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壳类蔓足亚纲(Subclass Cirripedia) 围胸目(Order Thoracica) 现今分为4亚目:茗荷亚目Lepadomorpha; 短茗荷亚目Brachylepadomorpha, 花笼亚目Verrucomorpha和藤壶亚目Balanomorpha。茗荷亚目是有柄蔓足类,为最原始的亚目。它的躯体分为头部和柄部。软体部分包在头部由外套膜和壳板(或无壳板)围成的腔内。柄部有肌肉层,用以附着于其他物体(或动物)上。茗荷亚目的种栖息于潮间带、潮下带至深海底,绝大多数附着于岩石、底栖动物(贝壳、水螅、珊瑚、海胆、十足甲壳类等)或其他物体上,少数种(如茗荷科Lepadidae 的一些种)附着于木材、船底、漂浮及游泳动物(如鲸类、海垫、海龟等),营漂游生活。搞清这类动物的种类对于潮间带生物群落的分析、底栖生物生态的研究及附着生物的防除等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茗荷亚目在国内仅有零星报道,尚缺乏系统研究。作者整理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采集收藏的标本,其中大部分为1975 一1978年东海大陆架海洋调查获得,少部分为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和潮间带及沿岸调查所采集。经鉴定共有55种,分隶于3总和7科26属,其中一种为新种,24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在我国近海发现的有柄蔓足类,除少数种,如茗荷Lepas anatifera anatifera, 蟹板茗荷Octolasmis neptuni等在各海区广布外,大部分种仅出现在南海和东海,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的暖水种,少数温带种分布范围仅限于渤海和黄海,有的也在东海出现,如朝鲜弱铠茗荷Abathescalpellum koreanum和中直铠茗荷Litoscalpellum intermedium等。 就世界范围而言,有柄蔓足类资料比较分散;其形态变异较大,不易鉴定;有的种仅在个别地点发现,或获得标本很少,种的正确鉴定存在一定困难;因而同物异名较多。本文对一些种进行了必要的修订。  相似文献   

2.
舟山沿岸渔场甲壳类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5年11月和2016年5月在舟山沿岸渔场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甲壳类资料,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甲壳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相似性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项调查在舟山沿岸渔场共捕获并鉴定出甲壳类42种,其中,蟹类20种,隶属于11科5属;虾类21种,隶属于8科15属;虾蛄类1种,隶属于1科1属。秋季的甲壳类物种数高于春季,且秋季优势种有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以及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而春季则没有明显的优势种出现。生物多样性指数也表现为秋季明显高于春季,且随水深而变化的趋势明显。根据聚类(CLUSTER)分析与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MDS)分析,可将甲壳类划分为4个群落,利用相似性(SIMPER)分析显示群落间相异程度高于相似程度,且秋季的群落相似性高于春季。  相似文献   

3.
哈氏仿对虾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氏仿对虾 (Parapenaeopsishardwickii(Miers) )属十足目 ,对虾族 ,对虾科 ,仿对虾属 (俗称滑皮虾、呛虾 )。据《浙江动物志》(甲壳类 )记载 ,该虾为近海性 ,中型虾类 (笔者调查体长大的达12cm) ,生长于近岸70m以内 ,可栖息于各种不同地质的海底 ,在浙江海区夏季分布广 ,多密集于30m以内的沿岸水域。分布于我国黄海南部 ,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该虾产量高、肉质佳 ,供鲜食 (呛虾味道特别鲜美 )和制成海米 ,是浙江近海的重要经济种之一。是渔民11月至翌年3月沿海拖虾…  相似文献   

4.
寄生亚目(Epcaridea)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软甲纲(Malacostraca)等足目(Isopoda),成体是甲壳类的专性外寄生动物,多附生于十足目的鳃室或腹肢间的腹甲表面。本亚目多为海生种类,极少数为淡水生活。大多数种在找到宿主前,先经历浮游期。据Kensley和Schotte统计寄生亚目有近800种,隶属于2总科11科约304属。关于寄生亚目的分类系统,学者们的争议较大。Bonnier主要根据寄主的不同,将寄生亚目分为2部分Bopyrinae和Cryptoniscinae,前者包含4科,分别为檐虱科Dajidae Giard& Bonnier,1887,软虱科Phryxidae Bonnier,1900,鳃虱科Bopyridae Rafinesque,1815,内虱科Entoniscidae Kossmann,1881;后者包含8科,分别为微虱科Microniscidae Bonnier,1900,半虱科Hemioniscidae Bonnier,1900,Cyproniscidae Bonnier,1900,Liriopsidae Bonnier,1900,囊虱科Asconiscidae Bonnier,1900,毛虱科Crinoniscidae Bonnier,1900,足虱科Podasconidae Bonnier,1900,Cabiropsidae Giard& Bonnier,1887。  相似文献   

5.
中国龙虾类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龙虾类Palinura属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爬行亚目Reptantia。龙虾类个体大、味美,是名贵的水产品,也可做药,还可作装饰品,经济价值较高。在福建南部、台湾和广东近海是受重视的渔业资源之一。根据广东省水产主管部门统计,该省龙虾的年产量可达百余吨。 我国的龙虾类,过去尚未有系统的资料,只是牧茂市郎(1923)、刘瑞玉(1959、1963)、董聿茂(1958)、Bruce(1965)、Holthuis(1978)、何云达(1978)等有过零星的报道。 根据查阅的标本材料及现有的文献资料,初步统计我国的龙虾类有23种,分隶于3科8  相似文献   

6.
2.4拟庸蝶食性的对应分析2.4.1观察量和变量的分组观察量(捕食鱼类)依不同季节(冬、夏季)、不同性别(雌雄性)和不同性成熟状态(幼鱼和成鱼)来分组,因此得到8(23)个观察量。对应分析的变量(饵料)首先根据个体生态的不同分为6个类型:游走多毛类,隐居多毛类,双壳类,不大游动的甲壳类(端足目和等足目),爬行甲壳类(十足国短尾部)和棘皮动物。其他6个类型的饵料生物(类、纽虫类、小型游泳甲壳类、腔肠动物、鱼类及苔藓虫类顺在分组时剔除,其原因为它们的出现可能少了些。考虑到捕食鱼类和饵料双壳类贝壳厚度…  相似文献   

7.
刘恒 《海洋科学集刊》1996,(37):195-197
约80%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在生活史中具浮游幼体阶段,其中甲壳动物的幼体最为多样化。十足类甲売动物具典型的浮游幼体阶段,而后是由浮游到底栖这一生活习性转变的关键一一定居过程(settlement)。十足类幼体阶段持续的时间在不同的类群相差很大,影响其定居的因子也多种多样。 有关海洋无脊椎动物浮游幼体阶段存在机制的研究已进行了约半个世纪,这种普遍存在的浮游幼体被认为:(1)有利于种的分布与扩散;(2)由于浮游幼体采取多变的生活方式而避免了许多底栖捕食者;(3)增加种群间的基因交换,保持其遗传变异性和适应性;(4)浮游幼体以浮游生物为饵,减轻了卵子所需携带的卵黄量,从而增加了产卵量。浮游幼体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如幼体在漂移过程中的高死亡率等。然而浮游幼体阶段在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中的普遍存在,从进化角度讲,对种群发展利大于弊,是物种演化过程中一种选择性的折衷。 十足类幼体定居过程的研究多集中在龙虾和蟹类上。有关对虾类的研究很少见,仅有 Haghes (1966), Staples 等(1985), Coles 等(1987)和 Loneragan 等(1994)报道过对虾仔虾和稚虾的分布与栖息地海草分布的相关性。 由于甲壳动物栖息地的多样性,其幼体定居过程的研究对了解甲壳动物种群和群落动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影响定居过程的因子通常被分为三类,即生物因子、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鉴于三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本文将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并讨论有关幼体定居过程的两种假说:栖息地选择(habitat selection)学说和被动沉降(passive deposition)学说。  相似文献   

8.
自十九世纪以来,对十足类甲壳动物(Decapod Crustacea)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及其腺体)的研究,己有大量报道。在形态学方面,以解剖学的报道为主,组织学的资料极少;并且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具重要消化功能的肝胰,对消化管,特别中肠的报道不多。现有资料大部分收集于专著The Biology of Crustacea 第五卷。 人们通常认为十足目(Decapoda)的消化管由前、中、后肠三部分组成,前肠和后肠起源于外胚层,且具几丁质,中肠由内胚层发生,无几丁质。但是对中、后肠的划分却存在着混乱:有些学者把螯虾类的短中肠误作整个十足目都具有的特征来论述,例如Talbrot等(1972)认为甲壳纲十足目的中肠是典型的短中肠。虽然早在1909年,Claman已提出甲壳纲中肠的范围是明显可变的,但是直到Smith之后,关于十足目中肠随种的不同而异的说法,才被接受。 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是我国黄、渤海重要经济虾类,有关内容已编人高校生物学教材。近几年来,对虾人工养殖发展很快,合理的配合饵料是当前人工养殖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研究对虾消化与饵料的关系时,深入研究消化系统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我们用组织学方法比较对虾消化管的中、后段,发现事实与岡正雄及国内有关著作中所述的“中肠很短、后肠很长”颇不一致。本文是我们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
海洋浮游动物多样性及其分布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日益加剧的全球增温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现象,结合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从世界各大海域的浮游甲壳类、水母类及毛颚类等群落对海洋表层温度升高及海流变化的响应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对养殖中国对虾和海捕中国对虾的类淋巴 器官进行组织培养时,发现迁出的细胞空泡化、细胞内颗粒较多。培养一周后由养殖中国对 虾类淋巴组织迁出的细胞开始大量脱落,而由海捕中国对虾类淋巴组织培养出的细胞可生长 30d左右。对未经培养的类淋巴组织及培养的类淋巴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在养殖中 国对虾类淋巴组织的细胞中除了有球形病毒及球状和多面体状病毒包涵体外,在细胞质中还 含有大量类立克次氏体样原核生物,而且每个细胞中的类立克次氏体均由一单层膜包在一起 ;在海捕中国对虾类淋巴组织的细胞中也发现有球形病毒及球状病毒包涵体,另外还在少量 细胞中发现有类立克次氏体样原核生物存在。感染病毒的组织细胞呈现空泡化、核膜肿胀破 裂、核质固缩、高尔基体肿胀、线粒体嵴消失等病理变化。感染有类立克次氏体样原核生物 的细胞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细胞器消失、核染色质固缩等病理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基于2013年夏季“大洋一号”船大洋第30航次西南印度洋海区科学考察走航线路,对西南印度洋21°S到38°S海域表层浮游动物群落进行连续采样调查,研究了该海域表层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研究海域表层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包括:桡足类、磷虾类、端足类、十足类、介形类、毛颚动物、被囊类、异足类、翼足类、刺胞动物及多毛类等11大类,总计50属69种;优势类群为桡足类(69%)和磷虾类(27%)。多样性指数随经度和纬度的变化特征:H′、D多样性指数及J均匀度指数随纬度的升高均呈下降趋势;在经度梯度上,几种多样性指数也大致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趋势。聚类分析表明,研究区可大致以36°S附近为界划分为南部和北部两大类群,分别以北部桡足类(平均粒径小),南部磷虾类(平均粒径大)Euphausia属为优势群落。群落相似性结果反映出,南部类群与南极克罗克海峡和南极长城湾水域群落,北部类群与西北印度洋海域群落的联通性不高。  相似文献   

12.
海州湾南部海域不同季节虾类数量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9年5月、9月和12月对海州湾南部海域3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十足目虾类的数量和分布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且探讨了优势种、温度、盐度、水深等因素对以上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5月虾类资源量最高,9月最低,12月较9月有所回升,分别以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和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日本鼓虾等为主要优势种。5月和9月虾类平面分布趋势均为西北外侧和东南水域较低,南面沿岸较均匀,东部和中部出现最高值;12月北面和南面近岸资源量较低,其他水域较均匀,最高值出现在东部水域。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海州湾虾类资源量与底盐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他水文因素无显著相关关系。此外,优势种生态习性、赤潮和径流等是影响海州湾虾类数量和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鹰爪虾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据刘瑞玉1988年报道,鹰爪虾(Trachypenaeuscurvirostris)属十足目对虾科鹰爪虾属,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浅海的底栖虾类,昼伏夜出,食性杂,食物以腹足类、长尾类和多毛类为主。又据刘瑞玉1955年、1988年报道,在我国沿海鹰爪虾资源丰富,形成渔业,年产量超过15000t,是重要的中小型虾类,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可鲜食和制成干海米,为传统海珍品。鹰爪虾生长快,繁殖期长,适应性强,种群数量大,是一种潜在的养殖对象。国内外目前尚未见鹰爪虾人工繁殖的报道,为此,作者于1993…  相似文献   

14.
甲壳类在发育过程中,与昆虫类一样需经多次蜕皮,不同点是甲壳类变为成体后还会继续蜕皮。由于甲壳类多营水生生活,饲养和手术都有较多困难,所以到目前为止对其蜕皮机制的认识还不够明确。近十几年来,对甲壳类蜕皮激素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某些蜕皮激素的化学性质与结构已被确定,而且它们在体内的合成位置、传递方式以及某些生理功能也已被探查。本文就此项研究的近况综述如下。 1.蜕皮激素的种类 甲壳类大约有40,000种,而关于它们的蛇皮激素,只在软甲壳类(Molacostraca)做过较多的研究。在鳃  相似文献   

15.
1引言 革兰氏阴性菌是虾类的一大致病菌,深入了解虾类对革兰氏阴性菌的免疫防御机制以及革兰氏阴性菌对虾类的致病机理,对虾类健康养殖有着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1年5月在胶州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胶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的饵料组成、营养级及其摄食习性的体长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δ13C值范围为-19.57‰~-17.85‰,平均值为(-18.68±0.41)‰,其δ15N值变化范围为10.75‰~14.41‰,平均值为(13.08±0.76)‰。六丝钝尾虾虎鱼摄食的主要饵料类群为鱼类、蟹类、虾类、软体动物、小型甲壳类、多毛类和有机碎屑,其中小型甲壳类和软体动物对六丝钝尾虾虎鱼的营养贡献率最高,其次为蟹类、多毛类和虾类。经Person相关性检验发现,胶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δ15N值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δ13C值与体长相关性不显著(P0.05),说明随着体长的增加,六丝钝尾虾虎鱼倾向于摄食高营养级的饵料生物。根据δ15N值计算胶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的营养级变化范围为3.04~4.12,平均营养级为3.69±0.25,营养级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7.
利用Sorensen相似性指数Ss、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针对山东省日照市坛子网(张网的1种)的渔获物组成进行了生物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坛子网的选择性能差,在捕捞小型甲壳类时,会混捕小型鱼类和经济幼稚鱼等大量副渔获。为合理开发利用这些小型甲壳类资源,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坛子网等张网类渔具的选择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PCR扩增获得了3科5属6种中国黄渤海海域的鳚亚目(Blennioidei)鱼类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片段约669bp碱基,结合来自 GenBank的5种鳚亚目其他科鱼类的相应基因片段,并以眼斑雪冰鱼(Chionodraco rastrospinosus)为外群,生成供系统发育分析的序列矩阵,利用MEGA 4.0软件分析序列的碱基组成、差异百分比、转换/颠换值等,应用最大简约法(MP)和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在鳚亚目鱼类的16S rRNA 片段生成的序列矩阵中发现有碱基的插入缺失现象,共有207 bp变异位点,转换/颠换值为0.8,碱基平均差异为3.36;支持绵鳚(Enchelyopus elongates)归于鳚亚目绵鳚科(Zoarcidae),鳚(Azuma emmnion)归于鳚亚目线鳚科(Stichaeidae);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和云鳚(Enedrias nebulosus)种间遗传距离只有0.01,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吕泗渔场及附近海域2010年春季(5月)和夏季(9月)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资源密度的时空分布,分析优势种、水团、水深和水文等环境因素对虾类数量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5和9月,虾类重量密度为24.21和2.19kg·km-2,尾数密度为12.68×103和1.30×103ind·km-2。2个季节虾类资源密度的平面分布特征呈相同的规律,都是外部水域高于沿岸水域。5月,虾类主要优势种由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鲜明鼓虾(Alpheus distinguendus)和日本鼓虾(Alpheus juponicus)构成,其中葛氏长臂虾对尾数和重量的贡献率较大,为5月最重要的优势种;9月,虾类优势种由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和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构成,其中哈氏仿对虾对尾数贡献率最大,对重量贡献率较大,为9月最重要的优势种。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结合虾类资源的密度、温度、盐度及水深等环境因子,对调查海域虾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数量的变化主要来自优势种的贡献;虾类资源密度季节变化特征与调查海域底温呈显著负相关;特殊的沙棘潮沟地形与虾类密度平面分布关系明显,较深的潮沟往往是虾类资源集中分布的区域。本研究对于认识吕泗渔场沿海虾类资源动态变化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同时也为掌握该海域渔场渔汛及虾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刀额新对虾主要过敏原蛋白的肽指纹图谱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常见的刀额新对虾为研究对象,旨在获得其主要过敏原的氨基酸序列等基础数据,增加对虾类过敏原的认识和理解。分离和纯化了分子量为36 kD的虾主要过敏原蛋白,利用激光辅助解析/飞行时间质谱对其进行肽质量指纹图谱鉴定,并对鉴定的结果采用Mascot搜索引擎在NCBInr数据库上进行搜索。结果表明刀额新对虾主要过敏原蛋白与斑节对虾原肌球蛋白匹配分值最高为268,吻合肽段27条,序列覆盖率为65%;与其它无脊椎动物如腐食酪螨、衣鱼等的原肌球蛋白的序列覆盖率也很高,分别达到了51%和53%。这一结果不仅表明了刀额新对虾与其它甲壳类海产品过敏原存在着高度同源性,而且为其与甲壳类及其它无脊椎动物主要过敏原之间存在严重交叉反应的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