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岩层真厚度计算之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测地质剖面是野外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地质工作.然而,由于地形、测线方位以及岩层产状的变化等因素,给计算岩层真厚度的工作带来不少的麻烦. 随着科学的发展,计算工具的不断更新,各种电子计算工具的使用已成了现实和可能.它为快速、简便和准确地计算工作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 本程序是为Tl-58、Tl-58c和Tl-59可编程序袖珍计算器而编制的.  相似文献   

2.
文中对计算岩层分层真厚度的编程过程作了详细的介绍,并给出了程序流程图,以供持各种不同型号的程序型计算器的钻探编录人员使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介绍了岩层真厚度计算公式,在袖珍计算器中进行计算程序编排的方法。并针对实测剖面中遇到的各种具体情况下,如何按分层计算真厚度举出一些实例。同时,对影响真厚度计算结果的各种因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求岩层真厚度的简易计算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众所周知,根据实测地质剖面数据求岩层真厚度的计算常用列昂托夫斯基的三个公式为了在较为普及的EL-5002型(或大连DS-5型、广州8031型)可编程序计算器上得以实现岩层真厚度的计算,我们修改简化了列氏公式的表达形式,并使其输入机内的变量皆为可测得的量.现将程序所依据的简化公式、程序  相似文献   

5.
计算岩层真厚度的最简单程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计算岩层真厚度时,人们力图摆脱某些条件的人工判别,以简化计算. 本文正是为这一目的,为TI-59型计算器编制的一个十分简便的程序.运算时只要输入有关变量,它就会自动运算出正确结果.这一程序仅用了58步,每次计算只需25秒钟.运算过程中,各数据适用性的判别及选择,由计算器自行完成.计算操作很简单,一般人都能掌握.  相似文献   

6.
在野外地质测量工作中,岩层真厚度历来使用标量计算。文中证明:如果规定在导线前进方向上,凡是自下部向上部测得的岩层真厚度为正厚度,反之则为负厚度,可以使用公式M=L·[sinβ·cosε·cos(-λ)+sinε·cosβ]进行岩层真厚度计算。该公式各参数的取值范围与野外实测剖面过程中各数值可能出现的范围相同,而且所有数据均可直接取于野外实测剖面数据记录表,不需要对数据作任何处理,计算过程简单准确。其计算结果不但可得出岩层的真厚度,而且还可真实地反映出岩层之间的上下关系,从而使岩层厚度具有矢量性质。  相似文献   

7.
<正> 以往测制地层剖面后,要到室内按列昂托夫斯基公式,或者用查表(地层厚度及平距垂距换算表、或岩层真厚度计算手册)来计算地层的真厚度。这种方法计算麻烦不方便,速度慢效率低,而且往往容易出错。为了提高计算地层厚度的正确程度和计算速度,现介绍用电子计算器来计算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先将列昂托夫斯基公式改  相似文献   

8.
TI—59型电子计算器是可编程序的袖珍计算器,它可用磁卡记录已编的程序,需要时可重新读入进行运算。当配有PC—100A或PC—100C印刷机时,还可以自动记录运算结果,使用极为方便。由于它体积小、操作简单,一般地质人员都能很快掌握,很适合在分散的野外和室内工作中使用。最近,我们结合工作,从简到繁试编了几个这种计算器上用的岩石化学  相似文献   

9.
罗璋  梁中柱 《矿产与地质》1993,7(2):135-139
将以往岩层厚度计算公式H=L(CosβSinγSinα±SinβCosα)改进为H=L(CosβCos((?)-λ)Sinα+LSin(±β)Cosα.由于运用了Cos值象限角三角函数及Sin值正负角三角函数正负取值规律,故改进后的公式不再存在原式中“±”)号需人为判断的困难,使计算变为简单的纯数学运算,并便于使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直接运算.同时给出了按此公式编制的电子计算器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我队先后利用EL—5002,EL—5100等多种型号的袖诊电子计算器,进行地勘工程测量计算工作,并应地质工作需要,编制了地层剖面岩层真厚度计算,钻孔弯曲度计算,剖面线端点至剖面线与方格网线交点距离计算,勘探线工程点偏离距、投影距计算等若干计算程序和算例,现归纳如后,借以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Ⅰ地层剖面岩层真厚度计算 公式:D=L(Sinα·Cosβ·Cosγ±Sinβ·Cosα 式中:D——岩层真厚度  相似文献   

11.
《四川地质学报》2015,(4):632-634
目前地质工作中岩层真厚度的计算一般都是采用列昂托夫斯基的传统公式(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6-01),但公式中有一个正负号的判断经常困扰着广大的地质技术人员。文章里介绍了通过EXCEL编辑公式来实现岩层真厚度的自动化计算的方法,以方便广大的地质技术人员进行岩层真厚度批量自动计算,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运算错误。  相似文献   

12.
岩层真厚度计算的一个优化程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佟再三  佟洁 《地层学杂志》1997,21(3):239-240
岩层真厚度计算编程的研究,方案较多,但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总的应遵循下列几条原则:1)编程中,地形坡向与岩层倾向一致或相反的问题尚未解决,当程序运行时,往往需外加一个人为判别指令,这一点在编程时应予避免;2)所编程序应精练,使用语句应尽量减少;3)原始数据的输入,不应有负值;4)计算结果,更应避免出现负(厚度)值。本文正是本着上述原则,而提出的这一优化程序。  相似文献   

13.
岩层厚度的计算是野外地质工作内业整理和地质分析中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传统的工作方法往往要花费地质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利用EXCEL电子表格中的函数关系,通过编辑公式进行岩层厚度的计算,从而能正确、简单、快捷地完成此项工作,大大地提高野外地质人员的内业整理工作效益。  相似文献   

14.
物性参数测定计算及其统计计算的一种快速方法罗德传,王文辉(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秦皇岛市066004)EL5100型计算器可用于程序计算、手工计算和统计计算。本文介绍EL5100型计算器在野外进行物性参数测定计算及统计时的使用,可以解决计算机的“远水不...  相似文献   

15.
岩层真厚度电算程序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郭福生 《地层学杂志》1994,18(3):234-235
岩层真厚度电算程序的改进郭福生(华东地质学院地质系,江西抚州,344000)迄今已发表的计算岩层真厚度的微机程序,应用起来不甚方便,且容易出现错误。其原因在于这些程序所依据的厚度计算方法存在下列问题之一:(1)对厚度正负取值未作出实质性的论证,硬性规...  相似文献   

16.
<正> 测制地层剖面时,以往计算岩层厚度常用的方法,一种是查表法,用“岩层真厚度计算手册”或“地层厚度及平距垂距换算表”查出厚度;另一种是按列昂托夫斯基公式[h=l(sinα·cosβ·sin γ±cosα·sinβ)。其中l-斜距、h-真厚度、α-岩层倾角、β-地形坡角、γ-地层走向与剖面导线的夹角],进行计算;第三种方法是用赤面极射投影求夹角与计算相  相似文献   

17.
从列昂托夫斯基的三个传统公式到沈忠悦的一个通用公式,使岩层真厚度计算简便得多。但沈氏公式中带有绝对值,所以当连续测量地层剖面而进行厚度累计时容易出错。虽然文朴、徐开礼讨论了负厚度问题,但仍需人工选择不同公式计算或判断正负号,甚至出现文中规定的正负号变换原则与实际情况相矛盾的情形。由此可见,岩层真厚度计算的关键问题乃是厚度值的正负问题,即负厚度的识别和负号的应用。笔者等曾规定,导线从岩层下层面往上层面方向前进时所控制的岩层厚度为正厚度,导线从岩层上层面往下层面方向前进时所控制的厚度为负厚度,并在沈忠悦公式的基础上,根据岩层面法线与导线之情况相符,选择的参数可直接取自野外实测数据,避免了过程性人工换算环节。  相似文献   

18.
为便于区调工作者整理地层剖面资料,笔者试用CASIO fx—3600P计算器编制了地层真厚度及视倾角计算的程序。本程序已正式使用井取得了初步效果:第一,简化了计算步骤,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和使用;第二,全部使用原始数据直接输入,不易产生人为差错;第三,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结果可靠;第四,便于重复计算和质量检查;第五,具有判别符号(正、负号),不易把产状画错。  相似文献   

19.
苏联列昴托夫斯基关于岩层真厚度的计算公式为:m=L·(sinα·cosβ·sinγ±cosα·sinβ)。笔者将列氏公式中测向与岩层走向的夹角γ改为测向与岩层倾向的夹角ω;并将式中的“±”法改为统一的“ ”法。改进公式为:m=L·(sinα·cosβ·cosω cosα·sinβ)。改进公式有两个特点:1.适宜用普通函数型和程序型计算器或计算机作为运算工具,连续运算,避免了小数位的取舍以及查表等精度影响,提高了计算精度;2.测量数据与计算输入数据完全一致,从而达到简化计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王赞化 《地质论评》1958,18(5):391-393
阅读了地质知识1957年第2期中王土同志所著“在剖面不垂直岩层走向的情况下正确计算岩层真厚度的方法”一文后,认为王士把这个计算岩层真厚度的方法不必要地复杂化了。事实上在好些书本中均论证了适用于任何情况下(见附图表示的六种情况)计算岩层真厚度的普遍式,在布雅洛夫所著“构造地质学和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