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叶芊  闫巩固 《极地研究》2010,22(3):262-270
探索南极科考队员越冬生活对了解人类适应南极、改善极地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研究通过对9名中国南极科考队员的深度访谈内容进行质性分析,总结出中国南极科考队员常见的生理、情绪、人际和与任务相关的四大类问题,归纳了影响越冬生活质量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且从个体和组织两个方面初步建立了南极环境中的越冬生活应对策略模型,为今后该领域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2.
张青松 《地理研究》1985,4(3):107-108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于1984年12月30日至1985年2月20日建成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1985年4月3日中国南极越冬考察队八名队员抵达长城站,使长城站由夏季考察站升级为常年考察站,创造了近代南极考察史上当年建站,当年越冬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3.
南极长城站越冬队员个性和心理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研  姚真  薛全福 《极地研究》1997,9(3):47-53
本文利用个性调查、心理特点测定和行为观察等方法研究了中国南极考察队长城站越冬队员在南极极端环境和长期隔离状态下的心理适应性反应。结果表明:越冬后期,队员出现较多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个别队员较严重。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的平均标准分居中者为多数,甚至略有增加;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的4个分量表得分无明显变化。越冬队员居留南极1年后,外控成分有所增加,内控者减少。对心理特点的测试表明:辨别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无显著差异,简单反应时有明显延长;记忆力非但没有减退,反而有所提高,高级神经活动灵活性稍有降低。  相似文献   

4.
在南极中山站特殊环境下,膳食营养对人体的保护尤显重要。通过在中山站对第22和24次中国南极越冬队分别开展三次连续动态膳食调查,获取越冬队员的主要膳食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膳食模式的建议,以保障越冬队员的健康。分别在2006年、2008年采用连续3—4天/次称重法对第22、24次中山站越冬队员进行三次膳食调查,计算平均每人每日能量及各种营养素摄入量,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进行对比分析、评价队员膳食营养状况。越冬队员平均能量摄入充足,符合中至重等体力劳动所需摄入量(2 700—3 200 kcal)。获得的17种营养素中,钙、维生素A、维生素C、微量元素硒的摄入量低于中国DRIs标准,钠摄入偏高,其余基本符合标准。烹调用油、食盐的摄入量超过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摄入量。脂肪、蛋白质提供的能量比(三大营养物质所提供的能量各占百分比)分别高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20%—30%、12%—14%,碳水化合物低于推荐的55%—65%。中山站越冬队员呈现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烹调用油、食盐的摄入量过高,钠摄入偏高,以及维生素A、C和钙、硒摄入量过低的膳食结构。应调整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调整烹调用油、钠盐的摄入量,补充维生素A、C和钙、硒。  相似文献   

5.
中国南极考察队越冬队员的心理选拔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研 《极地研究》1998,10(1):58-67
本研究是首次对中国南极考察队越冬预选队员进行心理选拔方法的探讨。以第十三、十四次中国南极考察队54名越冬预选队员为对象,在冬训期间,对选拔方法的设计、实施、分析及改进作了探索,应用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行为类型问卷(BPQ)、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自编自陈问卷、应激水平实验和直接行为观察等可供参考的选拔方案,并作了效度检验,为我国南极考察队员的选拔工作取得了初步经验,选拔方案尚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南极考察队员四项生理指标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研  姚真  薛全福 《极地研究》1998,10(2):60-64
本文观察了中国南极中山站越冬队员在不同季节的血压、心率、体温和体重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极夜期间,平均收缩压低于对照和回国后的测量值;而舒张压则在极昼时高于回国后的水平;从早晨到夜间(无论极夜或极昼)血压呈逐渐升高的节律性变化。不同季节所测心率的平均值全部低于对照值,在极夜期间降到了全年的最低水平;心率在一天内的变化趋势与血压有很大的相似性。越冬队员体温的变化均低于对照值,但未达到显著的水平;就一天内不同时相而言,早晨的体温均低于其他时相。在中山站,越冬队员每月平均体重与对照值相比均有增加。上述各项生理指标变化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些观察与研究为了解人体在极端环境中适应性生理功能的变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南极环境对考察队员儿茶酚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中国第八次南极考察队(长城站)队员赴南极前、居留南极及回国后尿、血浆的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含量变化,以探讨考察队员在居留南极期间普遍存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物质基础。结果表明:考察队员到达长城站2周时尿中NE急剧增高(与赴南极前相比P<0.05),越冬后(居留南极1年2周)NE大幅度下降(与到达2周时相比P<0.001),考察结束回国后NE恢复到赴南极前水平。尿中E含量在到达南极2周时同样显著升高,且增高幅度大于NE(与赴南极前比较P<0.001),越冬后E水平比到达2周时有所降低(P<0.05),回国后E水平没有恢复。提示,儿茶酚胺变化参与综合应激反应过程,E受心理影响大于生理因素。还发现部分考察队员惧怕抽血,故测定尿儿茶酚胺含量更切实可行。经酸化处理的尿样品在短期内温度(室温)对儿茶酚胺含量影响不大,因此,从南极实地取样返回国内检测及进行南极医学方面的研究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对南极半岛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东北部的沉积物岩芯D1-7进行了初步环境磁学和古地磁研究,获得了连续的相对地磁场强度和方向。沉积物岩性总体为灰色软塑性黏土,中下部出现一层黑色火山灰层。结合该孔沉积物和有孔虫AMS14C测年结果(王汝建等,未发表),相对地磁场强度及其方向提供了8 ka以来连续的定年标尺,其中相对地磁场强度与具有相似沉积速率的南美玛珥湖记录对比提供了5个对比点;同时特征剩磁倾角提供了另外4个对比点。磁化率各向异性分析揭示了全新世中晚期岩芯所在位置底流(南极深层水,~1 100 m)发生了阶段性显著变化,同时磁性矿物含量、粒度、沉积物湿密度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环境磁学和沉积学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南极相应纬度处的太阳辐射量以及与辐射量相关的夏季季风降水量的变化,降水量增加导致磁性矿物粒度变细。D1-7也记录了一些千年尺度旋回变化,但是南极布兰斯菲尔德地区目前缺乏与之相似分辨率的气候参数记录,本孔其他古海洋学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这些气候事件的缘起和分布范围有待后续的研究。对比发现,地磁场长期变化产生的年龄与沉积物全样有机碳AMS14C测年结果之间存在系统的差异,在8 ka以来比有机碳年龄年轻,可能反映老碳的输入在8 ka以来逐步增加。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各种不同水体的混合以及在全新世全球升温背景下冰川的动态变化和由此引起的中、深层水变化,都是造成水体性质复杂的原因。而地磁场强度和方向变化则不受水体性质影响,因此可以提供更合理的年龄信息。自8 ka至今,38 cm·ka-1的平均沉积速率表明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地区全新世中晚期稳定和丰富的沉积物供应。  相似文献   

9.
对位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东北部的沉积物岩心D1-7进行了初步环境磁学和古地磁研究,获得了连续的相对地磁场强度和方向。沉积物岩性总体为灰色软塑性粘土,中下部出现一层黑色火山灰层。结合该孔沉积物和有孔虫AMS14C测年结果(王汝建等未发表资料),相对地磁场强度及其方向提供了12 ka以来连续的定年标尺,其中相对地磁场强度与具有相似沉积速率的南美Laguna Potrok Aike湖泊记录对比提供了六个对比点;同时特征剩磁倾角和磁偏角提供了另外六个对比点。磁化率各向异性分析揭示了全新世早、中和晚期岩心所在位置底流(南极深层水~1000 m)发生了阶段性显著变化,同时磁性矿物含量、粒度、沉积物湿密度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环境磁学和沉积学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南极相应纬度处的太阳辐射量以及与辐射量相关的夏季季风降水量的变化,降水量增加导致磁性矿物粒度变细。D1-7也记录了一些千年尺度旋回变化,但是南极地区目前缺乏与之相似分辨率的气候参数记录,无法进一步探讨这些气候事件的缘起和分布范围。对比发现,地磁场长期变产生的年龄与沉积物全样有机碳AMS14C测年结果之间存在系统的差异,在6 ka以来比有机碳年龄年轻,在6 ka之前则比有机碳年龄老。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各种不同水体的混合以及在全新世全球升温背景下冰川的动态变化和由此引起的中、深层水变化,都是造成水体性质复杂的原因。而地磁场强度和方向变化则不受水体性质的影响,因此可以提供更合理的年龄信息。自12 ka至今,25 cm/ka的平均沉积速率表明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地区整个全新世内稳定和丰富的沉积物供应。  相似文献   

10.
南极的真正科学考察开始于1957—58国际地球物理年。自那时以来,其规摸不断扩大,其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到目前为止,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参加了南极的考察工作,在南极有100多个夏季考察站。在1990—91年期间,18个国家的48个越冬站(其中有8个站位于60°S以北)坚持工作。 就学科分类而言,目前在南极进行的有:测绘与制图学、地质学、地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大气物理学、冰川学、海洋学、气象学、行星质学(陨石)、生物学、天文学、人体医学、后勤技术,以及近年兴起的环境科学。值得一提的是,在南极科学活动中,高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速度似乎比世界其它地区更快。  相似文献   

11.
人类活动对南极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杰 《极地研究》2000,12(1):62-74
由于科学考察活动日益频繁以及旅游业在南极地区的迅速开展 ,人类活动对南极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最近几十年内一直倍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广泛收集国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本文对人类活动引发的南极地区区域性的土壤与植被污染、野生动物受扰、外来物种引进、以及细菌性疾病侵入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同时 ,阐述了南极以外地区的人为污染源对南极环境的潜在威胁。最后 ,对“南极条约体系”与国际社会为保护南极环境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进行了简要介绍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
南极是进行日地物理观测研究的重要场所。本文介绍在南极进行的日地物理观测研究的过去和现状,评述这一领域国际研究的动向和展望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过五次南极格罗夫山科学考察后,从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回收到11452块陨石样品。南极陨石回收后面临着庞大的基础分类工作,需要确定其化学群和岩石类型。由于传统的化学分类方法不仅有损样品,而且样品制备耗时耗力,需要大量的经费和人力支持才能完成陨石的基础分类工作。因而国际上也在探索使用快速、无损的磁化率分类方法来确定陨石的类型。我国陨石基础分类工作得到科技部样品共享平台的资助,在2003年和2006-2008年期间开展了四次陨石分类工作,共确定了2300多块普通球粒陨石的化学群、岩石类型、冲击强度和风化程度。本文在基础分类工作的基础上,探讨这些样品的磁化率分析结果,并给出磁化率分类的适用范围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中山站高频相干散射雷达于2010年4月建成投入观测,并加盟SuperDARN雷达观测网,成为我国探测电离层对流的重要手段。首先简要介绍中山站高频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模式,然后利用该雷达第一年的观测数据,给出了每个波束观测的电离层回波总数随距离和回波强度、多普勒速度及谱宽的分布,以及电离层回波发生率随频率的变化特性。观测结果和射线追踪的模拟计算表明,由于波束指向不同,电波波矢方向与地磁场形成正交条件的区域有所不同,因此会造成不同频率下,不同波束观测的电离层回波发生率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杨少峰 《极地研究》1992,4(1):42-50
本文将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得到的长城站地磁脉动资料与北京地区的同时地磁脉动观测资料作比较。对比分析表明 ,在磁静日中两个地区以平静的脉动为主 ,南极长城站有时出现Pc1 /Pc4- 5脉动 ,北京地区会出现 Pc3脉动。Pi脉动出现很少。但在磁扰日中 Pi型脉动出现次数明显增加 ,还会出现在对应的小时段上。不过长城站的 Pi脉动往往比北京地区强些。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We have analysed a thirty-six day recording of the natural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 variations obtained on the deep ocean floor north-east of Hawaii.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re dominated by tides which have an appreciable oceanic component, especially in the east electric and north magnetic components. The techniques of data analysis include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to remove uncorrelated noise. There are three degrees of freedom in the data set for periods longer than five hours, indicating a correlation of the vertical magnetic field and the horizontal components, suggesting source field inhomogeneity. Tensor response functions were calculated using spectral band averaging with both SVD and least squares techniques and rotated to the principal direction. One diagonal component, determined mainly by the north electric and east magnetic fields, is not interpretable as a one-dimensional induction phenomenon. The other diagonal term of the response function indicates a rapid rise in conductivity to 0.05 mho m−1 near 160 km. No decrease in conductivity below this depth is resolvable. Polarization analysis of the magnetic field indicates moving source fields with a wavelength near 5000 km. Model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two dimensionality in the response function may be caused by motion in the ionospheric current system.  相似文献   

17.
根据我国在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10年的各项研究成果和南极其它相关地区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菲尔德斯半岛地区陆地、淡水、潮间带及浅海4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物质的流动使得这4个生态系统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在这种物质流动的过程中,动物的作用尤其关键,如海鸟(企鹅、黑背鸥等)以及海豹的繁殖、取食等活动对营养盐的搬运有利地促进和疏通了营养物质在系统间的流动。此外,物理作用(如雨水的冲刷、潮汐作用和径流的带动等)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南极长城站及附近岛屿南极发草的形态特征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发草是本研究地区常见的种子植物,作为南极极少的维管束植物成员之一,它在南极陆地生态系统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本文对南极发草的分类特征和分布进行了描述,并讨论了环境变化可能影响植被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冰架系统是监视和预测冰盖稳定性的理想研究区域。然而传统的冰架观测与调查方法只能从某一侧面揭示冰架的运动状态和演化信息,无法预测其未来变化;冰盖模式作为非常有潜力的数值计算方法,成为研究和预测冰盖/冰架演化的热点领域。Lambert冰川-Amery冰架系统是东南极冰盖最大的冰川系统,对于研究东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和冰盖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使用PISM冰盖模式,对该冰川系统的流动过程进行模拟,得到冰表面流速场数据,并将模拟流速场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在大部分区域吻合较好,但在冰架前缘处呈现出一些差异。进一步讨论差异可能的来源以及模拟可以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我们于 1 990年 1月 ,在南极长城站邻近海域采集水质样品 2 0组 ,底质样品 2组 ,生物样品 4组 ,冰雪样品 1组。同年 5月进行样品有机氯农药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 ,南极长城站邻近海域的水质、底质和生物体以及冰雪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DDT和六六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