化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造山后的伸展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加深对大兴安岭中段早中生代构造背景的认识,选取碾子山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开展岩石学、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岩石组合为正长花岗岩和石英二长岩,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5.6~228.9 Ma,形成于晚三叠世.二者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非常类似,如高Al2...  相似文献   

4.
正大兴安岭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的核心部位,该区广泛发育晚中生代岩浆岩,其组成、空间展布、演化及形成的构造背景一直是研究热点。大兴安岭中段地区连接大兴安岭南北两段、地处古太平洋构造域与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之间,是研究中国东北地区地球科学问题的重要地区之一。本文以大兴安岭中段扎兰屯西部济沁河南岸岩体为研究对象,利用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讨论大兴安岭中段上述岩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对大兴安岭北段中生代火山岩新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构造等方面的分析表明,该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形成于明显的挤压环境.再结合区域构造、区域岩浆作用、稳定同位素、古地磁特征等的分析,得出以下认识:该区中生代火山岩来源较深,具幔源特征;岩浆总体形成在挤压的环境中,是"减压"-"剪切"作用的产物,而不是裂谷环境中的产物,从而使得岩浆在演化过程中混入了大量的壳源物质  相似文献   

6.
大兴安岭北段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动力学环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大兴安岭北段中生代火山岩新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构造等方面的分析表明,该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形成于明显的挤压环境,再结合区域构造,区域岩浆作用,稳定同位素,古地磁特征等的分析,得出以下认识:该区中生代火山夺来源较深,具幔源特征,岩浆总体形成在挤压的环境中,是“减压”-“剪切”作用的产物,而不是裂谷环境中的产物,从而使得岩浆在演化过程中混入了大量的壳源物质。  相似文献   

7.
扬子地块东南缘多期构造变形及其油气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科  林伟  王清晨 《地质学报》2008,82(3):308-315
扬子地块的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约束着古生代海相油气成藏,而扬子地块东南缘的构造变形特征是理解整个扬子地块构造变形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武夷、云开和肇庆地区的构造特征研究,初步划分出扬子地块东南缘的三期重要变形①早古生代末期云开地区NW向剪切变形,武夷山地区ESE向剪切变形;②中生代早期云开、肇庆地区NE向逆冲推覆作用;③中生代晚期武夷山地区的脆性构造变形.在重新认识区内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对其动力学作了初步探讨.这些认识有助于今后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含油气远景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大兴安岭分布着中国东北最大的中生代火山岩带,白音高老组是该中生代火山岩重要组成部分,白音高老组的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可为大兴安岭地区构造演化提供基础地质资料。【研究方法】本文对大兴安岭乌奴尔地区白音高老组流纹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研究结果】流纹岩锆石U-Pb年龄为(127.6±1.2)Ma,属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岩体属高硅高钾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岩石整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Sr和高场强元素Nb、P、Ti,LREE相对富集,HREE相对亏损,具有中等的富Eu异常(δEu=0.49~0.87)。【结论】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及本次研究认为,大兴安岭乌奴尔地区白音高老组流纹岩的形成构造背景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之下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中生代大兴安岭的隆起——一种可能的陆内造山机制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本文将大兴安岭中生代地表地质演化,与地壳、上地幔、软流圈不同深部的构造特征结合起来,反演大兴安岭的演化过程:从早中生代底侵作用开始,经过晚中生代的大量壳幔混合岩浆侵位-喷发,大兴安岭完成了造山第一阶段的陆壳增生过程,早白垩世伴随大兴安岭的快速隆升和两侧盆地的沉降,形成了盆-岭构造,完成了造山第二阶段的隆升过程。作者通过大兴安岭的这一独具特色的造山作用,提出陆内造山的一种可能的机制,即伸展造山,同时对陆内造山区别板缘造山的复杂性提出了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北段根河地区中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以1∶25万额尔古纳左旗幅区调资料为基础,结合大兴安岭北段区域地质特征,在综合厘定测区主要基底断裂的存在及展布特征时,根据大小构造配套关系,对全区共轭剪节理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综合研究,将研究区中生代构造应力场划分了三期,即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构造线方向由NE-NW-NE变化。通过研究再造了测区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场,重塑了中生代构造发生、发展的力学机制。同时,认为这三期构造应力场的转换是形成各时代地质体的动力学基础,并提出中生代三期构造应力场的形成转换与鄂霍茨克海的扩张、封闭及伊泽纳吉板块的俯冲紧密相关,以及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就是在这种快速应力转换机制下形成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研究山西吕梁山北段中生代构造特征及对成矿的制约,利用数字化填图方法,在偏关县一带开展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发现几条中生代大型构造带,查明了这些大型构造带的空间展布、性质、断裂组合及运动学特征; 证实了中生代为该区重要的多金属成矿期,成矿作用尽管与中生代岩浆活动关系密切,但在空间上分布受NE向隐伏构造的制约; 大型挠褶构造是地壳强烈隆升的标志,区内大型构造带多数是在挠褶构造的基础上叠加断层而形成的。该研究对于探讨山西中—新生代构造的演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研究山西吕梁山北段中生代构造特征及对成矿的制约,利用数字化填图方法,在偏关县一带开展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发现几条中生代大型构造带,查明了这些大型构造带的空间展布、性质、断裂组合及运动学特征; 证实了中生代为该区重要的多金属成矿期,成矿作用尽管与中生代岩浆活动关系密切,但在空间上分布受NE向隐伏构造的制约; 大型挠褶构造是地壳强烈隆升的标志,区内大型构造带多数是在挠褶构造的基础上叠加断层而形成的。该研究对于探讨山西中—新生代构造的演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中条地区重磁场特征及其断裂分布与构造单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旭亮 《地质与勘探》2015,51(3):563-572
大中条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铜、金、铁矿集区,区内各类矿床的分布与该区的构造演化有关,并受构造体系、岩浆活动等地质因素控制。因此,系统研究本区的断裂分布和构造单元是预测隐伏矿床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大中条地区重、磁场特征研究,系统推断了该区断裂分布并划分了构造单元。对重、磁场特征的研究表明,布格重力异常与化极磁力异常均呈现东西分带的特征,这是大中条地区前寒武纪、中生代和新生代三期构造演化的综合反映。研究中利用重、磁位场边缘识别技术推断出11条断裂,对断裂的研究表明,大中条地区断裂以NE向和NW向为主,大多形成于元古代和中生代,多数断裂表现出多期活动的特点。综合重、磁场特征,构造演化特征及断裂分布,大中条地区可划分为4个一级构造单元和7个二级构造单元,构造单元控制了矿床的成因和分布。上述研究成果对大中条地区构造划分和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太行山南段安林地区中生代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侵入岩形成于129. 1±1. 0~129. 7±1. 1 Ma,属于早白垩世,与太行山其他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侵入杂岩体具有相近的形成年代,表明在晚中生代太行山地区与华北地区经历了相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构造环境,即南太行山地区处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范围之内。安林地区中生代侵入岩轻稀土总量(LREE平均为113. 71×10-6)明显高于重稀土总量(HREE平均为11. 97×10-6),具有相对明显的富集轻稀土元素的右倾型配分形式、Eu的弱正异常及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的特征,且具有Sr、Ba含量高、Sr/Y、(La/Yb)N比值高的特征,表明壳幔岩浆混合是太行山南段安林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的主要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5.
太行山南段安林地区中生代侵入岩LA- ICP- MS锆石U- Pb测年表明侵入岩形成于129. 1±1. 0~129. 7±1. 1 Ma,属于早白垩世,与太行山其他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侵入杂岩体具有相近的形成年代,表明在晚中生代太行山地区与华北地区经历了相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构造环境,即南太行山地区处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范围之内。安林地区中生代侵入岩轻稀土总量(LREE平均为113. 71×10-6)明显高于重稀土总量(HREE平均为11. 97×10-6),具有相对明显的富集轻稀土元素的右倾型配分形式、Eu的弱正异常及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的特征,且具有Sr、Ba含量高、Sr/Y、(La/Yb)N比值高的特征,表明壳幔岩浆混合是太行山南段安林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的主要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6.
延边东部金铜矿化区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焦玉凯 《矿产与地质》2008,22(2):158-163
珲春东北部金铜矿化区与古生代、中古生代火山岩浆活动有关。通过对中生代火山岩及矿区地质特征,构造控矿特征及已知典型矿床的研究,提取多元综合成矿信息,总结出矿化区控岩、控矿条件及找矿标志,确定了区内找矿靶区和找矿方向,并对成矿远景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瓦房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金刚石矿产地之一,矿床类型属于金伯利岩型金刚石矿床。通过研究区域构造背景,结合最新项目研究成果,将辽南瓦房店金伯利岩矿区构造演化过程划分为7个构造旋回,讨论辽宁省瓦房店地区不同构造旋回的特征及对金伯利岩的影响,得出加里东期近东西向构造控制着辽南金伯利岩的产生及成矿作用。燕山期断裂构造对金伯利岩的展布起控制作用,认为本区金伯利岩的成矿阶段可由古生代延至中生代。  相似文献   

18.
祁连山东北部为青藏高原隆升和东扩的前锋带,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快速隆升和强烈剥露改造过程,致使前新生代地层面目全非,中生代陆内构造演化事件研究仍较薄弱,缺乏年代学的约束.为揭示和分析祁连山东部中生代构造隆升时限与过程,进而探讨秦祁造山带中生代陆内构造演化特点及区域动力学环境.主要采用物源分析、碎屑沉积物及基岩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并结合裂变径迹热史反演模拟技术开展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侏罗系龙凤山组为近源的断陷盆地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其周邻前中生代地层;其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未发生重置,年龄、径迹长度特征表明其源区在晚三叠世(±215 Ma)出现了快速冷却事件,同时东北部基岩裂变径迹热史模拟结果亦显示其较好地记录了该期事件,这与前人利用40Ar-39Ar年代学所揭示的西秦岭地区中晚三叠世快速抬升事件具时空统一性.分析表明研究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发生了快速抬升事件,并认为该构造隆升事件是对中晚三叠世勉略洋闭合、秦岭最终碰撞造山过程的响应.   相似文献   

19.
将蒙古-鄂霍次克褶皱系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进程,置于古亚洲洋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宏观格架中加以对比研究,可以看出,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属于复合褶皱系.依据其主体特征,可以分为西、东两部分.西部地区,杭盖-肯特-达斡尔褶皱带的晚新元古代-晚古生代地质特征,与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进程的特征类同,早中生代构造演化与古亚洲洋构造域板块汇聚后的大陆裂解有关,晚中生代叠加了大规模走滑和逆冲作用.东部地区,褶皱系的主体属于滨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演化的一部分,西段的中生代陆缘弧盆系和大型走滑断裂带叠加在古欧亚大陆板块及古生代褶皱带之上,东段的中晚侏罗-早白垩世乌达-穆尔加陆缘褶皱-逆冲带被晚白垩世的锡霍特-阿林、鄂霍次克-楚科奇大陆边缘火山岩带斜截并覆盖.  相似文献   

20.
云开地区中生代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动力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文章通过对云开地区地质构造,矿床时空分布以及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认为区内中生代岩石圈构造经历了二叠-三叠纪之间的碰撞挤压,侏罗纪的构造转换及白垩纪的拉张伸展3个阶段的演化过程,大规模成矿作用受控于燕山早期岩石圈的构造转换及燕山晚期的拉张伸展的岩石圈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