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海底地形地貌分类是海洋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分类方法需要结合多学科知识完成。海底地形地貌中典型地理实体类型的界定也是海底地名命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海底地名的准确性。国际海底地名命名分委会(SCUFN)在此领域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总结出了包含54类海底地理实体类型的海底地名通名列表。但由于命名方法的限制,目前SCUFN有关地名通名的界定原则多局限于对地理实体外表形态的判别,较少考虑其地质成因和构造性质,这也造成了许多地名提案出现了审议—通过—推翻—重新审议的情况。在分析海底地形地貌类型的基础上,总结现有的海底地理实体分类方法,并针对海底地名命名出现的地理实体类型界定争议,说明SCUFN分类方法存在的缺陷,力求寻找更加科学准确的海底地理实体界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日本大陆架划界案相关海域的海底地理实体命名进行动态跟踪,结果显示日本在大陆架划界案提交前后,命名了坂东海盆(Bando Basin),删除了半月海槽(Hangetsu Trough)新月海穴(Shingetsu Hole)和冲大东海槽(Oki-Daito Trough),修改了小笠原海底高原(Ogasawara Plateau)和冲大东海脊(Oki-Daito Ridge)附近的命名方案,这些命名和更名动作违背了一般的命名更名规则,其目的是扩展其大陆架边界。建议加强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与海洋权益相关关系的研究工作,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SCUFN)会议纪要,研究日本与俄罗斯帝王海山链(Emperor Seamount Chain)之争、日本与俄罗斯日本平顶海山群(Japanese Guyots)之争和日本与美国幸运星海脊(Lucky Star Ridge)之争的过程。根据SCUFN的命名规则,探讨其处理争端的主要依据,并对我国当前的命名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孙美静  陈泓君  杨楚鹏  胡小三  刘杰 《地质学报》2023,97(10):3225-3236
海底峡谷是全球大陆边缘分布较广泛的地貌单元,是地形地貌、深水沉积和海洋地质灾害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基于高分辨率多波束测深和二维地震资料,以南海西沙东部海域为研究区,深入剖析了东岛北海底峡谷体系。东岛北海底峡谷分布在水深1000~3150 m范围,长度137 km,下切深度70~400 m,表现出西高东低的地形特征,总体由一条主峡谷和4条分支峡谷构成。峡谷上游有东岛西北部Ⅰ区和永兴海台东部Ⅱ区的沉积物供给,峡谷中游加入了东岛东北部Ⅲ区供给的沉积物。3个物源区的沉积物供应以线状的峡谷、水道和面状的块体流沉积类型为主。主峡谷北坡周缘分布有大量的海底麻坑,侧壁呈阶梯状不断后撤垮塌,因重力驱动作用和水流侵蚀,使峡谷壁外缘发育呈不规则小型“枝杈”状水道;主峡谷南岸因浊流作用,发育沉积物波。NE走向主断裂,控制着主干峡谷NE方向延伸,而峡谷南岸分布海山和海丘地形、岩浆底辟,影响主峡谷各分段的转向;同时峡谷和周缘下部地层发育的断层,控制峡谷侧壁向谷底呈阶梯状下降。  相似文献   

5.
海底冲沟作为比海底峡谷、水道地貌尺度小1个数量级的微地貌,与海底峡谷、水道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深水沉积输运系统。由于调查数据分辨率的限制,在前人研究中,海底冲沟的重要作用一直被忽视。海底冲沟是深水沉积输运系统的“毛细血管”,数量巨大,主要分布在大陆坡、岛礁边缘、河口冲积扇前缘、海底峡谷和水道内部,与深水工程安全、岛礁安全、深水沉积体系和深水油气储层预测息息相关。从识别特征、沉积环境、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等方面,系统介绍了海底冲沟的研究进展;从分布区域、坡度、形态和沉积特征等方面,探讨了海底冲沟与海底峡谷和水道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给出了区分三者的方法。通过归纳不同沉积环境的海底冲沟特征,将其定义为:在坡度大于2°的地形中,重力流成因、直线型的微地貌尺度沟槽,具有宽度小、深度浅、长度短和形态笔直(弯曲度接近于1)的特点,其中,片状浊流成因的海底冲沟还具有相互平行和等间距分布的集群特征。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南海北部东沙海底峡谷沉积演化及其资源效应,利用高分辨率二维多道地震与多波束测深数据,对该峡谷中-上游段的沉积层序、地貌特征及沉积构型展开剖析.东沙海底峡谷上游段表现为6个分支峡谷,中游段则汇聚为2条主峡谷,峡谷头部广泛发育分支水道.峡谷中游段于早中新世晚期开始发育,处于岩浆岩体和构造凸起之间;上游段分支峡谷形成于晚中新世以来,其与峡谷头部分支水道的形成分别受断裂体系和底流作用影响较大.东沙海底峡谷演化分为3个阶段:(1)早中新世晚期-中中新世,峡谷初始发育阶段;(2)晚中新世,峡谷拓展阶段;(3)上新世以来,现代峡谷发育阶段.东沙海底峡谷向马尼拉海沟提供了充足的富有机质沉积物,构成了马尼拉海沟增生楔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东沙岛周围海区发育众多深水(200~2 000 m)海丘,其中一些显示了明显的泥火山活动特征。近年的取样调查在多个底质差异明显的海丘都发现了非常丰富的深水珊瑚。为什么这些海丘上深水珊瑚兴盛尚不清楚。根据样品形态分析,初步识别的珊瑚既有以基座紧密固着于碳酸盐岩结核硬底的Madrepora oculate(多眼筛孔珊瑚)、Lochmaeotrochus(灌丛珊瑚)、Enallopsammia(突出海沙珊瑚)、Solenosmilia variabilisDendrophyllia(树珊瑚)、 Bamboo Coral (竹节珊瑚)、Golden Gorgonians (金柳珊瑚),还新发现有以鸭蹼状凹凸不平形底壳贴附于海底砂泥级生物碎屑的Desmophyllum dianthus(葵珊瑚)和尖底浅植于碎屑沉积中的Flabellum(扇珊瑚)、Crispatotrochus(卷轮珊瑚)、Balanophyllia(栎珊瑚),还有饼形、杯形能在软质海底缓慢自由移动的Fungiacyathus(蕈杯珊瑚)、Deltocyathusi(角杯珊瑚),指示在底质硬度及海流强度迥异的东沙海丘环境中有多种属珊瑚生长。大量具有机动性的深水珊瑚栖居于弱水动力海底,应更多依赖于栖居地本地而非海流带来的丰富食物,意味着东沙海区的泥火山活动泄漏的烃类流体可能是深水珊瑚食物的主要来源。泥火山的流体活动与珊瑚的兴盛可能具有相互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变质岩分类命名分会(Subcommission the Systematics of Metamorphic Rocks)简称为SCMR,是IUGS岩石学分类委员会(Commission on the Systematics of Petrology)下属的三个分会之一,成立于1985年,其主要任务是修订变质岩有关的定义;制定变质岩(包括混合岩和交代岩)分类命名的国际统一方案;修订变质岩辞典。  相似文献   

9.
基于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已有钻井和高品质新地震资料,对第四纪中央峡谷体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成、沉积演化过程及其主控因素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明确中央峡谷体系经历了晚中新世侵蚀充填期(Ⅰ期),早上新世平静充填期(Ⅱ期)和第四纪早期回春充填期(Ⅲ期)3期演化阶段,提出控制中央峡谷体系前两期形成的负地貌和物源供给在第四纪峡谷西段仍然存在.进一步研究表明西段早期多物源体系在第四纪变为昆嵩隆起秋盆河单物源,进积型陆坡控制了半限制型负地貌和砂质沉积逐渐向南东迁移,并在第四纪早期(S14)填平峡谷.在此认识指导下首次在峡谷西段浅层发现了3期第四纪半限制型海底扇群,具备"深浅双源供烃-优势通道复合输导-浅层水合物地层封盖-海底扇成藏"的成藏模式,是下一步深水区浅层寻找大中型气田的有利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孔达岩(Khondalite,亦有人译为孔兹岩)最早由T·L·Walker(1902)提出,用来描述印度Kalahandi东南部一种含石榴石、矽线石的石英片岩。美国地质学会1972年出版的《地质辞典》将其定义为:“一套变质的铝质沉积岩组合,由石榴石、石英、矽线石岩以及含石榴石的石英岩、石墨片岩和大理岩组成”。大多数地质学家主张把一套富石墨高铝片岩、片麻岩,同时夹大理岩、石英岩的副变质  相似文献   

11.
赤水地区二、三叠系碳酸盐岩气藏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国常 《贵州地质》2004,21(3):165-170
赤水地区二、三叠系海相碳酸盐岩地层纵向上气源条件、储集条件、保存条件好及空间配置关系良好,并存在多套生储盖组合,即纵向上具有多套勘探目的层。目前该区经地面地质调查及二、三维数字地震发现构造圈闭19个,已钻探9个,正钻探1个,圈闭钻探率为52 63%。获探明储量31 27×108m3、控制储量15 44×108m3,两者仅占总资源量1210×108m3的3 86%。因此,从构造圈闭钻探率及已钻获储量分析,赤水地区二、三叠系海相酸盐岩地层还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2.
熊保林  邵龙潭 《岩土力学》2006,27(Z1):175-178
无黏性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可以用Gudehus-Bauer亚塑性本构模型来模拟,该模型强调应力增量的大小和方向不仅与当前应力状态有关,而且还取决于当前应变增量的大小和方向。为分析其与传统弹塑性理论的不同之处,对Gudehus-Bauer理论的线性项和非线性项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初始孔隙比下Gudehus-Bauer亚塑性模型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Gudehus-Bauer亚塑性模型不用把应变分为弹性和塑性部分就能考虑不可逆变形,并能体现密砂的剪胀特性和应变软化特性以及松砂的剪缩特性和应变硬化特性。  相似文献   

13.
Andrej Kranjc 《中国岩溶》2011,30(2):157-162
对于术语"karst"的起源和演化,不少文献(包括手册、教科书、字典等)仍有不准确、不一致甚至错误的论述。鉴于此,本文不仅重述了众所周知的关于"karst"起源的事实,而且介绍了"karst"起源和演化的最新语言学研究结果。"karst"是由喀尔斯(Kras)高地的名称演化而来的。喀尔斯位于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湾(Gulf of Trieste)达尔马提亚(Dal matia)海岸地区,其大部分属于斯洛文尼亚。喀尔斯是一处海拔150~450 m,覆盖面积550 km2(长约40 km,宽约13 km)的碳酸盐岩高地。斯洛文尼亚语、意大利语和德语分别称之为Kras、Carso和Karst。喀尔斯高地表面大致平坦,但从局部看,喀斯特洼地遍布,各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态随处可见,包括坡立谷、大小溶斗(包括大的塌陷溶斗)、喀斯特干谷和溶洞。这些形态规模较小,起伏平缓。喀尔斯高地的名称起源于前罗马时期,其古典拉丁语名称(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名称)为Carsus。该词的词根*kar(u)s-是由意思为"石头或岩石"的词根*kar-演化而来。从欧洲众多文献中可以发现有许多名词来自前印欧语系的词根kar(r)a/gar(r)a。这些词根最初意思指石头或岩石,而后发展为石头筑成的遮盖物——一间房屋,一座城堡,甚至一个村落,这些词根还演化成喀斯特相关术语。由Carsus的宾格形式Carsum演变成现代意大利语名称Carso;同样的宾格依据前斯洛文尼亚语言规则(即r或l出现在元音和辅音字母之间时,须将其移至元音字母之前。)演变成Kras;德语Karst则是由意大利语Carso依据德语变化规则(以s结束的单词末尾须添加t)演变而来。由此可见,Kras、Karst和Carso均源于古拉丁文Carsus,该词含有词根*kar(u)s-。印刷技术的改进和新大陆的发现,带动了地图和地图集的出版。喀尔斯高地的名称不仅出现在地方性地图上,而且被大尺度区域性地图所标示出来,德文Karst甚至被用作区域地图的标题,足见喀尔斯高地的重要性。喀尔斯高地之所以比其它更大的地区重要且较早为人们所认识,与历史的地缘政治形势有关。16至19世纪,地中海东海岸大多由威尼斯共和国管辖,的里雅斯特港口和内陆地区则隶属于奥地利和土耳其帝国。对于奥地利帝国的公民,大部分中欧人和小部分东欧人来说,通向地中海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从维也纳穿过卢布尔雅那市(Lju-bljana),经喀尔斯高地,至的里雅斯特镇。1719年,当的里雅斯特港宣布成为自由港后,这条道路变得更为重要。与此同时,喀尔斯高地不寻常的地貌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给途经的旅行者和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的旅行记录中对Kras有近乎相同的描述:"碳酸盐岩裸露,岩洞繁多,没有水和土壤,夏暑冬寒,冬季强烈的冷风暴有时让高地无法通行......"。此后,当描述其他喀斯特地区时,作者们往往会将其与Kras(Karst)相类比。1830年F.J.H.Hohenwart在《Postojna岩洞导游手册》中,第一次确切地写道"喀斯特地貌不仅存在于Karst高地,它从Friuli平原一直延伸至希腊岛……"。十九世纪上半叶,地质、地理和水文学者开始了对喀尔斯高地的详细研究,出版了喀斯特地质地貌方面的著作,并开始使用一些喀斯特术语。自1830年起,由于这些记述性的文字和专业著作大多用德语撰写,德语名称Karst逐渐为更多地区的人们所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以说"karst"已经成为国际科技术语。对"karst"加入国际术语行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毕业于维也纳大学的Jovan Cviji′c教授,他是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也是著名地形学教授A.Penck的学生。他最重要的喀斯特著作"Das Karstphanomen"(The phenomenon of Karst)的书名中就使用了"karst"。"karst"就这样由一个地名逐渐演变为学术名词,然后成为国际科技术语。  相似文献   

14.
成都地区卵石土流变特性及长期强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剪切蠕变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成都地区卵石土的流变特性及长期强度特征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概要地讨论了辽河岩群基本地层学特征基础上,提出了构造变质岩石地层的概念,其含义为经强烈构造变形的中浅变质沉积(含火山沉积)岩系构成的岩石地层单位的一种类型。构造变质岩石地层单位是强变形、中浅变质沉积岩区1∶5万填图的基本填图单位。建议采用岩群、岩组、岩段等地层单位命名系统,强调了变形、变质、沉积综合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从源项调查的目的、意义、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国内该方面研究工作的主要动态,指出了目前源项调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退役治理工作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In-situ borehole pressuremeter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permafrost along the Qinghai-Tibet Highway, and the test data were analyz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ort-term strength parameters of several types of frozen soils are linearly related to water content and soil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8.
激波捕捉格式能处理含强间断的浅水方程,因为必须采用关于守恒变量的守恒形式方程,作为水流实际驱动力的水位梯度项被分解为压力梯度项和底坡项,如果离散格式不能很好地平衡这两项的作用,将导致不准确的结果。基于理论推导,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在单元内部采用非守恒形式,保留水位梯度项,在界面处采用守恒格式捕捉间断。利用4个具有代表性的算例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处理变化地形上的强间断和流态变化,并能够准确捕捉扰动的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pyL-1型岩石应力仪观测地应力的异常变化,分析了异常与永安地震的关系,应力长时间的大幅度连续变化可能是较大地震前兆,异常极值左右摆动是临震前兆,本人据此在去年年终会商和今年会商时提出预报意见。  相似文献   

20.
张杰  程鑫 《山东地质》2009,(8):14-16
烟台市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纬37°15′以北的花岗岩地区断裂构造带交会部位,多属断裂构造控制的对流型中低温地热田。烟台市现有地热井24口,均属热水型,其温度范围26~87℃,主要用于洗浴、养殖、采暖、娱乐4个方面。通过对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现状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进而提出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远景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