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油藏连通性评价是油田开发和管理方案中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而原油色谱指纹技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安边以南地区中生界油藏的原油色谱指纹参数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铁边城、定边和姬塬井区之间相同层位原油的色谱指纹特征相差较大,表明了它们之间的油藏流体不具有连通性。同一井区范围内,上三叠统延长组相同层段油藏原油色谱指纹分布特征相似,相互间流体连通性较好,而下侏罗统延安组相同层段油藏之间的原油色谱指纹分布特征大部分差异明显,表明它们之间的连通性较差。研究地区中生界油藏原油色谱指纹特征存在差异主要与油气运移过程有关,而且与油藏所在储层的古地理位置分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石油开采是当前我国资源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我国石油资源使用及工业生产,在当前石油资源开采过程中,会遇到低渗透油藏开采效率低的问题,且低渗透油藏开发区是我国未开发油藏的重点地区,未开发储量占总油田开发约50%。对低渗透油藏CO2吞吐选井条件研究,有利于低渗透油藏地区油田资源的合理开发。《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理论与应用》通过介绍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技术概述、应用现状、储层渗流机理、渗流理论、数学模型、高效开发理论研究、现场设计及油田应用等内容,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泡沫油在天然能量开采过程中具有"原油粘度高、生产气油比低、原油日产水平高、产量递减慢、天然能量开采采收率高"等特有的开采特征;而泡沫的稳定性是决定"泡沫油现象"存在时间长短的最关键因素。为定量描述泡沫稳定性的主控因素,自主研制了高温高压泡沫油可视化稳定性测试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开展了温度、溶解气油比、降压速度及孔隙尺寸对泡沫稳定性的单因素影响规律评价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泡沫油中泡沫稳定存在的最高温度为60℃,最低极限原始溶解气油比为5 m3/m3,最低降压速度为0.08 MPa/min;同时发现,在越接近油藏实际孔隙尺寸的多孔介质中,泡沫的存在时间越长,表明在实际油藏天然能量开发过程中,"泡沫油现象"将会长期存在。以上认识有效地指导了MPE-3油藏天然能量开发,对于类似稠油/超稠油油藏确定合理的开发操作策略,实现经济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四项油藏地球化学新技术及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高温气相色谱技术把原油组分的分析范围从C1~C40提高到C1~C100含氮化合物分离测试技术,实现了对原油中微量含氮化合物的分离和色质绝对量定量检测;储层油水层划分技术开发出了判别油水层技术;原油开采动态监测气相色谱技术在国内首次开发出了四层原油产能配比实验方法。这些技术经过在大庆油田两年多的实际应用,在稠油类型、油源对比、油气运移、油水层划分、油井产能监测等研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余晓琴 《江苏地质》2005,29(2):102-104
ZC油田是苏北复杂油田中开发、开采经济效益最好的油田之一,也是取得最好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油田。自1992年开采至今已有12年的开发历史,注水开发9年,注水开发以后,油藏连续保持8年稳产,注水开发取得巨大经济效益。主要针对垛一段油藏历年来的地质特征和注水开发动态特征进行分析,在总结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探讨性认识。  相似文献   

6.
油藏地球化学测试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伟  张居和  冯子辉  黄春艳 《沉积学报》2004,22(Z1):118-123
介绍了四项油藏地球化学新技术及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高温气相色谱技术把原油组分的分析范围从C1~C40提高到C1~C100;含氮化合物分离测试技术,实现了对原油中微量含氮化合物的分离和色质绝对量定量检测;储层油水层划分技术开发出了判别油水层技术;原油开采动态监测气相色谱技术在国内首次开发出了四层原油产能配比实验方法.这些技术经过在大庆油田两年多的实际应用,在稠油类型、油源对比、油气运移、油水层划分、油井产能监测等研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哈得逊油田位于满加尔凹陷哈得逊构造带的一个鼻状隆起上,是塔里木盆地发现的首个亿吨级海相砂岩油田。它发现于1998年2月,于2000年8月投入生产,2004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8202×104t,2005年实现控制石油地质储量2820×104t,2006年原油年产量达到202×104t。油田由石炭系海相东河砂岩段油藏与中泥岩段2个薄砂层油藏组成,埋深超过5100m。主力油藏东河砂岩油藏是一个具有统一温度压力系统和倾斜油水界面的地层-构造复合型油藏,勘探开发难度大。论述了油田的发现、勘探开发历程及油藏的基本地质特征,总结了对超深层、低丰度大油田采用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边滚动勘探开发边科研攻关,使油田储量和产能规模不断上升的实践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随着石油探勘开发技术的不断创新提高,已探明的低渗透油田储量在我国石油储量中占比越来越大。相关数据表明,全国总体未动用石油储量中非稠油低渗油田储量可达一半以上。低渗油田赋存地质复杂多变,具有极大的开采技术难度,因此国内对低渗透油藏储量的准确评估、地质状况的分析及开发过程中油藏内多相渗流机理的探索研究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油藏描述中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王伟锋  金强 《沉积学报》1995,13(1):94-101
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研究是油藏描述技术中的基础工作。在油田勘探开发不同阶段,对不同类型的油藏所进行的沉积相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不同。勘探阶段以沉积学和地震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开展沉积盆地地震相、沉积相和构造岩相带分析;滚动勘探阶段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和钻井资料,进行沉积亚相、砂体做相与油乞富集关系研究,开发阶段以地质、测井、钻井和油田生产动静态资料为依据,研究油藏内不同开发小层的砂体大小、形态和分布。  相似文献   

10.
三塘湖油田西山窑组为"低孔、低渗、低压、高粘"复合圈闭砂岩油藏,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成南北向带状分布,储层非均质性强,开采难度较大。通过对该油田地质特征的分析,结合不同井网的实际生产情况、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合理优化井网类型,从而为新区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Applied Geochemistry》2005,20(10):1974-1983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crystallization and deposition of heavy organic fractions during production, 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of crude oils can lead to considerable financial losses for the petroleum industry. The heavy organic fractions may include paraffins or waxes, resins, asphaltenes, and organometallic compounds that exist in crude oils in various quantities, states, and forms. The severity of the deposition problems varies widely and depends on factors such as the crude oil composition, operating conditions in the reservoir and production procedures.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solid deposits may be encountered anywhere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rom the reservoir to the refinery. In this paper, it is proposed to focus on production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fields in Tunisia. The problems manifested themselves through the accumulation of solid deposits in the storage tanks at a Tunisian terminal and originated from the mixtures of various crude oils transported to the terminal by pipeline. The principal analytical method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olids was high temperature gas chromatography following concentration of the wax fraction through a modification of the conventional acetone precipitation technique.  相似文献   

12.
世界油气储层二氧化碳埋存量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备受世界瞩目,由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用CO2提高采收率是埋存CO2的重要途径,CO2提高采收率项目分为混相驱油和非混相驱油,CO2的埋存量决定于储层的性质和提高的采收率数值.通过对二氧化碳埋存计算方法的研究,实现CO2埋存和提高原油产量最大化,改善开发效果.必将为全球生态保护,石油资源的高水平、高效益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东部沿海修建地下水封石洞油库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大陆架油、气田不断被发掘、开采,石油储运问题已指日可待。我国海岸线的基岩岸约占全长的2/3以上,其中,块状结晶岩体又占基岩岸的一半以上,这就给水封油库的布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油库的选择和兴建中,应加强对建库岩体和主要结构面、地应力及其分布的充分研究,以期能对洞库稳定问题、地下水位及水量的合理确定问题有所裨盖、  相似文献   

14.
虚拟现实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兵  刘怀山  姜绍辉 《西北地质》2004,37(4):107-112
在石油工业勘探开发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多学科的交叉合作发展势在必行。虚拟现实技术以其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将成为理想的石油工业勘探开发工作平台,可望广泛应用于地震资料解释、储层模型建立、钻井轨迹设计、海上钻井平台设计以及多学科工作组的协同工作和决策等,并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进展,展望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油气包裹体己成为油气成藏研究的有力工具,在划分油气运移充注期次、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时间、反映油气的成熟度及来源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利用油气包裹体及其共生的盐水溶液包裹体估算油气藏形成时的pVT条件是油气包裹体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它为更准确地计算油气藏形成的温度一压力条件提供了一种独立的、更准确的技术手段。研究表明,包裹体岩相学和流体体系的热力学研究仍将是今后的发展重点。油气包裹体的pVT模拟技术尚处于初始阶段,两种软件(VTFlinc和FIT)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虽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经成为今后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火成岩油气藏成藏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以济阳坳陷罗151块火成岩油气藏为例,通过对侵入岩体围岩的生油条件、辉绿岩体储集空间及油气运移与圈闭形成的时空配置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综合岩心、地球物理及试油等方面的资料,具体阐述了罗151块火成岩油气藏的特点及成藏模式。研究表明,火成岩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油气储集层,形成具工业价值油气藏须具备一定的石油地质条件:充足的石油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由裂缝—孔隙系统构成的储集空间、有效的圈闭(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运移时间的相互关系、圈闭位置与油源区的空间关系)及必要的保存条件等;但由于火成岩油气藏储集空间类型复杂、成因多样,其平面及纵向储层非均质性差异极大,开展对不同类型火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成因研究,是解决减小火成岩油气藏勘探风险及合理布置开发井网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Principle SincetheGCfingerprinttechniquewasfirstused tomonitortheproductionofoilfieldsbyAmericansci entists(KaufmanandAhmed,1990;Kaufmanetal.,1987)inthe1980s,manyresearchershavetentatively appliedthismethodinseveraloilfields(HeWenxiang etal.,1996;2001;WangZhengpingetal.,2000;ChenShijiaetal.,1999)andhaveachievedsatisfac toryresults.Butthereappearsomeobviousdeficien ciesinthecourseof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Takinganthraceneasinternalstandard,wecalculated theabsoluteconcentrationsoffingerp…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侏罗系发育具有分型结构的超致密储层,孔隙度多数在5%之下,渗透率小于0.1m D。长期以来,有关侏罗系油藏是裂缝油藏,岩性油藏,还是致密油,一直存在争议;对于如此致密储层,在没有裂缝的情况下,石油能不能进入储层,是如何进去的,运移路径是什么;是储层先致密后进油,还是先进油而后储层致密化;致密油的运聚机理与富集因素是什么,应采取怎样的勘探思路等等,是勘探和研究中需要面临和解决的基础科学问题。本文运用流体包裹体、场发射和环境扫描电镜、纳米CT和成藏物理模拟等方法,从储层微观介质空间含油性、流体包裹体分布及特征、储层演化与生烃演化等研究入手,开展了侏罗系石油运移、聚集机理和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侏罗系油层以致密油为主体,储层致密化过程中及以后发生石油充注,致密储层基质中各种成岩次生微缝、结晶矿物晶间缝隙、各种微-纳米缝隙等基质缝是石油运移和渗滤有效路径,生烃增压和毛细管压力差是致密油运聚的主要动力,致密储层非达西渗流特征明显,具有启动压力梯度。四川盆地侏罗系致密油具有"源储共控、近源富集、网状赋油、甜点高产"的分布规律,指出在勘探中需要遵循致密油的自身属性和地质规律,按照"整体部署、分层评价、优选甜点"的工作思路,实现创新研究、科学评价和效益勘探。  相似文献   

19.
红河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伊陕斜坡和天环坳陷的过渡部位,延长组中部长7张家滩页岩为主要源岩,下伏长8油层组三角洲平原分支水道砂体为主要储集体,源储大面积叠覆邻接、共同演化,时间过程和相互关系在石油成藏过程和机制的研究及勘探评价中具有关键作用。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盆地数值模拟和镜下观测等多种方法,研究了长8油层组储集岩致密化、石油成藏的时间关系,并分析了石油充注的成岩响应和储层致密化对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压实背景下的多期次胶结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在123 Ma(K1中期)附近长8油层组储层进入致密化窗口(? < 15%)、在83 Ma(K2中期)附近储层平均孔隙度接近目前的状态(? ≈7%)。石油成藏具有一期多阶段的特点,其过程可从J3早期开始延续至K2中期,大规模成藏的窗口期约在143~95 Ma(J3-K1)间、高峰期在124~110 Ma(K1中期)间。成藏窗口明显早于储层致密化窗口、成藏高峰期早于储层由低孔演变到特低孔的关键胶结事件发生时间。这种时间关系决定了储层成岩演化的迟缓性与石油成藏的继承性。石油充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储层物性,减缓或抑制成岩作用的进行,同时也改变了储层的润湿性,降低了石油成藏的动力条件,后期的继承性充注更易于发生,从而成为低动力背景下石油成藏的重要基础。而不同类型砂岩的差异成岩演化导致储层非均质性进一步增强,油气成藏更加复杂化,表现为选择性充注和含油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The values of grains containing oil inclusions (GOI) in 120 reservoir sandstone samples from the central Junggar Basin of Northwest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The sandstones are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hydrocarbon production and shows. The values range from 0.015% to 19.9%, and show a fairly good correlation with the hydrocarbon production/shows, which are qualitatively suggestive of reservoir hydrocarbon abundance and petroleum migration. Thus, it may be implied that the values can reflect hydrocarbon migration, being not controlled mainly by the other influencing factors. Furthe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alues and the reservoir hydrocarbon production and show types indicates that the GOI method can be used in hydrocarbon migration study when the petroleum type of a reservoir is normal oil or gas alone, but it should be used with caution when light oil charges the reservoirs or a complex hydrocarbon migration event takes place. The case study in the central Junggar Basin using the method presents some new understanding on hydrocarbon migration. Thus, the method may help to solve specific petroleum geological problems, and can be treated as a routine tool in hydrocarbon migration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