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堰塞坝会对山区河流的纵剖面产生强烈扰动,在某些情况下,堰塞坝造成的河流纵剖面变陡很容易与构造作用下基准面下降的迁移裂点混淆。然而,在何种程度下堰塞坝会影响基于地貌测量的构造分析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东缘的雅砻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来研究堰塞坝对河流纵剖面的影响。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部分野外判识,在雅砻江流域共发现了34个堰塞坝;同时利用TopoToolbox工具包,选用30 m SRTM DEM提取了雅砻江流域河流纵剖面、河流裂点、河流陡峭指数等地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有18个堰塞坝与河流裂点在空间上重叠,其中有8个堰塞坝形成高差>100 m的裂点,对河流纵剖面有显著的影响,并发现滑坡坝比泥石流坝对河流纵剖面的影响更大。进一步分析雅砻江主干流及其支流力丘河,发现堰塞坝所在的河段河流陡峭指数相对较大;在排除岩性和断层活动的影响后,发现堰塞作用也能够解释河流裂点的成因。本研究结果指示,在利用DEMs来提取和分析区域构造信息时,必须考虑由堰塞坝引起的河流裂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重庆是一座有名的山城。市区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地带,为半岛状河间地块。两江交汇处(朝天门)常年枯水位高程约为160米。市区最高处的浮图关高程为394米。市中区东西最长处约7公里,南北最宽处约2.4公里,总面积14.5平方公里。由于河流切割,沿江多陡斜坡,边坡变形破坏现象较普遍。 重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潮湿多雾,一月极端最低温度-1.8℃;夏季炎热,绝对最高气温达44℃。降雨集中在5—9月,多暴雨,最大日降雨量可达200毫米以上。朝天门常年迅期洪水位约为180米;1968年7月洪水位约为180米;1981年7月16日洪水位为193.4米。  相似文献   

3.
一、基本概况鄱阳湖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纳江西的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来水,经过调蓄后,由湖口汇入长江。五大河流的流域面积136726km~2,湖口总控制流域面积162225km~2。1954年最大水面约有5393km~2,由于围垦,1983年最高水位时湖面约有3800km~2(不包括溃堤面积)。鄱阳湖对长江洪水有一定的调蓄作用,长江与鄱阳湖洪水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当长江水位高于湖水位时,江水倒灌入湖;反之,湖水注入长江。  相似文献   

4.
河流堰塞的地貌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堰塞作为一种极端地表过程,深刻影响着河流地貌的变化,特别是河流纵剖面的变化。其对河流纵剖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堰塞坝将抬高局地的侵蚀基准面,阻碍了上游河道侵蚀,形成河流裂点;另一方面,堰塞坝溃决往往形成大型/巨型洪水,造成下游河道和岸坡的剧烈侵蚀。稳定的堰塞坝形成后,在1~105 a的时间尺度上对河流裂点的发育以及河流纵剖面变化上甚至会超过构造、气候和岩性作用,占据主导。本文在简要概述堰塞地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部分河流堰塞的研究方法和案例,以及河流堰塞的发育过程和研究意义。目前多仅从堰塞坝与河流纵剖面的空间关系的相关性来论证其地貌响应,并且发现一些堰塞坝与河流纵剖面的相关性,但是也有一些古堰塞坝对现代河流纵剖面的影响并不显著,原因可能与堰塞坝规模、溃决洪水次数、堵江的持续时间和距今年代的不同有关,目前还缺乏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长江武汉段位于长江中游 ,贯穿整个武汉市 ,其近年来的河道变化及来水、来沙情况不仅反映了长江自身的演化规律 ,而且对判断一些大型人为工程兴建以来的河流响应及环境变迁有重要意义。1 天兴洲变迁分析天兴洲是长江武汉段的一个江心洲。它的堆积成因使其对长江武汉段的来水、来沙变化特别敏感 ,因而天兴洲在形态和位置上的变化能较好的反映该段河道沉积特征。在纵向上 ,1970年与 195 9年相比 ,洲头、洲尾各淤长约 1.5m ;1980年与 1970年相比 ,洲头明显上提约 2km ,洲尾变动较小 ,同时洲身又略有加宽 ;1993年与 1980年相比 ,天兴洲整体…  相似文献   

6.
正工程概况两河口水电站位于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境内的雅砻江干流上,电站坝址位于雅砻江干流与支流鲜水河的汇合口下游约2km河段,坝址控制流域面积为6.57万km2,坝址处河流多年平均流量666m3/s。两河口水电站为雅砻江中、下游的龙头水库,对其下游的雅砻江梯级电站以及金沙江、长江干流电站的梯级电站补偿作用显著。电站的开发任务为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电站采用坝式开发,水库正常蓄  相似文献   

7.
长江是我国第一条大河,是世界第三大河,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有金沙江、岷沱江、嘉陵江、乌江四大水系,集水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55%;宜昌至湖口为中游,有洞庭湖、鄱阳湖、汉江水系入汇,集水面积约66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36%;湖口以下为下游,集水面积约14万平方  相似文献   

8.
长江流域旅游景观资源分布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汪训一  谭鹏家 《中国岩溶》1986,5(4):311-317
<正>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最大的河流。干流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包括十六个省市、自治区所辖的广大地区,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干流横贯东西,支流延伸南北,把我国富庶而辽阔的西南、华中和华东地区联接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河流水系形态特征可以通过河流的分形特征来反映,分形维数则是河流分形特征的量化表示,其与河流洪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以长江中下游为例,利用网格覆盖法计算出长江中下游河流分维,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河流的分形特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中下游洪水分析不同水系特征下洪水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来说河道分维越大、河网分维越小,洪水发生可能性则越高。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发源地(以下简称“江源”)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位于东经90°30′~95°20′、北纬32°30′~35°40′。北为昆仑山脉,南为唐古拉山脉,西为可可西里山、乌兰乌拉山、祖尔肯乌拉山,东为巴颜喀拉山,为一东西长约5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的广阔高原。  相似文献   

11.
宣化地区古老的潮汐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激石 《地质科学》1980,15(4):348-355
大约在十八亿年前左右,在经过长期风化剥蚀后基本上处于准平原状态的华北地台上,沿着北东向的几条基底断裂,形成一个沿朝阳、蓟县、石家庄、长治一线展布的北东向长形断陷沉积盆地。初期,可能仅在局部地区(如蓟县附近)沉积河流相砂砾岩。  相似文献   

12.
赵霞飞 《地质科学》1980,15(1):50-64
碎屑沉积的粒度研究,已有七十余年历史。近二十年来,无论分析方法及资料解释,都有长足进步,因而已经成为岩石定量研究和环境(相)推断方面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辽河西部凹陷曙北地区沙河街组四段薄砂层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从岩心、测井响应和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总结了各类成因薄砂层的识别标志,并预测了各砂层组的砂体展布,探讨了砂体发育的控制因素,总结了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曙北地区沙四段为扇三角洲-湖泊的沉积体系,薄砂层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低隆滩坝、沿岸浅滩4种成因类型,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低隆滩坝为主.古地貌、古物源和古水深控制了各类砂体的展布.以曙光和兴隆台古潜山一线为界,南部为扇三角洲体系沉积区,主要发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北部(包括低隆区)为无明显水流注入的半封闭湖湾区,主要发育低隆滩坝砂体和灰/云坪,在西侧沿岸局部地区还发育沿岸浅滩.储量区外大面积发育的低隆滩坝砂体,是下一步碎屑岩增储上产的潜在接替区域.  相似文献   

14.
青海湖近岸现代沉积滩坝主要类型及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滩坝是隐蔽油气藏最重要的沉积储集层类型之一,已成为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现代沉积滩坝的研究是深入认识滩坝沉积相的有效手段。环湖考察研究发现青海湖近岸滩坝类型多样,主要发育了废弃三角洲前缘处滩坝、三角洲侧缘处滩坝、湖岸线拐弯处滩坝、开阔滨浅湖处滩坝和冲积扇改造处滩坝5种类型。通过对各种类型滩坝剖面的详细分层及沉积物室内矿物组成分析等,发现不同类型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存在很大差异。整体而言,青海湖近岸滩坝沉积物粒度较粗,黏土含量低,结构成熟度较高,沉积构造多见平行层理、交错层理和冲洗交错层理,垂向上表现出上粗下细的反韵律特征。同时,选取了青海湖南岸规模较大的坝相,分别对坝主体、坝间和坝侧缘进行详细的探槽剖面分析,得出坝主体单旋回厚度较坝间和坝侧缘大,沉积物粒度也相对较粗,黏土含量最低,分选性也最好,是发育为隐蔽油藏最有利的区域。  相似文献   

15.
川西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次生气藏为岩性气藏,在蓬莱镇组砂、泥岩中,砂岩为最主要储层。通过对该气藏进行沉积相、储层及气层地震响应等特征的详细研究后,认为控制储层储集性好坏的主要因素是沉积微相。气藏内有利储集砂岩多属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坝及河流相河道砂坝微相。有利储集砂体展布即与这三种微相展布一致  相似文献   

16.
薄互层砂体研究是湖盆沉积学的研究难点。本文针对辽河西部凹陷沙四上亚段(Es4上)薄互层砂体,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测井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岩心、测录井和地震等多种资料,对西部凹陷的薄互层砂体进行精细描述和深入剖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相,其中,滩坝砂体是湖泊相的主力砂体。通过考虑不同沉积背景下滩坝在岩相组合、发育位置和成因机理的差异性,将滩坝划分成侧缘改造型滩坝、前缘改造型滩坝、基岩改造型滩坝、淹没改造型滩坝和风暴改造型滩坝5种沉积模式;对薄层滩坝砂体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其受到"风场-物源-盆地"三端元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陆丰凹陷珠江组发育的多套砂岩储层是珠江口盆地东部重要的产油层,但对这些储层沉积特征的研究程度不足制约了下一步的勘探部署。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测井资料、岩石学特征、矿物成分、沉积构造等对珠江组砂体储层沉积相类型和物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滨岸两大沉积体系,并可进一步细分为分流河道、河口坝、远沙坝等10种沉积微相。不同的沉积相带控制不同砂体储集物性,按储层物性好坏,划分出3类沉积相带砂体储层。滩砂、滩砂水道、沿岸坝等砂体储层物性最好,上临滨、分流河道、河口沙坝次之,下临滨砂体最差。综合研究认为,寻找优质油气储层,应优先考虑最有利的形成优质储层的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18.
现代渭河西安段沉积体沉积相与岩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渭河西安段草滩沉积体为例, 通过剖面和探槽的详细研究, 结合野外密集采样及样品的分析结果, 对现代渭河草滩沉积体的粒度特征、沉积相、岩相、地层层序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 现代渭河草滩河流沉积体主要由砂质、泥质和少量砾质沉积物组成, 是一个由三期沉积旋回组成的曲流河沉积体。在现代渭河草滩沉积体内部, 共识别出6种岩相, 即平行层理含细砾粗砂岩相、槽状交错层理中细砂岩相、平行层理中细砂岩相、块状层理含砾中砂岩相、交错层理含砾中砂岩和块状层理泥岩相;3种沉积微相, 即河床滞留沉积、边滩和泛滥平原, 这些沉积微相构成了草滩沉积体内部垂向上三套不同的沉积层序:下部为含砾粗砂和中砂组成的河床亚相层序, 砂质沉积厚度较大;中部为一个完整的曲流河沉积层序, 由滞留沉积、边滩和泛滥平原沉积构成;上部则主要为边滩和泛滥平原沉积层序。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河床滞留沉积物中的砂体粒径多分布在0.2~1.2 mm, 边滩沉积物中砂体粒径多分布在0.1~1.0 mm, 两者均是良好的砂矿体, 是建筑用砂的良好来源。  相似文献   

19.
新近野外调查发现,山东诸城西北棠棣戈庄下白垩统大盛群发育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其赋存于大盛群田家楼组紫红色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黄绿色粉砂岩韵律层中。研究区共发现29个恐龙足迹化石,其中有23个构成1条半圆形行迹,初步研究确定造迹者为蜥脚类恐龙,个体较小、身长3~4m、处于漫步状态。根据岩层中共生发育的小型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爬升波纹层理、水平层理、雨痕、泥裂等沉积构造,认为研究区下白垩统大盛群为滨浅湖沉积,可进一步划分出砂质滩坝、滩坝边缘、沙泥混合滩及泥滩等沉积微相,恐龙足迹化石产在砂质滩坝微相细砂岩、粉砂岩层面上。河湖相细砂岩、粉砂岩有利于恐龙足迹化石赋存,也暗示蜥脚类恐龙喜好在湖岸边活动,表明生活习性与生存环境具有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20.
风暴沉积在川中大安寨段比较发育,对大安寨段风暴沉积的沉积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大安寨段风暴沉积虽然缺乏丘状交错层理,但顶底面构造和层理构造比较发育。综合分析顶底面构造和层理构造特征,总结了大安寨段风暴沉积的理想沉积相序结构,即一个完整的风暴层序从下向上发育:渠模或侵蚀面、砾屑层、粒序层理、波状层理、漂浮介屑段、粉砂屑层和截切或波痕。由于各微相的水动力条件的差异导致风暴沉积层序在各微相中保存的程度不同,在能量较高的滩前、滩核、滩后主要以粒序层为主,滨浅湖主要以粉砂屑层理为主,半深湖发育漂浮状介屑层、波状层理、粉砂屑层理。风暴沉积的研究加深了对大安寨段半深湖灰岩成因的认识,滩前和半深湖相的风暴成因的灰岩的孔隙度相对较好,具有较好的烃源与保存条件,是致密油勘探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