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0 毫秒
1.
《四川地质学报》2019,(3):427-431
研究区位于柴达木准地台之南缘,大地构造位置属秦祁昆造山系之东昆仑弧盆系,区内出露地层较少,断层与褶皱均较为发育,根据区内铜矿化特征,铜矿主要发现在黑色泥板岩和细砂质千枚岩、细粒变砂岩中,两者铜矿(化)都具有明显层控特征,符合火山沉积型铜矿的成矿模式。本文对青海格尔木开木棋拉仁-长梁山地区铜多金属矿地层、构造特征与地区成矿规律进行系统分析,主要地球化学数据异常包含W、Sn、Mo、Ti、Cr、Ni、Au、Ag、Hg等,异常分布受成矿地质条件控制,且具有典型空间分布特征,其主要矿物为自然铜和表生氧化产物黑铜矿、赤铜矿及孔雀石,故认为该铜矿成矿类型为变质砂岩型。根据火山沉积型铜矿的成矿模型,该类型铜矿往往形成规模较大的中大型铜矿床,区域内具有较好的铜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2.
刘伯崇 《西北地质》2011,44(1):28-38
玉门—肃南地区为北祁连西段海相砂岩型铜矿成矿区。区域地层主要为早古生代海相火山-沉积建造。区内天鹿、干沟-老虎沟、牦牛沟、天桥湾、三把羊、红口子6个铜矿床(点)均赋存于下古生界上部地层中。以往对其时代归属存有争议。笔者对区内4个铜矿区的赋矿地层及代表性矿床——天鹿铜矿、鹿角沟及天涝池实测剖面地层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区内砂岩铜矿赋矿地层在岩石组合和地层层序、地球化学等方面与上部晚志留世地层有比较显著的差异。根据区域对比研究表明,区内砂岩铜矿赋矿地层应归属泉脑沟山组上段,时代应为中志留世。  相似文献   

3.
滇东北峨眉山玄武岩区的沉积型铜矿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滇东北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上二叠统宣威组中发现沉积型铜矿床。文章对此类沉积型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作用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合矿物成分和硫同位素测试结果,探讨了矿床的形成过程和找矿前景。研究表明,区内沉积型铜矿床主要有两种矿化类型:结核状铜矿化和浸染状铜矿化,矿石矿物以辉铜矿、斑铜矿、铜蓝等为主;成矿受上二叠统宣威组沉积地层控制,与峨眉山玄武岩喷溢形成的古火山构造和古地形以及火山期后的热泉活动关系密切,有机质在成矿过程中可能发挥了作用;成矿过程可能从沉积成岩阶段一直延续到成岩期后。区域上假整合覆盖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之上的宣威组沉积岩系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4.
丽江东部地区广泛分布的黑泥哨组(P3h)是区域上一个重要的含铜层位,在该地区大公山、铜厂河、宝坪等地均发现有工业铜矿床。该地层中发现的铜矿床具有两种类型:产于火山沉积夹层中的火山沉积-热液型铜矿及产于构造破碎带中的构造热液型铜矿。主要控矿因素为二叠纪晚期古地理环境、火山活动、成矿前构造及喜山期岩浆活动。本文通过分析这些控矿因素之间的关系,总结该区域内黑泥哨组铜矿化规律,为今后的找矿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屋山断隆带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来运  王纪中 《华北地质》2006,29(3):185-192
王屋山断隆带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部,系中条山铜成矿带的东延部分。区内有与铜矿化关系密切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构造窗200余平方千米;断隆带内分布有以铜为主的综合地球化学异常数十处;区域重磁异常还显示带内隐伏—半隐伏岩体、与铜矿化有关的矿化蚀变比较发育。由于已发现的铜矿床与遥感异常分布十分吻合,但王屋山遥感异常区内还未发现成型铜矿床。根据该区良好的铜成矿地质条件并结合本区矿床类型和矿点分布规律,确定出的找矿方向为:清虚宫—虎岭地区寻找变斑岩型铜矿;石板道地区寻找热液型—变斑岩型铜矿;软枣角沟—小沟—柳行沟铜矿化带及其东西延伸方向是寻找变基性火山岩型铜矿床的有利地段;西端是变斑岩型铜矿床和热液型铜矿床分布的有利地段;瓦庙坡地区主要寻找沉积变质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6.
甘肃公婆泉地区铁铜矿床类型及成矿条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治乾 《西北地质》1991,12(2):34-38
公婆泉地区位于甘肃北山褶皱带、公婆泉环形构造西南部。区内矿床(点)受环形构造控制,大多呈环形或弧形分布。矿床类型众多,主要有斑岩型铜矿、石英脉型铜矿、火山热液—沉积型铁矿及火山—热液型铜矿等。与成矿有关的地层(岩体)主要为华力西早期的陆相次火山岩,华力西中期的花岗闪长岩,以及早石炭世和二叠纪的产物。因此,围绕古火山口的环形构造是寻找铜铁矿床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研究区位于中—南祁连弧盆系中祁连岩浆弧区。区内以沉积地层分布最为广泛,地层时代跨度大,其中青白口系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组成的建造、奥陶系中基性火山喷出岩—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及二叠系碎屑岩系与成矿关系密切。区内断裂纵横交错,褶皱发育,总体构造线以NW、NWW向为主,近EW向、NNE、NNW向次之。区域岩浆活动主要表现在加里东期,岩浆从超基性—基性—中酸性—酸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出露。区内主要成矿类型有岩浆热液型钨钼矿、砂岩型铜矿、中低温热液型铜矿及铅锌矿。本文从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入手,研究了与成矿有关的地质特征,应用MORPAS软件将研究区划分为3 km×3 km的单元格,提取变量,构置证据图层,计算单元找矿信息量,对研究区进行了铜及多金属矿的成矿预测,圈定并评价了6处找矿靶区,其中Ⅰ类靶区3处,Ⅱ类靶区3处。为该区今后部署铜、钨钼、铅锌等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指出了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苏海图火山岩属于纸房-琼河坝火山岩带,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泥盆—二叠系火山岩。首次在新疆苏海图地区蚀变玄武岩中发现自然铜矿化,矿化与绿帘石化、碳酸盐化、孔雀石化、硅化等关系密切,显示热液成矿特点。电子探针研究初步表明,铜矿物组合为自然铜、赤铜矿和黑铜矿等,自然铜被赤铜矿、黑铜矿不同程度交代;已发现的铜矿物中,尚未发现自然铜与其它铜的硫化物之间存在接触关系,暗示自然铜为原生铜矿物,矿化与火山间歇期热液活动有关,属于火山岩型铜矿化。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苏海图含矿玄武岩不具有地幔柱玄武岩特征,自然铜矿化和地幔柱岩浆作用无关。同一岛弧带上的琼河坝地区以斑岩型、矽卡岩型铜矿为主,苏海图地区火山岩广泛分布,可能存在多种铜矿化类型,自然铜矿化是该地区一种新的矿化类型,对寻找铜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扬子地块西南缘是我国重要铜成矿带之一,该区已发现多个典型的火山-沉积碎屑岩型和陆相砂页岩型铜矿.蝉战河铜矿床具有典型的两种矿床类型特征.在系统总结该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两种矿床类型的各自特征,初步认为区内具中—大型铜矿成矿条件,并提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0.
佘中明 《云南地质》2013,32(2):157-159
地区铜矿在中三叠世岛弧环境下与火山岩地层同期成岩成矿——英安斑岩铜矿(化),经后期多次构造运动影响和改造,在喜马拉雅后期干旱环境下经氧化、强淋滤和次生富集,逐步演化为"火山—次火山热液交代次生富集铜矿",并衍生出构造热液型铜矿、砂岩铜矿等多种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11.
白米坝铜矿位于上扬子中东部铅、锌、铜等成矿带上,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铜矿受地层和构造双重控制,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上段(T1f2)底部深灰色砂岩中,矿体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呈稀疏浸染状、星点状分布于砂岩中,具孔雀石化、蓝铜矿化。综合分析该矿床为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12.
东昆仑卡特里西铜锌矿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特里西铜锌多金属矿是新疆东昆仑地区首次发现的海相火山沉积型硫化物矿床,该矿产于下石炭统托库孜达坂群内的火山岩地层中,矿体分布明显受地层控制,含矿岩性为一套双峰式火山岩上部的灰绿色基性凝灰岩,一般呈平行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夹于灰岩中及灰岩与含炭粉砂岩的接触处。该矿海相火山沉积特征明显,为在相对封闭的浅海盆地内,火山活动形成的成矿物质在火山机构边部洼地内堆集形成。东昆仑下石炭统托库孜达坂群地层中海相火山岩带分布有众多铜多金属矿点,为一较有前景的海相火山岩型铜矿成矿带,卡特里西铜锌矿找矿及成因认识上的突破不但填补了东昆仑一带该矿床类型的空白,而且对在该区广泛分布的托库孜达坂群内火山岩系地层中寻找该类矿床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黔西北威宁地区发现了新的含铁铜地层,其含铁铜矿层的层位较稳定,规模较大,铁铜含量均达到综合利用的工业品位要求。采用矿物岩石学方法研究了含铁铜地层、矿物岩石及其矿化特征,结果表明,含铁铜地层为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组第三段(P2β3)和宣威组(P3x)底部地层,岩性主要为火山角砾岩、凝灰质火山碎屑岩及细粒岩屑砂岩。沉积成岩为成矿奠定了物质基础,含Fe、Cu地下热液在扩散、循环过程中导致含矿地层中的铁铜发生活化、再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4.
研究区位于准噶尔成矿省巴尔鲁克山—三塘湖晚古生代、中生代Cu、A u成矿带东段,构造上属唐巴勒-卡拉麦里古生代复合沟弧带。出露地层主要为奥陶系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正常碎屑岩组合,泥盆系陆源碎屑岩、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合,及石炭系正常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组合。研究区侵入岩主要形成于华力西晚期,表现为从基性到酸性演化的特征。区内断裂和褶皱构造发育,为成矿提供了空间。笔者主要是通过对巴里坤县八墙子一带A u、Cu等元素在各个地层单元、侵入岩及构造中的分布特征研究,结合区内已发现的金、铜矿床、矿(化)点及异常的分布特征,总结了研究区金、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认为区内金、铜矿产的形成与大地构造环境、区域构造以及岩浆活动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磨石山火山盆地位于宾县-伊春-甘欣(俄)火山岩型铀钼成矿带中部,为白垩纪中-小型火山盆地.盆地北部的滚子沟地区新发现一铀矿化异常区,矿化异常区内存在一条铀异常带及两处铀异常高值点.在综合该异常区地质和矿化特征基础上,结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区域地层、侵入体和构造等地质特征,通过对滚子沟地区铀异常成矿条件和控矿因素的分析,认为该异常区内赋矿岩性为早白垩世宁远村组碎裂流纹岩,主体受到北北东向断裂控制,蚀变类型主要为硅化和赤铁矿化,具明显分带性.与区域产铀火山盆地对比分析显示,磨石山火山盆地具有更优越的成矿前景.可依据滚子沟地段归纳的铀矿化特征,在火山盆地内进行铀矿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16.
新疆库车盆地分布着一系列砂岩型铜矿床和矿点,文章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康村地区铜矿沉积环境和成矿模式研究,总结了区内沉积环境、沉积相与铜矿化体的配置关系,进而探讨了矿化成因和成矿模式。结果表明:康村地区新近系中可以识别出主要的沉积相类型有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以及5种亚相和7种微相。砂岩型铜矿化与沉积环境相关,矿(化)体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平原相和扇三角洲前缘相。2件样品LA-ICP-MS测年数据分别为427.4±6.6 Ma、387.3±3.3 Ma和424.6±2.3 Ma、279.9±6.8 Ma,表明康村地区中新统吉迪克组(N1j)含铜砂砾岩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库车盆地北西南天山造山带古生代晚志留世至早二叠世地质演化所形成的地层和岩浆岩产物。康村地区的矿化类型为砂岩型铜矿化,深部铜富集为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型矿化成因,近地表矿化为后期盆地地上和地下卤水改造成因。库车盆地康村地区的铜矿化形成于新近系砂岩成岩之后,为后生富集,主要受新近纪后期断裂构造及后生卤水控制。  相似文献   

17.
云南楚雄盆地是我国砂(页)岩型铜矿重要矿集区。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近年来危机矿山勘查成果,从铜矿的空间分布、地层层位与成矿、构造与成矿、岩性与成矿、浅紫色砂岩交互带控矿、金属矿物组合等方面,总结了云南楚雄盆地砂(页)岩矿床的成矿规律,认为区内铜矿床为典型的沉积-改造型层控矿床,并建立了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8.
粤东地区发育众多的锡(钨、铜)多金属矿床,主要沿3条北东向区域性断裂分布,组成西、中、东3个平行的成矿带。据矿床矿物组合,锡多金属矿床可确定为云英岩型、石英脉型、硅酸盐型和硫化物型4种矿床类型。钨、铜矿床较少发现。区内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火山岩和花岗岩广泛分布。研究认为,成岩与成矿的时差较小,成矿热液有岩浆分异的初始岩浆水及其所携带的Sn、W、Pb、S等参与。早期以岩浆水为主,晚期大气降水逐渐增加。西带和中、东带成矿的差异与硫同位素来源的差异和区域地层成矿金属元素背景含量差异有关,Ag主要来自于区域沉积地层,Au主要来自于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  相似文献   

19.
云南宁蒗—丽江—鹤庆地区成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近几年来对该地区矿床地质勘查研究资料,剖析区域成矿条件和典型矿床成矿地质特征,提出该区订矿床类型为海底火山喷发沉积-热液型、复合式斑岩型和构造蚀变岩型,主要矿产为金、银、铜、铅锌矿。  相似文献   

20.
大田武陵—漳平彭炉位于福建龙岩马坑—大田汤泉铁矿整装勘查区内,区内铁矿成矿类型为沉积-改造型和矽卡岩型,与铁矿有关的地层有经畲组、船山-栖霞组、溪口组等。综合2种类型的成矿特征,分析了该区地层、复式背斜构造、侵入岩与铁矿成矿的关系,结合地层、构造、侵入岩分布情况及磁异常特征,圈定了5个具有找矿潜力的靶区,分析其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