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彦琳 《地理科学》2000,20(6):540-544
机制和模式研究是SARD系统研究的核心.以吐鲁番地区为例研究了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问题,并深入分析了其发展趋势,提出了现阶段吐鲁番地区可持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总结了微观的农户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2.
马彦琳 《干旱区地理》2000,23(3):252-258
构建五套可以反映和评价干旱区绿洲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反映、适时监测及预测干旱区绿洲SARD态势,为区域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是干旱区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的难点之一。本文以新疆吐鲁番绿洲为例,构建干旱区绿洲SARD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是吐鲁番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均为弱可持续状态,并指出其制约因素和潜力。  相似文献   

3.
苏南地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模式探索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发展模式各具特色。本文通过对乡镇工业发达、人地矛盾突出的苏南地区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实践的深入研究,概括出三个区域亚模式:一是集约高效的综合发展亚模式;二是有效利用与保护资源的双业齐动亚模式;三是优化组合的多维发展亚模式。在对三个亚模式抽象的基础上,概括出苏南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总体模式,即“高效集约可持续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探讨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定位问题的基础上 ,概括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提出了生态适宜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总体构架、地域类型及产业基础建设标准 ,最后从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性等角度对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如何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然是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本文选择冀中南平原为研究区域,以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与地域单元的耦合为切入点界定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概念与内涵,并通过分析模式5要素,即农业自然资源特征、农业主导产业(品)、农业产业链(产-加-销)、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作用过程,构建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三级层次结构体系。在此方法框架的指导下,本文选取冀中南平原的曲周、藁城、馆陶三个典型县,具体剖析了第三级模式的基本运作状况,总结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鲁西北平原农业发展的驱动力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动力是对东昌府区农业发展最快时期经济发展的主导推动力量和制约因素的研究,目的在于培养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增长中心,针地性地探讨可持续农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全面回顾了国内外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的理论进展,从农业可持续发展(SAD),农村可持续发展(SRD)到两者的结合--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内容包括SAD、SARD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评价方法及其区域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安徽省芜湖市农业产业化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分析农业产业化的不同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机制,探求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地域模式,为农村经济发展及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区域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和农村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全国农产品呈现大面积过剩,农民增收困难的新形势下,山东省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新一轮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文章通过对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的分析,探讨了其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主要动力和运行机制,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西北干旱区生态农业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北干旱区的开发进入一个新时期西北干旱区是资源大区、农业大区,更是一个生态高度敏感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冲突尤为突出。为谋求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根本保障。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表明,西北干旱区生态农业的实践模式集市场农业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综合发展于一身,是干旱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动力是对东昌府区农业发展最快时期(1980 —1996 年) 经济发展的主导推动力量和制约因素的研究,目的在于培养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增长中心,针对性地探讨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知识集约型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盛和  鲁奇 《地理科学》2001,21(3):198-204
阐述了知识集约型可持续农业的理论内涵和本质特征,论述了知识集约型可持续农业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和未来希望,并通过深入剖析我国农业知识化程度低下的现状特征及形成原因,具体地提出了我国知识集约型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3.
根据我国农村目前的经济特征和已经形成的小康经济建设经验,针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从较高层次和带有普遍意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农业综合发展为主导的9种农村小康经济发展模式,其目的在于为我国不同类型区的农民发展小康经济提供宏观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在论述世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基础上,分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可持续农业的理解及发展模式的差异,着重分析了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持久农业和精准农业等技术理念和发展中国家的新绿色革命技术理念与中国的生态农业的技术理念的异同及中国与世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对东昌府区在农村经济发展最快时期的 1 980~ 1 996年间经济发展的主导推动力量和制约因素的研究。目的在于培养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增长中心 ,争对性地探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生态农业是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模式,其在资源合理利用与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积极且有效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怎样优化增长方式,是人们面临的重要命题。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文章分析了发展规模化现代生态农业的主要瓶颈与障碍因素,提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战略要求与整体思考,并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系统阐述了主要模式与技术对策,力求为探索现代生态农业持续发展之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生态系统与持续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述了生态系统和持续农业间的关系,提出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在生态系统概念的拓展与持续发展部分,论述了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从生态学角度提出来的,认为对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并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是实现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条件;在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持续发展部分,论述了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农业的定义、内含、研究重点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中国的持续农业建设部分,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策略   总被引:48,自引:6,他引:48  
刘彦随  吴传钧  鲁奇 《地理科学》2002,22(4):385-389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村占城镇居民点建成面积的86.1%,农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2%,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在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既迎来了新的机遇,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基于对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特点与问题的初步分析,提出了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应选择产业化,生态化,国际化和地区化的发展方向与模式,并将重点在优化制度环境、完善保障体系和突破结构制约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曹可心  邓羽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11):1942-1955
城市更新是构建可持续城市和落实中国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为综合认知可持续城市更新时空演进路径和协同驱动机理,论文梳理了可持续城市更新研究概况,凝练其时空演进路径和区域差异,解析影响因素、驱动机理和典型空间响应模式,并从理论和政策维度进行研究展望。研究发现:① 可持续城市更新形成了从“发展瓶颈倒逼”到“可持续愿景牵引”的时空演进路径,同时在时序化进程、本地化过程与空间演进历程中表征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② 综合地理环境影响可持续城市更新的空间模式,利益相关者决定可持续城市更新的组织模式,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和多元驱动等组织模式作用于不同时空尺度的功能空间形成了5类典型空间响应模式;③ 可持续城市更新未来研究需聚焦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国内高质量发展目标,定量厘清面向可持续城市更新的驱动因子、主控因素和协同机理,建立保障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城市更新管控方法库与政策集。中国在实践中需要健全“国家—区域—城市”的多尺度管控制度,建立可持续目标导向的城市更新精细化管理系统,并完善多主体协同的城市更新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6月18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吐鲁番地区行政公署在吐鲁番市签署科技合作战略合作协议。新疆生地所所长陈曦和吐鲁番行署副专员孙建新分别代表双方在科技合作协议上签字。这标志着新疆生地所和吐鲁番的科技合作进入新的实质性发展阶段。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现代农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节水型社会建设、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科技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吐鲁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