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量的 H_α边缘耀斑电影胶卷中,为了精炼起见我们选取了15套.电影胶卷是在1959年—1960年期间用紫金山天文台的利奥型色球望远镜拍摄的.边缘耀斑的光度和定位测量得出下列结果:(1)在耀斑的闪光阶段存在着剧烈的径向物质抛射,常常耀斑的一部分被抛射到色球层之上高达2·10~4公里到2.5·10~5公里处.(2)抛射的平均速度是30公里/秒—400公里/秒的数量级,最大的速度出现在抛射的初始阶段,抛射的加速度是超引力的.(3)耀斑的抛射运动是有规则的,且明显地与活动区的磁场有关.(4)在耀斑闪光阶段,抛射速度直接地随亮度增加的速率而变化.最后,注意到了射电事件的出现与抛射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2.
分别对1989年5月8日太阳西南边缘爆发了一个SN级的圆形耀斑部分和柱状物质抛射部分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讨论。耀斑圆形直径增大过程的膨胀速度较大,最大为110km/s,时间非常快,从开始产生至膨胀到最大直径15500km仅用了4min时间;减小收缩的过程速度缓慢,为-20~-10km/s,时间过程相对长,从最大直径开始减小到完全消失用了17min时间。柱状物质抛射部分的直径从开始膨胀到最大9060kin用了7min时间,最大速度为35kin/s;收缩过程用了14min时间,收缩速度在-15~-5km/s左右。柱状物质抛射部分的升降速度,在耀斑极大以后的时间仍在上升,并仍以很高的速度向上喷射,到耀斑极大后3min才开始下降。柱状物质抛射部分到达最大高度22000km的时间与其直径膨胀到最大的时间同时,上升的速度100~130km/s,下降的速度在-20~-5km/s,抛射物质下降到16000~15000km的高度缓慢消失。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9月8日的大耀斑及其物质扼射作了详细的形态分析,结果表明:(1)耀斑有闪相,最大强度为周围未扰区的4倍。(2)耀斑双带的分离速度达60公里/秒。(3)耀斑有环形物质抛射,在高度为11万公里时,速度达427公里/秒。(4)耀斑的射电辐射,短波早于长波,它可能与耀斑的环形物质抛射有关。  相似文献   

4.
一个拱桥状爆发日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1年3月7日在太阳东北边缘产生了一个爆发日珥。它产生在没有耀斑、暗条、黑子等其它太阳活动现象的一个相对宁静的日面区域。日珥抛射的最大高度为6.97×104km,最大长度为11.6×104km,从形态的大小来看它属于中等偏小的爆发日珥。抛射的时间过程,上升阶段非常快,而下降阶段则较缓慢,有类似于耀斑爆发的时间过程。日珥爆发后的绝大部分物质基本上在磁场作用下沿磁力线作抛物线运动形成拱桥形状,并保持到消失。日珥下降前后,顶端有少部分物质被抛射脱离日珥主体部分,扩散到行星际空间。  相似文献   

5.
依据卫星和地面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峰值流量达到或超过10 000 pfu(1 pfu=1proton.cm~2.s~(-1).sr~(-1))的超强太阳质子事件相伴的太阳耀斑、曰冕物质抛射(CME)驱动激波的曰地传播速度、源区的曰面经度、卡林顿经度以及相伴的磁暴等现象.研究表明,超强太阳质子事件源区的曰面经度范围为E30°Longitude≤W75°.超强太阳质子事件源区分布在2个卡林顿经度带,分别为130°~220°的区域和260°~320°的区域.超强太阳质子事件都伴随着强烈的太阳耀斑和快速CME,CME驱动的激波从太阳到地球的平均速度超过1200 km/s.除一个超强太阳质子事件相伴的磁暴略低于强磁暴外,其余8个都伴有Dst≤-100 nT的强烈磁暴.  相似文献   

6.
1989年3月9日,AR5395活动区(N32 E51)在0220UT—0300UT间爆发的2N/1.8M耀斑,在极大后伴有明显的暗物质运动和抛射。经分析,我们认为这种运动是由耀斑后的色球物质在磁张力作用下沿着磁场减弱方向的流动所致。抛射系暗物质往  相似文献   

7.
1、太阳活动的节律:太阳活动遵循着一定的节律,表现为一个大周期里包含着间距不等的三个小周期,大周期平均长度为73±2.9(天),小周期的分别为平均为15、22、36、(天),综合指数平均峰(谷)值分别为3.2、(2.2)、2.8、(1.8)、3.1、(1.2)。表现出“强—弱—强—弱—强—弱弱”的节律,调制着耀斑的爆发。 2、大耀斑期的节律:大耀斑(≥X_(0.1)/2F级的耀斑和质子)的时间分布是不均匀的。1988年1月至1989年1月期间的大耀斑分别集中在9个时段,分布也显示出明显的节律周期。即两个相近的耀斑期后有一个较长的间歇期。两个耀斑期和两个间歇期组成一个耀斑节律周期,平均为93±7.8(天)。节律期内的耀斑期和间歇期平均长为:12天(耀斑期)—19天(间歇期)—14天(耀斑期)—48天(间歇期)。显示“强—弱—强—弱弱”的节律。 3、大耀斑的Carrington经度分布:大耀斑节律周期由活动区在日面上分布不均匀引起的。1988年的大耀斑96%分布在90°—160°和250°—10°两个经度带上。它们和上述节律周期共同调制着大耀斑的爆发。 4、对未来一年大耀斑期的预测:(1)1989年3月7日—20日;(2)1989年4月14日—26日;(3)1989年6月9日—23日;(4)1989年9月13日—26日;(5)1989年10月18日—28日;(6)1990年1月15日—26日;(7)1990年3月14日—24日;(  相似文献   

8.
Absolute proper motions and radial velocities of 202 open clusters in the solar neighborhood, which can be used as tracers of the Galactic disk,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kinematics of the Galaxy in the solar vicinity, including the mean heliocentric velocity components (u_1,u_2,u_3) of the open cluster system, the characteristic velocity dispersions (σ_1,σ_2,σ_3), Oort constants (A, B) and the large-scale radial motion parameters (C,D) of the Galaxy. The results derived from the observational data of proper motions and radial velocities of a subgroup of 117 thin disk young open clusters by means of a maximum likelihood algorithm are: (u_1,u2,u3) = (-16.1±1.0, -7.9±1.4,-10.4±1.5) kms~(-1), (σ_1,σ_2,σ_3) = (17.0 ±0.7,12.2±0.9,8.0±1.3) kms~(-1),(A,B) = (14.8±1.0,-13.0±2.7) kms~(-1) kpc~(-1) ,and(C,D) = (1.5±0.7,-1.2±1.5) kms~(-1) kpc~(-1) . A discussion on the results and comparisons with what was obtained by other authors is given.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7月23日3B级双带耀斑及有关资料做了测量分析,得到:(1)这个双带耀斑的运动过程明显地可分为亮带的单纯膨胀阶段和膨胀停止后的单纯位移以及收缩阶段;(2)两个亮带的膨胀基本上是单向的,即只向外侧膨胀;(3)它产生于老活动区的小黑子群中,但是耀斑之前没有发生暗条的消失,附近弯曲大暗条的形态在耀斑前后未发现变化;(4)10cm射电爆发的峰值在时间上与耀斑面积突增(爆发相)的时刻相对应。  相似文献   

10.
AR5047活动区是第3次联测期(1988年6月24日-7月7日)的第1个目标。该活动区在22日前只发生过一些级别很低的小耀斑,但是在23日和24日接连爆发4个X级的X射线耀斑,其中23日0923UT的1B/X1.6耀斑和24日0422UT的2B/X1.3耀斑均被云南天文台26CM太阳望远镜观测到。特别是24日的2B/X1.3耀斑除用Hα线心之外。还用±0.5A;±0.75A;±1.0A的偏带作高时间分辨(~5秒拍摄1画幅)的观测。 本文刊载该耀斑的Hα和偏带时间发展系列照片和耀斑开始时的白光黑子群精细结构照片。 从系列的耀斑像上清楚看出该耀斑有好几个初始亮点在不同时间发亮并到达其亮度和面积极大。比对Hα和偏带单色像以及白光黑子群的精细结构指出,耀斑主要亮块发生在黑子群的破裂处,并遮盖主要黑子的大部分。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75—1982年间的43个2B级耀斑-激波事件的IPS观测资料,采用点源爆炸波在变密度、运动介质中传播的物理模型,研究了耀斑-激波在行星际空间传播的三维特性。初步结果是:(1)耀斑-激波在三维空间的传播是各向异性的,既有经度的东-西不对称性又有纬度的南-北不对称性;(2)传播最快的方向,就纬度而言,很可能是在日球电流片附近,就经度而言,则趋向于行星际螺旋形磁场方向,不大像是总在耀斑法线方向上;(3)传播的空间范围,在纬度上主要发生于±40°—±60°,在经度上却要宽得多,往往超过±90°;(4)耀斑-激波的能量随纬度分布的各向异性程度比传播距离、介质扰动速度的各向异性要显著得多,其能量主要集中在日球电流片附近大致±30°的纬度范围;(5)耀斑-激波传播的三维特性与太阳黑子活动区,日冕及冕洞的磁结构有密切关系。 由IPS观测所得到的关于耀斑-激波在经度方面的传播特性和已有的飞船观测研究结果符合较好。IPS观测是研究耀斑-激波传播三维特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描述了1981年5月16日2B级太阳耀斑的某些动力学特征。 (1)在耀斑开始很早以前,耀斑附近的暗条就变得活动起来。(2)耀斑具有典型的双带结构。在耀斑的发展过程中,耀斑的双带以15km/s的速度相互分离。(3)根据Hα偏带观测所推得的耀斑的一些亮点的运动以及在离开耀斑很远处亮点的存在,构成了一幅具有环形结构的鲜明的耀斑图画。  相似文献   

13.
统计分析了23周太阳活动峰年期间(1998.12~2002.12)记录到的米波Ⅱ型爆发,与Ha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CME)事件的关系。统计发现:持续时间长的Ha耀斑和CME与Ⅱ型爆发比与Ⅲ型爆发的相关性好;伴随Ⅱ型爆发的CME可发生在Ha耀斑之前或之后,且91%的长寿命耀斑发生在CME之前。平均在前23分钟;伴随Ⅱ型爆发的Ha耀斑的能量随着CME的速度增大而变强。对这些观测特征作了定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目前观测的CME(日冕物质抛射)是其在天空平面的投影,这就导致CME的观测参量与真实参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说观测到的CME速度一般要比CME的真实速度小.运用基于锥状模型对CME的速度进行投影改正的方法,分析1996年9月到2007年9月(将近1个活动周)SOHO/LASCO日冕仪观测到的1 691个仅与耀斑相关的CME(简称FL类CME)和610个仅与暗条爆发相关的CME(简称FE类CME)投影改正前后的速度分布,得到如下结果:(1)投影改正前后,FL类CME和FE类CME的速度分布非常相似.且投影改正前后,两类CME的平均速度几乎相同; (2)投影改正前后,FL类CME和FE类CME速度的自然对数分布也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5.
我们用紫台多波段太阳光谱仪进行耀斑光谱观测。这架仪器能在Hα、D、M_g、H_β、H_γ、H、H_δ——K、H_θ——H_(12)和H_(13)——H∞等九个波段基本上同时拍摄耀斑光谱。太阳像直径为11.2厘米,二级光谱的实测分辨率约10万,线色散度约为1毫米/埃。在这次峰年期间,从1980年2月至1981年5月,我们一共拍到16套耀斑光谱底片。我们已开始用这些资料来研究,(1)耀斑的能量传输机制,(2)耀斑的热动平衡偏离,(3)地面与空间观测资料的配合,(4)形态研究,并已开始归算处理这些资料。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给出了发生在太阳光球磁重联的一个直接的观测证据。 这一磁重联的观测特征是:(1)重联发生在一新浮现磁通量区的一极与极性相反的老磁通量之间;(2)重联前中性线附近磁剪切明显;(3)被重联两极为一对消磁结构,重联发生在稳定的磁通量损失数小时之后;(4)一个级别为C2.9的亚耀斑发生在重联之前。该耀斑以重联区为中心,双带离重联位置2~3万公里,直到耀斑极大相后14分钟,重联仍未发生;(5)重联后,磁对消速率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统计方法对太阳耀斑和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进行相关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太阳活动的27天周期性对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的增加有一定影响;(2)太阳耀斑是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增加的重要因素,有79.6%的10γ以上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是由于太阳耀斑造成的;(3)从综合耀斑指数与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之间的回归分析得到的相关系数为0.619。  相似文献   

18.
Boulder88161(AR5060)黑子群是1988年所有黑子群中最大的一群,后随部分有一δ型黑子F3。图1为7月2日的白光照片。 1、光学耀斑:(1)S级小耀斑数在28日最大,之后几天逐步下降,但仍保持在每天3~5个。(2)X-射线强度与S级耀斑个数基本一致。M级事件与1,2,3级耀斑相对应。(3)射电流量曲线与耀斑的1,2,3级个数相对应。 2、黑子群的纵向磁场演化:纵向场结构变化十分明显。浮现磁通逐渐变强,梯度最大为0.4~0.5G/Km,在耀斑处为<0.35G/Km。对耀斑处磁通量逐日上升。在耀斑前几天上升很快。黑子群横向场:在3B级耀斑处横向场很弱,尤其在耀斑的位置上。而在黑子后随部分有很强的横向场存在。 3、耀斑的发生过程:7月2日的3B级耀斑约从0030UT开始,0056UT极大,约一个多小时后才消失。此处中性线扭曲,形成一种湾形结构。一条横躺的S形暗条勾出了中性线形状。另有一束很粗的暗条从这一区域出发与黑子后随部分相连。耀斑初始是由S形暗条西端开始发亮的。约5分钟后后随部分有增亮,8分钟后消失。在S形暗条处耀斑增亮达到极大,形状是沿着中性线和暗条走向的。达到最大面积时,发亮区域覆盖了S极性区。 分析:88161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新生黑子群。后随部分磁场复杂多变,而大的耀斑并没有发生在那里。其原因:(1)大耀斑不同于小耀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980年10月15日产生在小黑子区的3级大耀斑作了详细的形态分析,,结果表明:1)耀斑无闪相,耀斑的最大强度为周围来扰区的2.4倍。2)耀斑有M带结构,双带的分离速度为5公里/秒。3)和耀斑有关的暗条位于大尺度磁场的极性分界线上,它在耀斑前和耀斑期间有明显变化,最终全部消失。4)耀斑的微波爆发增量小,上升下降缓慢,米波段有Ⅱ、Ⅲ、Ⅳ型爆发。5)耀斑的x射线辐射引起电离层2级骚扰(SLD)。耀斑无地磁暴对应。6)产生耀斑的活动区在日面存在3周,耀斑产生在活动区的衰亡阶段。以上结果基本与文献相同。 在本文的最后一节,对无黑子或小黑子区的耀斑形成作了简短的讨论,指出由日珥物质下落形成大耀斑所遇到的能量亏缺;日珥物质下落形成的激波,由于磁场的存在而强度削弱,磁场不能通过激波转化为辐射能;无黑子(或小黑子)区的耀斑的形成,在机理上可能与黑子区形成的耀斑类同。  相似文献   

20.
<正>太阳耀斑是发生在太阳大气中的一种剧烈的活动现象,发生的时标约为几分钟到几十分钟.耀斑过程涉及能量释放、等离子体加热、粒子加速、物质运动、波动等现象.耀斑爆发能够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所发出的辐射基本覆盖了电磁波的所有波段.耀斑发生通常还会伴随日冕物质抛射(CME),从而对空间和地球环境造成影响.目前我们对耀斑过程的理解还很不足(定量方面),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仍待解决,包括:耀斑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