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新疆棉花比较优势的进一步分析:基于经济收益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经统计分析 ,棉花净产值与玉米净产值之比X3对年度皮棉增加率Y2有极显著影响 (p <0 .0 1)、棉花净产值与 (玉米 +小麦 )平均净产值之比X4、棉花减税纯收益与玉米减税纯收益之比X6、棉花减税纯收益与 (玉米+小麦 )平均减税纯收益之比X7对年度皮棉增加率Y2有显著影响 (p <0 .0 5 )。新疆中绒棉的X3介于山东和安徽之间 ,X4处于较高水平 ,X6比山东、安徽分别高 0 .8和 0 .3或 73%和 19%,X7比山东、安徽分别高 1.1和 0 .2或 92 %和 10 %,可见新疆中绒棉的种植优势是存在的。新疆长绒棉的优势更大 ,以上 4个指标比山东、安徽二省均值高 2 6 %~ 10 0 %。这些指标的增加 ,对年度皮棉增加率的贡献是明显的。按回归分析 ,X3、X4、X6、X7每增加 1,分别意味着当地皮棉比上年度有增加 33.9%、36 .8%、16 .8%、12 .7%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杨友孝  蔡运龙 《地理学报》2000,55(5):596-606
基于一体化核算体系(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简写为SEEA)分析1990 ̄1996年间中国农村的资源净产值、环境净产值和真实储蓄。表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巨大。资源净产值每年损失幅度为21 ̄1426亿元,平均占农村总产值的1.72%;环境净产值每年损失幅度为604 ̄1059亿元,平均占农村总产值的2.33%;真实储蓄在-12  相似文献   

3.
2010年7月31日至8月1日,"自然地理学与环境变化"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CNC-IGBP & CNC-IHDP土地变化科学工作组: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全国高等院校综合自然地理教学研究会、全国生物地理教学研究会、全国土壤地理教学研究会等8个学术团体共同主办,由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研究室承办,河北省地理学会协办.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农田环境问题与生态保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田生态保育对建立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提高农田综合生产力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96—2004年土地调查数据和TM影像解译数据,分析河北省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及重要的环境因子信息,阐述河北省农田数量与质量下降、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农田污染、干旱缺水等农田环境问题对保障粮食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探讨河北省农田生态保育对策,即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中低产田改造与培育、农田污染综合防治、优化区域生态环境和强化生态保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基于能力结构关系模型的环渤海地区海陆一体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资源、产业、科技与环境4个角度,构建海陆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能力结构关系模型与层次分析法,定量评价环渤海地区海陆一体化程度。计算结果表明:天津市和山东省的科技支持能力较强,海陆经济发展以科技带动为主,河北省和辽宁省的资源利用能力较高,海陆经济发展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产业。天津市和山东省的海陆经济属于高程度耦合、高层次的海陆一体化;河北省和辽宁省的海陆经济属于低程度耦合、低层次的海陆一体化。通过分析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和山东省自身的海陆经济发展情况,提出加强各地区海陆经济合作和整个环渤海地区区域间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地理资源专题数据库是河北省科技资源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旨在整合与建设河北省相关地理资源数据.设计了地理资源专题数据库的3个子数据库:地名与区域经济数据库、风景旅游资源数据库、地貌与地质基础数据库,并在数据库建设项目的实践中,提出了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下省级地理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方向和主要内容,也阐述了地理资源数据库的基本标准和数据结构,最后总结了地理资源数据库(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滦河三角洲地区为河北省农业生产基础比较稳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重点建设项目较多、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间矛盾较多、亟待综合开发的宝地。抓住机遇,加速开发,建成具有地方特色高度开放的多功能发达经济区,将再为我们整个国家奔小康和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探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文章首先回顾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提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内涵:一方面,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发展社会经济,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环境承载力是动态的,要依靠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并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管理等角度探讨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控,通过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深化资源环境管理,实现区域一体化,以保证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1992年10月,河北省科学院与河北省旅游局联合成立了《河北省旅游开发研究中心》,挂靠河北省科学院、计经委地理研究所。该所多年来对河北省资源的开发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为十几  相似文献   

10.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5):536
3月23日上午,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河北会堂举行。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昌明院士荣获201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分特征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廖志杰  刘岳 《地理学报》2000,55(2):139-150
区域PRED系统是个非线性的复杂巨系统。在已建立的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数据库基础上,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建立区域PRED系统的非线性数学模型,提出衡量区域PRED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数(SDI)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定量地表达了中国各省区的右持续发展状况,进而应用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荒漠绿洲PRED系统特征与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荒漠绿洲PRED系统是一个相当脆弱的系统,自然灾害频繁、水分失衡导致的生态风险大。在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了这些因子对绿洲PRED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权值,影响最大的前三位因子是:人均水资源量、绿洲化面积、人口素质、其权值分别为0.124、0.077、0.062。计算了河西走廊20个县(市、区)的SDI,排在最前面的依次是:萧北蒙古族自治县、嘉峪关市和玉门市、金川区,其SDI分别为0.437、0.406、0.405,排在最后面的依次是:古浪县、民勤县、天祝藏族自治县,其SDI分别为0.150、0.213、0.217。分析了这种格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城市群虚拟水贸易的近远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思奥  郑翔益  刘海猛 《地理学报》2019,74(12):2631-2645
虚拟水贸易能重新分配区域间的水资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厘清京津冀城市群与外部的虚拟水贸易及城市群内部的虚拟水流动,有助于深入理解该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现状及问题,为制定虚拟水贸易相关策略、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区域水资源安全提供决策支持。本文基于2010年全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京津冀城市群各省(市)水足迹及与全国各省域单元的虚拟水贸易量。从近远程视角定量评估城市群地区对内、外部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并分析虚拟水贸易的距离特征。研究发现:① 京津冀城市群各省(市)各部门用水系数显现出差异性,农业部门用水强度最高,直接用水与完全用水系数分别超过300 m 3/万元和400 m 3/万元;② 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各省(市)人均消费水足迹差异大,北京、天津、河北的人均水足迹分别为405 m 3、565 m 3、191 m 3;③ 京津冀城市群的消费水足迹遍布全国各省域单元,近程水足迹与远程水足迹分别为91.4亿m 3、198.5亿m 3,其中,近程水足迹主要来源于本省(市),西部地区对远程水足迹的贡献最大;④ 京津冀城市群的虚拟水输入总体偏向来源于距离较近的省域单元,北京、天津、河北水足迹距离来源地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049 km、1297 km、688 km;⑤ 北京和天津为虚拟水贸易的净流入区,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性强;河北为虚拟水贸易的净流出区,为京津冀城市群及其他地区供给水资源,虚拟水净流出进一步加剧了河北的水资源短缺。未来,受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京津冀城市群的水资源压力将进一步加剧,提高用水效率、升级产业结构、提倡低水足迹消费模式、实行虚拟水战略是实现京津冀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准确监测中国南亚热带常绿林生态系统光合作用动态变化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估计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至关重要。涡动协方差技术一直被认为是评估生态系统碳通量最直接的方法,虽然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但在空间上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近10年,光谱观测和卫星遥感技术在植被生产力监测方面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碳通量的时空评估能力。本研究基于长时间序列光谱观测数据,提取叶绿素荧光指数(FRI)和光化学植被指数(PRI),进而评价两个生理遥感指数跟踪亚热带常绿林光合作用季节动态变化的能力。结果表明,传统NDVI指数受光照条件影响较大(R^2=0.88,p<0.001),并呈现出饱和现象,而FRI和PRI指数则能较好地跟踪植物光和功能季节性变化,且在季节尺度上两者受光照条件的影响相对较弱(FRI指数R^2=0.13;PRI指数R^2=0.51);相比PRI指数与光能利用效率(LUE)在午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FRI指数与GPP的相关性则在早上优于午间时段;而这两种相关关系均在植被衰退季优于植被生长季。另外,通过考虑光合有效辐射因子,基于FRI指数监测GPP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R 2从0.22提高到0.69,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同时,在植被衰退季也呈现出更强的相关性(R^2=0.79,p<0.001)。研究成果表明,FRI和PRI两个生理遥感指数能够准确地监测亚热带常绿林光合作用季节动态变化,建议把其引入碳循环模型中以改进区域碳收支估计。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山区的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省的根本建设和国土自然环境的稳定,依据持续发展思想,分析了山区在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三江源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作为重要的植被参数和生态指标,能够直观地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区域碳收支水平。鉴于三江源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战略地位,众多学者曾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三江源植被NPP进行了估算,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NPP估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目前,虽在三江源地区开展了大量NPP估算研究,但尚未有相关文章对这些研究进行汇总并加以分析和评价。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综述已有文献,对三江源植被NPP估算的相关方法与结果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探讨不同方法在三江源地区的适用性,指出已有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现有NPP估算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最后提出了未来三江源NPP估算研究亟待加大研究力度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绥化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嘉  尚金城  谢远云 《地理科学》2006,26(4):426-431
在全面性、简明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建立了绥化市可持续发展趋势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该区域1990~2002年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系统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趋势评价指在确定的指标体系下,采用复杂系统综合评价的方法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的状况、趋势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或水平,并用相应测度和标准去衡量或者比较。绥化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该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态稳定,人口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占有趋势一直呈现比较波动的状态,特别是资源占有指数在2000年才呈现恢复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2000年之前的"高消耗"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环境-发展综合指数与资源-发展综合指数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因为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都比较严重,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低造成二者数值都比较高。1998年后,逐渐进入环境质量提高,资源消耗量下降的时期,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与发展的综合指数越来越低,同时也可以说明绥化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如何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然是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本文选择冀中南平原为研究区域,以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与地域单元的耦合为切入点界定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概念与内涵,并通过分析模式5要素,即农业自然资源特征、农业主导产业(品)、农业产业链(产-加-销)、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作用过程,构建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三级层次结构体系。在此方法框架的指导下,本文选取冀中南平原的曲周、藁城、馆陶三个典型县,具体剖析了第三级模式的基本运作状况,总结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 Region (TRHR), known as the “Water Tower of China”, 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shelter for national security interests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ctivities for many downstream regions in China and a number of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The TRHR is a high-elevation, cold environment with a unique, but typical alpine vegetation system.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is a key vegetation parameter and ecological indicator that can reflect both natur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carbon budget levels. Given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strategic location of the TRHR, many scholars have estimated NPP of the TRHR by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however, these estimates vary greatly for a number of reasons. To date, there is no paper that has reviewed and assessed NPP estimation studies conducted in the TRHR.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we (1) summarized the related methods and results of NPP estimation in the TRHR i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evious research; (2) discussed the suitability of existing methods for estimating NPP in the TRHR and highlighted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llenges; and (3) assessed the estimated NPP results. Finally, developmental directions of NPP estimation in the TRHR were prospected.  相似文献   

20.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 Environment) launched at the end of 2016 a decade-long (2016-2025) flagship programme on Climate, Ecosystems and Livelihoods (CEL), with the aim to assist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deliver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and climate targets while protecting their ecosystems and improving the livelihoods of their people. The CEL programme is a major initiative supported by China and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promote long-term South-South cooperation, l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International Ecosystem Management Partnership (UNEP-IEMP).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he CEL programme, which were proposed through consultations between UN Environment,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experts. Within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the CEL programme will 1) focus its work on the nexus of climate change, ecosystem services an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s the primary priority; 2) encourage cross-sectoral and multi-stakeholder cooperation, enhanc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strive for breakthroughs that cross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3) provide four types of services and products—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capacity building,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and science for policy through mainly South-South cooperation; and 4) have far-reaching impacts on delivering SDGs and climate targets in vulnerabl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CEL programme is going to be implemented in a strategic way through a set of related projects and initiatives. More particularly, it will 1) focus on fragile ecosystems like drylands, mountains, river basins and coastal zones in Asia, Africa and other key region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in the early stage and expand to include some other regions at a later stage; 2) take a three-phase approach, including Phase I, Kick -off (2016-2018), Phase II, Development (2019-2021), and Phase III, Scaling-up (2022-2025); and 3) draw on the globally relevant knowledge, expertise and other resources of a substantial network of partners. So far, UNEP-IEMP has developed more than twenty projects and initiatives in the region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especially in Africa and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which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EL programme in its first ph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