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了北京市的控沉目标。本文介绍了控沉指标的计算方法,对如何界定区域地面沉降速率的计算范围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基于控沉目标的地面沉降分区标准,最后提出了用好南水北调来水等地面沉降的防控措施,以为北京市切实有效进行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鉴于国内多个区域地面沉降的严峻形势,构建区域性地面沉降综合防控体系势在必行。地面沉降防治工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的因素很多,以工程实践为依据,阐述了区域性地面沉降综合防控体系构建中应关注的几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降易发性区划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市地下水严重过量开采,造成了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发了大面积的地面沉降.为避免更大范围的地面沉降,本文通过选取粘土层厚度、地下水水位下降速率、地下水开采量三个影响因素,根据各自影响程度确定影响因子权重,利用GIS叠加方法开展地面沉降易发性分区.结合南水北调水资源配置提出地面沉降防控对策,为地下水开采布局优化及地面沉降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面沉降是对城市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为了探究地下水位与地面沉降的关系,本文对北京顺义地区天竺地面沉降监测站多年分层地面沉降及对应含水层组地下水位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该地区基于累计沉降量与含水层组水位标高、水位变幅及水位波动的多元回归模型,并对所建立的回归方程进行了检验,研究分层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变化的定量关系,并结合《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中北京市的控沉目标,设置该地区不同地面沉降速率控制阈值,计算得到各层位达到控制阈值时所对应的地下水位,为下一步合理调整地下水开采层位,开展地面沉降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阐述地面沉降风险基本内涵基础上,以北京市为例,介绍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的三大要素:易发性、危险性及易损性。详细说明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及过程。以地面沉降风险评价结果为基础,结合北京市目前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体系,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与地面沉降防治管理主体相结合,提出了各个防治区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6.
于军  武健强 《江苏地质》2008,32(2):113-117
平原区超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已成为影响这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从收益、成本、风险三个方面为决策者提供制定地面沉降相关防治措施的综合支持,实现灾害防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转变,是地面沉降防治研究领域的新课题。在综合考虑苏锡常地区技术、经济、人类活动等因素基础上,从地面沉降总体风险和地区差异水平出发,提出构建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研究思路和方法,为实现地面沉降防治的科学化决策管理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贾三满  姜媛  赵越 《城市地质》2015,(Z1):111-116
本文选取山区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以及平原区地面沉降、地裂缝和活动断裂等缓变性地质环境问题,作为北京市地质环境质量影响因素。从城市工程地质学观点出发,首先制定各单灾种危险性评价标准,再叠加各因素进行地质环境综合分区评价,将北京市地质环境质量划分为良好、较差和差区。并结合城市规划与防治措施,分析各区地质环境特征及功能规划,为北京市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在新世纪发展较快,目前已经形成了由基岩标—分层标监测、精密水准测量、GPS测量、InSAR监测和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一体的监测系统,在地面沉降灾害监测、机理研究、灾害防治等方面均取得长足发展。本文从基础研究、地下水控采、法治建设、区域联动和多部门配合、线路工程地面沉降防控等多个方面对北京市地面沉降的防治工作进行了探讨,指出:多个途径控制地下水超采问题,是从源头上防治地面沉降的根本方法;法治建设是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制度保障;区域联动和多部门配合是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必然趋势;高速铁路等线路工程是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21,(1)
新建鲁南高铁菏曲段评估范围内存在济宁城区和菏泽城区附近两处明显的地面沉降区,开展该区域地面沉降研究,采取有效地防控措施,对指导铁路工程施工及运营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方法,根据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粘性土层累积厚度、地面沉降速率、地下水开采量三个评价指标对地面沉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MAPGIS技术划分地面沉降易发性分区,结果可知:鲁南高铁菏曲段评估范围可划分为地面沉降高易发区、地面沉降中易发区、地面沉降低易发区和地面沉降不易发区四个区间。地面沉降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郓城县唐庙镇至菏泽东城区一带,沉降速率较大,过量开采地下水易引发地面沉降。应结合划分结果有针对性的制定分区防控措施,为规避地质灾害和保障铁路建设及运营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徐州大屯中心区地面沉降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州大屯中心区1988年建立了地面沉降观测系统,2005年最大累计沉降量达到600 mm.累计沉降量大于100 mm的地区面积达到11.57 km2.本文根据近20年的沉降观测数据分析了中心区地面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灰色模型方法,对地面沉降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到2010年最大累计沉降量将达到753 mm,累计沉降量大于100 mm的地区将达到32.86 km2,对中心区的建筑、地下管网将造成较大威胁,应尽快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吕金波  李勇 《城市地质》2016,(3):96-104
北京地貌呈现"北京湾"特征,北山产铁,西山产煤,平原产地热。地质大厦院内东侧花坛摆放代表地球从老到新5个代(宙)的岩石,西侧花坛摆放阳坊花岗岩,体现了地质学为首都城市发展的贡献。太古代密云岩群表壳岩铁矿曾为首钢铁矿的主要原料,元古代雾迷山组汉白玉大理岩曾用于古都北京的建设,古生代马家沟组石灰岩中流出了优质饮用水,中生代窑坡组煤矿使西山成为中国地质工作的摇篮,新生代马兰黄土是中国最早研究的黄土,中生代形成的阳坊花岗岩曾用于北京1959年十大建筑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李钫  李耀南 《城市地质》2019,14(1):84-89
在使用朗肯或库伦理论设计挡土墙土压力计算时,都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土体破裂角的确定,破裂角的确定对挡土墙土压力分析和计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据在长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中总结的经验,结合常用挡土墙设计中遇到的几种不同情况,以实例剖析解释了破裂角的概念,分析和探论了破裂角的确定及其对挡土墙土压力设计的适用性,提出了在挡土墙设计中,根据不同场景条件确定防护土体破裂角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详细了解山阴县境内各类地质灾害及隐患发生的岩土体结构条件,阐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山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开展山阴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通过遥感解译、地面调查等手段发现,山阴县境内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山地貌,以第四系、二叠系和石炭系为主,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为减灾防灾和制定防灾规划,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潇  于喆  郑桂森  郭萌 《城市地质》2019,14(1):15-20
智慧地质是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现和总结地质演化的时空规律,判断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集海量专家认知于一体,认识水平可最大程度的符合或逼近地质自然规律,从而使地质成果以智慧的方式服务于人、造福于人。其意义在于以人为本、服务于人,具体内涵表现为实现地质调查监测工作流程的信息化、地质信息资源互联互通的统一化、地质数据分析应用的智能化、地质成果产品服务的精准化。北京市通过不断创新城市地质工作发展理念、搭建由感知到服务的全流程信息化基础,已经基本具备智慧地质的雏形。智慧地质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科学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夯实地质理论基础、做好信息平台基础搭建是智慧地质当前发展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北京市开展地质环境监测的必要性,介绍了北京市地勘局对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战略:"首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工程",总结了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对未来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编制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做好监测网络技术支撑工作、逐步建设和完善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老挝万象盆地蕴藏有丰富钾盐矿,钾盐成矿后受到了后期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后期构造运动对万象盆地的钾盐矿产生了怎样的改变?一直缺乏深入研究。本次研究表明,在挤压走滑背景下,后期的构造运动对钾盐进行改造,并使得钾盐矿体发生了塑性柔流和脆性滑移。万象盆地萨塔尼钾盐矿区的三维地震勘探结果表明,无论水平切片还是垂直剖面上,都清晰地显示了构造运动对钾盐矿和地层的后期改造。钻探岩心也显示与构造运动有关的柔流变形。通过钻孔测井资料对三维地震勘探进行标定,可以准确外推钾盐矿体的横向变化并预测定位钾盐矿的空间位置。最终在老挝万象盆地萨塔尼一个很小的矿区详勘发现了一个超大型钾盐矿床,因此三维地震在万象盆地钾盐矿后期改造和勘探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某流域周边土壤重金属(As、Hg、Zn、Cu、Cd、Pb、Ni、Cr)的空间分布、来源及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地累积指数法、单因子指数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多元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表明,Cu、Pb、Zn、Cd和As五种元素主要来源于矿山开采、选矿以及运输等过程;Cr和Ni污染主要来源于旧金属垃圾及铁矿开采伴生元素;Hg元素污染主要来自于金矿的采选过程。Cr元素在该流域内污染比例较大,Hg与Cd两种元素变异程度较大,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金矿和尾矿库附近。Pb和As两种元素污染程度处于相对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8.
石榴子石变斑晶微结构和成分特征对构造和变质作用研究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宝音图群石榴子石云母片岩中的石榴子石变斑晶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搭载的二次电子(SE)显微结构形貌观测,背散射电子(BSE)成分分析、能谱仪(EDS)和电子探针(EPMA)分析,得到石榴子石变斑晶组构和化学成分信息,揭示出石榴子石晶界具有化学非均质性。在MnNCFMASHO体系下采用石榴子石云母石英片岩的全岩成分计算的锰铝榴石、钙铝榴石等值线图基础上,建立了石榴子石变斑晶的p-t轨迹,反映出石榴子石变斑晶在变质峰期后经历了一个近等温降压的地质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20.
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30个含10级粗糙度(JRC=1~20)、3种厚度(1.5、3.0、5.0mm)的裂隙插片,通过模具浇筑成贯通充填裂隙类岩石试件,并对所制备的试件开展渗透性试验,研究在不同围压水平下不同粗糙度、不同隙宽贯通充填裂隙的渗流特性。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粗糙度和隙宽贯通充填裂隙渗透率均随围压增加而减小,且在围压加载初期,裂隙渗透率的降低速度明显要高于围压加载中后期,最大渗透率降差达到78%。(2)围压加载初期,隙宽较小时,裂隙渗透率有随粗糙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且离散性较大;随着围压和隙宽的增加,粗糙度对裂隙渗透性的影响迅速减小。(3)对于10级不同粗糙度贯通充填裂隙,围压加载过程中,均有隙宽越大,裂隙渗透率越大的规律;且在围压较小时,粗糙度越大,不同隙宽贯通充填裂隙渗透率的差值越大,但随着围压的升高,这种影响逐渐被消除。(4)围压对贯通充填裂隙渗透率的影响处于主导地位,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幂函数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