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0 毫秒
1.
目的:观察头针与MOTOmed康复训练联合治疗对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52 例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 例。对照组予单纯MOTOmed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采用头针(取穴瘫痪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百会、四神聪)联合MOTOmed康复训练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上肢Fugl-Meyer量表中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及上肢、手Brunnstrom分期的改变。结果:对照组脱落1 例。治疗后,2组Fugl-Meyer、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上肢、手Brunnstrom分期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头针联合MOTOmed训练的康复治疗对中风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疗效颇佳,并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血栓通对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将70 例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 例。2组均予西医常规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穴位注射血栓通注射液(取穴为环跳、殷门、足三里、丰隆)治疗,隔天1次,1周3次。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及改良 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并检测2组股四头肌、腓肠肌及胫骨前肌的表面肌电图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2组CSI、FMA、MBI评分及各项iEMG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血栓通注射液能减轻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痉挛程度,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表面肌电信号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埋针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30 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埋针疗法治疗。治疗2个月后观察2组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剔除4 例,对照组剔除6 例,最终治疗组26 例,对照组24 例。2组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埋针合常规康复治疗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推拿结合现代康复运动疗法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痉挛状态、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0 例。对照组给予现代康复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推拿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痉挛状态、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2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分级情况、Fugl-Meyer量表评分组间比较及治疗组Fugl-Meyer量表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结合现代康复运动疗法能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痉挛状态、肢体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激痛点刺络放血疗法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 例中风后肩痛患者根据就诊顺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激痛点刺络放血疗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随访1个月的肩部疼痛程度、活动程度及生活质量情况,根据临床症状的恢复情况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28/30),对照组为73.33%(22/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治疗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常规针刺基础上配合激痛点刺络放血疗法,能有效缓解中风后肩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且远期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A型肉毒毒素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内科治疗,对照组采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推拿治疗。治疗4周后评估上肢运动功能(上肢Fugl-Meyer评分)以及大脑皮质兴奋性[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与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2组上肢Fugl-Meyer评分、MEP皮质潜伏期、CMCT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结合A型肉毒毒素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大脑皮质兴奋性,促进脑功能重塑,二者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加味身痛逐瘀汤联合关节围刺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 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予以关节围刺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身痛逐瘀汤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及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上肢水肿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简化Fugl-Meyer功能量表上肢部分(U-FMA)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28/30),对照组为70.00%(21/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上肢水肿评分、U-FMA评分、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味身痛逐瘀汤联合关节围刺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缓解疼痛、恢复关节活动度,并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焦氏头针结合靳三针取穴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合并智力低下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64 例小儿脑性瘫痪合并智力低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2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焦氏头针结合靳三针取穴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智力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分改善情况及家属满意度。结果:2组智力评分及GMFM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家属满意度为96.34%(79/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59%(7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中对小儿脑性瘫痪合并智力低下患儿采用焦氏头针结合靳三针取穴治疗,可在有效改善粗大运动功能的同时,起到较好智力提升作用,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磁圆针激痛点叩刺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 例足跟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 例。治疗组以磁圆针激痛点叩刺治疗,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连续治疗2周。观察2组患者的综合疗效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积分和Maryland足功能积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29%(33/35),对照组为71.43%(25/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VAS积分和Maryland足功能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磁圆针激痛点叩刺治疗足跟痛能有效减轻疼痛,改善足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布洛芬缓释胶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舒筋法联合传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偏瘫患者手精细动作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恢复期偏瘫伴手精细动作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传统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气活血舒筋法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偏瘫患者手Lindmark评分、运动协调能力评分、感觉功能评分、手关节活动度及BI评分。结果:2组手Lindmark评分、运动协调能力评分、感觉功能评分、手关节活动度及B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益气活血舒筋法联合传统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手部运动障碍,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黄芪九物汤加减联合开窍通络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 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 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及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九物汤加减联合开窍通络针法治疗。观察对比2组综合疗效、神经功能(NIHSS)评分、肢体功能(FMA)评分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2%(44/47),高于对照组的76.60%(3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上肢、下肢FMA评分,NIHSS评分,SF-36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九物汤加减联合开窍通络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火龙罐联合康复机器人手套治疗卒中后上肢及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机器人手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火龙罐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BI)、改良Ashworth分级(MAS)、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的上肢FMA评分、BI评分、MAS等级、TNF-α、IL-6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火龙罐联合康复机器人手套治疗卒中后上肢及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较单纯康复训练更佳,可明显改善上肢及手功能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强肾通督针法联合腰腹肌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HLI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 例HLI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 例)与对照组(42 例)。治疗组采用强肾通督针法联合腰腹肌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腰腹肌运动疗法治疗,均治疗20 d。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下肢窜痛、腰痛、肢体沉重、腰椎活动受限),下肢步态(步幅、步频、步速),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实验室指标[血清β-内啡肽(β-EP)、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67%(42/43),对照组为80.95%(34/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下肢步态、JOA评分、ODI评分及血清β-EP、NO、CRP、TNF-α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肾通督针法联合腰腹肌运动疗法治疗HLID,可有效改善腰椎功能及下肢步态,减轻机体炎性反应,减少疼痛介质分泌,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黄戟壮骨汤治疗肝肾亏虚型颈肩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肝肾亏虚型颈肩腰腿痛患者6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采用黄戟壮骨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量表(JO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及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根据临床症状及运动功能的改善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28/30),对照组为73.33%(22/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Barthel、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黄戟壮骨汤治疗肝肾亏虚型颈肩腰腿痛,可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出现感觉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结合运动、感觉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结果:2组感觉、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能改善脑卒中后产生的感觉障碍,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通关利窍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0 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2组均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关利窍针刺法,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标准吞咽功能评定表评分和吞咽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27/30),对照组为83.33%(25/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标准吞咽功能评定表评分、吞咽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通关利窍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减重步行康复训练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后下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高血压性脑出血下肢功能障碍患者123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1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减重步行康复训练治疗,对照1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2组采用减重步行康复训练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12%,对照1组为80.49%,对照2组为75.61%,治疗组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FAC、FMA评分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减重步行康复训练对促进高血压性脑出血后下肢功能恢复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经筋刺法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1年1月31日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经筋刺法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风险偏倚评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合并效应量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1篇,747 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73 例,对照组374 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MD=0.91,95% CI(0.72,1.11),P< 0.00001]、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分[MD=7.17,95% CI(6.27,8.06),P<0.00001]、改良Barthel指数(BI)量表评分[MD=11.66,95% CI(0.29,23.03),P=0.04]及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临时痉挛指数量表(CSI)评分(P<0.01或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筋刺法结合康复疗法能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痉挛与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舌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干预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60 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联合舌针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干预,以1周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标准吞咽功能(SSA)评分、特异性吞咽障碍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并评定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3.33%(25/30),对照组为63.33%(19/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洼田饮水试验、SSA、SWAL-QOL评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及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舌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有效改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熊氏十味温胆汤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LLA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 例痰瘀互结型稳定型心绞痛合并LLAS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 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熊氏十味温胆汤。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T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下肢动脉彩超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91%(47/48),高于对照组的83.33%(4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血脂指标、hs-CRP、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下肢动脉彩超情况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熊氏十味温胆汤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合并LLAS疗效佳,安全性高,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