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复杂地层钻进和取心困难的问题,将潜孔锤跟管钻进、局部反循环取心工艺和单动双管取心钻具结合起来,设想了一种复杂地层偏心扩孔跟管取心钻具。论述了设计原则、设计思路、钻具工作原理以及钻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绳索取心钻进方法的发展和推广,复杂地层钻进及岩矿心的采取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的普通绳索取心钻具从性质上说属单动双管钻具。尽管它具有对不同地层有较宽的适用范围和提取岩心方便等特点,但用一类钻具去取结构性质不同的各种岩矿心很明显是不合理的,实践也证明是不能奏效的。  相似文献   

3.
张成亚  夏柏如 《探矿工程》2007,34(12):16-18
介绍了境外某钾镁盐矿地层岩性及其特殊性,通过20余组钻井液现场配方试验和使用,分析了不同钻井液对不同含盐地层的溶蚀原因,经配方改进和优化,总结出了石盐层、钾石盐层、光卤石层等可溶性岩盐地层的钻井液适宜性配方,保证了该矿区含盐地层钻探护孔和取心质量,提出了钻井液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4.
复杂地层取心钻进堵心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复杂地层取心钻进时极易发生堵心,严重影响回次进尺长度及取心钻进效率。本文对复杂地层钻进时易出现的堵心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整理,总结了易堵心地层特征,开展了堵心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取心钻头、取心钻具、冲洗液性能及取心钻进工艺方面给出了堵心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在海洋地质钻探中高效、便捷地采获海底各类地层样品,设计研发了绳索取心泥浆静压活塞取心钻具、海洋砂质地层绳索取心钻具和液动冲击绳索取心钻具,并在南海进行了钻探试验和作业。结果表明,泥浆静压活塞取心钻具能有效减少样品扰动,原始结构较为完整,海洋砂质地层绳索取心钻具和液动冲击绳索取心钻具在粉砂层、砂层中的岩心采取率高于规范要求,能够满足作业需求。  相似文献   

6.
金刚石绳索取心钻探技术在某些复杂地层尤其在煤系地层应用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钻杆内壁结垢和孔壁坍塌等技术难题.为此我们选择了浙西煤田政棠矿区作为试验点,对煤田使用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  相似文献   

7.
绳索取心作为一种新的取心钻进方法,必然伴随有相应的钻进工艺规程和操作技术。只有充分认识绳索取心钻进的特点,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合理的钻进工艺规程,熟练的掌握取心操作技术,正确地使用绳索取心钻具,才能充分发挥绳索取心钻进的优越性,达到减少事故,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之目的。一、钻进工艺规程绳索取心钻进除与普通金刚石钻进一样,要求配备多档的高速钻机和泵压较高的变量泵,设计合理的钻孔结构,严格钻孔级配外,还必须根据地层情况、钻头类型、钻孔口径和深度、冲洗液的种类等因素,采用适合绳索取心钻进特点的钻进工艺规程。  相似文献   

8.
根据在第三系砾岩金普查勘探过程中钻孔浅、地层情况复杂、取心质量要求高、远离水源、处于低山丘陵区的特点,采用反循环中心取样钻探工艺,针对不同的地层采取不同的钻进技术参数及工艺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成果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白涧铁矿区地层复杂多变,褶皱、断裂极为发育,使得钻探施工难度大。根据其地层条件,采用了多种钻探工艺技术,包括弹子式单管钻进、PDC绳索取心钻进、跟管钻进、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根据地层条件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冲洗液配制方案,在施工过程中灵活配合使用,取得良好的效果,顺利完成了预期任务。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并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解决松辽盆地南部油气田储集层取心钻头选型困难、机械钻速低和岩心收获率不稳定等难题,在分析取心井段地质特征、XRD元素组分占比、地层可钻性的基础上,开展了取心筒和岩心爪比选、取心钻头选型和个性化取心钻头的研制,同时优选取心钻具组合和优化取心参数,完善不同储集层取心工艺技术配套。比选后的取心工具配合新型取心钻头在多口井的取心实践中,取得了平均岩心收获率>98.98%、最高机械钻速达到6.03 m/h的效果。系列取心钻头优选和配套关键技术的应用解决了目前松辽盆地南部储集层取心的技术难题,可为后续取心提供可靠的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姚宝魁 《地质科学》1986,(3):300-310
岩心裂饼是钻探过程中特有的岩石力学现象。1958年哈斯特首先报道过岩心裂饼现象,且发现岩饼的厚度与其直径的比值随初始应力的增加而减少,其后,库克则利用钻孔岩心饼化的程度评价岩体中的初始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12.
《Comptes Rendus Geoscience》2014,346(5-6):119-129
The improvements of the knowledge of the seismic structure of the inner core and the complexities thereby revealed ask for a dynamical origin. Sub-solidus convection was one of the early suggestions to explain the seismic anisotropy, but it requires an unstable density gradient either from thermal or compositional origin, or from both. Temperature and composition profiles in the inner core are computed using a unidimensional model of core evolution including diffusion in the inner core and fractional crystallisation at the inner core boundary (ICB).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core has been recently revised upwardly and, moreover, found to increase with depth. Values of the heat flow across the core mantle boundary (CMB) sufficient to maintain convection in the whole outer core are not sufficient to make the temperature in the inner core super-isentropic and therefore prone to thermal instability. An unreasonably high CMB heat flow is necessary to this end. The compositional stratification results from a competition of the increase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light elements in the outer core with inner core growth, which makes the inner core concentration also increase, and of the decrease of the liquidus, which makes the partition coefficient decrease as well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light elements in the solid. While the latter (destabilizing) effect dominates at small inner core sizes, the former takes over for a large inner core. The turnover point is encountered for an inner core about half its current size in the case of S, but much larger for the case of O. The combined thermal and compositional buoyancy is stabilizing and solid-state convection in the inner core appears unlikely, unless an early double-diffusive instability can set in.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碎裂岩系岩芯采取率低及保形困难的原因分析,对传统双管单动钻具进行了挡水、岩芯拦档、钻头等构建的改良。运用改进后的钻具在碎裂岩系地层中进行试验,提出了合理的钻探工艺参数。通过将改进后的钻具及钻探工艺运用于实际工程中,从岩芯采取率及保形效果上证实了该钻探取芯技术是可行并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4号孔(WFSD-4)钻探现场半合管取心钻进岩心堵塞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4类岩心堵塞的形式,对每一类岩心堵塞形式给出了减轻岩心堵塞的技术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俊  党发宁  马宗源 《岩土力学》2020,41(5):1730-1739
随着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的快速发展,超高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随着坝高的增加,心墙的安全挑战也变得异常突出。基于应力水平的定义,提出降低超高沥青混凝土心墙高应力水平的措施,依托心墙应力水平的敏感性研究,推算了独立满足和综合满足心墙屈服剪切破坏控制标准的心墙材料强度参数(最敏感材料参数)取值范围。研究表明,心墙应力水平随坝高和河谷岸坡坡比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心墙破坏比 、黏聚力 和内摩擦角 属于高敏感性参数;增大心墙破坏比 、黏聚力 和内摩擦角 能够显著地降低心墙应力水平;推荐适宜建设超高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的心墙破坏比 、黏聚力 和内摩擦角 取值范围: 0.8、 0.4 MPa和 31.5°(坝高 200 m),且随坝高的增长梯度按5%/25 m、15%/25 m和5%/25 m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6.
以有限元程序ANSYS为工具,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劲性搅拌桩在竖向荷载下的桩身应力、位移和不同芯桩长度和截面含芯率的极限承载力以及劲性搅拌桩和混凝土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差异。对不同地震作用下劲性搅拌桩的桩-土-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时程分析,并与桩基础做了对比,进而对影响劲性搅拌桩复合地基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劲性搅拌桩所承担的荷载主要由侧摩阻力分担;劲性搅拌桩存在一个最佳内外芯桩长度比和最优截面含芯率。在相同地震作用下,劲性搅拌桩单桩的最大弯矩和剪力均小于桩基础;单桩的最大弯矩出现在距桩顶(0.2~0.4)L 处;截面含芯率对劲性搅拌桩弯矩和剪力的影响程度较芯桩长度大,水泥土模量对之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盐沼土壤有机质分布与矿化的空间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长江口崇明东滩两类植被(互花米草、土著植被)区域分别选择一条纵向剖面,在高潮滩、中潮滩及光滩取得柱状样,利用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土壤C/N比与颗粒组成等资料,研究盐沼有机质的分布与矿化特征。结果表明,两个纵向剖面的相同高程部位柱样之间,颗粒有机碳δ13C与POC含量的深度特征均存在显著差异;两个柱样的δ13C与POC含量的平均值均相差较大。互花米草对高潮滩柱样有机质的含量与组成均产生了明显影响,对中潮滩柱样有机质组成已有一定影响;土著植被对高潮滩柱样有机质组成的影响显著。盐沼植被对土壤有机质的分布与矿化均产生了明显影响。高潮滩柱样矿化阶段不同的有机质组分混杂,中潮滩柱样有机质的组成相对简单,矿化程度较弱。柱样粘粒含量与含水量在垂向上变化频繁,盐沼原始沉积层序对柱样的物质分布特征具有本底制约。不同高程部位柱样之间,有机质的深度分布特征以及矿化程度差异显著,盐沼碳动态受到潮滩特征性动力沉积过程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凌  蒋国盛  宁伏龙  涂运中  吴翔  窦斌 《现代地质》2009,23(6):1147-1152
摘要:在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地层钻探中,利用压力岩心取样器(PCS)获取保压岩心对于后续相关的处理和分析非常重要。首先回顾了国内保压保温取心器相关研究现状,然后从PCS取样腔内部球阀和O型圈等密封结构的特点分析了其内部上、下两部分的密封技术。在综合分析国内两种取样器密封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岩心现场处理与分析的特点,对PCS与上述两种取样器的密封技术进行了探讨,为取样器的密封设计、岩心现场压力和温度的保持以及保压岩心的保真转移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分辨率图像融合的多尺度多组分数字岩心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单一分辨率的数字岩心模型无法完整描述岩心不同尺度结构信息的问题,以砂岩样品为例,通过对岩心多分辨率CT成像,采用基于特征的图像配准方法实现了不同分辨率岩心图像的精确匹配。通过融合不同分辨率岩心扫描图像进行孔隙分割和矿物分割,构建多尺度、多组分的数字岩心模型。结果表明:多尺度多组分数字岩心模型可以表征跨尺度的岩心孔隙结构,孔隙分布与核磁测量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与Qemscan相比,数字岩心矿物体积分数同X衍射测定结果更吻合,真实地还原了岩心不同组分的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