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Simon  L 李江海 《世界地质》1992,11(4):81-85
深部地震反射剖面提供了以横向和垂向增生方式生长的显生宙地壳类型与大小的证据。对横穿会聚带剖面的解释,证明大陆壳受到大洋岩石圈碎片的构造板底垫托作用。横穿伸展带的剖面提供了地壳的岩浆板底垫托作用的证据。除了对活动区的研究以外,西欧、北美、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的深部反射剖面,显示下地壳具有强反射性,并且其地震特征不同于上地壳和上地幔。在许多地区的下部都发现层状构造,而这些地区属于不同的地壳类型,基底年龄从太古代到新生代;层状构造的年龄常常明显小于出露上地壳的构造或变质年龄。仅通过对上地壳的测量而估计出的地壳生长曲线,可能低估了显生宙地壳的增长,同样可能高估了平均地壳年龄。  相似文献   

2.
<正> 安徽贵池沿江地区有一套红色地层,长期未发现化石,其时代未能得到解决。1987—1989年,笔者等在贵池乌沙区陈家冲江边窑厂测制剖面时,在这套红色地层上部发现了大量蜗牛化石,经余汶、冯伟民鉴定,时代定为早第三世。 贵池陈家冲窑厂双塔寺组剖面(图1)  相似文献   

3.
皖中下地壳重熔型花岗岩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徽中部沿江地区北缘分布有洪镇、管店和滁县三个花岗岩类侵入体,各种岩石化学参数表明它们属于I型或同熔系列花岗岩类。但是,其Nd、Sr、Pb、O同位素比值均低,表明它们是古老麻粒岩相下地壳重熔的产物。这类花岗岩在已有的成因分类中未单独划出。  相似文献   

4.
安徽沿江成矿带主要控制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徽沿江成矿带是长江中下游铁、铜、硫、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新的地质、地 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对安徽沿江地区的深部地质背景、基底地质、构造、岩浆岩及矽卡岩等主要控 矿因素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和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花岗岩类地质地球化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长江中下游安徽境内几个分区的花岗岩类进行了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和对比。结果表明,江南隆起区花岗岩类的岩浆来源于中地壳下部和下地壳上部,沿江(铜陵、安庆)隆起-凹陷过渡区和庐枞火山盆地凹陷区中性岩类的岩浆来源于下地壳中、下部,部分具壳-幔混合特征。本区岩浆活动时代均为中生代,岩体的形成与印支期陆-陆碰撞无直接联系,是印支期褶皱之后沿断裂侵位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安徽沿江地区燕山期含铜岩体稀土、微量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沿江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岩浆成矿带中段,其中众多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岩浆密切相关.对安徽沿江地区(铜陵、安庆和庐纵)燕山期中酸性舍铜岩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舍铜岩体稀土特征总体表现为右倾型,LREE富集,HREE亏损但表现为平缓的曲线,无明显的Eu异常,XREE含量变化范围在85.84×10-6~446.26×10-6,(La/Yb)N值为7.87至63.8,具有高Th,Sr;低Cr,Ni;La/Nb(平均值为3.4),Nb/U(平均值为5.24)和Nb/Pb(平均值为1.47)等特征,结合同住素特征,为壳幔混熔的物源区.研究还表明,本区燕山期含铜岩体可能来自于底侵的幔源碱性玄武岩浆同化混染古老地壳物质同时结晶分异的产物.其中岩体中的铜能否参与成矿关键取决于是否发生热液蚀变交代作用.  相似文献   

7.
封面故事     
《地球学报》2011,(3):386
庐枞矿集区反射地震剖面及Lz-2线条图。反射地震剖面能够提供大陆地壳结构和物质最高分辨率的信息,从地震反射剖面直接获得的是反射模式,它与特定的地质构造背景密切联系。2010年完成的庐枞矿集区5条反射地震剖面揭示出该地区的地壳异常结构,指示了区域构造经历了早期强烈挤压、  相似文献   

8.
印度板块俯冲到藏南之下的深反射证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喜马拉雅和相邻的西藏高原,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高原和异常厚地壳的地区,是作为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新生代碰撞的结果,并被认作是典型的陆-陆碰撞[1.2.3.]地带。在此,我们报道了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方法进行本区地壳成像的第一个结果,试验的100km长剖面,布置在特提斯喜马拉雅(TethyanHimalaya)最南端,且跨过了喜马拉雅山脊,接近高喜马拉雅(HighHimalaya)地带,剖面显示了在地壳中部有一强反射带。它可能代表了一个活动的道冲断裂,印度板块是沿此断裂俯冲到藏南之下;上地壳反射使人们联想到上地壳存在着大规模的叠瓦状结构;莫霍反射来自本区双倍正常地壳厚度的巨厚地壳的底部。这些结果对西藏南端地壳增厚,是由于印度大陆地壳整体俯冲到包括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地壳之下的观点,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金沙江流域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定量评价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金沙江中、下游横穿横断山南北构造带, 新构造运动强烈, 地震活动频繁, 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比较严重, 该区区域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差。为服务于金沙江水电工程规划建设和减灾防灾的需要, 本文对金沙江流域沿江地区进行了地壳稳定性的评价与分区。文中依据地壳稳定性定量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建立地质构造背景、地壳结构、地震以及地球物理等指标, 并将地壳稳定性划分为四个等级:稳定、基本稳定、次稳定和不稳定。然后按照上述系统进行地壳稳定性分区。最后, 综合各项研究资料来确定各区的定量评价指标, 并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各区地壳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下扬子地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的源区物质组成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子陆块东段包括两个重要的地质块体,分别是大别造山带和下扬子地区。本研究选择下扬子地区中沿江带内出露 的洪镇、月山岩体和皖南地区的太平-黄山杂岩体为研究对象,根据这些岩浆岩的性质,反演下扬子地区地壳物质组成和 结构,并与大别造山带进行对比。Nd同位素组成是研究地壳组成和结构的重要手段。这些岩体同位素组成有明显差异,洪 镇岩体中除二长岩外,花岗岩的εNd(t )范围是-11.6~-23.6,Pb同位素组成与大别造山带晚中生代岩浆岩的范围一致 ;月山、 太平岩体的εNd(t )范围分别是-6.5~-8.2和-6.1~-8.3,黄山岩体的εNd(t )值较高,为-2.6~-3.3,它们均有较高的放射成因 Pb同位素组成。地球化学性质表明,这些岩浆岩在形成过程中没有地幔物质的贡献,可以用来反演所研究地区的地壳结构。 Nd同位素组成表明,下扬子地区地壳物质组成可能包括晚太古代-古元古代古老地壳、中元古代早期增生陆壳和中元古代 晚期-新元古代新生地壳,与大别造山带地壳增生时代有很好的相似性。但两者间地壳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最重要 的差异是下扬子地区中元古代晚期新生地壳物质可能底垫于古老地壳物质之下,不同于大别造山带从下到上由老到新的结 构特征。此外,中元古代早期增生地壳物质在沿江地区可能没有分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不均匀性与矿产资源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充分收集、整理、综合研究中国大陆11条地学断面(简称GGT)、数十条其它地球物理剖面(地震剖面、大地热流、大地电磁测深等剖面)和覆盖中国大陆及邻区的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大陆及邻区地壳结构、岩石圈结构和软流圈结构,并对中国大陆矿产资源预测作了简单的讨论。中国岩石圈结构是在三种不同性质的软流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明显的继承性。中国岩石圈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与大地构造单元相吻合,说明地壳构造受到岩石圈的影响和制约。尤其在地震波垂向低速带上(地壳上地幔都表现为低速性质)是内生多金属矿带的良好产出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地震相分析在深反射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INDEPTH项目深所射地震剖面的细致研究发现,在深反射地震剖面上不仅仅强反射同相轴可以反映地壳深部的结构、构造特征,而且其上的地震相特征在上、中、下地壳也有一定的差异.通过将地震相分析引入深反射地震勘探的研究中,可以利用地震相特征的差异对深反射地震剖面进行充分解释,为深部工作中的地壳结构、构造特征研究提供更丰富、可靠的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13.
A report about three seismic projects with their first results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deep subsurface rocks of the Central Europe and the Alps. In addition a summary is given of the crustal and structure of the different continents based on literature about similar work done in other countries and continents. A profile round about the earth shows the crustal structure of America, Europe, and Asia.- -author.  相似文献   

14.
15.
论岩体爆破地质力学及爆破性分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克利 《地质科学》1990,(2):194-199
本文对岩体爆破地质力学问题进行了论证。岩体的爆破性按岩体结构类型、地应力特征和爆破震动的影响可分为五类:1.极难爆(整体状结构);2.难爆(块状结构);3.中等(裂隙块状结构、碎裂结构);4.易爆(层状碎裂结构、软弱层状结构);5.极易爆(松散结构、松软结构)。  相似文献   

16.
用于煤层底板突水机理研究的岩体原位测试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底板突水是底板受采动应力和承压水水压共同作用的结果。开拓和采动打破了原有地应力的平衡状态,为达到新的平衡,某些应力相对集中的地方,会释放应变能,使岩体构造发生变化;而承压水的水压对底板隔水层的作用主要是压裂扩容作用与渗水软化作用。本文介绍了由岩体原位应力测试技术、室内三轴渗透仪测定技术和计算机有限元模拟技术组成的岩体应力测试综合技术及其在煤层底板突水预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大陆架盆地热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南海北部大陆架盆地地热研究发现,各盆地深部温度结构和地壳热流在地表热流中所占比例不均一。其中,珠江口盆地地壳热流贡献小于25%,由陆向洋方向递减;莺歌海盆地中部地壳热流贡献小于30%,向NE方向递增;北部湾盆地地壳热流贡献在38%~42%之间稳定变化。分析表明,此区各盆地热结构的不均一性与大陆架地壳减薄、软流圈热物质上涌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在对地应力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地应力场中的坝基岩体稳定分析应考虑计算块体侧面的阻滑力。本文就此提出了一个坝基岩体稳定分析的三维计算方法,并以长江葛洲坝工程坝基岩体为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此稳定分析方法可进一步挖掘岩体稳定的潜力,提高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19.
Geophysical investigation in the Sea of Okhotsk, the Kuril-Kamchatka area, and the adjacent parts of the Pacific Ocean have been made to determine the crustal structure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he Asian continent and Pacific Ocean. Seismic and gravimetric work show the MohoroviCiC surface at about 10 km on the oceanic side and gradual deepening toward the continent with a gentle gradient into the sea of Okhotsk. The first approximation of the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relation is Hkm = 35 (1?th 0.0037 Δg), Hkm being the crustal thickness and Δg the Bouguer anomaly.--C. E. Sears.  相似文献   

20.
地应力在油气地质研究中的作用、意义和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地应力与含油气盆地形成演化、地应力与盆内构造、地应力与油气运移和地应力与油气开采工艺4个方面论述了地应力在油气地质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对油气地质研究中地应力的研究现状作了系统的阐述。在油气地质研究中,现今地应力可以通过实测和震源机制解确定其大小和方向。古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只能通过构造变形和显微组构来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