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GIS、RS支持下的石羊河流域景观利用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伟  赵军  王旭峰 《地理科学》2009,29(5):750-754
选择干旱内陆河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分析该流域过去20 a间在生态环境自然演替和人类活动干涉下的景观格局特征。从整体上看,研究区各景观类型的利用向非均匀化方向发展,说明区域内各景观类型间的比例差异进一步增加,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活动对景观整体的影响。依据累积耗费距离理论,采用最小累积阻力表面(MARS)和耗费表面(MCR)模型,借助表面扩散技术,研究了该流域景观结构紧密性和生态功能空间差异,进而构建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等景观组分来加强生态网络的空间联系,最后提出景观利用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2.
理想类型叙事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变迁与优化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艳刚  刘继生 《地理学报》2012,67(10):1399-1410
乡村景观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在整个人地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 世纪下半叶以来, 城市化、交通网络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乡村景观。不同学科、不同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认识、解释和评价, 这影响了对乡村景观变迁的理性认识, 以及对乡村景观的高效利用和保护。本文采用理想类型叙事法, 利用国内外研究成果, 对乡村景观的变迁进行叙事分析, 提出更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4 种乡村景观变迁理想类型叙事:保护叙事、现代化叙事、公平生存叙事和内生发展叙事, 更客观全面地凝练乡村景观变迁的多元价值观、理论基础、核心假设和基本观点与建议。最后本文提出了乡村景观分异的7 种情景类型, 每种情景类型具有不同的判征指标、空间区位指向、主体景观和主要功能, 并结合理想类型叙事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以期为未来建设健康、富有生产力和吸引力、和谐的乡村景观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沈润  史正涛  何光熊  林燕华  徐瑞 《热带地理》2022,42(8):1363-1375
以西双版纳为研究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敏感性,采用热点分析法提取出生态源地,构建景观破碎化综合指数修正地物赋值的阻力系数,基于MCR模型识别出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构建和优化西双版纳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重要生态源地20个,总面积为7 709.56 km2,占西双版纳州面积的40.33%。2)与夜间灯光数据校正的阻力面相比,基于景观破碎化指数修正的景观阻力面空间分异更加显著,且在廊道空间分布、避开人类活动冲突区、网络连接度和廊道对比验证上效果较好,说明基于景观破碎化校正的阻力面在夜间灯光数据较弱的区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3)生态廊道包括631.73 km的潜在廊道和278.59 km的关键廊道,呈现大半环和小环状相结合的空间形态;生态节点包括20个资源战略点、4个生态战略点、27个生态暂歇点和24个生态断裂点。4)在现有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依据现有的自然本底条件和生态格局,优化出“一带一廊四组团”的生态空间结构布局。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中西段肃州区景观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景观空间格局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之一。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GIS技术(ArcGIS 8.1)和Fragstats Version 3.3软件,基于2000年Landsat5 的4、3、2(RGB)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将研究区分为19个景观要素,选取斑块特征指数(斑块伸长指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分维数)、景观多样性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和景观空间构型指数(蔓延度、破碎度、分离度)等指标,对酒泉市肃州区进行了景观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肃州区景观的主要斑块类型为戈壁(沙地)、耕地、盐碱地和低覆盖草地,体现了景观的基质是戈壁沙地和农牧业绿洲类型的特点;(2)斑块特征指数表现为:农村居民点、耕地和低覆盖草地斑块密度较大,耕地、戈壁、低覆盖草地和盐碱地斑块边缘密度较大,反映出农村居民点多而分散,草地退化和耕地碎片化状况;(3)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表明景观异质性较高的特点,SHEI则表明景观中有一定的优势类型,以戈壁、耕地和盐碱地等景观类型占优势;(4)景观空间构型指数蔓延度反映了聚集度适中的特点,破碎度则反映肃州区景观总体受人类活动干扰相对较小,戈壁、耕地、沙地、盐碱地分离度较小,反映出肃州区这些景观类型占较大面积,斑块相对聚集,构成控制性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5.
以徐州市区2000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基础数据为数据源,建立景观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对应关系。将徐州市区景观划分成农业景观、园林绿地景观、居住景观、工业景观、商服公共设施景观、水体景观、交通景观和其他景观8种类型,获得2000,2006年徐州市区景观分类图。计算出景观格局指数,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徐州市区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化驱动下,徐州市区农业景观主要向居住景观、工业景观转移,商服公共设施景观、居住景观和工业景观的相互转移频繁;农业景观在空间上逐渐分散,其余的景观类型呈现聚集的趋势;徐州市区呈现出景观异质性程度、斑块破碎化程度和斑块复杂化程度均加强的景观格局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水环境保护的流域景观格局优化理念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流域范围内因水体的联系使得不同类型景观斑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更为紧密, 因而景 观格局的变化会显著影响流域内水体质量。着眼于流域尺度上水环境保护的需要, 必须合理考虑 景观斑块的类型、格局和空间分异等特征, 尽可能地减少非点源污染输出量, 从而降低水体遭受 污染的威胁程度。本研究从水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 以“源”“汇”景观在镶嵌组合和空间分异方面 利用的适宜性作为优化依据, 以“源”“汇”景观空间分布的关键地段作为研究战略点, 同时考虑 “源”“汇”景观在数量、空间和转换成本等方面的客观约束条件, 将景观数量结构优化和空间结构 优化进行有机结合, 最终确定了流域尺度上以调控非点源污染、保护水体质量为目标的景观格局 优化研究的概念框架。本研究不仅为解决流域尺度上非点源污染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 角, 而且为降低景观类型及其格局对水体质量的威胁程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0年珠三角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数据源,编制珠三角景观类型图;在GIS与景观斑块分析软件的支持下,选取类型面积等9种主要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珠三角的景观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珠三角景观类型受人为活动影响很大,以耕作用地和城乡居民用地等景观为代表的半自然或人为景观占据了珠三角总面积的60%以上,且城市化水平越高,这种现象越为明显;类型水平上,珠三角各市景观空间差异普遍较大,尤以城乡居民用地、森林、草地等景观更为明显,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与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景观水平上,各市斑块分布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8.
南沙群岛景观分5种类型:礁丘热带海洋生物繁生景观,环礁带海洋生物繁生景观,灰沙岛热带常绿刮灌林磷积石灰土景观,大陆架热带海海海洋生物繁生景观,深海热带大洋性和深海性海洋生物景观,这5种景观归纳为两类,一类为热带海洋景观,包括浅海和深海;另一类为热带珊瑚礁景观,下分礁丘,环礁和灰沙岛3种,南沙群岛景观类型分布和演化与古地理和现代化环境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9.
景观格局分析指数选取刍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当前景观格局分析中所用到的景观指数上百种,如何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正确选择景观指数是一个普遍存在,然尚未完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简要阐明构建景观格局指数中颇具代表性的理论基点(如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景观镶嵌模型)的基础之上,针对普遍存在的混淆和误用景观指数的事实,叙述了合理选用景观指数的基本原则。最后,引介国外Ritters和O’Neill等人所推荐的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5个景观指数:平均斑块边缘一面积比、蔓延度、相对斑块面积、分维数及斑块类型/景观类型/土地覆盖类型,以供读者选取景观指数时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的景观空间格局与农业景观生态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2002年TM遥感影像(4、3、2波段)的解译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首先在区域尺度上将研究区(咸宁市)划分出六类农业景观生态功能区,据此又将农业景观类型在不同尺度上划分为广域型景观和镶嵌型景观,其中广域型景观19个,镶嵌型景观(单元)类型36个.在GIS的支持下实现了景观类型图的编绘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显示:(1)中山地天然林区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111,破碎度指数也最低,为0.016,反映该区景观类型单一,山地林地景观面积和规模较大;而山间盆地农林牧区最高,为0.932,反映该区景观类型多,人类土地利用受地形影响较大;(2)平原高产农业区均匀度指数最高为0.755,反映该区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受人类控制而有规律分布;(3)低山地用材林区优势度指数最高为0.990,反映该区既受自然条件控制又受人类活动影响,但自然条件占主导;(4)岗台地农林渔区和平原高产农业区破碎度指数较高分别为0.028、0.029,反映该区每类景观面积规模不大,但呈有规律相间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区景观空间格局与自然环境特征,结合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需求,提出了该地区农业景观设计的目标和不同类型农业景观的生态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1.
陕北黄土高原景观动态的植被覆盖季节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状态与景观动态变化息息相关,为深入探讨景观动态的生态响应,本研究选择陕北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分别就景观动态的3种类型 (景观类型间变化、类型内组分变化及未变化) 与植被覆盖状态进行分析。其中植被覆盖状态主要通过植被覆盖值高低及年内植被恢复期、维持期与转折点等曲线特征体现。结果发现研究区景观类型的动态变化并不显著,而各动态类型与植被覆盖的相关程度各不相同,植被覆盖不仅和景观类型有关,亦与景观动态类型有关,而在植被覆盖对景观动态的响应上,则体现出由于景观动态类型的差异,造成同一景观类型的植被覆盖季节响应模式和强度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2.
西藏灌木林景观格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对西藏全区划分了景观要素,选取了10个景观指数,定量研究了斑块水平和景观要素水平上西藏主要类型灌木林的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西藏各类型灌木林斑块大小均服从反J型分布,斑块面积越大,斑块数量越少,所占的面积比例越高.总体上,灌木林面积占景观总面积的4.6%,灌木林斑块数占总斑块数的54.8%.各个具体类型的灌木林在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和景观镶嵌度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的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为生态建设服务的吉林省西部景观类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刘惠清  龙花楼 《地理研究》1998,17(4):389-397
在GIS技术支持下,依据有关原则,对吉林省西部景观类型进行了划分;选取地形和地貌、人类对景观的利用水平以及沙碱化程度三个指标对景观类型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学的有关理论,采用类型重要值、嵌块体密度和平均内缘比率分析了吉林省西部各小区(东部区,中部区和西部区)内不同稳定类型的景观空间结构,提出了重建不稳定类型应以西部区为重点并要注意其内部结构的协调性、防止亚稳定类型向不稳定类型过渡也应以西部为重点、东部区的景观生态建设应注意增加其异质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宁江流域景观格局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受到多源因素的综合作用,识别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是实现景观格局优化的基础与前提,景观格局优化是应对生态风险的有效手段。以宁江流域为研究区,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从“自然—人类社会—景观格局”3个维度对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构建累积阻力表面,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了流域景观格局的优化。结果表明:人类社会和景观格局因素对综合风险影响更为强烈,地形和距水体距离等自然因素对综合生态风险影响较弱;宁江流域整体景观生态风险偏大,较高景观生态风险区域位于流域西南部,面积为523.99 km 2,占流域面积的36.06%;识别出流域生态源地为面积大于50 km 2的林地和面积大于0.2 km 2的水体。研究构建了15条生态廊道,一级生态廊道长度大于30000 m,二级生态廊道介于10000~30000 m之间,三级生态廊道长度在10000 m以内;识别了19个生态节点,形成了多层次生态网络。通过对比研究区景观格局优化前后的连通度发现,优化后流域整体景观格局连通度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5.
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   总被引:209,自引:4,他引:209  
傅伯杰  陈利顶 《地理学报》1996,51(5):454-462
本文讨论了景观多样性的概念和类型划分,提出了景观多样性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论述了景观多样性的生态意义。斑块的数量、大小和斑块形状、景观类型的性质、多少和比例以及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斑块与斑块裼 空间关联性和功能联系性是景观多样性研究考察的主要要素。  相似文献   

16.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借助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1975-2004年城市化过程中开封市郊区农业景观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975年,开封市郊区农业景观特征显著,为典型的农业景观,景观类型主要是旱地和稻田景观类型,其次为建设用地景观类型,其中旱地景观类型为优势景观类型,景观为农业、城市和自然植被组成的镶嵌体。2004年,西郊城市化特征明显,景观特征表现为密集的建筑物和道路,景观类型主要为灌溉用地和建设用地景观类型,而北郊基本上还保持郊区农业景观特征。1975-2004年,各采样区内景观格局动态明显,其中旱地、稻田、灌丛和沙地景观类型面积减少,芦苇景观类型基本消失,而道路、鱼塘、河流、绿地、建设用地和灌溉地景观类型面积增加。景观变化与城市化发展和引黄灌溉等因素密切相关,景观变化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双版纳热带林森林景观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西双版纳勐腊国营林场热带林为研究对象,以200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信息源,在ArcGIS支持下,把勐腊国营林场整个森林景观划分为8种景观类型,并选取10个景观格局指数作为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在Fragstats计算各景观类型的指数值基础上,建立了景观稳定性评价指标标准化矩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在SPSS13.0支持下,构造了热带林景观稳定性综合评判模型,对勐腊国营林场各类型森林景观进行稳定性排序。研究结果表明:勐腊县国营林场热带林景观稳定性差异较大,其稳定性大小依次为:其他阔叶林—橡胶林—栎类林—茶叶—竹林—经济乔木林—思茅松林—其他灌木林。该结果可为西双版纳热带林的经营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以陕北风沙滩地区为例,提出了基于景观类型格局开展退化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新思路。景观类型格局及其变化取决于各种景观要素综合利用下所产生的时空异质性,一般表现为广域型格局的镶嵌型格局两种基本形式。镶嵌型景观类型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和内部均质性,以此为客体进行土地利用配置,就是要遵循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准则,寻求退代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与持续利用的模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南京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特征与空间结构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赵清  郑国强  黄巧华 《地理学报》2007,62(8):870-878
城市森林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城市森林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是城市森林研究的必然发展趋势和重要内容。首先根据景观生态分类法的思想和原则, 将城市森林景观分为2 个类型4 个亚型, 然后综合运用RS 和GIS 技术进行南京城市森林景观类型空间信息调查, 获取城市森林景观类型分布图及类型空间属性数据。在此基础上, 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特征, 并提出城市森林景观空间结构优化的措施和建议。研究认为, 南京城市森林景观具有总覆盖度适宜, 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极为突出, 大型半自然和近自然 林斑块是景观主体, 景观生态系统的形成、分布和类型分异与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密切相关, 人类对景观干扰作用强等特点, 而因地制宜的构建基于"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 的总体结构优化模式是南京城市森林景观发展的主导方向, 设计不同尺度和等级规模的景观廊道是景观建设的主要任务, 加强生态敏感部位景观斑块建设是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城市植被景观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宋树龙  李贞 《热带地理》2000,20(2):121-124
城市植被是城市的绿色生命线,对改善和美化城市景观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言路在分析广州市植被景观现状的基础之上,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结合具体情况和考虑研究的可操作性,选取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分离度和破碎度四个指标,从景观的类型多术性、格局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三个方面,对广州市城市植被景观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城市植被景观类型多样性降低,景观类型趋于单一;景观斑块多样性增大,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