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水库库区气候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短期小气侯考察资料,经过超短序列订正,作出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水库对库区气候影响的预测评价。  相似文献   

2.
据报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工程将在 2 0 0 2年底开工 ,其预计在 2 0 10年前后完工 ,届时可实现每年从丹江口水库调水80~ 90亿m3的计划 ;其二期工程在 2 0 30年左右完成 ,届时每年将有 130~ 14 0亿m3的水从丹江口水库被调北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旦全面实施 ,丹江口水库下泄水量将大大减少 ,据估计 ,汉江水位将平均下降 0 .6~ 1.3m ,汉江襄樊段枯水期将比目前延长 5~ 6个月 ,这无疑会加剧该地区居民饮用水与农田灌溉用水的供需矛盾。尽管国家出台了以大型综合开发治理措施补偿汉江中下游地区来水减少的规划 ,但缺水问题仍将在较…  相似文献   

3.
丹江口水库上游流域面积95200km~2,占汉水流域总面积的60%;丹江口水库枢纽工程设计总库容为300亿m~3,有效库容为163.6~190亿m~3,是一座具有一定的调洪蓄水能力的大型综合水利工程,也是中线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工程。该工程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五大综合利用效益。若是遇到降水较少年份,尤其是遇连续干旱年份时,工程效益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对未来的南水北调工程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乾  田清鉴 《干旱气象》2013,(1):163-173
由于气候变化,加之过度开发,使三江源和汉江上游湿地锐减,生态恶化。致使丹江口水库径流在1991年发生突变,汉江水量由丰变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丹江口水源无法满足受水区的最低需水量。为解决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不足,必须大力开发长江上游丰富的空中云水资源。长江流域水汽充足,年输入水汽总量约67 800亿m3,仅有28.5%转化成降水量。在汉江上游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则丹江口水库年径流最大可增加17.5亿m3。实际可调水量将达90.2亿m3,仍无法满足受水区2030年城市缺水量128亿m3的需要。为此需要在长江上游特别是在四川盆地进行人工增雨试验,以增加三峡水库来水量。长江上游可开发的空中云水资源较多,年均总量约5 590.7亿m3,占流域降水年总量的63%。根据云水资源人工增雨开发潜力评估,四川盆地为人工增雨的最佳作业区之一,汉江上游也是理想作业区。如在这2个地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雨机率(Pe)取30%,增雨效率(EW)按流域年降水量10%的保守估算,年总降水量将分别增加162.1亿m3和23.7亿m3,三峡库区和丹江口水库年入库径流量将分别增加83亿m3和11.6亿m3。加上三峡库区的蓄水,能满足受水区2030年缺水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为研究流域,采用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了1961—2000年的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等资料,研究了SWAT模型在研究流域的适用性;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多模式结果,分析了IPCC SRES A2和A1B情景下2011—2050年的降水、气温、径流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961—200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降水量无显著变化趋势,气温呈缓慢上升趋势,径流量呈缓慢减少趋势。与基准期(1961—1990年)相比,未来40年A2和A1B两种气候情景下水源区降水量、气温和径流量都呈现出增加趋势,A2情景下增加趋势明显,但径流量增幅小于降水量的增幅,这可能与蒸发量的增加有关。未来气候变化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径流变化影响不大,总体有利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  相似文献   

6.
漳河水库位于荆门、宜昌、襄阳三市交界处,由观音寺(西侧)和鸡公尖(东侧)两个水库组成,两水库之间通过半天然明槽连通,系拦截长江支流沮漳河东支漳河及其支流淯溪河而成。1966年4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城镇供水、发电、航运、养殖、旅游、改善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防洪标准采用500年一遇设计,水库等级为I级。观音寺水库集水面积1957 km^2、库容8.06亿m^3,水面面积31.45 km^2;鸡公尖水库集水面积仅255 km^2,但库容却达13.29亿m^3,水面面积73.75 km^2。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中线各段干旱的分类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我国近500年旱涝等级史料和新中国40多年实测雨量资料,采用天气、气候、统计学方法,对南水北调中线各段区域性干旱、插花(局地)干旱及持续性干旱等3类干旱进行了分型研究,提出了其地理分布特点,为提高南水北调的效益、合理使用水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1996年丹江口水库流域50个代表站月平均和水资料以及常规天气图资料(500hPa、700hPa、850hP及地面图)和500hPa月距平资料,地丹江口水库的异常降水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其分析结论可为今后预报水库流域一年中最后一场明显降水天气过程和做到及时收水、蓄满水库,兴利防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典型流域汉江上游流域和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敏感性分析法、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评估了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汉江上游流域和滦河流域变异Ⅰ/Ⅱ期年均径流深相对于基准期分别减少了29.5% / 19.1%和49.8% / 70.0%;对于汉江上游流域,1991-1999年(变异Ⅰ期)气候波动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2000-2008年(变异Ⅱ期)人类活动则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且人类活动对汉江上游流域径流减少的影响逐步增加;对于滦河流域,1980-2010年(变异Ⅰ/Ⅱ期)人类活动一直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且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影响贡献率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0.
人类活动对长江河口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长江河口过程的影响愈益显著。本文对围海造地、排污工程、取水工程、航道增深工程、南水北调和三峡工程等几项规模较大的已建和拟建工程及其对长江河口过程的影响做了初步论述,建议继续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开发要适度,人工控制要遵循自然演变基本规律,以利于该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运用Copula方法构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与各受水区汛期、非汛期及全年降水量的联合分布,并基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大气环流模式的降水结果,用所建模型探讨了气候变化情景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与受水区丰枯遭遇的变化。结果表明,从汛期来看,汉唐(汉江水源区-唐白河受水区)和汉海(汉江水源区-海河受水区)遭遇的丰枯同步频率呈增加趋势,不同排放情景下分别增加3.34%~16.48%和2.56%~8.21%,而汉黄(汉江水源区-黄河受水区)遭遇的丰枯同步频率呈减小趋势,不同排放情景下减小-1.97%~9.57%;从非汛期来看,汉唐和汉海遭遇的丰枯同步频率呈减小趋势,不同排放情景下分别减小-0.21%~9.42%和0.99%~5.54%,而汉黄遭遇的丰枯同步频率呈增加趋势,不同排放情景下增加1.79%~13.28%;从全年尺度来看,汉唐、汉黄和汉海遭遇的丰枯同步频率基本均呈减小趋势,不同排放情境下分别减小-2.88%~10.97%、-1.28%~5.05%和-2.33%~7.01%。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中线地区旱涝变化的长期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500年我国旱涝等级历史资料及新中国40多年气象资料,采用天气、气候及统计方法,计算了中线地区干旱指标,分析了华北地区和汉水上游水库库区干旱分布特征、各区区域性干旱遭遇及库区供水区与北方需水区旱涝变化的长期特征,供南水北调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系统选用丹江口水库流域内50个水文观测站降雨资料和常规天气图及部份单站资料,采用IMFOS程序制了水库流域秋季降雨短期预报专家系统.1 预报目标的确定和资料普查丹江口水库流域有春、夏、秋三个汛期的长、中、短期降雨预报,而秋汛期库区降水预报对水库调度更为重要.此次首先确定研制9-10月份降雨预报专家系统.具体技术规则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70 ̄1989年9 ̄10月丹江口水库流域50个雨量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常规的统计方法,对该流域持续性降水的气候特点,候雨量变化特征以及降雨与入库洪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客观分析。由此得出的有关结论对丹江口水库流域秋季短、中期降水预报业务和水库合理调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地区陆地植被NPP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EOS/MODIS(TERRA)卫星遥感资料,讨论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地区陆地植被年均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04年该地区的陆地植被年均NPP的变化范围为0~1494 g/(m2·a),5 a平均值为395.06 g/(m2·a)。对不同植被的年均NPP分析表明,常绿阔叶林的NPP最大,草地最小。气温是影响该地区陆地植被NPP变化的主要因素,未来南水北调东线地区地表水资源的减少不会对陆地植被的生长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1引言 根据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与白山电厂联合开展人工增雨水库蓄水发电试验研究项目的要求,白山市气象局分别于2007年9月7-9日、15日、18—20日在白山水库流域上游的抚松和靖字境内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总作业区域面积为707.59km^2。  相似文献   

17.
未来情景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极端降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9个气象站点1961-2008年的日降水资料和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多模式数据结果,抽取逐年的最大日降水量序列样本,运用广义极值分布(GEV)和广义帕累托分布 (GPD)两种极值统计模型对样本进行拟合,遴选出描述流域最大日降水量分布规律的最优概率模型,推算重现期对应的降水量值,并预估该流域极端降水事件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响应。研究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降水极值均符合GEV和GPD分布,但GPD模型更适合用于描述该流域降水极值分布;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用GPD分布拟合的降水极值优于使用GEV分布;A2情景下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将更频繁、更强烈,A1B情景下次之,B1情景下相对较小,表明未来高排放气候情景对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比中、低排放情景大。  相似文献   

18.
从能量角度出发,分析了管渠结合一维非恒定流系统中倒虹吸进出口断面能量损失,对是否考虑惯性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比较,并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某段实例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说明考虑惯性力计算出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流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全球大气海洋环流模式(NCC/IAP T63),考虑IPCC SRES A2(高排放)和A1B(中等排放)两种人类排放情景,对2030年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流域气候变化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由于人类活动,未来30a东线区域将变暖,尤以1月(冬季)东线北部地区变暖最明显,其中A2情景,2010年1月变暖约5℃,2020年1月变暖约7℃。7月(夏季)东线南部变暖最小,其中,2010年为0.2℃,2020年为0.9℃。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活动对未来30a东线区域降水的影响不明显,A2情景可能略有增加趋势,A1B情景可能略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20.
气象卫星资料在飞机人工增雨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勇  段昌辉  徐军昶  邓芳莲 《气象》2002,28(11):26-28
在2000年3月14日飞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过程中,极轨气象卫星实时遥感探测提供了人工增雨情况的一些证据。分析了作业后催化剂扩散情况,并且就风对催化剂的输送,地面增雨效果进行了探讨。初步结果:(1)本次过程在作业1小时23分钟后,最大自由运动扩散宽度11km,催化剂自由运动扩散区约为2508km^2,在云顶形成约1505km^3的塌陷区。(2)卫星资料分析,风的输送作用区约为7500km^2,为自由运动扩散区的3倍,是催化剂扩散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