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TM30测量机器人及其自动目标识别(ATR)技术,分析了TM30在坝体外部变形监测中的优越性。以青衣江某水电站坝体外部变形监测为例,给出监测方法并分析了可行性,应用差分改正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处理结果满足坝体监测的精度要求。该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工程成本,对同类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由于海上日照辐射强,桥位处昼夜温差较大,温度环境较为复杂,同时二等水准观测存在夜间作业困难、观测效率低以及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文中采用高精度全站仪徕卡TS30测量机器人进行精密三角高程测量代替二等水准测量,从精密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和误差改正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港珠澳青州航道桥的工程案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距离和竖直角监测范围内,精密三角高程测量可以代替二等水准测量。  相似文献   

3.
赵少良  任伯龙 《北京测绘》2021,35(3):381-384
为探究不同材质的反射面对全站仪免棱镜模式测量结果的影响,以Leica TM30全站仪为例,介绍了一种免棱镜测量外符合精度室内测试的方法.利用Leica Axyz经纬仪测量系统高精度三维坐标测量的特性,将其测量值当作真值,通过对比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验证了在10m范围内,TM30全站仪免棱镜测量模式的三维坐标整体误差在0.5~2.0 mm.对于较为平整光滑的反射面,其测量精度较高,反之测量相对粗糙的反射面时,其精度较低.针对室内短程建筑测量,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外符合精度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4.
结合CCTV新台址主塔楼施工质量控制要求,介绍了应用测量机器人进行周日变形监测的过程,采用了小波变换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小波变换对观测数据的误差剔除,高精度测量机器人技术对高层钢结构倾斜建筑周日变形规律的精确反映.  相似文献   

5.
随着露天矿不断开采,露天矿边坡滑坡事故造成了巨大损失。以往的人工滑坡监测无法实现全天候的监测,很难了解滑坡的动态变化过程。本文引进TM30测量机器人,对变形长期自动观测,数据实时传输到计算机,并用数据库进行存储,经EXCEL分析数据后,做出滑坡分析和预警,此系统实现了无人值守,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6.
研究测量机器人应用于黄土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时的精度和可靠性等问题,结合泾河南塬庙店黄土滑坡监测实例,采用移动式半自动变形监测作业方式进行外业观测,对实测数据进行计算,并将测量机器人的监测成果同位移计的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测量机器人的实测平均平面点位中误差为±4.0 mm,垂直方向的平均高程中误差为±2.4 mm,满足工程测量规范设计要求,并且两种监测结果具有很好地一致性。基于测量机器人对黄土滑坡变形监测的成果精度高、可靠性强,完全可应用于高精度滑坡地质灾害监测。  相似文献   

7.
远距离跨河高程测量在水利基建工程项目中是被广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利用高精度测量机器人自动照准测量功能,采用四边形法精密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远距离跨河高程测量作业,对其作业原理、测量步骤以及主要误差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工程实例对该方法的高程控制测量成果精度进行综合分析,验证了四边形法精密三角高程测量能够满足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为远距离跨河高程测量提供了较为可靠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介绍利用徕卡TM30测量机器人自由设站三维测量进行建筑物基坑边坡监测的方法,以代替传统测量方法进行建筑物基坑边坡监测,并通过精度预计和观测试验探讨该方法的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先进的测量仪器被广泛地应用于测绘行业中,为测绘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本文根据我校实验研究分析的需要,采用了新型的测量方法,利用经纬仪工业测量系统的高精度特性,对徕卡TM30在免棱镜模式下测量技术与精度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分析。经验证,免棱镜模式下徕卡TM30在室外检校场的研究实验可满足所需精度要求,且比传统测量手段更加合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测量自动化是未来天文作业的发展方向。针对现有的天文测量系统仍需人眼观测恒星的缺陷,基于视频测量机器人TS50i的工作模式,详细介绍了其相关参数和关键技术,提出了利用TS50i代替传统全站仪进行自动天文测量的方法。采用星图处理方法解算室内观测模拟数据,验证了基于其视频测量特点的星点提取算法的适用性,其室内模拟实验横纵方向的星点提取精度分别达到0.010和0.011像素。基于大量室外观测结果表明:以视频测量机器人为平台的自动天文测量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经纬度定位精度达到分别优于0.24″和0.22″,可以满足野外高精度的天文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