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北淮阳燕山期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淮阳燕山期断陷盆地岩浆岩广泛分布。晚侏罗世火山岩以安山岩、粗面质火山碎屑岩为主,岩浆由中性向碱性方向演化。可划分出南北2个火山岩带,南带以中性岩为主,北带粗面质火山岩增多。与火山岩同源的侵入体由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碱性花岗岩组成,带有明显的Ⅰ型花岗岩特征。北淮阳燕山期岩浆岩带是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大规模陆内俯冲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华北克拉通北缘中生代花岗岩:从碰撞后到非造山   总被引:34,自引:21,他引:34  
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将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中生代花岗岩类划分为钙碱性和高钾钙碱笥花岗岩、强过铝质淡色花岗岩、高锶花岗岩、碱质A型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五个类型。强过铝质淡色花岗岩起源于泥砂质变沉积岩在地壳加厚和隆升过程中的减压脱水熔融;高锶花岗岩起源于强烈加厚陆壳的下部或壳幔过渡带的中酸性或基性岩石脱水部分熔融;碱质A型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均为岩石圈伸展背景下的岩浆作用产物,但后者明确指示区域岩石圈已处于板内裂谷状态。在区域地质演化总体框架下,中生代各类型花岗质岩浆活动的时间序列,明确反映出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从碰撞后到非造山的演化过程: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强过铝质淡色花岗岩+高锶花岗岩+碱质A型花岗岩构成碰撞后花岗岩套,而碱性花岗岩+碱质A型花岗岩则构成板内非造山花岗岩套。区域花岗岩浆活动的演化表明,华北克拉通北缘地区中生代重大构造 转折应发生在160-150Ma之间。在160Ma以前的中生代早中期,区域岩石圈仍处于碰撞后前期的强烈加厚的过程之中,该时期以出现大量的高锶花岗岩和少量过铝质淡色花岗岩为特征;150-110Ma期间为碰撞后晚期的区域岩石圈强烈伸展时期,该时期则以高锶花岗岩侵位事件的急剧减少和碱质A型花岗岩大量出现为特征。在大约110Ma左右,区域岩石圈基本减薄到正常厚度(35-40km),并进入板内非造山的裂谷阶段,此时以出现碱性花岗岩为特征。研究认为,贯穿整个碰撞后阶段的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之所以具有消减带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是因为它们继承了碰撞前西伯利亚板块向华北板块消减阶段及同碰撞阶段已经活化的源区(包括富集的地幔楔及下地壳)性质。  相似文献   

3.
北京东部密云一平谷一带,受中元古代拉张性断裂控制,裂谷断陷区内的大红峪组钾质碱性玄武质与响岩质火山岩在时间及空间上与侵入相球斑花岗岩一辉绿岩共生。它们具有相似的板内碱性玄武岩和A型花岗岩的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特征。双峰式铁镁质及硅铝质岩浆是上地幔及下地壳更低程度部分熔融产物。  相似文献   

4.
湘东北燕山晚期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湘东北中生代多期陆内花岗岩浆活动中,燕山晚期花岗岩占有重要地位,燕山晚期大规模花岗岩侵入代表一种特殊的构造环境。本文通过湘东北主要燕山晚期花岗岩的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来判别成岩构造环境,认为该期花岗岩属于富碱质的钙碱性花岗岩,为陆内拉张环境下的产物,进一步进行构造环境分类,判别其属于后造山PA型花岗岩,形成于造山作用后期的拉张环境,与陆内裂谷长期拉张的构造环境明显不同。在区域构造演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湘东北燕山晚期花岗岩形成于印支-燕山早期陆内挤压-走滑剪切造山作用后期的构造松弛阶段拉张环境,燕山晚期PA型花岗岩的出现标志着陆内活化由挤压向拉张的构造转折,同时也反映湘东北的陆内活化至少经历了陆内挤压和陆内拉张两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5.
北淮阳燕山期断陷盆地中岩浆岩广泛分布。晚侏罗世火山岩以安山岩、粗面质火山碎屑岩为主,岩浆由中性向碱性方向演化。可划分出南北2个火山岩带,南带以中性岩为主,北带粗面质火山岩增多。与火山岩同源的侵入体由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碱性花岗岩组成,带有明显的I型花岗岩特征。北淮阳燕山期岩浆岩带是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大规模陆内俯冲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水泉沟杂岩体的地质学和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泉沟岩体为岩浆成因,岩体的侵位深度2-3km,侵位时代为印支期,划分为4种岩石组合1,水泉沟岩体是一个钾质-高钾质的钙碱性,弱碱性和碱性岩石共存的杂岩体。岩石化学成分变异图解证明岩浆存在两种演化趋势,一是酸性演化趋势;辉石闪长岩-角闪二长岩-石英碱长正长岩-碱长花岗岩;二是碱性演化趋势;正长岩-霓辉正长岩-碱长正长岩。  相似文献   

7.
新疆北部卡拉麦里富碱花岗岩带的碱性花岗岩与锡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卡拉麦里碱性花岗岩形成华力西中晚期、属造山晚期至造山后拉张构造环境下形的A型花岗岩。其岩石学、岩石化学脏球化学特性与国同人外A型花岗岩基本相似。在Eby(1992)的Eb-Y-Ce民Nb-Y-3Ga三角图解中,本带碱性花岗岩投影点均落在A2区,表明它是大陆-大陆碰撞作用形成的A2型碱性花岗岩。  相似文献   

8.
吉林南部太古宙辉石花岗岩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南部太古宙辉石花岗岩类具有与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岩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TTG)及深熔钾长花岗岩不同的特征,并不是TTG岩系的一部分。地质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辉石花岗岩类是壳源岩浆结晶分异作用的结果,其岩浆演化主要受早期结晶的辉石、斜长石及角闪石等矿物相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作者于1990年赴苏考察。本文着介绍苏联地质学家对外贝加尔色楞格-维季姆地区碱性花岗岩的研究情况。该区的碱性岩浆活动分成两个岩套;早二叠世偏碱性花岗岩和正长岩岩套及晚二叠世至三叠纪初碱性花岗岩和正长岩岩套。每一个岩套又包括早期的正长岩韵律和晚期的花岗岩韵律。每一个韵律内部按照岩石的结构特点至少可以分出2-3个顺序的侵入阶段,最后以脉岩活动结束。在每一个岩套内正长岩总是同基性岩在时间上空间上密切共长  相似文献   

10.
巨大的蒙古-外贝加尔晚古生代碱性正长岩,花岗岩岩区呈NEE-SWW展布,长约200km,包括350多个岩体。哈里顿诺活岩体位于岩区中段,面积约230km62,上A型花岗岩类组成,包括依次生成的碱性正长岩-花岗岩系列和过碱性正长岩-花岗岩系列。其中正长岩均多于花岗岩,两个系列的岩石都以含大量中条纹长石和几乎不含斜长石为特征。  相似文献   

11.
罗淑兰  吴宗絮 《岩石学报》1997,13(2):203-214
通过对太行-五台山区太古宙、元古宙和中生代等不同时代的花岗岩类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并将晚太古时期花岗岩类同国内外同时期花岗岩类进行对比,确定了本区晚太古时期花岗岩类岩石组合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或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并以奥长花岗岩演化趋势为主,叠加了部分钙碱性演化;而元古宙、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组合则主要为花岗闪长岩-花岗岩或花岗岩,以钙碱性演化趋势为特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窟窿山碱性花岗岩的岩石化学成分和特征指数,微量元素及区域构造的综合分析,认为它属于大陆内部拉张构造环境中,非造山期的A型花岗岩。其产出位置恰好在上黄旗-乌龙沟深断裂带内,一些NE走向张性断裂发育,该区早期破火山口的塌陷作用,为碱性花岗岩的侵入提供了有复的空间条件,并具有补动位的特点。从已测得K-Ar法年龄值(108Ma),推断其侵位进代上限为四白垩纪晚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太行-五台山区太古宙、元古宙和中生代等不同时代的花岗岩类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并将晚太古时期花岗岩类同国内外同时期花岗岩类进行对比,确定了本区晚太古时期花岗岩类岩石组合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或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并以奥长花岗岩演化趋势为主,叠加了部分钙碱性演化;而元古宙、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组合则主要为花岗闪长岩-花岗岩或花岗岩,以钙碱性演化趋势为特征。可以认为晚太古时期的太行-五台山区正处于陆壳演化的初始阶段和成熟阶段之间的过渡性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与碱性花岗岩有关的稀有稀土矿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德松 《矿产与地质》1994,8(6):401-406
概述了含矿碱性花岗岩产出的地质背景,含矿岩体的主要特征。根据岩石中暗色矿物与主要成矿元素的关系,将碱性花岗岩矿床划分为3种矿化类型:含Nb(Sn)黑云母花岗岩;含Nb(Sn)、HREE钠铁闪石-钠闪石花岗岩;含LREE霓石花岗岩,并指出,碱性花岗岩矿床在我国北部边区和攀西裂谷带具有良好的成矿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酸性侵入岩中铁镁质微粒包体及其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铁镁质微粒包体(MME)这一当今世界花岗岩研究和焦点课题的研究现状,指出铁镁质微粒包体及花岗岩的岩浆混合模式对壳--幔物质及能量交换作用过程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对包体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燕山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燕山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物质成分和地质环境的研究,确认其构造环境是处于大陆板块内部,岩浆主要来源于下地壳,并将其划分为四个系列:即黑云母花岗岩系列,二长花岗岩系列,闪长岩-花岗岩系我,碱性花岗岩系列,其中二长花岗岩系列与金矿关系密切,闪长岩-花岗岩系列与铅锌矿关系密切 。  相似文献   

17.
东准噶尔北缘两类钙碱性花岗岩特征及其构造-成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前人对东准噶尔地区花岗岩类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将东准噶尔北缘钙碱性花岗岩划分为两类:一类为俯冲钙碱性花岗岩;另一类为后碰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对比研究发现,两类钙碱性花岗岩存在系统差异,兼具有相似性。岩石地球化学特点差异表现为俯冲钙碱性花岗岩,显示亲岛弧岩浆性,后碰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具有陆内后碰撞深成岩浆的特点。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表明,造山带内花岗岩类由俯冲钙碱性→后碰撞高钾钙碱性系列演化是由于俯冲造山向碰撞造山快速转化、空间上位于同一造山带内,源区岩浆有双重性的特点。钙碱性花岗岩产出的构造环境具有多样性,成岩过程受造山带不同演化阶段相应构造背景制约,洋陆俯冲的岛弧环境和陆内造山的后碰撞环境分别是俯冲钙碱性和后碰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埃达克质岩浆亲和性显示俯冲钙碱性花岗岩与部分后碰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均有形成不同背景(岛弧和后碰撞)斑岩型矿床的潜力。后碰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与IOCG型矿床的空间联系,表明造山带伸展背景的后碰撞环境,也可能是IOCG型矿床产出的构造背景。两类钙碱性花岗岩构造背景的差异可能初步印证了具有岛弧斑岩型矿床的哈腊苏-卡拉先格尔和IOCG型矿床的老山口南东一带成矿环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胡受奚  赵乙英 《岩石学报》1994,10(4):370-381
本文论述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由科迪勒拉型转变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过程中的构造-岩浆作用及其演化。在印支旋回(250~185Ma),初始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强烈挤压俯冲,并伴随大范围改造型花岗岩类的发育。在燕山早期(185~140Ma),继续俯冲,改造型花岗岩进一步发育,并开始有同熔型花岗岩类的形成。在约140Ma两类花岗岩的形成达到高潮。在140~100Ma广泛发育安山-流纹岩系。燕山晚期(100~70Ma)由于弧后扩张,配合红色盆地的广泛形成,发育碱性火山岩和碱性花岗岩带.新生代中国东部大陆花岗岩和中-酸性火山岩活动消失,代之以玄武岩活动;边缘海和岛弧逐渐形成,钙碱性火山岩系转入岛弧地带。  相似文献   

19.
张宣高变质花岗岩-绿岩带内早期花岗质侵入体是以英云间长岩和花岗间长岩为主体的TTG岩系,经历了麻粒岩相高级变质作用的改造,已变质成以含紫苏辉石为特征的片麻岩类岩石。麻粒岩相峰期变质作用的时代为2390±19Ma。紫苏花岗岩属典型岩浆成因侵入岩,其侵位成岩时代为2390±24Ma,是区域麻粒岩相峰期变质作用期间长英质熔浆直接结晶的产物。钾质花岗岩类具多种不同的岩石类型,为一系列小规模的富钾质花岗岩侵入体,是与紫苏花岗岩同一构造岩浆活动事件的产物。麻粒岩相峰期变质作用、岩浆活动时代的一致性,表明了本区太古宙末-古元古代早期,由于大规模构造运动,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由峰期变质条件向相对低温低压条件演化、花岗岩-绿岩带基底岩石由地壳深部向地壳浅部抬升、并同时伴随紫苏花岗岩及钾质花岗岩等大规模岩浆侵入活动的区域地壳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王瑞信 《辽宁地质》1997,(2):106-115
钢屯超单元花岗岩位于燕山台褶带山海关台拱与辽西台陷的交接部位,是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钢屯超单元是在同源岩浆由粗粒-细粒,酸性-超酸性,碱性-过碱性演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S型花岗岩,这种演化是本区Mo,Cu,Pb,Zn多金属矿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